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58 | 只看该作者


     惊瞳夜



       陕西南郑县县尉孙旻,出差途中投于山间馆驿。“忽有美妇人面,出于柱中,顾旻而笑。”孙旻大惊,对从柱子里钻出的美人头连拜并祈祷,美人头过了很长时间才在他眼前消失。当天孙县尉就逃离了那座驿站。几年中,他一直没对人说出这个诡异的遭遇。这一年,他转任桑泉县尉,客居长安,得了疾病,友人探望,孙旻无意中说到几年前的遭遇,说完之后,就死去了。孙县尉的遭遇有些莫名其妙。在唐朝志怪中,不时有凶物从墙壁上或柱子里钻出,而被冠称以“面”或“青面”。比如下面的故事:


  陕西咸阳县县令李泮,有个顽皮的外甥,口无遮拦,一次曾高声地对客人说自己从来不怕鬼神,言语很夸张。客人伸手捂住他的嘴。


  但这天晚上还是出事了。


  此夜,外甥正在屋里愣神儿。恍惚中,他看到南墙上,慢慢浮现出一张一尺多长的暗红色的脸。塌鼻眍目,利口獠牙,样子令人憎恶害怕。外甥开始时确实吓了一跳,但想到过自己说过不怕鬼神,于是举拳冲过去,胆子确实还是有些。不过,随着他的拳头落下,那张红面消失不见了。外甥奇怪,一回头,发现那张脸又出现在身后西墙上,这时变成更可怖的白色的脸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那脸又出现在东墙上,这一次变成青色的了。所谓青面獠牙,这就是了。外甥跳过去继续挥舞着拳头打,但那青面也随之不见。外甥想着想着,猛地回头朝北墙看去,那张脸果然出现在那里,这次变成了黑色的,比前三张脸大了一倍。外甥被激怒,又出几拳,这一次黑色的鬼脸没消失。外甥抽刀刺去,正中其脸,正在他兴奋时,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咸阳县尉李泮,有甥勇而顽,尝对客自言,不惧神鬼,言甚夸诞。忽所居南墙,有面出 焉,赤色,大尺余,跌鼻睔目,锋牙利口,殊可憎恶。甥大怒,拳殴之,应手而灭。俄又见 于西壁,其色白。又见东壁,其色青,状皆如前,拳击亦灭。后黑面见于北墙,貌益恐人, 其大则倍。甥滋怒,击数拳不去,拔刀刺之,乃中。面乃去墙来掩,甥手推之。不能去,黑 面遂合于甥面,色如漆,甥仆地死。及殡殓,其色终不改。(《纪闻》)


  按记载,李泮的外甥这一刀虽刺中鬼脸,但鬼脸猛地脱离墙壁朝他盖过来。他感到一股无法形容的寒气。外甥大叫一声,用手去推,但一点作用也不管。黑色的鬼脸一下子贴到他的脸上,外甥惨叫一声,倒地而亡。直至出殡,他都一直贴着那张黑色的鬼脸,因为揭不下来。这就有些恐怖了。所以,在这个故事中,令人心悸的不是鬼脸不时出现在四壁上,而是一下子盖在了李泮外甥的脸上这个镜头,而且揭不下来。这引人想象:或许揭下后,外甥的脸已是骷髅。


  类似的故事,晚唐五代尉迟偓所著《中朝故事》中亦有记载,提供线索的是段成式之子段安节:“安节为人厚重,言未尝虚发。”这样一位老实人,曾说过这样的话:“长安多凶宅,无人敢居。街东有宅,堂中有一青面如靛色,双目若火,其面满五间堂屋中,人呼为大青面。街西有宅,龟头厅中亦有青面,可以一间屋中,人呼为小青面。安节少年,因冷节与侪类数人筑气球,落于此宅中,斟酌不远,于壁隙见在细草内。安节与众穿壁入去取球,数步间试窥厅中,果见其面满屋下,泛眼视诸人,乃一时奔出,莫敢取其球也。”   说的是,长安多凶宅,某坊街东有一宅,里面时常有“青面”出没,按段安节描述,其物甚大,“满五间堂屋中”,人呼之为“大青面”;街西有宅,厅中也有“青面”,有一间屋那么大,人呼为“小青面”。段安节少年时,与伙伴玩球,球落于该宅,取球时,上台阶,站在门外,偷偷往厅里窥视,竟真的见到了一张狰狞的脸。那张脸,也泛着眼睛往外看……


  第三则“青面”的故事同样来自《纪闻》,只是更为诡怪:


  唐朝户部尚书韦虚心,有三个儿子,都没成年就死了。死时情景是一样的:“子每将亡,则有大面出手床下,嗔目开口……”死前总会在其睡觉的床下伸出一只令人恐怖的手。孩子看到这只手后当然疯狂地奔跑,而那伸手的“大面”则化为鸟,用翅膀遮住他们的去路,最后逼迫其自投井中。韦虚心家的故事令人寒战,因为不知什么时候床下就会伸出一只要命的手。按希区柯克的观点,恐怖的不是事件的发生,而是等待发生的过程中。大约说的就是韦家的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59 | 只看该作者



      洛阳鬼兵



      《唐朝的黑夜2》中,记载了唐文宗大和二年节度史李同捷叛变,朝廷派多路人马平叛。故事中,转引中唐薛用弱所著《集异记》中的记载,说的是:早在四年前的唐穆宗长庆三年,就有人奇异地发现有一股军队行进在平叛途中了。这令人惊奇。叛乱是四年后发生的,四年前怎么会出现四年后行军的景象?难道他们行进在时光隧道里吗?原书认为这是一队阴兵,或说鬼兵。这样的记载在唐朝志怪中还有一例。


  开元二十三年,夏六月,帝在东京。百姓相惊以鬼兵,皆奔走不知所在,或自冲击破伤。其鬼兵初过于洛水之南,坊市喧喧,渐至水北。闻其过时,空中如数千万骑甲兵,人马嘈嘈有声,俄而过尽。每夜过,至于再,至于三。帝恶之,使巫祝禳厌,每夜于洛水滨设饮食。尝读《北齐书》,亦有此事:天保中,晋阳云有鬼兵,百姓竟击铜铁以畏之,皆不久丧也。(《纪闻》)


  这起诡异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唐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六月,地点是东都洛阳。这一年,唐玄宗正在洛阳。我们看看六月之前洛阳还发生了什么:


  正月,唐玄宗升洛阳五凤楼,与民同乐,盛宴三日。二月,张守珪大破契丹,至洛阳献捷,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中丞。皇帝欲提拔其为宰相,被张九龄劝阻:“宰相,乃代陛下处理政事之官,非赏功之位!”皇帝说:“挂宰相名,不任宰相职,行吗?”张九龄说:“不行。张守珪作战胜利了一次,您就叫他当宰相,假若有一天,把契丹灭了,又如何赏他?”皇帝沉默。这一年三月,洛阳还发生了大臣侍御史杨万顷被刺案件。杨曾错杀官员张审素,张家二子被发配岭南,但于这一年逃回,潜入洛阳,刺杀了杨万顷。被逮捕后,张九龄认为张家二子杀人情有可原,欲释放。遭李林甫反对。皇帝支持李林甫,对张九龄说:“孝子之情,义不顾死,似可哀矜,然杀人而赦之,此途不可启!”皇帝说的也有道理,于是他又把面子从张九龄那里找了回来。这一年,洛阳还举行了载入史册的音乐大赛,玄宗皇帝命令洛阳境内的地方官带着各自辖区内的音乐家会集五凤楼下,进行比赛。


  当然,给洛阳百姓留下最深刻记忆的,还是这一年夏六月发生的鬼兵事件。


  这一天多雷,但一直未下雨,天气十分闷热,很多洛阳百姓听到外面人喊马嘶,有胆子的透过窗户往外看,见闪电划过的夜空,有成千上万人马的身影,惊呼鬼兵来了。那些在街上的人更是惊骇,自相奔逃,有不少人遭践踏、冲撞受伤。据目击者说,鬼兵自洛水之南至洛水之北,路过时人马喧嚣,天空中出现的身影更是令人恐惧。随后多次发生这样的事。玄宗皇帝认为这很不吉祥,于是请了巫师作法,并在洛水边摆放冥食。不安的玄宗皇帝,记得《北齐书》中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晋阳就曾发生过此事件,当时有百姓敲锣打鼓欲驱赶鬼兵,但后来都怪异地死去。


  洛阳鬼兵事件在唐朝轰动一时。现在,我们也许无法相信那是来自阴间的鬼兵,但天空中出现人马的景象却未必是假的。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也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很多士兵在天空中神异地发现了一支大军的身影。类似的异象还曾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某些战场遗址,便出现过当时作战士兵的身影。那些几十年前的二战士兵,怎么会被现在的人们看到?不仅仅是这些。在中国云南的一座山谷,总会听到撕杀声,后来才知道:三国时,这里是诸葛亮南征时的古战场。千年前的嘶杀声为什么千年后还能听到?


  以上怪象被奇闻爱好者列入世界难解之谜。


  科学家给出的解释是:这所有的一切,也许都只是电磁效应在作怪。人们看到的那些士兵的身影,是强烈的磁场放射的结果。以洛阳鬼兵事件为例:洛阳处于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进行过无数次大战。在某一次大战中,有万千骑兵经过,当时有可能也是雷雨天,被进行了电磁“录影”。在多年后的某一天,当电磁效应产生的条件适合时,当年被录下的影像,也就被“回放”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03 | 只看该作者


   喷玉泉幽魂



      晚唐苏鹗所著《杜阳杂编》中有一则记载:“玄宗为太上皇,在兴庆宫居。久雨初晴,幸勤政楼。楼下市人及街中往来者,喜且泫然曰:‘不期今日再得见太平天子。’传呼万岁,声动天地。”   这一场景很感人。“安史之乱”后,被架空为太上皇的玄宗,莅临勤政楼,被长安市民发现,人们看到这位从他们视野里消失已久的曾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已苍老如此,不禁百感交集,欢呼万岁,声泪俱下。那一刻玄宗万言难表。这情景叫专权的宦官李辅国很不高兴,他以此为借口,将玄宗强制性地牵居到西内宫。


       说起来,曾威赫天下的大唐玄宗皇帝,很是惧怕这位宦官。有一次,李辅国带着士兵,手持刀枪,到西内检查,当时玄宗正骑在马上,看到李辅国后,“太上皇惊,欲坠马数四,赖左右扶持乃上。”  也就是说,吓得玄宗有三四次要从马上掉下来。多亏高力士跃马而前,厉声道:“太上皇乃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李辅国下马!”  李辅国这才有所收敛。后来,玄宗流着泪握住高力士的手:“如果不是你,不恐怕已成死鬼!”后来,李辅国将包括高力士在内的玄宗近侍全部流放。


      《杜阳杂编》还有这样一句记载:“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  这句话的深意似乎是:玄宗皇帝最终不是病死,而是被李辅国害死。只是这条记载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玄宗皇帝真的是为李辅国所弑,那么唐朝被宦官杀害的皇帝,就达到了四人之多!


  说起来,肃宗之后即位的唐代宗对付宦官是有一套的,很有手腕:先是派遣刺客刺杀了李辅国,又诱杀了此后专权的鱼朝恩,并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位皇帝解决了三大宦官,这一胜利记录可谓唐朝之最。


        但进入9世纪后,面对新专权的宦官俱文珍、梁守谦、仇士良、鱼弘志等人,越来越孱弱的皇帝就没办法了。此时宦官已直接掌握作为禁军的神策军。这一制度始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当时,经长安奔赴前线的的士兵发生哗变,德宗在宦官的保护下仓皇出逃。这一痛史让他做出一个并非明智的决定:皇帝身边的禁军即神策军的两名司令官即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直接由宦官担任。这样的决定演变的结果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不再是家奴,而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唐文宗大和九年冬爆发的“甘露之变”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事变过程在《唐朝的黑夜1》中有详细描写,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四名宰相及其他大臣和家属共计两千多人,被仇士良、鱼弘志所率的神策军扑杀,造成唐朝第一痛史。


  “甘露之变”后,胜利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作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取得了直接参与延英殿朝会的资格。至于唐文宗李昂,按《杜阳杂编》记载,事变后郁郁寡欢,“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有一天,在宫中散步,题诗道:“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又曾在观赏牡丹时忽吟《牡丹赋》:“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合者如咽。”吟罢才想起这是遇难宰相舒元舆的作品,“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臆。”此后,每日饮酒买醉。开成四年冬,文宗欲在延英殿召见宰相,但被宦官拒绝,未能如愿。随后,他又坐在思政殿,一个人愣神儿,沉默良久,问:“今日哪位大臣在翰林院值班?”宦官:“中书舍人周墀。”文宗说:“那我可以见见翰林学士吗?”这一次被宦官允许。周墀来到后,君臣进行了一次历史上著名的对话:


       文宗:“你说我像以前朝代的哪位皇帝?”


  周墀:“都说陛下有唐尧之圣,虞舜之明,殷汤之仁,夏禹之俭。”


  文宗:“你说的这些我不敢比。你觉得我比周赧王、汉献帝如何?”


  周墀震恐,拜倒而言:“赧、献乃亡国之君,如何与陛下比?!”


  文宗苦笑:“不是他们比不上我,是我比不上他们。周赧王、 汉献帝,受制于强大的诸侯,而我却受制于家奴!”说罢,泪落衣襟。


  此后文宗不再视朝,直到一年后死去。大唐皇帝的如此遭遇令人心寒。就在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时,文士李玫写了一篇志怪作品影射“甘露之变”,并对事变中遇难的四位宰相进行了追忆与纪念,可谓奇文:

  会昌元年春,孝廉许生下第东归,次寿安,将宿于甘泉店。甘棠馆西一里已来,逢白衣叟,跃青骢,自西而来,徒从极盛,醺颜怡怡,朗吟云:“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生策马前进,问其姓名,叟微笑不答,又吟一篇云:“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生知其鬼物矣,遂不复问。但继后而行,凡二三里,日已暮矣。至喷玉泉牌堠之西,叟笑谓生曰:“吾闻三四君子,今日追旧游于此泉,吾昨已被召,自此南去,吾子不可连骑也。”生固请从,叟不对而去,生纵辔以随之。去甘棠一里余,见车马导从,填隘路歧,生麾盖而进。既至泉亭,乃下马,伏于丛棘之下,屏气以窥之,见四丈夫,有少年神貌扬扬者,有短小器宇落落者,有长大少髭髯者,有清瘦言语及瞻视疾速者,皆金紫,坐于泉之北矶。叟既至,曰:“玉川来何迟?”叟曰:“适傍石墨涧寻赏,憩马甘棠馆亭,于西楹偶见诗人题一章,驻而吟讽,不觉良久。”座首者曰:“是何篇什?得先生赏叹之若是?”叟曰:“此诗有似为席中一二公有其题,而晦其姓名,怜其终章皆有意思,乃曰:浮云凄惨日微明,沉痛将军负罪名。白昼叫阍无近戚,缟衣饮气只门生。佳人暗泣填宫泪,厩马连嘶换主声。六合茫茫悲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座中闻之,皆以襟袖拥面,如欲恸哭。神貌扬扬者云:“我知作诗人矣,得非伊水之上,受我推食*之士乎?”久之,白衣叟命飞杯,凡数巡,而座中欷歔未已。白衣叟曰:“再经旧游,无以自适。宜赋篇咏,以代管弦。”命左右取笔砚,乃出题云:“《喷玉泉感旧游书怀》,各七言长句。”白衣叟倡云:“树色川光向晚晴,旧曾游处事分明。鼠穿月榭荆榛合,草掩花园畦垄平。迹陷黄沙仍未寤,罪标青简竟何名。伤心谷口东流水,犹喷当时寒玉声。”少年神貌扬扬者诗云:“鸟啼莺语思何穷,一世荣华一梦中。李固有冤藏蠹简,邓攸无子续清风。文章高韵传流水,丝管遗音托草虫。春月不知人事改,闲垂光彩照洿宫。”短小器宇落落者诗云:“桃蹊李径尽荒凉,访旧寻新益自伤。虽有衣衾藏李固,终无表疏雪王章。羁魂尚觉霜风冷,朽骨徒惊月桂香。天爵竟为人爵误,谁能高叫问苍苍。”清瘦及瞻视疾速者诗云:“落花寂寂草绵绵,云影山光尽宛然。坏室基摧新石鼠,潴宫水引故山泉。青云自致惭天爵,白首同归感昔贤。惆怅林间中夜月,孤光曾照读书筵。”长大少髭髯者诗云:“新荆棘路旧衡门,又驻高车会一樽。寒骨未沾新雨露,春风不长败兰荪。丹诚岂分埋幽壤,白日终希照覆盆。珍重昔年金谷友,共来泉际话孤魂。”诗成,各自吟讽,长号数四,响动岩谷。逡巡,怪鸟鸱枭,相率啾唧,大狐老狸,次第鸣叫。顷之,骡脚自东而来,金铎之声,振于坐中,各命仆马,颇甚草草,惨无言语,掩泣攀鞍,若烟雾状,自庭而散。生于是出丛棘,寻旧路,匹马草于涧侧,蹇童美寝于路隅。未明,达甘泉店。店媪诘冒夜,生具以对媪。媪曰:“昨夜三更,走马挈壶,就我买酒,得非此耶?”开柜视,皆纸钱也。(《纂异记》)


        故事以唐武宗会昌元年之春为背景。故事中,许生考进士不中,东归家乡。路过安阳寿安山,欲投宿于前面的甘泉店。未至店,遇一白衣叟,在随从簇拥下,乘青骢马自西而来,并吟诗道:“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


  许生催马跟进,问其姓名,白衣叟笑而不答,随即又吟诗一首:“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


  许生望着此人,猜想他是仙是鬼呢?许生跟在后面,走了二三里,天色已晚,来到一个叫“喷玉泉”的地方。喷玉泉在寿安山下,白居易曾有诗《题喷玉泉》:“泉喷声如玉,潭澄色似空。练垂青嶂上,珠泻绿盆中。溜滴三秋雨,寒生六月风。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此时,白衣叟回头道:“我听说有几位名士,会在今晚于此泉下追忆旧事。我昨天被通知参加这一聚会,你不可再跟着我了。”


  许生好奇,执意跟随,白衣叟不语而去。许生尾随,见前面有很多侍从,他穿插其间,侧身而过,侍从们像没看见他一样。随后,他来到喷玉泉边,下马后,伏于草丛,屏气窥视。有四位男子现身于泉边园林中,一位神貌昂然,一位短小精干,一位高大少须,一位清瘦机警,四人皆“金紫”。“金”指“金鱼袋”,“紫”指“紫色官服”。按唐时规定,朝臣的官服分四种颜色:紫色(一、二、三品)、绯色(四、五品)、绿色(六、七品)、青色(八、九品);同时,佩带相应的“鱼袋”。此制度开始于唐高宗上元年间。“鱼袋”用彩帛制作,到武则天时废除,后于唐睿宗*年间又恢复。按规定,一、二、三品官佩“金鱼袋”(四、五品佩“银鱼袋”),以此推断,上面四人的官职都在三品以上。他们坐于喷玉泉北面的石矶上。这时候,白衣叟来了。


  四人说:“玉川,为何来迟?”


  白衣叟说:“时才游赏,歇马馆亭,见有诗题于柱上,吟咏了很长时间,所以来迟。”


  一人问:“什么诗能如此吸引先生?”


  白衣叟说:“诗作者的姓名不可知,但诗意与在座的一二位的遭遇有些相同,有些深蕴。诗是这样的:“浮云凄惨日微明,沉痛将军负罪名。白昼叫阍无近戚,缟衣饮气只门生。佳人暗泣填宫泪,厩马连嘶换主声。六合茫茫悲汉土,此身无处哭田横。”


  四人闻听,以袍袖掩面欲哭。


  神貌昂扬者说:“我知道作者是谁了,莫不是当年在伊水上接受我帮助的那个人?”


  随后的很长时间里,大家郁郁不乐。这时,白衣叟叫四位快饮,但几巡过后,叹息声未绝。白衣叟说:“旧游故地,无以*,可以诗篇代音乐,何不以‘喷玉泉感旧游书怀’为题,作七言诗?”


  白衣叟先写出自己的:“树色川光向晚晴,旧曾游处事分明。鼠穿月榭荆榛合,草掩花园畦垄平。迹陷黄沙仍未寤,罪标青简竟何名。伤心谷口东流水,犹喷当时寒玉声。”


  神貌昂然者:“鸟啼莺语思何穷,一世荣华一梦中。李固有冤藏蠹简,邓攸无子续清风。文章高韵传流水,丝管遗音托草虫。春月不知人事改,闲垂光彩照洿宫。”


  短小精悍者:“桃蹊李径尽荒凉,访旧寻新益自伤。虽有衣衾藏李固,终无表疏雪王章。羁魂尚觉霜风冷,朽骨徒惊月桂香。天爵竟为人爵误,谁能高叫问苍苍。”


  清瘦机警者:“落花寂寂草绵绵,云影山光尽宛然。坏室基摧新石鼠,潴宫水引故山泉。青云自致惭天爵,白首同归感昔贤。惆怅林间中夜月,孤光曾照读书筵。”


  高大少须者:“新荆棘路旧衡门,又驻高车会一樽。寒骨未沾新雨露,春风不长败兰荪。丹诚岂分埋幽壤,白日终希照覆盆。珍重昔年金谷友,共来泉际话孤魂。”


  诗成后,五人吟咏,间或长号,声动山谷。乌鸦老狸,随声和之,令人悲伤。不一会儿,接他们的侍从来了。几人相视无言,唯有泪流,攀鞍上马,渐渐如烟雾般消失在许生的视野里。


  许生从草丛爬起来,上马寻旧路而去。将近黎明时分,抵达甘泉店,女店主问他为什么冒夜而行,许生把自己遇见的都说了出来。女店主说:“昨夜三更,有骑马者来我店买酒,难道是他们?”说着,她打开钱柜,发现昨晚收下的都是纸钱。


  身着官服的四人如此悲伤,从他们的诗句和不断的叹息中,我们可以遥想背后隐藏着何等惊心动魄的往事。最先明确提出此故事是写“甘露之变”遇难的四位宰相的,是北宋钱易所著《南部新书》。故事中,白衣叟提到柱上之诗,但不知作者为谁,而神貌昂扬者说:“我知道作者是谁了,莫不是当年在伊水上接受我帮助的那个人?”这个在伊水上受到其帮助的人,正是《纂异记》作者李玫。


         按《南部新书》记载,当时李玫写完该诗后,被人告密,险些被杀。后来他把那首诗嫁接到本故事中。故事中的“四丈夫”,自然是宰相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的化身:“长大少髭髯者”暗指李训;“消瘦及瞻视疾速者”指王涯;“短小器宇落落者”指贾餗;“少年神貌扬扬者”指舒元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还有一个“玉川先生”即白衣叟,此人被认为是著名诗人卢仝。按史上记载,卢仝是王涯的朋友。“甘露之变”爆发于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前一天晚上,卢仝偶然留宿于王涯家。及至二十一日事变爆发,血洗皇宫后,宦官仇士良又指挥神策军到四名宰相的府邸大肆搜杀,卢仝遂在王涯家遇难。人生之命运,偶然如此!


  “甘露之变”后,朝臣畏宦官如虎,仇士良又派刺客刺伤了新宰相李石。但值得一提的是,手握重兵的藩镇不吃宦官那一套,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就上书朝廷质问:王涯等宰相为什么被杀?罪名是什么?国之宰相,怎会谋反?即使有罪,也应由朝廷处治,宦官有什么权力派兵捕杀?刘从谏还直接列举仇士良的罪责,甚至称:若朝中宦官凶顽,他将发兵长安。在刘从谏的威胁下,仇士良才渐消气焰,一直到武宗即位,也没敢再有什么举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05 | 只看该作者




    秘密乞丐



      乞丐作为一种职业,自古有之,分起来,有两种:一是有技艺的,卖艺兼行乞,一是纯粹乞讨型的。关于前一种,晚唐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有一记载:“大历中,东都天津桥有乞儿,无两手,以右足夹笔,写经乞钱。欲书时,先用掷笔高尺余,以足接之,未尝失落。书迹官楷书不如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有第三种乞丐:或者说,他们不是真正的乞丐,而是另有秘密身份:


  晋少主之代,有妇人,仪状端严,衣服铅粉,不下美人,而无腿足,繇带以下,像截而齐,余皆具备。其父载之于独车,自邺南游浚都,乞丐于市,日聚千人。至于深坊曲巷,华屋朱门,无所不至。时人嗟异,皆掷而施之。后京城获北戎间谍,官司案之,乃此妇为奸人之领袖,所听察甚多,遂戮之。(《玉堂闲话》)


  晚唐五代时,浚都这座城市中,有一妇人乞讨于市,自称来自邺南。这不是个一般的妇人,而是个美女,从相貌到姿仪乃至气质,都很吸引人的眼球。但她没有双腿,下身像被截过一样整齐。她被父亲载于独轮车上,一路乞讨,每天吸引上千人围观。她的踪迹无处不在:从平民所住的小巷,到官员的府邸,都可以看到她的背影。很多人施舍钱财,因为觉得这样美丽的女子,竟是残疾,想想老天确实也不公。但后来的结局就出乎人们的意料了:京城破获了一起契丹间谍案,经审查,慢慢揪出幕后间谍首领:正是那乞讨的无腿美女。虽残疾,但她搞到的情报甚多。显然,她利用了自己的身份,把几乎所有人都骗过了。最后她被捕获归案,处死了。这是一则令人称奇的故事,就其独特性而言,可直追“辛公平上仙”。


  关于女人行乞的故事,还有一例,只是这一例带有了幻术性质。在故事中,女主人公到底是不是间谍,我们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


  唐贞元中,扬州坊市间,忽有一妓术丐乞者,不知所从来,自称姓胡,名媚儿,所为颇甚怪异。旬日之后,观者稍稍云集,其所丐求,日获千万。一旦怀中出一琉璃瓶子,可受半升,表里烘明,如不隔物,遂置于席上,初谓观者曰:“有人施与满此瓶子,则足矣。”瓶口刚如苇管大,有人与之百钱,投之琤然有声,则见瓶间大如粟粒,众皆异之。复有人与之千钱,投之如前,又有与万钱者,亦如之。俄有好事人,与之十万二十万,皆如之。或有以马驴入之瓶中,见人马皆如蝇大,动行如故。须臾,有度支两税纲,自扬子院部轻货数十车至,驻观之,以其一时入,或终不能致将他物往,且谓官物不足疑者,乃谓媚儿曰:“尔能令诸车皆入此中乎?”媚儿曰:“许之则可。”纲曰:“且试之。”媚儿乃微侧瓶口,大喝,诸车辂辂相继,悉入瓶,瓶中历历如行蚁然。有顷,渐不见。媚儿即跳身入瓶中,纲乃大惊,遽取扑破,求之一无所有,从此失媚儿所在。后月余日,有人于清河北逢媚儿,部领车乘,趋东平而去。是时李师道为东平帅也。(《河东记》)



  故事主人公胡媚儿,活动在唐德宗贞元年间的扬州,没人知道她是从哪来的。她于市场上乞讨,每天能获得成千上万的钱财。


  这是为什么呢?


  她有一个奇怪的琉璃瓶子,其大小顶多也就能盛半升水,且是透明的。胡媚儿对观看的人说:“假若有人施舍我铜钱,把这瓶子盛满了,我也就满足了。”闻者都认为很奇怪,因为瓶子很小,盛满实在容易。有人往里投了一百钱,掷之有声,落入瓶中,则变得微小。人们大惊。随后又有人投了一千钱,一万钱,二十万钱,瓶子依旧不满。有好事者,驱赶驴马等入瓶,入瓶后,驴马皆如苍蝇大小,在里面奔行自如。此时,一位负责江淮地区财税的官员押解着几十车财物路过这里,见到观者如云,于是走进来,得知情况后,笑道:“真的是这样吗?你能把我这几十车东西都装进去吗?”


  胡媚儿说:“如果您叫我装,那没什么不可以的。”


  官员说:“可以。”


  胡媚儿微侧瓶口,大喝一声:“进!”


  那几十辆马车一一被装入瓶中,到了里面,行进如蚁,走着走着,就渐渐不见了。官员失色,此时胡媚儿纵身一跃,也跳入瓶中。官员大叫一声“不好”,叫人扑住瓶子,将之捣破,但一无所有。


  一个多月后,有人在山东清河之北,道逢胡媚儿。这时,她押解着那些装满财物的马车,正赶赴东平。当时,节度使李师道是那里的统帅。如此说来,胡媚儿是李师道派到江淮一带的筹集财物的间谍?没人知道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06 | 只看该作者


  


   白泽图



唐朝官员张翰,有个亲戚,亲戚有妻子,早已去世。玄宗天宝年间,她活着的时候,生有一个孩子。生产那天,刚把孩子抱起来,就看到孩子旁边,另有一个无头小孩在跳,伸手打他,消失不见;手回来后,无头孩子则又出现。家人恐惧。有长辈,及时查上古秘籍《白泽图》,才知道那个无头小孩叫“常”,按书中讲到的驱逐之法,连呼三声“常”,那无头小孩就会兀自消失。


  右监门卫录事参军张翰,有亲故妻,天宝初,生子,方收所生男,更有一无首孩子,在 傍跳跃,揽之则不见,手去则复在左右。按《白泽图》曰,其名曰“常”,依图呼名,至三 呼,奄然已灭。(《纪闻》)


  正像我们知道的那样,“常”后来被演化成“无常鬼”,又分为“白无常”和“黑无常”,是为日夜索要人魂魄的冥鬼。


  这并不是令我们感到好奇的,令我们觉得有意思的是那本《白泽图》。说《白泽图》之前,得说说白泽这种动物。这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奇兽。它毛色雪白,原产于西域昆仑山,常人难以见到,只有人间出现圣人时,它才会被发现。想当初,黄帝巡游东海之滨,发现了一头,“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这种奇兽能说人语,黄帝问鬼魅和精怪之事,白泽一一对答,黄帝叫人按白泽所言,将那些鬼魅和精怪的形象画下来,这就是现在已失传的神秘古籍《白泽图》的由来。


  当然,这只是传说。


  不过,《白泽图》诞生的年代确实很早,有可能在战国之前,比著名的《山海经》还要早,可谓中国最古老的志怪典籍。按后人理解,神奇的白泽知道天下所有鬼魅和精怪的名字、模样以及驱除它们的口诀。驱除口诀往往是直呼鬼魅和精怪的名字,呼之则去;假若不认识,呼不上名字来,那么见到它们的人就会死于凶险。于是,出现本文开始的一幕:连呼三声“常”。那无头鬼便知趣地跑了。


  唐朝时,《白泽图》很流行,可谓必备之书,一旦看到什么怪物,就马上翻看该书,按图上所绘,找到驱除口诀。唐朝之后,战火烽烟,《白泽图》终于散失在兵荒马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现在,我们只能看到其残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07 | 只看该作者



宛若鬼花



      鄂州一小将,农民出身,当上将军后,欲结豪族,于路上,将妻子及其身边女婢残杀,沉尸江侧,对家人说:夫人竟为盗所杀!几年后,他出差扬州,住于客栈,见外面大街上,有一妇人在卖花,妇人的样子很像他所杀的女婢。走过去一看,真的是那女婢,顿时拜倒在地,问其是人是鬼。女婢笑:“人呀,当时我只记得自己和夫人为盗贼所击,幸而不死,被人搭救,现流落扬州,与夫人卖花为生。”小将惊异,爬起身,问夫人在哪里。女婢说在附近小巷。小将跟女婢一路而行,来到巷子深处的一个小舍,里面出来一人,竟真的是他妻子。这时候,小将似乎被感动,抱着妻子大哭。再后来,他被请进屋,一起吃饭。后面的事情大约可以想到:小将一夜未归,随从四处寻找,来到此屋,里面寂若无人,进去后发现:白骨一具,流血满地。


  故事中,被害的妻子与女婢,扮作卖花女,骗过鄂州小将。在扬州的夜色中,从白骨堆中站起的女鬼,拈花而笑。这样的镜头有些动人。只是,她们做完案后,又去了哪里?不去管它,还是说说她们手里的花吧。女鬼所持之花当为鬼花,但可否这样理解:只有鬼才可看到鬼花。当时,鄂州小将发现那女婢在卖花,实际上已暗示:他自己也即将身死为鬼了。


  广陵法云寺僧珉楚,尝与中山贾人章某者亲熟。章死,珉楚为设斋诵经。数月,忽遇章于市中,楚未食,章即延入食店,为置胡饼。既食,楚问:“君已死,那得在此?”章曰:“然,吾以小罪而未得解免,今配为扬州掠剩鬼。”复问何为掠剩,曰:“凡吏人贾贩,利息皆有数常,过数得之,即为余剩,吾得掠而有之。今人间如吾辈甚多。”因指路人男女曰,某人某人,皆是也。顷之。有一僧过于前,又曰:“此僧亦是也。”因召至,与语良久,僧亦不见楚也。顷之,相与南行,遇一妇人卖花,章曰:“此妇人亦鬼,所卖花,亦鬼用之,人间无所见也。”章则出数钱买之,以赠楚曰:“凡见此花而笑者,皆鬼也。”即告辞而去。其花红芳可爱而甚重,楚亦昏然而归,路人见花,颇有笑者。至寺北门,自念吾与鬼同游,复持鬼花,亦不可,即掷花沟中,溅水有声。既归,同院人觉其色甚异,以为中恶,竞持汤药以救之。良久乃复,具言其故,因相与复视其花,乃一死人手也。楚亦无恙。(《稽神录》)



  故事也发生在扬州!


  时有法云寺僧人珉楚,与商人章某关系甚佳,章死后,珉楚其设斋诵经。过了几个月,怪事发生,他在市场上竟发现章某。章某也发现了他,将他拉到小吃店。随后发生这样的对话:


  珉楚:“你不死了嘛?!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章某:“是啊,但在冥界被任命为扬州掠剩鬼,所以又回来了。”


  珉楚:“掠剩鬼?”


  章某:“但凡官吏、商贾,一生中得到的财富是有限额的。多出来的,就是剩余的,我就掠夺他们这一部分。”随后,他指着窗外的一些行人,称他们都是鬼。又指着一个僧人说:“他也是。”随后,他把那僧人喊进来说话,但那僧人看不到珉楚。


  出了小吃店,二人前行,路遇一卖花女,章某说:“此女也是鬼,所卖的花是鬼用的,人间没有。”章某买了一枝,赠给珉楚,又称:“看见此花开口笑的都是鬼。”


  珉楚恐惧。又走了一会儿,章某辞别,消失不见,只留下珉楚手持鬼花,失魂落魄地走在大街上。他看那花,鲜红如血,颜色甚鲜。一路上,他发现,真的有人看到花后,露出诡秘的笑容。这吓了他一跳,但他又不敢把花扔了,于是加紧脚步。


  回到寺院门前,珉楚觉得这太荒唐了,自己怎么拿着一枝鬼花回来了?一咬牙,把花扔进水沟,意外的是,那轻飘飘的花,竟落水有声。入寺后,其他寺僧见其昏昏然,持汤药以救。很久,他才清醒过来,把所遇之事说出来。众人出寺寻花,乃是死人的手。还好,珉楚以后的生活没发生什么变故。除了鬼花外,这个故事是不是还披露了一点:在阳光明媚的大街上,还有众多我们看不到的鬼魂在游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09 | 只看该作者

     镜头之外



       “苏州武丘寺,山嵚崟,石林玲珑,楼雉叠起,绿云窈窕,入者忘归。大历初,寺僧夜见二白衣上楼,竟不下,寻之无所见……”这是中唐陈邵所著《通幽记》里记载的一段文字,写两个冥鬼上了楼,却再也没看到他们下来。这样的描写制造出的效果更恐怖。所以说,很多时候,最令人惊悚的并非你看到的场景,而是镜头之外令人想象的那一部分。


  咸通中,呼延冀者,授忠州司户,携其妻之官。至泗水,遇盗,尽夺其财物,乃至裸衫。冀遂与其妻于路旁访人烟,俄逢一翁,问其故,冀告之,老翁曰:“南行之数里,即我家,可与家属暂宿也。”冀乃与老翁同至其家。入林中,得一大宅,老翁安存一室内,设食遗衣。至深夜,亲就冀谈话,复具酒肴,曰:“我家唯有老母。君若未能携妻去,欲且留之,伺到官再来迎,亦可。我见君贫,必不易相携也。”冀思之良久,遂谢而言曰:“丈人既悯我如是,我即以心素托丈人。我妻本出官人也,能歌,仍薄有文艺,然好酒,多*,留之后,幸丈人拘束之。”老翁曰:“无忧,但自赴官。”明日,冀乃留妻而去。临别,妻执冀手而言曰:“我本与尔远涉川陆,赴一薄官,今不期又留我于此。君若不来迎我,我必奔出,必有纳我之人也。”泣泪而别。冀到官,方谋远迎其妻。忽一日,有达一书者,受之,是其妻书也。其书曰:“妾今自裁此书,以达心绪,唯君少览焉。妾本歌妓之女也,幼入宫禁,以清歌妙舞为称,固无妇德妇容。及宫中有命,掖庭选人,妾得放归焉,是时也,君方年少,酒狂诗逸,在妾之邻。妾即不拘,君亦*,君不以妾不可奉苹蘩,遂以礼娶妾。妾既与君匹偶,诸邻皆谓之才子佳人。每念花间同步,月下相对,红楼戏谑,锦闱言誓。即不期今日之事也。悲夫!一何义绝,君以妾身,弃之如屣,留于荒郊,不念孤独。自君之官,泪流莫遏。思量薄情,妾又奚守贞洁哉!老父家有一少年子,深慕妾,妾已归之矣。君其知之。”冀览书掷书,不胜愤怒,遂抛官至泗水。本欲见老翁及其妻,皆杀之。访寻不得,但见一大塚,林木森然。冀毁其塚,见其妻已死在塚中,乃取尸祭,别葬之而去。(《潇湘录》)。



  唐懿宗咸通年间,呼延冀被授予忠州司户一职,携妻上任。至泗水,遇盗贼,财物被掠,衣服也被抢。呼延冀和妻子顾不上羞辱,只能往前走,寻找人家,求衣服穿。天色将晚,路遇一老翁,很热心,说他家就在前面林间,于是把夫妻俩带了回去。入林中,看到一座宅院,进去后,老翁摆设饭菜,又拿衣服给夫妻二人穿。夫妻感谢不尽。至深夜,老翁跟呼延冀聊天:“我家唯有老母,假若你急于赶路,可暂把夫人留在我这里,叫她陪伴的我老母,等您那边安排好了,再回来接不迟。因为我看您现在一无所有,携妻赶路也不太容易。”


  呼延冀陷入沉思,良久后,说:“您如此怜悯我,为我着想,实是感谢,那我就以诚心相托付。我那妻子,先前是宫女,懂些才艺,但也有缺点,喜欢酒,性情放纵。留下后,希望您多多管束。”


  呼延冀竟真的要把妻子留下。


  老翁笑道:“不必担忧,可安心赴官。”


  第二天,呼延冀与妻子告别,妻子说:“我本与君远涉山水,赴一薄官,不料你要把我留在这荒林中!若君以后不来迎我,我必奔走他处,而必有收纳我的人。”


  呼延冀达到忠州后,安顿好了,这一天,收到一封信,妻子的手书,上写:


  “我本歌妓之女,少入宫中,只懂清歌妙舞,难具妇德。后被放出宫,与君为邻。那时候,君方年少,酒狂诗逸,而妾亦*无拘,两相通好,以为婚礼,众人皆谓才子佳人。每念花间同步,月下相对,红楼戏谑,锦闱言誓,令人难忘。但那时又如何想到有今日之事!夫君义绝,只顾赶路,弃妾之身,于荒郊野林。自君去后,每每思念,但君已薄情,妾又如何守得贞洁?老翁家有一子,深爱妾,现妾已身相许,我说这些,只是叫你知道,别无其他。”


  呼延冀看完书信后扔在地上,非常愤怒,抛官驰马,奔向泗水。一路上,他想好了,见面后必将妻子与那老翁全家杀掉。


  泗水已至,树林依旧,但呼延冀转了几圈,没找到先前那所宅子,唯见一坟赫然在前。他有不祥的预感。不出所料,将坟掘开,看到了自己妻子死不瞑目的尸体。


  故事结束了。呼延冀之妻令人悲怜如此。茫茫四野,在那老鬼的鼓动下,呼延冀竟真的抛下妻子,独自走了,可真是放心,而林非好林,宅非阳宅!呼延冀之妻孤身一人在鬼屋中的遭遇,虽半笔未写,但却可以想象,比如丈夫走后的第一个夜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10 | 只看该作者




    无言的结局


      故事很简单,但场面难以想象。


  南郑县尉李云,去长安出差,结识了一个漂亮女孩,随后把她带了回来,想纳入室中,遭其母反对。李云似乎动了情,大呼:“如不纳此女,我誓不婚配。”


  当母亲的没办法,只好答应。李云给那女孩起了一个名字,叫“楚宾”。不幸的是,几年后,楚宾死了。又过了一年,李云与前南郑县令之女沈氏结婚。洞房夜,宾客走后,李云开始洗澡,刚坐到浴盆,恍惚中,看到楚宾手里拿着什么东西走过来,说:“你说如不能跟我在一起,就誓不结婚,现在却娶了沈女。我也没什么送的,给你一贴药,用于沐浴,好入洞房。”说着,楚宾把药末倒入浴盆,又拔下头上的钗子,在水中搅了一下,随后消失。


  这所有的一切李云都看在眼里,但他不能确定这是幻觉还是真的。


  李云想站起来,但已站不起来了。他感到自己浑身乏力,身子像酥了一样,骨头似乎也散架了。令人惊恐的是,这一切都不是“似乎”,而是真的:身子酥了是真的,骨头散架也是真的。


  他就这样死于浴盆中。


  前南郑县尉李云,于长安求纳一姬,其母未许。云曰:“予誓不婚。”乃许之。号姬曰楚宾。数年后,姬卒。卒后经岁,遂婚前南郑令沈氏女。及婚日,云及浴于净室,见楚宾执一药来,径前,谓云曰:“誓余不婚,今又与沈家作女婚。无物奉,赠君香一贴,以资浴汤。”泻药末入浴斛中,钗子搅水讫而去。云甚觉不安,困羸不能出浴,遂卒,肢体如棉,筋骨并散。(《闻奇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11 | 只看该作者




温庭筠的凶宅


        晚唐诗人温庭筠才华甚高,但德行浅薄,又总喜欢替他人考试,所以尽管与李商隐、段成式并称,但名声不佳。而且还被皇帝抓了现行:喜欢微服私访的唐宣宗一次外出,于长安某客栈遇见温庭筠,但后者不认识皇帝。


  温庭筠傲慢地问:“你是长史、司马之类的官吗?”
  皇帝说:“不是。”


  温庭筠问:“难道是参军、主簿、县尉之类的官?”


  皇帝说:“不是。”


  唐宣宗看了温庭筠一眼,骑着毛驴回到皇宫,随后下旨将温庭筠贬为坊城县尉。皇帝的理由是:“温庭筠,我知道你有才华,但万事德为先,诗文其次。你才华横溢,但假若德行没可取处,诗文再好又有什么用?你有不羁之才,却很少能用在该用的地方!”皇帝的批评是准确而严厉的。于是我们的温诗人踏上远去之路。当然,这一遭遇也给了他更多的写作的空间。我说的不是诗歌,而是志怪。正如你不知道的那样,温庭筠是唐朝时非常著名的一位志怪作家,代表作《乾(月巽)子》在当时颇具名声,只是后来他的诗词把志怪才华遮蔽了。且看他书中的一则故事:


  唐宪宗元和初年,李僖伯寓居长安兴道里,一日早,往崇仁里拜访朋友,在兴道里东门见一矮个子女人,身穿孝衣,一边走一边说:“千忍万忍,终须决一场!终不放伊!”李僖伯怪异。此女后来头上盖着布,出现在景风门内广场,众人围观,听她说奇怪的话。孩子们也拿她找着乐,不时去抓她盖头的布。她就去抓小孩,孩子们就往后退。终于,有个孩子扯下了那女人盖头的布:“见三尺小青竹,挂一骷髅……”温庭筠描写的场景恐怖如此,但他最擅长的,还是有关唐朝凶宅的书写。


  元和十二年,上都永平里西南一隅,有一小宅,悬榜云:“但有人敢居,即传元契奉赠,及奉其初价。”大历年,安太清始用二百千买得,后卖与王姁,传受凡十七主,皆丧长。布施与罗汉寺,寺家赁之,悉无人敢入。有日者寇鄘,出入于公卿门,诣寺求买,因送四十千与寺家,寺家极喜,乃传契付之。有堂屋三间,甚庳,东西厢共五间,地约三亩,榆楮数百株。门有崇屏,高八尺,基厚一尺,皆炭灰泥焉。鄘又与崇贤里法明寺僧普照为门徒。其夜,扫堂独止,一宿无事。月明,至四更,微雨,鄘忽身体拘急,毛发如碟,心恐不安。闻一人哭声,如出九泉。乃卑听之,又若在中天。其乍东乍西,无所定。欲至曙,声遂绝。鄘乃告照曰:“宅既如此,应可居焉。”命照公与作道场。至三更,又闻哭声。满七日,鄘乃作斋设僧,方欲众僧行食次,照忽起,于庭如有所见,遽厉声逐之,喝云:“这贼杀如许人。”绕庭一转,复坐曰:“见矣见矣。”遂命鄘求七家粉水解秽。俄至门崇屏,洒水一杯,以柳枝扑焉。屏之下四尺开,土忽颓圯,中有一女人,衣青罗裙红袴锦履绯衫子。其衣皆是纸灰,风拂,尽飞于庭,即枯骨籍焉。乃命织一竹笼子,又命鄘作三两事女衣盛之。送葬渭水之沙州,仍命勿回头,亦与设洒馔。自后小大更无恐惧。初郭汾阳有堂妹,出家永平里宣化寺,汾阳王夫人之顶谒其姑,从人颇多。后买此宅,往来安置。或闻有青衣不谨,遂失青衣。夫人令高筑崇屏,此宅因有是焉。亦云,青衣不谨,洩漏游处,由是生葬此地焉。(《乾(月巽)子》)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长安永平里西南有宅,悬一榜,上写:“有人敢居此宅,即赠地契,并以初价相售。”该宅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由叫安太清的以二百千钱买得,后卖与王姁。王又转给别人,经历了十七个主人,住者多死。后转手于罗汉寺,寺院将其租赁,但无人敢租。这一天,终于有人想以四十千钱的价格购买此宅,他叫寇鄘,出入于公卿之家,算个门客吧。寺院住持大喜。


  成交后,寇鄘入住,仔细地打量着这宅子:有堂屋三间,东西厢房五间,占地约三亩,庭院前后有树数百株。始入大门,有一面影壁,高八尺,基座厚一尺,以炭灰泥造就。却说此日夜,差不多一宿无事,到了四更,下起雨,寇鄘突然感到惶恐不安。果然,很快他听到哭声,如出九泉之下。再细听,又如在半空中,忽东忽西。寇鄘辗转难眠。黎明时分,哭声遂绝。寇鄘曾收崇贤里法明寺僧人普照为徒。天亮后,寇鄘叫普照做道场。但夜里三更,又闻哭声。第七日天,寇鄘作斋席,普照突然起身,似有所闻,于庭院中厉声呵斥:“凶物害死这些人!”绕庭一周后,又道:“我已看见它。”遂叫寇鄘求得污水,于门前影壁上洒了一杯,又以柳枝扑打,于是令人悚然的事出现了:


  影壁崩裂,现出一女,身着青罗裙、红裤、绯衫、锦鞋,但都是纸做的。风吹来,尽化灰烬,飞舞于庭院,随之露出一架骷骨。寇鄘长出一口气。后来,他叫人将骷骨葬于渭水边。据说,此宅最初由郭子仪的夫人购置,当时郭的堂妹出家于永平里宣化寺,郭夫人经常去看堂妹,每次携带随从甚盛,于是就买了此宅安放丫鬟。据说,当时失踪一人;又有人称,有个丫鬟因泄露了某些秘密,被活活封埋于影壁里。



  关于凶宅的描述,不仅一例:


  道政里十字街东,贞元中,有小宅,怪异日见,人居者必大遭凶祸。时进士房次卿假西院住,累月无患,乃众夸之云:“仆前程事,可以自得矣。咸谓此宅凶,于次卿无何有。”李直方闻而答曰:“是先辈凶于宅。”人皆大笑。后为东平节度李师古买为进奏院。是时东平军每贺冬正常五六十人,鹰犬随之,武将军吏,烹炰屠宰,悉以为常。进士李章武初及第,亦负壮气,诘朝,访太史丞徐泽。遇早出,遂憩马於其院。此日,东平军士悉归,忽见堂上有伛背衣黮绯老人,目且赤而有泪,临阶曝阳。西轩有一衣暗黄裙白褡裆老母,荷担二笼,皆盛亡人碎骸,又插六七枚人胁骨於其髻为钗,似欲移徙。老人呼曰:“四娘子何为至此?”老母应曰:“高八丈万福。”遽云:“且辟八丈移去,近来此宅大蹀聒,求住不得也。”(《乾(月巽)子》)


  唐德宗贞元年间,洛阳道政里十字街东有一凶宅,时有进士房次卿寓居此宅西院。一个多月过去了,并无凶险事发生,于是对众人说:“都说此为凶宅,但为什么我住就没事?想必是谣传吧!”其友李直方闻而回答:“那是您比这凶宅还凶!”后来,此宅被东平节度李师古购买设为进奏院,太史丞徐泽及李的部下居住于此,每日很是喧闹。此日,刚考中进士的李章武(此人虽不见于正史,但确是当时非常有名气的古玩收藏家,并不时出现在唐朝志怪中),于一日清晨拜访徐泽,徐出去了,李遂于庭院中休息。这一天,东平军士都回驻地了,院子空了起来。李章武在院中放马,忽然想起,这本是座凶宅。这时候,他下意识地抬起头,果然望见在敞着门的厅堂中坐着一个身着暗红色衣服的老人,他的眼睛是红色,似乎还在流泪。那是眼泪还是鲜血?李章武一身冷汗。正在这时,不远处的西轩下,又出现一个身着暗黄色裙子的老妇人,肩上担着两个笼子,里面盛的都是死人的骨头,而其发髻上,插的不是簪子,而是人的肋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13 | 只看该作者




       地道暗影



       主人公是唐朝的李虞。


  关于李虞,唐朝确实有一个,有诗《题李宾客旧居》存于《全唐诗》:“逢时不得致升平,岂是明君忘姓名。眼暗发枯缘世事,今来无泪哭先生。”是首悼亡诗,写得很一般。本故事中的李虞与诗歌的主人是不是一个人?不太清楚,只知道他是山东全节人,今属济南境内。


  李虞好游玩,喜打猎,有一段时间,家里对他管教甚严,使他过得很郁闷。后来,上面下来调令,任命其父为某地县令,李虞知道后,表示愿意跟父亲赴任,说是能增广见闻,其实为的是多一些游玩的机会。但李虞的计划落空了。到任后,父亲对他的看管一点也没放松,其生活依旧多受限制。李虞更加郁闷,不过没过多长时间,他得知府邸中有一条秘密地道通往外面,从那以后每到深夜他就从地道钻出,到外面去过夜生活。


  事情发生在这天晚上。夜渐深,李虞和往常一样,搞得很乖的样子,让父亲以为自己已早早睡下,其实又钻进了了那条秘密地道。


  李虞钻进幽暗的地道,摸索着走了一段,感到有什么东西堵在前面。李虞顿生恐惧,因为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不可能再有别人呆在地道里。前面那人,背对李虞。李虞壮着胆子大声喝一声,对方无动于衷。李虞冒险伸手去推,依旧无效。直到这时,李虞才想起自己腰下佩着宝剑,于是拔剑刺去。奇事发生,按原记载是“剑没至镡”,也就是说,剑一直扎进那人的身体,直至剑柄。正常推测的话,那人已被剑穿透。但那人还是一动不动。这时,李虞才感到前面那身影并不是人,是什么呢?想到这里,李虞惨叫一声。


  和更多唐朝志怪一样,我们不知道事情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也不知道李虞在深夜的秘密地道里遇到的那个人是谁。


  接着说下面的故事。还是李虞,这年底,他终于有了外出打猎的机会,在追逐一只野鸡时,闯入了一片墓林。林中多松柏。李虞寒毛倒立,想起几个月前在地道里的所见。他嘀咕着,被一个东西绊倒,低头一看,一具死尸。死尸仰躺在那里,全身肿胀,其形可怖。再细看,死尸又不像常人,巨鼻大眼……当一个人恐惧到极点时,结果可能是他什么也不害怕了。那一刻,李虞就是那样,他甚至摸了一下死尸巨大的眼睛。随后,又发生了令李虞意想不到的事:眼睛被摸后,竟转了一下,盯着李虞,就差嘴角笑一下了。像当初在地道里一样,李虞又大喊一声,跌跌撞撞跑出墓林。


  此后,李虞再也不敢打猎闲游了。


  全节李虞,好大马,少而不逞。父尝为县令,虞随之官,为诸漫游。每夜,逃出自窦,从人饮酒。后至窖中,有人背其身,以*窒穴,虞排之不动,以剑刺之,剑没至镡,犹如故。乃知非人也,惧而归。又岁暮,野外从禽,禽入墓林,访之林中,有死人面仰,其身洪胀,甚可憎恶,巨鼻大目,挺动其眼,眼仍光起,直视于虞。虞惊怖殆死,自是不敢畋猎焉。(《纪闻》)


  李虞可谓倒霉至极,先是在地道里撞见那个不知是人是鬼的东西,随后又为寻找野鸡而闯入墓林。不过,可不可作下面这个联想:墓林中的那巨眼死尸,就是李虞在地道里刺到的那个家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15 | 只看该作者

     轻素、轻红与春条


      两只南北朝时的木偶,神奇地来到唐朝……


  武德初,有曹惠为江州参军,官舍有佛堂,堂中有二木偶人,长尺余,雕饰甚巧妙,丹青剥落,惠因持归与稚儿。后稚儿方食饼,木偶引手请之,儿惊报惠,惠笑曰:“取木偶来。”即言曰:“轻素自有名,何呼木偶?”于是转盼驰走,无异于人。惠问曰:“汝何时物,颇能作怪?”轻素与轻红曰:“是宣城太守谢家俑偶,当时天下工巧皆不及沈隐侯家老苍头孝忠也,轻素、轻红即孝忠所造。隐侯哀宣城无常,葬日故有此赠。时素圹中,方持汤与乐夫人濯足,闻外有持兵称敕声,夫人畏惧,跣足化为白蝼,少顷,二贼执炬至,尽掠财物。谢郎持舒瑟瑟环,亦为贼敲颐脱之。贼人照见轻红等曰:‘二明器不恶,可与小儿为戏具。’遂持出,时天平二年也。自尔流落数家。陈末,麦铁杖犹子将至此。”惠又问曰:“曾闻谢宣城婚王敬则女,尔何遽云乐夫人?”轻素曰:“王氏乃生前之妻,乐氏乃冥婚耳。王氏本屠酤种,性粗率多力,至冥中,犹与宣城不睦,伺宣城严颜,则磔石拄关,以为威胁。宣城自密启于天帝,许逐之,二女一男,悉随母归矣,遂再娶乐彦辅第八女,美姿质,善书,好弹琴,尤与殷东阳仲文、谢荆州晦夫人相得,日恣追寻。宣城常云:“我才方古词人,唯不及东阿耳。其余文士,皆吾机中之肉,可以宰割矣。”见为南曹典铨郎,与潘黄门同列,乘肥衣轻,贵于生前百倍。然十月一朝晋宋齐梁,可以为劳,近闻亦已停矣。”惠又问曰:“汝二人灵异若此,吾欲舍汝如何?”即皆言曰:“以轻素等变化,虽无不可,君意如不放,终不能逃。庐山山神,欲取轻素为舞姬久矣,今此奉辞,便当受彼荣富。然君能终恩,请命画工,便赐粉黛。”惠即令工人为图之,使摛锦绣。轻素笑曰:“此度非论舞伎,亦当彼夫人。无以奉酬,请以微言留别:百代之中,但以他人会者,无不为忠臣,居大位矣。鸡角入骨,紫鹤吃黄鼠,申不害,五通泉室,为六代吉昌。”后有人祷庐山神,女巫言神君新纳二妾,要翠钗花簪,汝宜求之,当降大福。”祷者求而焚之,遂如愿焉。惠亦不能知其微言,访之时贤,皆不悟。或云,中书令岑文本识其三句,亦不为人说。(《玄怪录》)



  唐高祖武德初年,江州参军曹惠,府邸后园有佛堂,佛堂里有两只木偶,都在一尺多长,美女造型,雕刻精美,只是年代久远,油漆剥落。后来,曹惠将两个木偶带回家,给孩子玩。这一天,孩子玩着玩着,出事了。
  孩子正在吃饼,突然听到身边有人说:“给我一张。”


  孩子大惊,因为那是个陌生的女声。此时堂中除了家眷外并无他人。孩子愣神时,又听到那声音:“给我一张。”


  孩子一回头,见那两只木偶在说话,急忙禀报曹惠。曹惠毕竟是州里的参军,世面见过,道:“没什么可惊慌的,给我把这木偶拿来!”


  话音未落,木偶道:“轻素我自有名字,为什么直接叫我木偶!”说罢,木偶顾盼而行,跟人没什么区别。


  曹家人吓坏了,曹惠也惊呆了,问:“你是何时之物,而能如此作怪!”


  “我叫轻素。”轻素又指着身边的另一个木偶,“这是轻红。”


  轻素轻红?有点意思了。随后,轻素说:“我们是南北朝南齐宣城太守谢朓家的木偶。”


      曹惠道:“谢朓家的?”


  轻素道:“其实也不确切。当时天下的能工巧匠,都比不上沈约大人家的仆人孝忠,我和轻红就是他雕刻的。后来谢朓被人诬陷,下狱而死,我家沈大人甚哀伤,下葬之日,将我们送予谢朓先生陪葬。”


  谢朓,南北朝时南齐著名诗人,来自华丽的谢氏家族,高祖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哥哥谢据,其人与谢灵运齐名,又称“小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色的山水诗人(至于谢灵运虽有开创之功,但诗歌有句无篇),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放在唐朝,也是名诗了。至于《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也非常优秀:“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他是唐朝诗人李白最大的偶像,李白有诗向其致敬《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寻扁舟。”李白一生崇拜谢朓,自称“一生低首谢宣城”!至于木偶轻素说到的隐侯,则是指南北朝齐梁时代的宰相兼文坛领袖沈约。


  轻素接着说:“我们陪葬于墓室后,有一天,我正在给谢朓的妻子乐夫人洗脚,忽听外面有兵器碰撞声,乐夫人很害怕,来不及穿鞋就化为白色蝼蚁。很快,有两个盗墓贼执火炬来到眼前,把墓里的财宝掠夺一空。更万恶的是,他们为了摘下谢朓大人尸身上带的项圈,竟把他的脑骨敲碎!临走时,二贼人看到我和轻红,说:这两个木偶不错,带回去给孩子当玩具吧!就这样,我们被带出坟墓。当时是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从那以后,我们流落了几家……”


  曹惠颇通历史,他有些疑问:“据我所知,谢朓的夫人是王敬则之女,为什么你说是乐夫人?”


  轻素笑道:“这您就有所不知了。王夫人是谢朓先生生前之妻,乐氏是谢朓在冥界的夫人。根据我们所知,王夫人本是粗人之女,来到冥界后,与谢先生不睦,一有口角,往往动家伙相威胁。后谢先生秘密奏于天帝,后者答应将王夫人放逐,使其再娶乐彦辅第八女乐夫人。乐夫人貌美且长于文艺,与殷仲文、谢晦等名流夫人关系甚好,嫁与谢先生后,二人形影不离。谢先生在文学上很自负,曾对乐夫人说:“我之才华,与先前诗人相比,只在曹植之后,其他诗人均为板上肉,任我宰割!”


  曹惠又问:“你叫轻素,她叫轻红,如此灵异,我想放了你们,如何?”


  轻素道:“以我与轻红之灵异,变化多端,但按天命,若您不放我们,我们最终还是无法脱身。既然您决定放了我们,我们就去庐山山神那吧,因为很长时间以来,他就想叫我们去当舞女。放了我们之后,您当享受荣华。好事做到底,现在我们油彩脱落,在我们走之前,您叫画工再打扮我们一下吧!”

      曹惠一一满足了轻素与轻红。油漆一新后,轻素笑道:“我们姐妹被装扮得如此美丽,莫说做舞女,为山神夫人,也未尝不可。没什么报答的,送您几句话:百代之中,但以他人会者,无不为忠臣,居大位矣。鸡角入骨,紫鹤吃黄鼠。申不害,五通泉室,为六代吉昌。”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曹惠如坠雾里。询问身边的高士,也不能解。据说,当时中书令岑文本看过后,微笑点头,但他透露,自己也只是明白了其中三句的意思。曹惠追问那三句是什么意思,中书令笑而不答。于是便成了千古之谜。只说轻素与轻红,她们到庐山后,果然成了庐山山神的妃子。


  这就是轻素与轻红的故事,两个木偶的名字都很好听,尤其是没台词的轻红。但在轻素说话时,我们却可以感觉到轻红妹妹的存在。


  中国的木偶制造工艺源远流长,在古代时,木偶又称“傀儡”,当时即有傀儡戏一说,也就是木偶戏。说起木偶戏,唐朝非常流行,包括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几种。不过,最初时,木偶并不是因“傀儡戏”的需要才被发明的,而是以轻素与轻红的身份出现的,即陪葬的冥器。这种习俗出现的年代至少不晚于西汉时。到了唐朝,在墓室里放上各种木偶已颇为流行。因为死者的家人相信:这样做的话可使冥界的亲属有人照顾。正如我们在上面看到的那样,盗墓贼进入墓室时,轻素与轻红正在给乐夫人洗脚。



  这是随葬的冥器作怪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唐朝志怪中属于一个特有的类别,晚唐谷神子所著《博异志》中,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该故事的主人公春条就没有轻素轻红那么令人放心了:


  南阳张不疑,唐文宗开成四年中进士,游长安,欲买婢女照料自己的生活。时有中间人,给他介绍到了一个地方,在那个庭院的中堂,坐着一个“披朱衣牙笏者”,自称前浙西胡司马,当年外出时,于岭南买了婢仆数十人,随后北归,一路上卖出不少,现在手头上还有六七人。随后,他叫婢女进堂中,供张不疑挑选,最终一名*条的婢女被看中,以六万铜钱成交。春条被带回去后,很乖巧,料理家务,干得不错,还自己写诗:“幽室锁妖艳,无人兰蕙芳。春风三十载,不尽罗衣香。”张不疑很高兴。两个月后,他遇见一个道士,称其面有阴气,问最近接触过什么人。张不疑说自己买了一个婢女。道士说:“祸矣!”当即指出这个婢女有问题。随后,道士跟去张家,唤春条出来。春条则藏在里屋屏风后。道士作法,以水向里屋喷去,渐渐地,屋里的春条一点点变小,最后缩到一尺多高,僵立不动。道士和张不疑进屋后,春条倒于地上,乃是一陪葬用的木偶。道士查看了一下,叫张不疑用刀劈其腰颈间,有血流出。道士说:“还好,现在她只是腰颈间炼成人血,假如全身都有血脉了,那么你必死无疑。”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令人悚然的不是春条,而是那个中间人以及卖春条的那个穿红袍、手持象牙手板自称前浙西胡司马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32 编辑



      晚唐风景



       晚唐风景有二:一、全军性的“下克上”;二、全国性的饥荒。


  唐宪宗时,东梁州士兵五千人转移驻地,发生了将领驱逐主帅事件。大臣温造带一队人马去收拾局面。到东梁州后,他先是安抚叛乱军士,随后一天于马球场中设宴。叛乱士兵都很小心,带兵器赴宴。温造在场地中吊了两根长绳,建议叛乱军士吃饭时将兵器挂在绳上。吃着吃着,温造一声令下,叫人猛拽悬挂着兵器的绳索,于是兵器都被绷上天。温造随即叫人反关辕门,带人将五千叛军一并扑杀。有些夸张。但同时说明,军队中驱逐或杀害主帅现象从唐朝中期就开始了,至晚唐已难控制。


  当时的情况是,主帅往往看手下的将官的脸色行事,而将官则得看手下的小兵的脸色行事,军士一有不满就会哗变。这种现象贯穿至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以唐懿宗咸通年间的徐州兵(番号为“感化军”)为例:那里的士兵和下级军官骄纵异常,到什么程度呢?连年驱逐主帅和节度使。据晚唐五代刘崇远所著《金华子》记载:“每日三百人守衙,皆露刃立于两廊夹幕之下,稍不如意,相顾笑议于饮食之间,一夫号呼,众卒率和。节使多儒,素懦怯,闻乱则后门逃遁而获免焉,如是殆有年矣。”   也就是说,在徐州,每天有三百士兵提着刀枪,游走于衙门,一有不如意,一个士兵喊,其他士兵就跟着响应喊号,吓唬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度使。晚唐皇甫枚所著《三水小牍》更是记载了“徐州兵”下级军官陈璠袭杀主帅支祥的暴力行为。到唐昭宗天祐年间,浙西小兵周交带人在军中袭杀大将秦进忠、张胤等十余名高级将领的事件,把这一风气推至高潮。所以后世评价那个时代,往往用一个词“骄兵悍将”。又如,后唐时,李存勖军中有小校叫安道进,性格凶险,常佩剑于身。此日,他拔剑玩赏,对人说:“此剑可切铜断玉,谁敢挡吾锋芒?”


  这时候,安道进的上级说:“这是什么利器?如此妄夸!假如我把脖子伸过去,你就能给砍断?”


  安道进说:“您真能把脖子伸过来?”


  安道进的上级以为安道进在开玩笑,就把脖子伸过去,安道进挥剑而斩,人头落地。四周之人尖叫惊散。安道进把宝剑收回鞘内,对着镜头一笑。


  这就是晚唐五代时期小兵的形象。与晚唐“骄兵悍将”并称风景的是在整个帝国疆域内扩散开来的大饥荒。下面这个故事可说明当时的情况:


  唐懿宗咸通年间,洛阳一带饥荒起,谷价甚贵,饿死之民不计其数。人们以桑叶为食,致使桑叶价钱暴涨。时有新安县民王公直,家有桑树数十棵,叶冠茂盛。此日,王公直与其妻合计:“现在家里粮食也没了,全力养这些蚕,也不知道以后如何。以我合计,不如放弃蚕,趁着桑叶价钱贵,去卖叶,可收入不少,用这钱买一个月吃的粮食,也就到了小麦成熟时了,这样比等着饿死好吧?”


  其妻表示赞同。于是夫妻两人把养的蚕都给活埋了,随后把桑树叶打下,转天由王公直带去洛阳贩卖,收入三千文钱。王很高兴,用一部分钱买了一大块猪肉,又买了些烧饼,刚走到徽安门,门吏见王公直所背行囊里有血洒出,滴了一地,于是叫住他进行盘问。


  王公直:“我刚才卖了些自家种的桑叶,换了钱,买了点猪肉,这行囊里流的是猪血吧,没其他东西啊。”


       但门吏一搜,从行囊里发现一条人的臂膀,血肉模糊。


  咸通庚寅岁,洛师大饥,谷价腾贵,民有殍于沟塍者。至蚕月而桑多为虫食,叶一斤直一锾。新安县慈涧店北村民王公直者,有桑数十株,特茂盛荫翳。公直与其妻谋曰:“歉俭若此,家无见粮,徒极力于此蚕,尚未知其得失。以我计者,莫若弃蚕,乘贵货叶,可获钱千万。蓄一月之粮,则接麦矣。岂不胜为馁死乎?”妻曰:“善。”乃携插坎地,养蚕数箔瘗焉。明曰淩晨,荷桑叶诣都市鬻之,得三千文,市彘肩及饼饵以归。至徽安门,门吏见囊中殷血连洒于地,遂止诘之。公直曰:“适卖叶得钱,市彘肩及饼饵贮囊,无他物也。”请吏搜索之,既发囊,唯有人左臂,若新支解焉。群吏乃反接送于居守,居守命付河南府。尹正琅琊王公凝,令纲纪鞫之。具欵云:“某瘗蚕卖桑叶,市肉以归,实不杀人,特请检验。”尹判差所由监令就村验埋蚕处。所由领公直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王公直埋蚕,别无恶迹。乃与村众及公直同发蚕坑,中有箔角一死人,而阙其左臂,取得臂附之,宛然符合。遂复领公直诣府白尹。尹曰:“王公直虽无杀人之辜,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蚕者,天地灵虫,绵帛之本。故加勦绝,于杀人不殊,当置严刑,以绝凶丑。”遂命于市杖杀之。使验死者,则复为腐蚕矣。(《三水小牍》)


  王公直被扭送官府,河南府尹正王公凝审理了这个案子。王公直表示,他确实没杀人,并叫官差去他家桑树下检查。官差前往检查,到了村子,邻居们也说王公直平时没恶迹。但问题是,到了埋蚕的地方,挖开一看,里面真的有一具尸体,少一臂膀。把王公直行囊里的臂膀拿来一放,正好接上。官差回报河南府尹正王公凝。王公凝沉吟良久,说:“这当是蚕虫在报复。王公直虽没杀人,但却将蚕活埋。蚕,天地之灵虫,绵帛之根本。律法可恕,情理难容,其所作为,实与杀人没区别,当用严刑以绝此凶丑现象。”


  王公直遂被处决。随后,王公凝再叫官差去检验埋在地里的那具死尸,已不见,都化为腐蚕。


  这个故事实际上讲到唐朝末年全国性饥荒的严重。从公元9世纪70年代懿宗末年开始,到唐僖宗即位,伟大的帝国终于行将崩溃。黄巢暴动造成的乱局大约是各个朝代末最残酷的。与刀兵共起的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饥荒。现在学者甚至认为,由气象造成的全国性颗粒无收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当时,吃人肉不是某些人的特殊爱好,而是没办法的事。可以认为,从懿宗末年开始的饥荒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


  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为例:时有安徽霍丘县令周洁,罢任后游淮河。当时饥荒又至,一路走来,绝少有烟火,好不容易看到一所屋舍,但扣门许久才有一女子开门。女子说,现在是饥荒之年,家中老幼都饿倒在床,没什么东西招待客人,中堂只有一张小榻可供睡眠。周洁称谢,跟女子入门。来到堂中,女子的妹妹从里屋出来,但藏在姐姐身后,看不到脸。周洁自己包中还有些干粮,就取出烧饼二只,给了那女子和她妹妹,二人很高兴,拿回里屋吃。后来再无声息。周洁感到莫名的恐怖。但他没敢多想,草草睡下。天亮时,他呼喊女子,里屋寂静无声,周洁一闭眼,猛地把门撞开,“乃见积尸满屋,皆将枯朽,唯女子死可旬日,其妹面目已枯矣,二饼犹置胸上。


  那两个烧饼还被饿死的姐妹俩紧紧地抓在手中,恐怖中令人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0 | 只看该作者

李淳风的预言


       武则天刚出生不久,唐朝相面大师袁天纲就来到其父武士彟的官邸,当时在襁褓中的武则天穿着男孩的衣服。袁天纲看过后大惊:“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是女孩,当为天下主!”说完,没分清男女的袁大师走了,空留下武士彟在那里愣神。而本故事,说的是袁天纲的老友,著名预言家李淳风的故事。


  这年冬天,负责天象的太史令李淳风正在校正大唐新历,推算出正月初一将要发生日食。关于日食,现代人当然有科学的解释:当月球转至太阳和地球之间,且地球、月球、太阳呈一条直线时,太阳光被月球挡住,对地球而言即发生了日食。在古代,日食出现算得上是大事,因为古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消失不见。李淳风立即将自己的推算禀报皇帝。在新年的第一天发生日食,当然被认为是凶兆,唐太宗李世民很不高兴,问李淳风:“你预测的天象真的会出现吗?假如正月初一没有日食发生怎么办?”


  李淳风道:“如果那样,我愿被处死。”


  正月初一到了,上午的时候,皇帝在庭院中等候日食,但天空毫无变化征兆。皇帝有些不耐烦,对李淳风说:“我现在放你回家,与妻儿作别。”


  “不忙。”李淳风微笑,“此时尚早,陛下莫急。”说着,他在墙壁上做了个记号,告诉皇帝,当日头照到那个记号时,当有日食发生。正如我们所猜测的,后来就真的有日食发生了,不差分毫。皇帝大惊,更多的是高兴,因为他身边有这样一位大师。在此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贞观年间,李世民得到一本秘谶,也就是一本预言书,里面对唐朝的未来作了这样的推测:“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说的是唐朝三代之后,皇帝羸弱,有武姓女子取代李家,成为新皇帝。天下初定无多,江山真的会迅速埋葬于一个武姓女子之手吗?世民深为不安,大喊:“快快给我找到这个该死的女人!”怒吼在深宫回荡。有近侍劝皇帝安静一下,建议传李淳风入宫,询问究竟。


  “李淳风?”皇帝疲倦地翻了一下眼珠。


  “是啊。”近侍说,“他不是我们大唐第一号预言大师吗?听听他的看法,也许有不错的收获哦。”


  世民点头称是。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皇帝秘密召见了我们的主人公太史令、预言家李淳风先生。李淳风坐在幽暗的室中,面对着曾天下无敌的李世民。世民将所得预言书展示给李淳风看。李淳风看后回答:“书中预测的征兆已生成,这个武姓女子现在就生活在皇宫!四十年后,她将成为帝国的统治者,李家子孙会被她诛杀很多。”


  世民道:“那我现在就找到她,斩杀之!如何?”


  李淳风说:“不可。武姓女子为帝,乃天命,不可改。天命不绝此女,假如妄加行动,会伤害及无辜。而且,此女为皇帝,当在四十年后。到那时,她也老了,会仁慈一些。大唐朝王朝中途易姓,只是暂时的,此女人终不能彻底断绝唐朝。但如果现在就寻找此女,捕而杀之,那么还会出现其他人篡夺李唐江山。而据我推算,新出现的人,会比那武姓女子更强力和凶狠,到那时您的后代恐怕就不会有遗留了。所以,相比较而言,留着武姓女子之命比现在杀了她更有利。”


  世民低头不语。


  唐太宗之代有《秘记》,云唐三代之后,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风以询其事,淳风对曰:“臣据玄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四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将歼尽。”帝曰:“求而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不可废也。王者不死,虽求恐不可得。且据占已长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四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壮严毒,杀之为血仇,即陛下子孙无遗类矣。”(《朝野佥载》)

       世民最终采纳了李淳风的建议。于是,在后宫一角战栗的武则天得活了。事实上,世民皇帝的恐惧并未到此为止。


  贞观年间,有大将李君羡,原籍河北武安,被封为武连郡公,又出任左武卫将军,守卫玄武门。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李君羡跟皇帝所厌恶的“武”字太有缘分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一幕出现在这天晚上:李世民在宫内宴请他的武将,行酒令时,叫大家各自报出自己的小名,轮到李君羡,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的小名:“我叫五娘子……”众人大笑,男人竟有此女人名。但李世民心里紧了一下,当然没流露出来,而是打趣道:“李君羡,你是何样的女子啊,如此勇猛?!”夜宴散了,众武将告别皇帝,李君羡也走了,他还要去玄武门值夜班。在偌大的皇宫中,李世民难以入睡。后来,找了个借口,把李君羡给处死了。直到武则天时期,女皇得知原委,叹息良久,下令给李君羡*。


  接着说李淳风。当时他非常受李世民信任。皇帝病危时,令淳风入见。后者流泪无言。皇帝问,对道:“陛下今晚当驾崩!”


  世民道:“生死由命,有什么可忧伤的?”


  在世民死的当晚,他被留宿宫中。这是极大的信任。李淳风是陕西岐州人,小时就聪颖秀彻,博览群书,尤精天文、历算和占卜学。早年有过漫游经历,曾在浙江天台山学道,得高人秘传。入仕途后,贞观十五年,任太史丞,掌管天象与历算。七年后转为太史令。按我们现在的看法,精通天象的他是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比欧洲早了千年。李淳风最大的名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家,著有《推背图》,该书被认为是古中国最神奇的预言书,据说很多都灵验了。在匪夷所思的同时,令人不寒而栗。李淳风写作《推背图》,大约还是受到那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的启发。在那个夜里,他被皇帝传去询问关于“武女代唐”的事情。在说服了皇帝不要轻易捕杀身边姓武的女子后,也深感武女祸国之乱象,于是突然想写一部关于后世的预言书。关于此书的写作过程,我们不得而知,按史上零星记载,只知道那段时间他一直把自己关在秘室,直到有一天好友袁天纲闯进来,在他后背上推了一下,说:“别预测了,天机不可泄漏!”他才打住。这时候,已预测到近两千年之后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推背图》共有60卦,每卦一幅图象,每幅图象旁是神秘玄奥的四言谶语,并配以进一步解释的七言诗。除了首尾外,共有58卦预言。到了明末,名士金圣叹对《推背图》进行解读,该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此前,有人认为这是部伪书,但实际上,早在《宋书》“艺文志”中就有关于此书的记载了。而金圣叹批注也没什么问题,是一段史实。或者至少可以这样认为,《推背图》在元朝以前就已存在。当然,由于书中涉及朝代兴衰,所以在后世被列为禁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1 | 只看该作者



    兰亭序


      贞观十四年的一天,史上最喜欢书法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屏风上写下一段草书,笔力遒劲,骨质飘逸,展示给群臣看,获得一致好批。皇帝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作书法,贵专精。我学古人之书,不学外形,而学内在。骨质学到了,外在的自然也就成了。”当天,他赐宴玄武门,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了。皇帝又即兴写了一副作品,众臣乘着酒劲,争夺皇帝手中的条幅。时有散骑常侍刘洎,在争夺中登上皇帝的御床,最后抢到手。大臣们顿时色变,有人指出:“臣子上了天子的床,罪当死!”李世民笑,摆手道:“今见刘常侍登床,为书法,可不追究!”


  这位征战一生的皇帝就是如此热爱书法。


  史上记载,李世民最喜欢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唐人笔记《谭宾录》披露,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五月,大内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它们都是贞观年间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书法的大臣鉴定过的。其中,王羲之的真迹一百五十卷(五年后,玄宗再派人清点这批书法时,就剩下八十卷了,可见当时就开始散失)。但在展出的这批书法作品中,唯独没有其第一代表作《兰亭序》。


  前推三百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东晋名士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亮相于会稽山阴兰亭,饮酒、写诗、观山、赏水,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42人的具体名单是: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王凝之、王玄之、王蕴之、王丰之、王肃之、王彬之、王涣之、徐丰之、曹茂之、曹礼、曹华、孙绰、孙统、孙嗣、谢安、谢万、谢瑰、谢腾、谢绎、郗昙、庾友、庾蕴、魏滂、桓伟、羊模、孔炽、后绵、刘密、虞谷、虞说、任儗、袁峤、华茂、劳夷、华耆、卞迪、丘髦、吕本、吕系。东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可以说,这次聚会是生命的、内心的、山水的。这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聚会。此日风和日丽,东晋名士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边,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26人现场写出诗歌,王献之等16人没写出。写出作品的26人成诗37首,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写于珍贵的蚕茧纸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有二十多个,但没有一个重样的。该作品是王羲之醉写的,醒后再写其他作品,终不可超越。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从《兰亭序》诞生日,到唐贞观年间,已近三百年,此时真迹辗转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辨才手里。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后人。智永死前,将祖传的《兰亭序》给辨才,后者视若珍宝,将其藏在禅房屋梁边的暗洞里。当时,李世民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迹,唯独缺少《兰亭序》。当得知在辨才手里时,急诏其来长安,问真迹下落。辨才口风很严,说自己确实在师父那里见过该作品,但后来世间多乱,真迹已散失。皇帝多次召见辨才,但辩才就是不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里。皇帝没办法,只能叫辩才回去。这就是中古时代皇帝的风范,决然不会用暴力去做这件事,虽然他完全可以一声令下直接派军队去寺院搜查。若换成清朝,早就直接动刑问斩了。

        李世民问计于大臣:“为了《兰亭序》,我寝食难安,真迹就在辩才手,如何得到?辩才禅师年岁已高,宝物放在他那里,保不准将来真的散失,假如在皇宫珍藏,也许还能传于后世。”


  皇帝如此忧虑,房玄龄推荐一人:监察御史萧翼。萧是南北朝梁元帝曾孙,十分聪明。李世民马上召见。萧说:“此事不难,但需要先给我几幅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诱饵。”


  李世民说没问题。


  萧翼又带了一幅自己祖上梁元帝手书的《职贡图》,直奔越州而去。经化装,他以卖蚕种的北方商人的身份进入永欣寺,用了十多天时间,谈古论今,与辨才混熟。此日,萧翼向辩才展示了梁元帝的《职贡图》,辨才看后很是称赞。萧翼又展示了所带的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辨才表示,这确实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却不是最佳。


  萧翼问:“何为最佳?”


  辨才笑道:“当然是《兰亭序》!”


  萧翼表示不相信《兰亭序》还存于世。辨才说就在此室,于是从屋梁边的暗洞里取出《兰亭序》。萧翼看过后说这是赝品。辩才很愤怒。这一年,禅师已年过八旬,他生气地将《兰亭序》放在书桌上,没再搭理萧翼。
  转天,辨才因作法事,去了越州城。而萧翼又一次进入永欣寺,对辩才的徒弟说,自己的手绢昨天丢在禅房,进门去取,遂将《兰亭序》“顺”了出来。


  最后的故事不出乎我们的想象:萧翼因功而加官进爵,至于辨才禅师,被气病了,并在转年去世。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立即叫皇家书法师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拓印了几本,至于真迹,自己几乎每天抱着入睡。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入膏肓,临死前对太子李治说:“我之将死,没什么要求,唯一想要的就是《兰亭序》,你能让他在地下陪伴我吗?”大意如此。李治潸然泪下。


  《兰亭序》进入了李世民的昭陵,在史上有明确记载。现在千年已过,陕西昭陵里的这无价之宝还有希望重见天日吗?还是再次聆听一下王羲之写下的那篇千古奇文《兰亭序》吧: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僧智永第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羲之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勅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勅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窹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媒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于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甕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来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翼,长若业风飘”。研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其俗混然。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玩,今亦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将来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贫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才曰:“《兰亭》。”翼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序,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放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梁上,并肃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露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勅来此,今有墨勅,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勅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勅遣来取《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而便绝倒,良久始苏。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马脑椀一,并实以殊。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袞勒辔,宅庄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勅越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歠粥,岁余乃卒。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榻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后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榻,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法书要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3 | 只看该作者



盖世太保


      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春,即位两个月的唐中宗李显,欲以自己的岳父韦元贞为宰相,引起当时的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皇帝大怒:“别说是宰相,我就是把天下给韦元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裴炎立即将这话转告武则天。转天,武则天就把她的儿子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在这一事件中,武则天动用了一批大内卫士对皇宫进行*,但后来并未赏赐这些人。有一天,这批卫士当中的十多人去酒馆饮酒,有一人抱怨道:“早知今日无功赏,还不如继续扶庐陵王为帝。”说罢,大家继续喝酒,但没注意有一人悄悄离席,将那话禀告武则天。这拨人的酒局还没散,逮捕的人就冲进来。告密者被授予五品官,他的那些同伴全部被处决。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告密之风刮起于大唐帝国的版图内。


  按女皇指示,人人都有告密的权力!普通百姓如发现州郡长官有不利于女皇的可疑举动,可越级直接到首都禀报。被认为属实后,当即封官。到转年垂拱元年,这种告密渐渐演化为“罗织”。也就是说,为谋取官位,一大批人以专门编造他人莫须有的罪名为职业。举个例子,当时有侍御史叫侯思止,被封官前只是个卖烧饼的。因告密成功,当上五品官。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帝国的居民和大臣,不是告密的,就是被告的,人人自危。


  被告者需要受审讯,从而诞生了一批以使用刑罚狠毒著称的酷吏,这批酷吏以诬陷他人为乐,并发明了批极端残忍的刑罚:“突地吼”、“凤晒翅”、“铁笼头”、“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登梯、“弥猴钻火”……这些酷刑无须解释,可去想象。面对上述酷刑,人们往往屈打成招。在这批酷吏中,最著名的有我们熟悉的周兴、来俊臣、索元礼,还有王旭、李嵩、李全交、王弘义、侯思止、朱南山、万国俊。


  秋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断死,放流岭南。所破人家流者甚多,为仇家所杀。《传》曰“多行无礼必自及”,信哉!唐索元礼为铁笼头以讯囚。后坐赃贿,不承,使人曰:“取公铁笼头。”礼即承伏。(《朝野佥载》)



  “后来居上”的来俊臣是所有酷吏中最残酷的,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狂”。在他之前,因告密而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的胡人索元礼已首开酷吏之残。索元礼因事被流放死于岭南后,新的帝国酷吏周兴出现。这位被人称为“牛头阿婆”的秋官侍郎(刑部侍郎),说过一句名言:“被抓来的人都自称冤枉,斩决之后他们却都不说话了!”但后来周兴犯事了,武则天秘密将此事交给来俊臣处理。这一天,来俊臣把周兴请到自己家,吃饭时,对周兴说:“犯人们往往不交代,用什么办法可使他们开口?


  周兴说:“很简单。搞来个大瓮,把犯人装进瓮里,在四周放上炭烧烤,有什么事他们会不交代呢?!”


  “哦,这样啊。”来俊臣随即叫卫士搬来大瓮。然后用碳火围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图谋不轨,请兄入此瓮。”


  这就是“请君入瓮”成语的来由。


  后来,周兴被放流岭南,路上被当初陷害过的仇家刺杀。周兴出事后,作为左御史中丞的来俊臣成为帝国最大的盖世太保和秘密警察首领,极受武则天信赖。当时,除了来俊臣的党羽外,朝廷上还有三位著名酷吏:监察御史李嵩、监察御史李全交、殿中王旭,京师号为“三豹”:嵩为“赤黧豹”,交为“白额豹”,又称“人头罗刹”;旭为黑豹,又称“鬼面夜叉”。


  只说来俊臣,按记载,光他诬陷杀害的就有一千多家,而每家受牵连的都在百口以上,也就是说至少十万人成为他刀下鬼。这个数字是空前绝后的。在古代,相当于一位著名的将军在一次超大规模的战役中歼灭的敌人的数量。所以,史上有文字说当时的情况是:“无间春夏,诛斩人不绝,士庶破胆。”包括宰相在内的满朝大臣,都被来俊臣吓破胆。遇见后,连头都不敢抬头,恐怖气氛弥漫朝野。


  说来俊臣是“*狂”,是因为到最后他连武则天的亲戚武姓亲王、其女太平公主和情人张易之也列入打击目标。他确实是疯狂了。但也犯了众怒。上述诸位联手,抢先发难,网罗罪名,把来俊臣下狱。处决之日,洛阳士民说:“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当时的场面是,民众争食其肉,不一会儿,就把他吃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4 | 只看该作者



   徐敬业踪迹



       盛唐于逖所著《闻奇录》记载:进士宋洵,在金州石泉县东数里山居,听外面巨石中有人说话:“宋三郎来了?!”驻步听之,巨石上忽开一门,几个女人从里面出来,笑道:“请三郎进来。”宋洵欲跑,但为她们擒住,拖入石中,石门遂闭。仆人穿石求之,终不能得。宋洵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石头里。结合下面的故事,看上面的记载,令人产生遐思:假如一个人可以像宋洵那样十分轻易地失踪,倒也好了!


  唐玄宗天宝初年,有一名叫住括的九十余岁的老僧,在弟子的保护下,来到南岳衡山中的古寺,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住括突然对寺中众僧进行忏悔,追忆当年杀人之罪。诸僧感到奇怪,问其究竟。住括说:“你们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叫徐敬业的人吗?”


  在《唐朝的黑夜1》中,说到武则天时期的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被贬南方,路过扬州时,起兵造了武则天的反。当时,除了徐敬业外,被南贬的官员还有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骆宾王等人。他们皆逗留扬州,心有不甘,达成冒险共识,推举徐敬业为首领,拉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骆宾王以诗人的手笔,写下名动千古的第一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实际上,徐敬业在离开京城前,反意就已决。扬州兵变发生后,全国惊动。武则天甚是恼怒,重金悬赏:“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三品,赏帛五千!”随即,武则天命李孝逸为主将,出兵30万赴扬州。又以高丽籍猛将黑齿常之率军侧应,对徐敬业形成夹击之势。起兵前,徐敬业先是矫诏袭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随后告诉大家自己身有皇帝密诏,打开府库,释放犯人,将他们武装起来,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魏思温为军师,随后传檄附近各州县,历数武则天罪过,提出恢复李唐江山,很快人马超过十万。


  喊出造反的口号容易,拉起一批人马来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随后面临的战斗。徐敬业少年时就跟随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应该说其本人是见过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动上,他有些头疼。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北上直接进攻武则天的巢穴洛阳;二是南下过长江袭击金陵、镇江、常州等地。为此,他征求了军师魏思温的意见,魏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则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应该率兵直趋洛阳。中原和山东豪杰知道您的勤王行动后,一定应和,武后数月可废,天下指日可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渡过长江攻击金陵,扫平后方镇江、常州等地,然后再行北伐,这才是正确的方略,而且提出“金陵负江,其地足以为固,且王气尚在……”得,金陵的所谓王气,又耽误了一个人的前程,并把他推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魏思温表示反对:“取金陵而守之,难道我们要投于死地吗?”魏思温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徐敬业没听从军师的话,悲剧开始了。


  徐敬业分兵进击江南,一些州县确实在很快的时间内被攻占了,但兵力分散了。此时,李孝逸的大军已迫近扬州。徐敬业没办法,返回来迎战,还没开打,就已很仓皇了。在当年十一月的高邮之战中,徐敬业的士兵们很快崩溃。徐敬业带领少数人逃回扬州,随后转奔镇江,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王那相当时带人斩杀了徐敬业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这25颗人头随后被飞传至洛阳,呈现于武则天面前。但这25颗人头里到底有没有徐敬业?按当时志怪中的秘密记载说:没有。


  唐则天朝,徐敬业扬州作乱,则天讨之,军败而遁。敬业竟养一人,貌类于己,而宠遇之。及敬业败,擒得所养者,斩其元以为敬业。而敬业实隐大孤山,与同伴数十人结庐不通人事。乃削发为僧,其侣亦多削发。天宝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与弟子至南岳衡山寺访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诸僧徒,忏悔杀人罪咎。僧徒异之。老僧曰:“汝颇闻有徐敬业乎?则吾身也。吾兵败,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终,故来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证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纪闻》)



  说的是徐敬业兵败后,一路潜逃。在此之前,徐敬业曾收养一人,面貌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行至海陵,王那相叛变时所杀的正是徐敬业的替身。徐敬业本人则带着数十名心腹,潜行转向西南,一路跑到江西鄱阳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阳湖中的小岛,千米长,百米高,三面为悬崖。就是在这里,徐敬业削发为僧,和心腹隐藏下来。后来,转赴南岳衡山的寺院,一如开篇所言。他的结局之谜,令人想起黄巢、李自成或石达开。按史上记载,这几个末路枭雄都没有死,而是出家为僧,隐藏民间。


  且说徐敬业。据说,年近百岁的徐敬业离开大孤山去衡山时,其精魂已化为山上之鸟,这种鸟到现在还有,被称为“乞食鸟”。生活在大孤山上的这种鸟,最善于用翅膀搏击,更善于衔接船上旅客抛到高空的食物。千年以来,它们一直孤独在湖面上翱翔,在孤山上筑巢,鸟瞰着沧桑变化的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5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王子围棋记



      下面这则轶闻说的是大唐围棋第一国手与日本围棋第一高手比拼的故事。这当中,有些细节意味深长:


  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真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明,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又产如楸玉,类楸木,琢之为局,光洁可鉴。”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汙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以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师言实逸国手矣。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得见第二,胜第二,得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杜阳杂编》)



  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王子来到长安朝拜,献上东瀛宝物、音乐,宣宗皇帝为之设百戏、宴会,以礼相待。按《旧唐书》中的记载,事情发生在大中二年即公元848年春三月。


  日本王子最善下围棋,此番初来长安,朝拜之余,提出要跟大唐国手比试。宣宗皇帝命令皇家棋手顾师言出阵。日本王子拿出一套精美无比的棋具,说:“我们日本国之东三万里远的大海上,有一岛名叫集真,那里有座凝霞台,台上有个手谈池,池中特产这种冷暖玉棋子,不用加工,而自然有黑、白两色,摸上去,冬暖夏凉,所以此棋子叫冷暖玉。此外,岛上还产一种叫如楸玉的树,与楸树相仿,用其雕琢、制棋盘,光洁如镜。”


  日本王子介绍完棋子和棋盘,遂与顾师言围棋。


  顾师言被认为是晚唐围棋第一高手,可比盛唐时国手王积薪。在此之前,他与另一位围棋高手阎景实进行了一次征霸赛,最后险胜,夺得皇帝所赐“盖金花碗”,确立了大唐第一高手的地位。但此次与日本王子对奕,让他吃惊不小,因为下到第三十三手,还未将其制服。作为大唐皇家棋师,顾师言有点紧张,捏棋子的手也冒出汗,每走一步需要思考良久,直到最后拿出绝招“镇神头”,才压制住日本王子的咄咄势头,控制了局面,使日本王子瞪目缩臂,凝视棋局,最终推秤认输。随后,日本王子问身边的唐朝官员:“顾先生在大唐围棋国手中排第几?”


  唐朝官员撒了个谎,说:“第三名而已。”


  日本王子说:“我能见见第一国手吗?”


  唐朝官员笑:“不太好吧!假如王子战胜了第三名,才有机会见到第二名;假如战胜了第二名,才可能见到第一名。现在,你连大唐排名第三名的棋手也没赢,就想见第一棋手,可能吗?”


  日本王子不语,继而唏嘘道:“我国围棋之冠,不及唐朝第三……”


  顾师言的“三十三手镇神头图”成为当时围棋界最珍藏的棋谱。当然,现在早已经失传了。这次比拼中,顾师言虽最终有惊无险地获得胜利,但过程却很紧张。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唐朝的那位官员对日本王子说了谎。这本不是盛唐风范!以此而观,这个伟大的王朝确实日薄西山,丧失了自信。或者这样说,若不是派出顾师言,日本王子取胜也不是没可能。事实上,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围棋才正式传入日本,百年之中,精进如此,对围棋的学习尚且这样,日本对唐朝其他文化和制度的吸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按故事记载,中日两国围棋峰战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年间。但来自日本方面的确切史料证明,大中年间并无遣唐史入长安,而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被废黜的日本王子高岳亲王曾来到长安学习,寻求佛法真谛。当时,唐懿宗下诏,命长安青龙寺高僧法全接待高岳亲王。但在交流中,辩禅论经,法全终不能令高岳亲王心悦诚服。三年后,高岳亲王离开长安,有人说他回日本了,有人说他为了取得佛法真谛,渡海西去印度了。也就是说,晚唐时代,大唐文化虽对日本依旧有着吸引力,但却不比从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3-2-25 12:47 | 只看该作者
花熊 打个包发我QQ邮箱 在这看着太费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3:39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5 12:47
花熊 打个包发我QQ邮箱 在这看着太费劲了

   新浪读书有地址,我发给会长,俺也是一条一条找来,编辑字体然后粘上的,文本的不全,我这就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2013-2-25 13:46 | 只看该作者
忍不了了,网上订了2、3
你们都是名磨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6-13 23:4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