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五六百克,正面籽料形平整大面,浮有风吹黑薄皮。背面及侧面戈壁料特征明显。底部稍有新残,露白肉,糖呈咖啡色。可以看出,糖色是山料原矿生成。
呵呵。记得以前见过一块转贴的糖料戈壁,为在戈壁料风蚀的时候是否会形成糖色,还引起了争论。这块料子基本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最近大家在热议戈壁呢~我也贴一块。嘻嘻~~~~
侧面有点花。主体和白肉的部分比较干净。论肉质做东西的话估计意义不大。
俺自己存的,贴出来的瑟一下~[em55]
大家看看,这是高仿的一块:
这种东西必然有阴阳两面,兄贴个背面给看看。
这种东西必然有阴阳两面,兄贴个背面给看看。
我没有背面的图了,只有这1张啦~你说的很对啊,背面是山料的特征更明显。我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字。天使的一面和魔鬼的一面哈哈~背面基本是糖。
不谈,你自己研究
至少有3处不对:
1、皮不对,按照常识应该很明显的鱼子皮,你的皮属于受风面
2、............................
就是自然成因的东西,人工都可以加速形成。不过密实感差远了。
猫的标本很华丽丽啊。
这块是戈壁料。但是形成有点复杂。简单的分析一下我的判断经过。
首先这是块受过水流冲蚀的料子,先形成了很大的卵石状籽料。从第一图的外缘弧线可以看出,料子原有的外形较大。先形成卵石状,再受到风蚀,黑山有所谓的“旱籽料”,表面就有这种特征。前段时间,坛子里贴出的“青白籽料戈壁玉”,表面也是这样的。
第二,正面挂的黑色细枝状皮也是典型的玉石在干旱的地区形成的皮色特征,假料无论如何是模仿不出来的。只此一点就可以判断是真戈壁料了。
第三,后来该料子崩解形成几个小块,继续受到风蚀。这是其中之一。在戈壁滩上受到风蚀。背面有两处很明显的风蚀特征:见图。
1、迎风面吹出的凹坑。假戈壁不会保持如此长时间的吹蚀打磨,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风蚀凹坑。——从这个表面也可以判断,主要受风方向是从1吹向2.
2、这块棕黑色明显与周围糖色不符,也是风蚀过程中形成的皮色。目前我还没有见过假戈壁料形成真皮色。戈壁料的皮色比籽料更难仿造。
第四,这块料子背风一面的风蚀感觉比较“肉”,不是很明晰,这是造成朋友们感觉“时间不长”的主要原因。块度较大的戈壁料往往不能保证各个表面受到均匀的风蚀(翻身困难~),所以较大块度的戈壁料前后左右上下凹凸程度可能不一样,比如上次咱们贴出的六公斤墨玉戈壁料,正面戈壁特征很明显,背面山料特征偏重。——这块料子受风面有凹坑,背风面比较肉,也会造成“怎么感觉不对”的错觉。呵呵。
K兄说得有道理的~理论联系实际最有效。~~
戈壁料是天然形成的。主要过程是:
山料风化崩落——在山脚或者山腰外形成崩落带——洪水将崩落的山料冲到戈壁滩上——受到风蚀——形成戈壁料。
因为风蚀效果不如水流剧烈,所以很多戈壁料仍然保持山料崩解时的解理外观。板状、片状比较多。
也有一些古河道的籽料被风沙吹蚀形成卵石状戈壁玉。
干旱环境下形成的皮色,和籽料的皮色明显有差异,容易辨别。
从若羌到黑山几千公里的范围内都有戈壁料。
我觉得戈壁料很多更脆一些,韧性普遍好象比籽料也差一些,可能也是象猫说的一样,很难咸鱼翻身造成的,只是在那慢慢的享受风沙的打磨~磕碰更少了些。也顺便提醒大家一下,戈壁料不要堆放在一起收藏,容易把边角磕碰坏~[em62]
戈壁料是天然形成的。主要过程是:
山料风化崩落——在山脚或者山腰外形成崩落带——洪水将崩落的山料冲到戈壁滩上——受到风蚀——形成戈壁料。
因为风蚀效果不如水流剧烈,所以很多戈壁料仍然保持山料崩解时的解理外观。板状、片状比较多。
也有一些古河道的籽料被风沙吹蚀形成卵石状戈壁玉。
干旱环境下形成的皮色,和籽料的皮色明显有差异,容易辨别。
从若羌到黑山几千公里的范围内都有戈壁料。
非常赞同!
21楼图片中,蓝框1里显示的凹坑,我怎么感觉像是原料分离留下的?原因是那些边框较明显!呵呵
谢谢猫兄的讲解!
大家的研讨,我非常受益。
看着帖子,脑子里常出现玻璃雕刻的过程——玻璃雕刻就是使用金刚砂加风,莫不会以后我去做戈壁料????呜呼
我认为那个坑不是山料崩解的时候留下的,是风蚀形成的。
坑底有一些白色的痕迹,与周围的糖色有差异。那里实际是玉——浆的混合物(稍有瓷性),硬度相对小,容易受到风蚀。
是不是戈壁料大家自己体会吧,有时候看图片很虚,需要上手实物,当年遇到的戈壁料玩家级高手也不愿意谈戈壁料,对我在猫网行为感到很好奇,只是说了句“何必了,真假有意义吗?你无聊的话说的太多了 ”。
我认为那个坑不是山料崩解的时候留下的,是风蚀形成的。
坑底有一些白色的痕迹,与周围的糖色有差异。那里实际是玉——浆的混合物(稍有瓷性),硬度相对小,容易受到风蚀。
了解了!看到猫兄在另一个帖子(就是那个阴阳面的)发的那个小料子,看到了类同的情况!认同了!
谢谢讲解!
欢迎光临 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http://www.xjdm.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