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飘在和田系列(七)(随时更新)
春节假期结束,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
在和田淘玉,有很多高兴事儿,比如每天都有机会看到新玉石,总能保持新鲜感,不过,跟北京比起来,LZ对和田的很多事都不怎么喜欢。
在北京,许多事都很讲规矩,即使有例外,也仅仅是个例,并且也都清楚不该如何做。在和田,大环境就是不守规矩,服务行业整体缺乏起码的服务意识。说真的,“老实人”不适合在这里生活,这里是“投机者”的乐园。
对于LZ来说,这里最具吸引力的肯定算是玉石了。和田是籽料的产地,每年的洪水总能冲下来很多很多玉石,虽然品质好的只占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但却具备了其他产地玉石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众所周知的优势包括细腻度、油润性和敦厚感,关于细腻度,跟其矿物晶体大小和排列方式有关,够细够密的料子显得很晶莹,这是视觉上的直观感觉,而油润性不仅要求视觉上能感受到,还必须在上手时能感受到。越油润的料子,使人越能感受到人与玉石的亲近感。
那么什么样料子的油性最好呢?
有人认为,结构紧密的料子油性最好,油性好不好,取决于密度。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说法。
然而,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结论,相反的证据却能信手拈来。在籽料中,绝大多数的料子都是结构稀松的,但很多料子的油性却是相当的好,符合“不盘即油”的标准。而很多结构致密(即网标的“弱光下无结构”)的料子,在油性上往往要大打折扣,不是“稍盘即油”,就是长时间才能盘油,有的甚至是常年都盘不油。
比如这两块料子,结构不细腻,第一块自然光下都能看到结构,第二块是“弱光下可见明显结构”,肯定都属于“密度不够”的料子,但是油性没的说,不盘即油,不管是视觉上还是手感上,都可以感受到“冒油”的冲击力。
这两块属于“弱光下无结构”的料子,在密度上显然不算稀松的,但却属于盘玩后才会油润的料子。
还有很多密度好但特别干涩的料子,需要长时期盘玩才会有所改变其油润性,就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都不是“唯密度论”者能够解释明白的。
类似的情况,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能在实践中见到无数例子,所以,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籽料的油性好坏与其密度高低无因果联系。
或许有人会说,密度越大的料子,经过打磨抛光,会比密度不好的料子的油性更好,结构明显的俄料经过细致的打磨抛光,也一样会变得油性很好和色泽柔和,这似乎只能说明这种料子的油性是外来施加的,跟未经打磨抛光状态下的对比不是一回事。
那么,料子油性好坏的奥秘何在?
目前,好象没有最终的权威性的结论。
过去曾经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不知道算不算理论上的探求,说是和田玉的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经过长时间的水流冲刷,矿物晶体内含有水分,所以才变得特别油润,水流的冲刷也等于变相的抛光,被冲刷的时间越长,油性就越好,油润度跟密度无关,跟冲刷时间长短有关……
似乎惟有此才能解释。有没有道理,还是得大家自己思考。
LZ对理论不感冒,喜欢从实践中去提炼经验,最烦动不动就从理论上去作注解的,建议大家也别迷信所谓“内行(加工者、商人、老玩家等)”的解释,相信自己,相信实践,勇于正视矛盾的说法,运用逻辑思维去判断,才是王道中的王道~
罗嗦了一会儿,朋友们还是随着LZ来看玉吧!
节后,市场上的人似乎少了一些,前一拨内地的人离开了,年前离开的一拨人回来了,还有新来的,,,,,,
大桥下看到了挖掘机,记得过去听说这里不让用挖掘机的,不知道是以什么理由下去挖的。
桥下的河道里有很多人,这里也能挖出料子来。
遥望桥头巴扎,比去年向里延伸了一倍还多。
一块“黑白分明”的青花,不算够黑够白的,还有瑕疵。
一块精品白玉挂坠籽,皮色艳丽,价格不算很便宜。
这大概算是块做料,有一点好肉,带有聚糖皮。
逛了一会,看到有卖糖葫芦的,LZ在北京时很喜欢吃,和田卖的好象太红了,让人怀疑是不是添加了色素,一次都没敢吃。
巴扎上的料子还是不行,前些天看到的好一点的基本都被买走了,很多内地来的人,一般在临走前会大肆购买一些。
接着下基层吧,去看看新料子。
去往玉龙喀什河上游的路上
途中风光无限,满目创痍。
运气还不错,看到了两块刚挖出来的青白料,肉质很好,按网标属于“一年见不到几块的料子”,呵呵。
人潮汹涌
挖掘机在公路中穿行
新挖出来的一堆料子
远处有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估计是在交易吧。
收获之一,背景是一些正在做礼拜的人。
收获之二,虽然价格不菲,但很满意,当时没拍照,回到住处后补拍了。
忙碌后,收工。
乏味的晚餐,又是羊肉炖青菜,晕死,真的没胃口啦~
【待续】 和田玉大巴扎
请问,有证据能证明油润性跟密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吗?现实中存在的大量相反例证该如何解释呢?
等待
欢迎光临 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http://www.xjdm.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