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标题: [转] 马学武:和田玉是赏玉质,还是赏雕工? [打印本页]

作者: 猫和马    时间: 2013-12-2 14:52
标题: [转] 马学武:和田玉是赏玉质,还是赏雕工?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12-2 21:12 编辑



      检阅从古到今的玉雕作品,你会发现在玉雕作品的技法上,一直存在着两大流派,一种突出玉雕技艺,一种讲究本色天然。就前一种玉雕作品来说,巧夺天工、美仑美奂的艺术品无疑被当作传世之作,为后来人代代景仰。

(, 下载次数: 13)


    在人们惊叹之余,你会发现,人们赞美、崇拜、歌颂的是玉雕技艺,而把玉本身的美忽略掉了,或者说玉成了表现玉雕技法的载体,这就有个主次问题了。到底是展现玉自身的美,还是突出雕琢技法的美?是把天下最美的和田玉展示给世人,还是让玉雕大师以和田玉为载体的雕琢技艺流芳百世?



    和田玉是赏玉质,还是赏雕工?



   这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是创作理念的根本问题。



    我认为和田玉应该重在赏玉质,赏雕为辅。在突出玉质美的前提下,做到玉质美和雕琢美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这样做,是由于和田玉的天然肌肤感和油润感所决定的。体如凝脂,温润油爽,质地坚韧是和田玉区别于其他玉石的特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和田玉与有色玉种在玉雕技法上的最大区别。和田玉重在赏玉质,雕琢仅是锦上添花,不应喧宾夺主。雕琢艺术是用来展现和田玉的美,而不是用和田玉来表现所谓完美的雕工。



    我认为,复杂和错落的刀工不适合用在和田玉体上,比较适合用在有色玉种或其他料质上。如果过多地使用精细复杂的刀工或刻意突出形象,并不能更好的表现和田玉玉体的美,甚至适得其反,有损于和田玉自然的美。因为和田玉是单色体,刀工错落感通常无法在玉体表面得以鲜明的体现。如果在和田玉体上刻意微雕,既伤害和田玉的肌体,也不能显示出精湛的微雕工艺,造成既无法赏雕,也无法赏玉的后果。雕琢的技艺要重在神似,而不强化形似。作品并非一定要惟妙惟肖,但一定要传神,真可谓不像没有“意”,太像没有“艺”。



    其实,我们的先辈在玉雕技艺上,历来就遵循“以少为贵,以素为贵,以简为美,以质为美”的原则,强调“无绺不做花”。就是说,只在有缺陷的地方雕琢,用雕琢的美掩盖或消除玉的瑕疵。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好玉不琢”,这句话并不完全对,正确的理解应当是:把握好雕琢的尺度。玉质完美的地方,千万不要过分雕琢,不能牺牲玉本身的美来展示所谓完美的雕工。倘若如此,那就是本末倒置。



(, 下载次数: 12)


    天地不言,自然最美。



    任何艺术大师都无法再造大自然的美,再高明的技艺,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都是渺小的。中华民族欣赏和田玉的美,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瑰丽的一笔。所以说,我们的艺术家,千万不要滥用自己的高超技术手段,试图掩盖和田玉自身的美。在大自然的美面前,在和田美玉面前,我们是小学生,和田玉是大师。我们的艺,只能衬托、完善和田玉的美,不能有其他的企图,否则,你只能是败笔。



    一件玉雕作品完成以后,往往要对它进行“抛光”,这也算稍加修饰的“美容”吧!不少作品被“抛光”后,显得光滑铮亮,有种“玻璃亮”的感觉。其实,这种“抛光”往往破坏了和田玉本身柔和温润的质感,使和田玉的自然美感大为逊色!“抛光”切记要本着“不损害玉质天然肤色”的原则进行,要突出和田玉本身未加修饰的自然光泽。正如一个年轻女孩,化妆品把靓丽的皮肤都遮掉了,还谈什么美?



    金无足赤,玉无完玉,世上没有一块和田玉没有缺陷。高明的玉雕师就通过艺术设计和不露痕迹的加工,化瑕疵为美,妙笔生花,在不美的地方琢出美来,让和田玉的美表现的更传神、更全面。雕物显灵气,雕形显神韵,以和田玉雕琢艺术的独特魅力,让和田玉“苏醒”,焕发有血有肉的青春活力。



    和田玉的各种皮色是经历数万年的地质运动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玉是体、皮是衣,先有体后有衣,皮可以作为鉴别和田玉是籽料还是山料的标志,也是美化和田玉的装饰品。



    在玉石市场有一种观念,即带皮的玉才是好玉。有的消费者在购买玉石时,十分注重外皮,专挑带皮的买,这是否合适呢?首先我们应认清什么是和田玉的外皮?



    从矿物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玉的色皮还是原皮,只是和田玉的保护层,皮色是和田玉的外部特征。有关玉皮的说法概括有几种:



    1、璞:古人把蕴藏有玉之石或未加雕琢之玉称之为璞。璞也有皮的含义。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璞中藏玉,其外皮曰玉皮”。



    2、沁或浸:有的专家学者把玉器经长期浸泡形成的不同氧化色称“沁”或“浸”,也有人把籽料次生氧化色称为沁色。



    3、氧化作用:这是矿物学家的称呼,由于和田玉长期在河床中浸泡,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二铁。



    大多数玉的皮,都是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经过长期浸泡等条件在籽料外部形成的各种皮色。这种皮色,其形状千姿百态,可以说无一相同。有的像云朵状,有的像弧线状,有的像散点状,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长或短,或不规则;其颜色也丰富多彩,如秋梨皮、枣红皮、虎斑皮、葵花皮、洒金皮、乌鸦皮、鹿皮、桂花皮、芦花皮……



    和田玉的皮分色皮和玉皮两种,色皮因玉的地质结构、生成条件、年代的长短不同,厚薄也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在1毫米左右。而玉皮为和田玉包裹的围岩。



    眼下的和田玉市场重皮似乎成了流行病,爱皮重过赏玉,甚至一皮遮百丑。只要皮好价就高出一大截,玉质、油性、韧性、密度、硬度、光泽均不以为然。如此爱皮,势必干出“买椟还珠”的傻事。这也催生了造假皮现象成风,假皮造得让人难辨别真伪。许多玉雕大师无不痛心疾首地说:“由于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分辨不清各种玉料产地以及相应的品级,只好单凭皮色来鉴别是否为籽料,最终陷入只沉迷于皮色而忽视了玉料本身材质的收藏盲区。而玉雕收藏者的这种偏好,也直接影响了市场销售趋势。由于大部分爱好者只会认皮色和白度,不少人贪图小利,认为多花几百,上千元钱(四五年前的价)就能购买到所谓高档的“红皮”、“黄皮”等籽料作品,这促使了假皮的泛滥。



    和田玉的皮色,大多是在玉的质地密度不大、硬度不够,尤其是在有绺裂的地方,通过氧化着色,真正的好玉是“吃”不进去色的。



    真正懂和田玉的人,只会把玉的皮色视为美人之衣,恋花之蝶。把和田玉的皮色剥去,内在才是美玉。玉是体,皮是衣,先有体后有衣,皮是美化和田玉的装饰品,皮可以作为鉴别和田玉是籽料还是山料的标志。因此,和田玉的美主要在自身的“体”上,而不是皮。



    体如凝脂是和田玉区别于其他玉种的显著特征。千种玛瑙万种玉,唯有和田玉与其他玉种从根本上不同,其他玉石或色彩斑斓,或晶莹剔透,均是以色为美,以色为贵,而和田玉没有丰富的色彩,它天然质地中透出的油润性、柔韧性和肌肤感是任何玉种都不具备的。所以说,和田玉以脂为美,以质为美。其他玉种以赏色为主,和田玉则以品质为主。其他玉种美在形式,和田玉美在内在。其他玉种重在观赏,和田玉重在品味。当你用心去“品味”时,它已不再是块石头,而是一个有骨、有肉、有脉的生命。






作者: 博爱    时间: 2013-12-2 16:56
{:soso_e142:}
作者: sxj4808    时间: 2013-12-2 17:32
{:soso_e179:}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12-2 18:06
  左手拿沪工小件赏雕工,右手盘猫料小籽体会玉质。    {:soso_e142:}
作者: 玉道天缘    时间: 2013-12-2 18:37
{:soso_e179:}
作者: 不冻泉    时间: 2013-12-2 19:41
{:soso_e179:}
作者: xjkthero    时间: 2013-12-2 23:21
好文,都知道但就是难改观念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12-3 00:05
   第一张渔翁得利还好理解,第二张配图,怎么连钉在各各他山上的那位也出来了?  {:soso_e141:}
作者: 马丘    时间: 2013-12-3 10:40
{:soso_e100:}
作者: 驴牙医    时间: 2013-12-3 10:57
马大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理论适应与高端玉材,和咱屌丝玩的关系不大{:soso_e113:}
作者: 阿莱    时间: 2013-12-3 12:21
既不是赏玉质,也不是看雕工。
玩玉,就是玩个乐。
有的人挂个机工砖头牌子也美滋滋的,有的人六位数以下的都懒得看。
每个人追求的不同,玩玉,就是在眼力、财力、欣赏水平范围内玩自己喜欢的。
去纠结玩玉质还是雕工,有点舍本逐末了。

作者: 柳絮飞    时间: 2013-12-4 22:30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12-3 10:57
马大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理论适应与高端玉材,和咱屌丝玩的关系不大

说明马大师还不够超级大师,好雕工砖头也能雕出艺术品来
作者: 柳絮飞    时间: 2013-12-4 22:30
阿莱 发表于 2013-12-3 12:21
既不是赏玉质,也不是看雕工。
玩玉,就是玩个乐。
有的人挂个机工砖头牌子也美滋滋的,有的人六位数以下 ...

各有侧重,也算马大师一家之见
作者: 柳絮飞    时间: 2013-12-4 22:31
“我认为,复杂和错落的刀工不适合用在和田玉体上,比较适合用在有色玉种或其他料质上。如果过多地使用精细复杂的刀工或刻意突出形象,并不能更好的表现和田玉玉体的美,甚至适得其反,有损于和田玉自然的美。因为和田玉是单色体,刀工错落感通常无法在玉体表面得以鲜明的体现。如果在和田玉体上刻意微雕,既伤害和田玉的肌体,也不能显示出精湛的微雕工艺,造成既无法赏雕,也无法赏玉的后果。雕琢的技艺要重在神似,而不强化形似。作品并非一定要惟妙惟肖,但一定要传神,真可谓不像没有“意”,太像没有“艺”。”——这句话非常赞同!
作者: MCcaimin    时间: 2013-12-4 22:47
{:soso_e179:}
作者: hope    时间: 2013-12-5 08:31
以质为美,以简为美
作者: afaf    时间: 2013-12-5 09:26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12-3 10:57
马大师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理论适应与高端玉材,和咱屌丝玩的关系不大

驴兄一语中的,精品的原籽根本不用雕琢,原始之美,把玩观赏皆宜;那些一般或有瑕疵的以及山料当然要通过雕琢来掩饰或提升玉的价值,这个时候的工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最大程度体现玉的美,也能毁了一块好玉。另外也有个人喜好的原因,有的人对工艺的要求甚于玉质,有的人对玉质要求甚于工艺。当然玉质和工艺俱佳的人见人爱,只是要看口袋中的米了{:soso_e113:}

作者: 授人以鱼    时间: 2013-12-5 12:10
盘猫料小籽体会玉质
作者: 驴牙医    时间: 2013-12-5 12:36
柳絮飞 发表于 2013-12-4 22:30
说明马大师还不够超级大师,好雕工砖头也能雕出艺术品来

{:soso_e113:}是啊 屎橛子还能做雕塑来 其实最终都是个乐趣 在于享受过程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 驴牙医    时间: 2013-12-5 12:38
afaf 发表于 2013-12-5 09:26
驴兄一语中的,精品的原籽根本不用雕琢,原始之美,把玩观赏皆宜;那些一般或有瑕疵的以及山料当然要通过 ...

我同意你最后一句话{:soso_e113:}前边基本是废话 只有最后一句画龙点睛

作者: zxxlb    时间: 2013-12-5 13:10
那谁,马大师是伐?太偏执了吧。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啊。玉不琢不成器不是古人治玉的至理么?
当然好的玉料本身是美,但通过适当的雕琢修饰,岂不是锦上添花么。

作者: 绿茶    时间: 2013-12-5 13:17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12-2 18:06
左手拿沪工小件赏雕工,右手盘猫料小籽体会玉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好与坏还是交给市场吧.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12-5 14:10
绿茶 发表于 2013-12-5 13:17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好与坏还是交给市场吧.


  是啊,适合自己的最好。   我喜欢糖料,谁都知道糖料质地不成,可我照样喜欢,这也算各有所好。

作者: 驴牙医    时间: 2013-12-5 15:51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12-5 14:10
是啊,适合自己的最好。   我喜欢糖料,谁都知道糖料质地不成,可我照样喜欢,这也算各有所好。

糖确实大多质地偏软 但也有钢板料 切得磨得我心有余悸{:soso_e141:}

作者: 花斑熊    时间: 2013-12-5 21:35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12-5 15:51
糖确实大多质地偏软 但也有钢板料 切得磨得我心有余悸


     辛苦了辛苦了,这么多核桃、花生、栗子磨下来,驴蹄子都变蝉翼了。   看会长也喜欢糖的,新收那个一世英武就不错。   {:soso_e179:}

作者: AILIN    时间: 2013-12-6 21:23
马大师说的中肯

作者: 大力    时间: 2013-12-7 19:34
以素为贵,以简为美。




欢迎光临 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http://www.xjd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