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标题: 【在新疆】 七间房小传 [打印本页]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7-27 00:18
标题: 【在新疆】 七间房小传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7-27 00:22 编辑
最后更新:2012-07-06 11:51:03[size=1.1em]来源:南方周末
鼠有鼠洞,鸟有鸟巢,人活一世,总得有个住所。小时候住的是父母的房子,那是自己的家;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尤其是结婚以后,自己“成家”了,住过的房子,不管多简陋平常,都会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那是你一段生活的容器,承载着你的喜怒哀乐,悲辛快慰。天高地远,世界之大,属于你的领地,只有那么小;都市繁华,人生百态,属于你的世界,只有那么简单苍白。家对于人,因而有着特殊的情味,它虽然只是生命一个阶段的驿站,却伴随着人生的全程记忆。
回过头来想一想,算下来有过七处住所,搬过七次“家”。我估计在大多数同龄人中算正常的,可能偏少一些。
第一次有“家”是26岁,1972年分配到喀什,住的是我媳妇供职的公安处的房子。一间房,砖地,只有一扇窗户,却有两扇门,估计过去是间办公室,空间很高。旧房子,空荡荡的一间,什么家具都没有,锅碗瓢盆摆了一地,真是间破房子!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给你一间房子住就算有个窝了,有什么办法!一年四季得到院子里提水,冬天窗户上打个洞,烟筒伸出去,生炉子取暖做饭,上厕所要到院里的公用厕所。那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不行,公安处长也不过住了三间房。那时年轻,破房烂舍也不觉得丢人,稀里糊涂就过了三年。这第一站是够惨的。
那时候马文家倒是条件不赖,离喀什九公里,疏勒县,老爷子那时是南疆军区第二政委,少将军衔,住的两家一幢的平房,四间住房,厨房,卫生间浴室,大概一百四十平米,客厅和卧室是地板。这在当时已经是整个南疆最好的房子了,比地委书记的要好。
那住房和我住的就是天地之差了,可当时觉得理所应当,老爷子是红军嘛,我们大学刚毕业,算什么。
到了1975年左右,公安处给分了一套原政治处主任住过的房,一大一小两间,方砖地面,还有个后院可以养鸡放杂物,这就感觉相当好啦!像个家了,甚至有可以长住下去的感觉了。在这个房子里,有了女儿毛毛,写出了《天山南北》,也遭遇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位领导人逝世,还承受了“三大讲”(“三大讲”即“文革”后清理“三种人”的政治运动,即讲清楚是不是属于“打砸抢分子”、“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或“帮派思想严重”等三种人——编者注)重点,写了一厚叠检查。真是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初尝遍,还是不行啊,风度翩翩,自命不凡,三十未立,寝食不安,思想幼稚,头脑简单,瞻望前程,一片黯淡。
1979年时来运转了,调到乌鲁木齐了,特招入伍了,但是马文还没调来,家还没搬,住了一年办公室。到了1980年,马文调到了新疆边防局,要搬家了,临时到文化工作站安排了一个房,平房,里外套间,砖地,水暖卫全没有,大冬天也得到人家办公室去提水。还是个破房子,好在父母已经落实政策回到了自治区党校,小孩有二老照料,困难虽然多,终于是春天来了,人生最难熬的严冬已经过去。当时,党校的发小赵南过来帮我收拾房子,他认真干啊,墙上的污迹一点点往下抠,让我过意不去,他说,“堂堂大军区,给的这房子可不怎么样!”我只好自我解嘲,“咱不是刚来的嘛,先凑合住吧!”
1979年定职,正连职创作员,在当时大军区政治部,就算最低的干部了,住旧房子,舍我其谁。在这房子里,一住也住了三年。
第四次搬家,到了1983年,这才住到了军区大院里政治部的四号楼里。四号楼也是个旧宿舍楼,我住中间单元的三层,是个里外套间,水泥地面,有个小厨房,有个简陋的卫生间,有水暖设备。啊哈,那当时就感觉进了天堂啦!扫地不用抠砖缝儿了,手不酸了,还可以用拖把打湿一掠即净,太轻松了。上厕所有了自家的卫生间,冬天不用生炉子架火,省的事多了。大院里还有食堂,按点打饭,幸福美满。虽然只是个筒子楼,但当时乌鲁木齐多数一般干部和市民还住在没有水暖卫的平房里,我自当感到满足。这也是个里程碑式的改变,告别了平房,住进了楼房。
第五次搬家到了1986年了,团职干部已经当了三年了,还住的是连职房,应该调整了。我当时希望住进三号楼,那是1964年盖的校官楼,三间卧室,地板,壁柜,水暖卫齐全,虽然是旧楼了,质量很好,地板和大壁柜都用的是东北红松。这楼在上世纪60年代的乌鲁木齐很有名,当时住的一些老校官,大多是二级部长。现在20年后能轮上我们住了,也感到很荣幸的。
在分配房子时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似乎人家秘书处不准备给我了,让我搬营职楼,可能觉得我这个团职不够分量。1983年我从正连职直接升为副团职,当了四年兵,就成了副团职干部,可能引起一些老机关干部不服气,这也难免。但是分房上卡我我不干,当时通过朋友告到了刘海清那儿,刘海清时任军区司令员,老红军,抗美援朝时师长,威信很高,是个名将。刘海清根本不知道周涛,但我那个朋友面子大,刘司令发话了,房子住上了。
第一个晚上睡在那个卧室里,觉得怎么那么大,小房子住惯了,房子大了睡不着,空空荡荡,没着没落的。
在这个校官楼里,一住住了12年,住到了1998年。
1998年政治部在东风路家属院盖了一座师职楼,五层。新楼盖好,和我同时期的一批师职干部有望入住,我是专业技术级,给不给我们,心里没底。结果一公布,不但给了,还是一号房,三楼。这真是喜出望外,工作以来,没住过新房啊,这是第一次,我已经是52岁的人了。
其实这房子也就是三卧室,一客厅一餐厅,厨房卫生间加起来一百多平方,当时也觉得十分满意了。一个文学界的朋友来看了以后说“革命已经成功,同志不须努力”啦!我母亲83岁,她看了新房子,竟像是分得了不该得的东西,显得惶恐不安,这个1942年参加革命的老八路一生简朴,她对当时已经很不适应了。
东风路家属院位置好,毗邻广场,离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两个方向都近,还紧挨着大小十字闹市区,离最好的天山百货商场几乎只有百米之遥,是个闹中取静、自成一统的好地方。而且出门就是菜市场,买东西十分方便。
我以为在此就到头了,不会再搬了,谁知道到了2005年,这楼上的师职干部大部分退休,光明路盖了几幢高层,面积更大,有电梯,人家搬到了光明路新居了。我对门的秘书处长杨观生也搬了,他那套空出来的房子,政治部又给了我,我一下住了两套师职房,230平米,十间房子了,这真是没想到。那时我已晋升三级,享受副军职待遇。
这第七站应该是终点站,我觉得到头了。过去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住房的命,也从未敢有非分之想。自从笔耕为生,就绝了住好房子的念想,“穷文富武”嘛。每念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李白四处漂泊、曹雪芹举家食粥、蒲松龄摧眉折腰奉迎县吏,常有文人气短,不敢奢求之意。自比从前,容易满足,愧对先贤,常觉有余。
不料到了2009年,军区为军以上干部建红星小区二期工程,把我们几个专业技术三级以上干部也算在内,小区建成,各家装修半年左右,是年秋季又搬家了,搬进了将军楼。
院里住的都是过去的老领导,有几个是中将,其余多是少将,从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入伍的,跨越近半世纪。63岁以后,住进了这个院里,对比以前,心生感慨,命运对我如此厚爱,想我有何德能,肩不能挑重任,心不能服万众,只不过随心所欲地写了几百万字诗文而已。
一句话,赶上了好时候,遇上了好政策,若是放在1957年,那还不稳稳当当打成右派?劳动改造,低眉俯首,一晃二十年,那还能逃得了吗?
人的确是有命运的,那就是一个人的综合条件和整个时代的关系,顺则昌,逆则亡,如此而已,岂有他哉?有本事的人多了,与时代相合则有成,与时代相悖则失落。我参加工作40年,从军入伍三十多年,从一个任性、散漫、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半拉子大学生,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游泳,呛过水,学得慢,水性差,悟性低,一直也没有游好。比起人家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实在是差远了。但我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熏陶,思想方法发生了变化,尤其是50岁以后,懂了一些社会生活的法则,任性收敛,散漫略改,傲物之心渐淡,容人之处渐多。向人家的长处学嘛,人皆有比自己强的地方,三人行必有吾师嘛!
今年龙年我66了,算是老年人里的年轻辈,回顾过去的岁月,时日浑浊记不准确,但住过的房子印象深刻,那里有过你的日子,存着你的气息,许多细节历历在目。住过的房子就是你人生的自传,一间房一个情节合起来就是一本书,可以叫《七间房小传》,哈哈,也不错。
作者: 新疆的猫 时间: 2013-7-27 00:46
刚工作时,向单位租了套“一间半”,28.5平米,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与我同龄。从学校的六人宿舍搬到有单独空间的小屋,哈哈,也不错。
作者: zxxlb 时间: 2013-7-27 10:45
都是好福气。我刚工作时一家5口还住在15平方的50年代末的老公房里。就这在当时都是富裕户了。那时上海的分房政策是人均面积低于4平方以下。就这还要看单位有无房子。
作者: hope 时间: 2013-7-27 10:48
比起人家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实在是差远了。
介绍下小涛啊,真是个谦虚的人啊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7-27 10:51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7-27 10:53 编辑
hope 发表于 2013-7-27 10:48 
比起人家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实在是差远了。
介绍下小涛啊,真是个谦虚的人啊
兄啊,是老涛了,不算小,当然,岁数比锦涛小。
周涛,男,(1946—),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生于北京,1955年迁居新疆。现为兰州军区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诗集《神山》、《野马群》,散文集《稀世之
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1946年3月15日出生于山西潞城马场村。其时该地为晋冀鲁豫军政大学所在地,校长刘伯承。父亲周文杰,母亲张淑英均为军政大学干部。
1950年经随军历河北平山县、石家庄、长辛店等地后,定居北京。父亲因考入外交班后转业,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北外前身)任职,一年后,母亲也随之转业在该校工作。
1952年六岁入小学,先在北京一亩园小学读一年,后转入北京农业科学院小学。1953年加入少先队。
1955年因父母工作调动,从北京迁居新疆乌鲁木齐建国路自治区党校,同年转学至自治区党委直属小学就读。
1961年在自治区体委乒乓球少年集训队集训后,经选拔,成为自治区乒乓球专业队少年运动员。同年随队赴京训练,领队刘波。是年冬季从北京转赴南京冬训,住中山东路体育馆和五台山体育场,经受了艰苦的体能训练和南京冬日的阴冷,同时也饱尝了离家之苦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饥荒之状。
翌年,赴京观摩第26届世乒赛,住北京工人体育馆,与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等著名选手同住一馆,仰慕风采,目睹盛况。
1962年随队返回新疆,历时一年多,深感知识不足,渴望读书。遂请求退役,获准后重回第一中学读书。
1965年高中毕业,改入新疆大学中语系,学习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高中时期已有明确之文学方向,原拟考中文专业,不料被维语专业录取,产生挫折感。其时,已开始在《新番日报》和《新疆大学校报》上偶尔发表文章。时年19岁。
1966年"5·16通知"发表,全国范围内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几年间,曾赴北京接受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曾经"大串连"周游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省市,曾在派性报纸《天山战报》、《天山工人报》写过大量派性文字,也曾写过一首题为《望韶山》的诗,署名东临。此诗后被选入北京首都红代会编的诗选《写在火红的战旗上》,该诗选曾风靡一时,在全国大中学生中产生不小影响。
1971年2月赴伊犁新源县9901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住在巩乃斯河边,生活条件艰苦,劳动负荷极大,军营管理,与学校环境天差地别,很难适应。当时全国各地大学生四百余人分配在此农场,分为四个连队,我在四连四班。同班有柳光天华(现为自治区公安厅厅长),玉素甫江(现为克拉玛依市政协主席)等九人,共同经历了春耕秋收,上山伐木,盖粮仓、打砖坯,自己酿酒、种菜、喂猪,严冬宿马厩等艰苦生活。
1972年春,终于结束了为期一年的军垦农场生活,面如刀削,骨瘦如棍,就地分配至南疆喀什地区。几经拖延周折,终于分配在喀什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组工作。不久,参与筹组共青团市委,报共青团喀什市委任书记,因父亲当时被开除党籍,未获上级批准。
开始在《喀什日报》,《新疆文艺》、《新疆日报》、《朝霞》发表诗作,未能摆脱当时政治、文艺思想束缚,比较平庸。
1978年新时期文学运动兴起,在思想解放运动的鼓舞启蒙中,写出抒情诗《天山南比》,广受好评,并受到曹禺、徐迟称赞,遂在新疆文学界脱颖而出。
1979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长诗《八月的果园》,这是出版的第一本小册子,长诗原名《砍土镘与金唢呐》,责任编辑张涛。
同年夏秋之际,由喀什地区团委特招入伍,调原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组任正连职创作员。从此开始专业创作生涯。
1983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牧人集》,此书为周良沛,弘征编选的"袖珍诗丛"之一册,出版后多次重印,印数达6万册。
1985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野马群》,责编姜金城。
1986年3月14日四十岁生日前后,诗集《神山》在北京获第二届全国新诗(诗集)奖。第一次见到了诗人艾青、臧克家等前辈。至此,与杨牧、章德盖共同发起的"新边赛诗"创作活动达到高潮。
1990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散文集《稀世之鸟》,标志着由诗转向散文的创作尝试获得成功。
1993年在经历了与几位朋友合写电视脚本《望长城》之后,创作了长篇散文《游牧长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9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标志着跻身当代著名散文家行列,此书后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000年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山河判断》,受读者好评。
2003年9月22日,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疆军区政治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乌鲁木齐联合举办了著名军旅作家周涛作品研讨会及朗诵会。与会领导和军内外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成为一时盛事。
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亚坤等人专程赶来参加的诗作朗诵会举办成功,气氛热烈。朗诵会由新疆电视台现场直播,由中央台七频道制作转播后,在全国甚获好评。
2004年,周涛年届58岁,从事专业文学创作25年,从事文学活动从1962年算起已长达4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完成了新诗和散文两种不同文体的创作,对当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7-27 11:03
hope 发表于 2013-7-27 10:48 
比起人家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如鱼得水的人,实在是差远了。
介绍下小涛啊,真是个谦虚的人啊
周先生的文章,最近的短篇在这里,兄看看:
【新疆事忆】 当秘书不会伺候人
http://www.xjdm.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4228&highlight=
【追赶自己的鞋子】 命案
http://www.xjdm.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440&highlight=
【追赶自己的鞋子】 大毛拉摆擂台
http://www.xjdm.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438&highlight=
【追赶自己的鞋子】 新疆的 “贵族” 们
http://www.xjdm.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442&highlight=
【追赶自己的鞋子】 人对不起驴
http://www.xjdm.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439&highlight=
【追赶自己的鞋子】 遭枪击
http://www.xjdm.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7441&highlight=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7-27 11:05
想想,我到现在也没住过头茬新房呢,到现在最常待的还是唐山地震后盖的老楼。
作者: 福缘善庆 时间: 2013-7-27 11:35
能沉下心读书的人是我敬服的人,赞,顶
作者: 老虎猫 时间: 2013-7-27 17:41
不错!!!
作者: 伏首拜伯安 时间: 2013-7-27 18:45
房子........唉......
作者: hope 时间: 2013-7-28 10:50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7-27 10:51 
兄啊,是老涛了,不算小,当然,岁数比锦涛小。
锦涛是涛,周涛年小位小,称小涛
2003年9月22日,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疆军区政治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新疆电视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在乌鲁木齐联合举办了著名军旅作家周涛作品研讨会及朗诵会。与会领导和军内外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成为一时盛事。
这么受这么多专家媒体称道,这些诗集散文集,超过大多数文学家了吧{:soso_e113:}
作者: hope 时间: 2013-7-28 10:52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7-27 11:03 
周先生的文章,最近的短篇在这里,兄看看:
之前拜读了几篇,现在重新学习,专家都称道的文学家的大作,不多读点都会被鄙视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7-29 02:59
hope 发表于 2013-7-28 10:50 
锦涛是涛,周涛年小位小,称小涛
2003年9月22日,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新疆军 ...
不是不是,是新疆、内蒙还保留了敬畏诗人的传统,至少还能组织个读诗会,不像内地,要不来个把明星,任你哪一级组织,都消极应付。
作者: hope 时间: 2013-8-5 21:12
我喜欢新疆、内蒙{:soso_e113:}
欢迎光临 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http://www.xjdm.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