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5:00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娘 发表于 2013-2-23 14:57
意思就是你和花还有副会长的JQ已经录像了

    可以用来扳倒会长,我就叫赵红熊好了。  {:soso_e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15:00 | 只看该作者
   不发了,干活去,周一再发。  {:soso_e1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发表于 2013-2-23 15:04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2-23 15:00
可以用来扳倒会长,我就叫赵红熊好了。

日过红霞官帽飞,领导打靶被双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发表于 2013-2-23 15:07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3 11:36
今天别拍啊,副会长今晚回家交公粮,攒一星期尿点低啊,一不留神被你拍出来,嫂子得抓狂

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发表于 2013-2-23 15:12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3 14:09
是不是这样的。。。。。。。。。。。。。
荒原上 烈日下 78度。。
嫂子双眼迷离 身上已是一丝不挂 性感 ...

编。你丫的在编。{:soso_e111:}{:soso_e111:}
看来我的多多的加班了。攒足调休带着一家老小浩浩荡荡杀奔徐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发表于 2013-2-23 15:14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2-23 14:12
你说我是删了呢、删了呢、删了呢?

删。坚决地,坚定不移滴...................................删啊删。{:soso_e18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2013-2-23 15:16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娘 发表于 2013-2-23 14:57
意思就是你和花还有副会长的JQ已经录像了

孩他娘啊。没我什么事啊。都是那头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2013-2-23 15:18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3 15:04
日过红霞官帽飞,领导打靶被双归

有味道。可惜PP不能看。{: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发表于 2013-2-23 15:26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2-23 15:00
可以用来扳倒会长,我就叫赵红熊好了。

若不从, 切片儿之~

下班,累死本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发表于 2013-2-24 12:13 | 只看该作者
花花辛苦了。就是我看了做了一夜噩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发表于 2013-2-24 12:23 | 只看该作者
昨晚梦见鬼了{:soso_e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发表于 2013-2-24 23:11 | 只看该作者
还有么。。。还有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14 | 只看该作者
woworuirui 发表于 2013-2-24 23:11
还有么。。。还有么?

  已经贴了两本,还有最后一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30 编辑



    送你一件面衣



        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大唐宪宗皇帝李纯暴死。


  唐宪宗是公元805年秋八月成为帝国皇帝的,在位十五年间,外平藩镇,内任贤相,自己又有振作大唐的想法,所以元和时代被认为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中兴时期。但说起来多么遗憾!那又是个宦官专权的时代,他的父亲顺宗皇帝是被宦官用匕首刺杀的,十五年后,宦官的阴影像渐渐张开的蝙蝠的翅膀,又慢慢地笼罩住了宪宗的帷帐,这一次他们端上来的是毒药。


  这就是唐朝中期以后皇帝普遍的悲惨境遇。


  当时,宫内掌权的宦官是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吐突承璀和右神策军护军中尉梁守谦。按起自中唐的惯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直接指挥禁军,权力巨大。其时,宪宗的长子早死,太子是三子李恒,受梁守谦支持;二子李恽窥视太子位,受吐突承璀支持。


       元和十四年底,宪宗身体出了些问题,吐突承璀欲趁此机会废掉李恒的太子位,改立李恽。但梁守谦一派行动更早,而且计划更大胆:直接杀死宪宗皇帝,令太子李恒提前即位。在梁守谦的暗示下,宦官王守澄和陈弘志进行了弑君密谋,而直接灌宪宗毒药的是陈弘志。随后梁守谦一派袭杀吐突承璀和李恽,扶太子李恒即位,是为唐穆宗。


      但按晚唐裴廷裕所著《东观奏记》记载,穆宗本人也参与了对父皇的谋杀:“宪宗皇帝晏驾之夕,上(宣宗)虽幼,颇记其事,追恨光陵(穆宗之陵墓,代指穆宗)商臣(春秋时弑君的楚国太子)之酷,即位后,诛鉏恶党,无漏网者。”作为宪宗少子的宣宗,几十年后即位皇帝,开始追查弑君案,处决了一大批犯罪嫌疑人,其中包括当时还活着的宪宗的妻子郭皇后,因为她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对宪宗的谋杀。后宫之隐秘,远远出乎我们所料。


  唐宪宗于元和十五年正月被弑,夏五月下葬于景陵。出殡当天,大臣们百感交集;长安城内市民,更是排了长长的队伍观看。他们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秘密。只说在通化门一带的看热闹的人群中,有居住在崇贤里的前集州司马裴通远的妻子和她的四个女儿以及一个女仆,下面的故事就与她们有关。


  裴家女眷是乘着马车来看皇帝的送葬仪式的。看完后,裴妻带着女儿回家,此时已是傍晚。马车行至平康坊北街时,裴妻无意间看到外面有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跟着车走。当裴妻注意到她时,似乎觉得她已经跟了一段时间了。当马车转至天门街时,天完全黑下来,并有鼓声传来。在这个送葬之日,裴妻坐在车里,感到一阵不安。裴妻叫车夫行得快些,而老妇人走得亦快了。此时,车里除了裴妻及其四个女儿外,还有一个女仆。看到外面的那个老妇人走得辛苦,表情惊慌,于是一个女儿问:“您住何处?


  老妇人:“崇贤里。”


  女儿:“我们也住那儿,上车吧,拉您一起回去。”


  老妇人似乎有些不好意思,但最后还是上了车。一路上,女儿们一直在跟老妇人聊天,只有裴妻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寒冷。还好,崇贤里到了。老妇人道谢,下车前,她丢下了一个布囊。


  老妇人消失在长安夜色中。


  裴家四女发现了布囊,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的是用白绫制成的给死人戴的面纱。四女大恐,抱住母亲。


  唐宪宗葬景陵,都城人士毕至。前集州司马裴通远家在崇贤里,妻女辈亦以车舆纵观于通化门。及归,日晚,驰马骤,至平康北街,有白头妪步走,随车而来,气力殆尽。至天门街,夜鼓时动,车马转速,妪亦忙遽。车中有老青衣从四小女,其中有哀其奔迫者,问其所居,对曰:“崇贤。”即谓曰:“与妪同里,可同载至里门耶?”妪荷愧,及至,则申重辞谢。将下车,遗一小锦囊。诸女共开之,中有白罗,制为逝者面衣四焉。诸女惊骇,弃于路。不旬日,四女相次而卒。(《集异记》)




      四件面衣最终被弃于路边,但几天后四个女儿相继暴死。在长安的生活中,大约没有人注意到元和十五年夏天发生在崇贤里的秘密死亡事件。


  故事中的关键之物是老妇人丢下的四件面衣。所谓面衣,是唐朝时女子远行乘马时所戴之物,即面纱,又称面帽、幂罗。当时,面衣分生人戴的和死人戴的两种。生人戴的多用青纱,死人戴的则用白纱。盛唐牛肃所著《纪闻》里有一个记载:“武德县逆旅家,有人锁闭其室,寄物一车,如是数十日不还,主人怪之,开视囊,皆人面衣也,惧而闭之。其夕,门自开,所寄囊物,并失所在。”说的是河南武德县的一家客栈,来了一个神秘旅客,带了一车东西,都用麻袋装着,要求寄存。店主给旅客开了一间房,旅客把那几麻袋东西搬进屋,然后锁上门。但几十天过去了,旅客一直没回来取。店主深感奇怪,叫人打开那间屋子,拆开麻袋,发现里面装的是一堆面衣。作为遮脸之用的面衣,有着特殊的性质与用途,所以无论是为生人遮,还是为死人遮,都给人以神秘和惊恐之感。在中唐张荐所著《灵怪集》中,它们还出现过一次:


  兖州王鑑,性刚鸷,无所惮畏,常凌侮鬼神。开元中,乘醉往庄,去郭三十里。鑑不涉此路,已五六年矣。行十里已来,会日暮,长林下见一妇人,问鑑所往,请寄一袱,而忽不见。乃开袱视之,皆纸钱、枯骨之类。鑑笑曰:“愚鬼弄尔公。”策马前去,忽遇十余人聚向火。时天寒,日已昏,鑑下马诣之,话适所见,皆无应者。鑑视之,向火之人半无头,有头者皆有面衣。鑑惊惧,上马驰去。夜艾,方至庄,庄门已闭,频打无人出,遂大叫骂,俄有一奴开门。鑑问曰:“奴婢辈今并在何处?”令取灯,而火色青暗。鑑怒,欲挞奴。奴云:“十日来,一庄七人疾病,相次死尽。”鑑问:“汝且如何?”答曰:“亦已死矣。向者闻郎君呼叫,起尸来耳。”因忽颠仆,既无气矣。鑑大惧,走投别村而宿。周岁发疾而卒。


  兖州人王鑑性情刚健,不畏鬼怪,于玄宗开元年间出游后返乡,离自己的庄子还有三十里,有些迷路。又走了十多里,天渐渐暗下来,马突然停住。他仔细一看,前面站着一个妇人,问王去哪儿,能不能帮她寄送一个包袱,说着把包袱递给王,后者还没反应过来,妇人已消失不见。王慢慢打开包袱,里面是纸钱和枯骨。好在王胆大,丢弃包袱,继续策马而行。走了一会儿,他看到前面有十几个旅人,聚在火堆旁取暖。王下了马,也想烤烤火。他来到那伙人跟前,把刚才遇到的事情说出来,但蹲着烤火的人一点反应也没有。此时天已经很黑了,王细看那伙人,素以胆大著称的他,也不禁毛发倒竖:那十几个人当中,有六七个竟没有头;而另外有头的那几个人,都戴着面衣,看不清楚他们的脸庞……当然,故事还没完。


         王踉跄着上了马,狂驰而去。终于回到庄子,但门已关闭,敲了多声,无人回应,大骂之下,终于出来一个仆人。王问:“你们这些奴婢都干什么去了?!”在比往常幽暗的灯光下,仆人慢慢地说:“这十几天,咱这宅子里有七人相继死去。”王问:“你怎么没事?”仆人答:“我也是死人。刚才听您敲门甚急,才起来。”说罢,倒地为僵尸。在这个故事中,那些烤火的有脑袋的冥鬼,都戴着面衣。而戴面衣者制造出的效果,实际上比那无头鬼还要令人惊悸,因为我们总会想象:那层面纱的后面,到底有着何样的容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39 | 只看该作者



明崇俨之死


       唐高宗仪凤四年即公元679年夏,正谏大夫兼御医、皇家方术顾问明崇俨从皇宫出来,在随从的护卫下回了寓所。


  黄昏时分,东都洛阳满城牡丹花香,令人沉醉。明崇俨独坐庭院,夕阳落于邙山,游人归自伊水。其时,月色满庭,江山清寂。庭院里夏花繁盛,映没石阶。院后即连邙山之野。花树丛中,明崇俨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一个雍容的女人长久地凝视着他。女人的面容如雾中花,她说:“君听我一曲。卜得上峡日,秋天风浪多。江陵一夜雨,肠断木兰歌……”


  不知过去了多长时间,明崇俨睁开眼,回味着刚才的梦。这位被认为通灵的先生,也不知道这个梦意味着什么。正在这时,明崇俨在恍惚中感觉有些异样,似乎有个人从院墙上跳下。在他迟疑时,那人已上前,大喊了一声:“明崇俨先生!”


  明崇俨一愣,下意识地应了一声:“我在这里。”


  随后迎接他的是一把利剑。


  刺客迅速消失在即将降临的夜幕中。明崇俨是正谏大夫,负责评议规谏朝廷政事的得失,品阶为正四品,官职不是太大,但他的死却震惊了整个帝国。因为明崇俨是武则天的第一号红人。明崇俨原籍河南偃师,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入仕途后,最初担任县丞一职,唐高宗时代,皇帝总犯头疼病,闻明崇俨有奇术,遂召至京城。说来也神奇,明崇俨竟真的看好了皇帝的病,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喜爱,可以自由出入皇宫。据说此人与武则天的关系十分暧昧,具体到了哪一步不好妄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除了晚年在精神上依赖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外,武则天一生中最心仪的人极有可能是明崇俨。至于后来的男宠薛怀义、沈南蓼之流,只不过是武则天的肉体玩偶和养生顾问而已。明崇俨作为正谏大夫,论政事得失时喜欢假借鬼神之言,皇帝和皇后更是对其言听计从。关于明崇俨通鬼神之事,有这样的例证:


  正谏大夫明崇俨,少时父为县令,县之门卒有道术,俨求教。教以见鬼方,兼役使之法,遗书两卷,俨阅之,书人名也。俨于野外独处,按而呼之,皆应曰:“唯。”见数百人。于是每须役使,则呼其名,无不立至者。俨尝行,见名流合祔二亲者,輀已出郊,俨随而行,召其家人谓曰:“汝主君合葬二亲乎?”曰:“然。”曰:“汝取灵柩,得无误发他人冢乎?”曰:“无。”俨曰:“吾前见紫车,后有夫人,年五十余,长大名家妇也。而后有一鬼,年甚壮,寡发弊衣,距跃大喜,而随夫人,夫人泣而怒曰:‘合葬何谓也?’汝试以吾言白汝主君,云明正谏有言如此。”祔亲者闻之,大惊,泣而谓俨曰:“吾幼失父,昨迁葬,决老竖取之,不知乃误如此。”崇俨乃与至发墓所,命开近西境,按铭记,果得之,乃弃他人之骨,而祔其先人。俨在内言事,及人间厌胜至多,备述人口,故不繁述。(《纪闻》)


  明崇俨少年学道,师父是他做县令的父亲身边的一个门卒。这门卒是个高人,深识道法,明崇俨那唐朝闻名的驱使鬼神之术,就是向他学的。记载中,门卒给了明崇俨两卷书,书上都是人名字,明崇俨每每默念书上的人名,空中就会有声音答应:“在!”有一次,明崇俨出行长安郊野,看到有人欲合葬父母,他发现有什么不对,于是叫住那家仆人:“你的主人要合葬已亡的双亲吗?”仆人点头。明崇俨说:“你们挖旧坟时,有没有可能挖错了,错取了别人的尸骸?”仆人说,不会吧!明崇俨说:“我看见运尸车后跟着一位夫人,五十多岁,名家风范,那是你家主人母亲的鬼魂。夫人后面跟着一男鬼,却是壮年,秃发陋衣,蹦跳着很高兴。而夫人哭泣着说:‘为什么要跟你合葬,又怎么称呼你?’你把我这些话转述给你家主人,说这是明崇俨所讲即可。”那家主人听仆人转述后大惊,仔细辨查后发现,果然错将他人尸骸当做了自己父亲的。



明崇俨被刺后,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很震惊,立即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但大臣们希望刺杀案不了了之。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明崇俨只不过是个江湖术士,死不足惜。关于明崇俨的死因,当时有如下几种传说:


  一、为鬼神所杀。有大臣半开玩笑地说,明崇俨呀,不是说他精通异术,最善驱使鬼神为他办事吗?也许把鬼神逼急了,为鬼神所杀吧!呵呵。


  二、为流窜的强盗意外所杀。


  三、被太子遣人所杀。


  正史上记载的是第二种说法,当时流行的是第一种说法,但武则天坚信第三种说法。当时,唐高宗已是暮年,武则天成为帝国的权力中心,常撇下皇帝丈夫,独自一人登上洛阳城楼接受群臣和百姓的朝贺。太子贤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下去,而武则天继续强化着自己不可冒犯的尊严,多次书面训诫这个不听话的儿子。当时还有传言说:武则天曾多次秘密召见明崇俨,让他给自己的几个儿子看相。明崇俨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太子贤,认为三子显或四子旦更有天子之姿。后来,消息传到了贤那里。此外,据说擅长巫术的明崇俨还总被武则天请去,秘密对贤进行诅咒。现在明崇俨被刺杀了,谁干的?


  武则天说一定要查清此事,她希望从幕后挑出太子贤这根线。事与愿违,几个月下来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贤被牵扯到案件中。武则天有些坐不住了,也许这时她还不知道狄仁杰、苏无名(唐朝另一位神探)有着过人的侦探才能。武则天与太子贤僵持了一年。直到转年,事情才发生变化:在武则天的阴影中,郁郁寡欢的太子贤因亲近一个叫赵道生的近侍,而受到一名大臣的指责,认为这种同性恋行为有失太子风范。太子贤大发脾气,说我喜欢男人还是女人你们管得着吗?武则天认为管得着,她一直想办自己这个儿子。她派人秘密审讯赵道生,竟意外得知:去年时,他受太子委派,一手筹划了对明崇俨的刺杀行动。武则天随即派士兵闯入东宫,进行搜查,在马厩起获了上百副盔甲。没有兵器,只有盔甲,但这已是大事件了。武则天以刺杀大臣和私藏军械为罪名,将贤的太子位废了。此前她曾毒死过一个儿子:自己的长子弘。至于贤,后来被流放四川,最后被武则天逼迫自尽。武则天最喜欢的明崇俨死了,未来的女皇要她的儿子也必须死去。


  准情人的死令未来的女皇伤感异常,而亲儿子的死又令她感到安慰:因为她借明崇俨一案,如愿地拔掉了通往女皇之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棵荆棘。在贤活着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著名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在这首诗中,道出他对母亲的悲愤和期待。母亲啊,你确实是个旷古未有的女强人,但若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你最后收获的只是空空的瓜蔓啊。他希望母亲绷紧的神经稍微放松一下,但问题是如果心慈手软了还是武则天吗?所以贤的失望是必然的。


  还是回到唐高宗仪凤四年初夏的那个傍晚吧。当时夕阳西沉,坐在庭院里的正谏大夫明崇俨正在想什么?邙山苍苍,洛水茫茫,大唐之美,正如此夜。刺客飘然而至,近前后喊了一声:“明崇俨先生!”


  明崇俨一愣,下意识地抬起头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44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倦夜长



       裴谌、王敬伯、梁芳,志向一致,倾慕仙家,隋炀帝大业年间,一起放弃官职,入白鹿山学道。白鹿山在河南辉县与修武县之交,隋唐时被认为是道教仙山。入山之初,他们意念坚定,认为只要坚持修炼,无论炼金术、炼银术,还是得长生之药,甚至羽化升仙,都可以办到。


  这是他们的理想。


  他们情同手足。十多年后,隋朝变唐朝,但他们还没成功。这时梁芳先死了,于是王敬伯动摇了,对裴谌说:“我们去国忘家,弃绝尘世,居寒山茅屋,轻欢娱而受寂寞,难道不是为了有一天可乘云驾鹤,成仙得道吗?即使不成,也希望可长生不老。但经过十多年苦心修炼,仙海茫茫,实无尽头,连长生之术也未学成,如此下去,不免跟梁芳一样。现修道不成,还是回去过都市里的富贵生活吧!游乐人间,走于仕途,荣耀于世,即使不能过仙人的生活,位列公卿,也可以了。你跟我一起回去吗?不要白白地死于这深山!”


  裴谌不语,良久之后,说:“红尘如梦我已醒,又怎会重新回到梦中?”


  于是王敬伯离开深山,归还都市。这时已是唐太宗贞观初年。王敬伯先是被恢复了从前的官职,随后被提升为左武卫骑曹参军。后来,大将军赵朏又将女儿许配于他。没过几年,王敬伯当上了大理寺官员,成为身着红衣的显贵。


  这一天,王敬伯奉朝廷之命才出使淮南,去首府扬州办案。他的船队盛大,行于江中,百姓船只不敢前行。当王敬伯的船队到达高邮时,天降小雨,忽有一艘小船,突飞而过,超过了王的船队。小船船头,站着一位老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于雨中划船如风。王敬伯很不高兴,近前一看,渔夫有些面熟,再仔细看,竟是裴谌。分别多年,他已是如此苍老。


  后面的故事可以设想:王敬伯把裴谌请上大船,又是拥抱又是握手:“老兄!你久居深山,放弃人世功名,这些年苦心修炼,到现在不也是一事无成,而只是个渔夫吗?所谓修道,只是捕风捉影的事吧!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


  王敬伯说出一句垂留后世的名言:古人认识到人生苦短,而夜太漫长,还举着蜡烛,找些事做,又何况青春白昼,安能虚度?!


  随后,王敬伯告诉裴谌,自己出山没几年,就做了大官。现扬州有案,朝廷派一名得力大员去审断,皇帝选择了他。比之于山叟渔夫,又如何?他接着说:“你这些年,依旧像我们以前那样辛苦于山水中,真是奇哉!奇哉!令人费解!你现在有什么需要吗?说出来,想要什么我都可以帮助你。”


  裴谌笑道:“我居于山野,心近云鹤,又怎么会对地上的腐鼠有兴趣?我沉于江湖,你浮于红尘,所谓鱼有大河,鸟有天空,各有所得,你又何必在这里炫耀?人世应该有的,我都不缺少,你又拿什么赠送于我?我与山中修道的好友,约定一起去扬州卖草药,在那里有个地方住,青园桥之东几里外,有一樱桃园,园北有门,那就是我的庭院。如果你清闲下来,可去找我。”说罢,还于自己的小船,飞驶而去。


  裴谌、王敬伯、梁芳约为方外之友,隋大业中相与入白鹿山学道,谓黄白可成,不死之药可致,云飞羽化,无非积学,辛勤采炼,手足胼胝。十数年间,无何,梁芳死,敬伯谓谌曰:“吾所以去国忘家,耳绝丝竹,口厌肥豢,目弃奇色,去华屋而乐茅斋,贱欢娱而贵寂寞者,岂非觊乘云驾鹤,游戏蓬壶?纵其不成,亦望长生,寿毕天地耳。今仙海无涯,长生未致,辛勤于云山之外,不免就死。敬伯所乐,将下山乘肥衣轻,听歌玩色,游于京洛,意足然后求达,垂功立事,以荣耀人寰,纵不能憩三山,饮瑶池,骖龙衣霞,歌鸾飞凤,与仙翁为侣,且腰金拖紫,图影凌烟,厕卿大夫之间,何如哉?子盍归乎?无空死深山。”谌曰;“吾乃梦醒者,不复低迷。”敬伯遂归,谌留之不得。时唐贞观初,以旧籍调授左武卫骑曹参军,大将军赵朏妻之以女。数年间,迁大理廷评,衣绯,奉使淮南,舟行过高邮。制使之行,呵叱风生,行船不敢动。时天微雨,忽有一渔舟突过,中有老人,衣蓑戴笠,鼓棹而去,其疾如风。敬伯以为吾乃制使,威振远近,此渔父敢突过我。试视之,乃谌也。遽令追之,因请维舟,延之坐内,握手慰之曰:“兄久居深山,抛掷名宦而无成,到此极也。夫风不可系,影不可捕,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敬伯自出山数年,今廷尉评事矣。昨者推狱平允,乃天锡命服。淮南疑狱,今献于有司,上择详明吏覆讯之,敬伯预其选,故有是行。虽未可言官达,比之山叟,自谓差胜。兄甘劳苦,竟如曩日,奇哉!奇哉!今何所须,当以奉给。”谌曰:“吾侪野人,心近云鹤,未可以腐鼠吓也。吾沉子浮,鱼鸟各适,何必矜炫也。夫人世之所须者,吾当给尔,子何以赠我?吾与山中之友,或市药于广陵,亦有息肩之地,青园桥东有数里樱桃园,园北车门,即吾宅也。子公事少隙,当寻我于此。”遂倏然而去。敬伯到广陵十余日,事少闲,思谌言,因出寻之,果有车门,试问之,乃裴宅也。人引以入,初尚荒凉,移步愈佳,行数百步,方及大门,楼阁重复,花木鲜秀,似非人境。烟翠葱茏,景色妍媚,不可形状。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不复以使车为重,视其身若腐鼠,视其徒若蝼蚁。既而稍闻剑佩之声,二青衣出曰:“阿郎来。”俄有一人,衣冠伟然,仪貌奇丽,敬伯前拜,视之乃谌也。裴慰之曰:“尘界仕官,久食腥膻,愁欲之火焰于心中,负之而行,固甚劳困。”遂揖以入,坐于中堂,窗户栋梁,饰以录宝,屏帐皆画云鹤。有顷,四青衣捧碧玉台盘而至,器物珍异,皆非人世所有,香醪嘉馔,目所未窥。既而日将暮,命其促席,燃九光之灯,光华满座。女乐二十人,皆绝代之色,列坐其前。裴顾小黄头曰:“王评事昔吾山中之友,道情不固,弃吾下山,别近十年,才为廷尉属。今俗心已就,须俗妓以乐之。顾伶家女无足召者,当召士大夫之女已适人者。如近无姝丽,五千里内皆可择之。”小黄头唯唯而去。诸妓调碧玉筝,调未谐而黄头已复命,引一妓自西阶登,拜裴席前。裴指曰:“参评事。”敬伯答拜,细视之,乃敬伯妻赵氏也。敬伯惊讶不敢言,妻亦甚骇,目之不已。遂令坐玉阶下,一青衣捧玳瑁筝授之,赵素所善也,因令与妓合曲以送酒。敬伯坐间取一殷色朱李投之,赵顾敬伯,潜系于衣带。妓奏之曲,赵皆不能逐。裴乃令随赵所奏,时时停之,以呈其曲。其歌舞虽非云韶九奏之乐,而清沉宛转,酬献极欢。天将晓,裴召前黄头曰:“送赵氏夫人。”且谓曰:“此堂乃九天画堂,常人不到。吾昔与王为方外之交,怜其为俗所迷,自投汤火,以智自烧,以明自贼,将沉浮于生死海中,求岸不得,故命于此,一以醒之。今日之会,诚难再得,亦夫人之宿命,乃得暂游,云山万重,往复劳苦,无辞也。”赵拜而去。裴谓敬伯曰:“评公使车留此一宿,得无惊群将乎?宜且就馆,未赴阙闲时,访我可也。尘路遐远,万愁攻人,努力自爱。”敬伯拜谢而去。后五日,将还,潜诣取别,其门不复有宅,乃荒凉之地,烟草极目,惆怅而返。及京奏事毕,得归私第,诸赵竞怒曰:“女子诚陋拙,不足以奉事君子,然已辱厚礼,亦宜敬之。夫上以承祖先,下以继后事,岂苟而已哉!奈何以妖术致之万里而娱人之视听乎?朱李尚在,其筵足徵,何讳乎?”敬伯尽言之,且曰:“当此之时,敬伯亦自不测,此盖裴之道成矣,以此相炫也。”其妻亦记得裴言,遂不复责。(《续玄怪录》)

      接着说王敬伯。到扬州,他开始办案,十多天后已是清闲,想起裴谌的话,于是独自出门寻找那座庭院。果有樱桃园,转至北门,有童仆说,正是裴宅。说明来意,童仆将他引入辕门。开始时,感觉四周荒凉,似久未有人居住,但走了一会儿,景色愈佳。数百步后,到正门,里面青烟隐约,楼阁重重,花木鲜秀,微风吹来,异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有弃绝红尘而飘然凌云之意,当不是凡人所居之地。


  这时候,转出一人,仙风道骨,奇瑰伟然,王敬伯不由自主地抢步而拜,抬头细看,却是裴谌,不由一惊。裴谌说:“你在尘世为官已久,欲念结心,背着它走,该是很累了吧!”


  裴谌将王敬伯邀入装饰精美的堂中,其时已是黄昏,有彩灯亮起,照得满座明媚,更有美女二十人,手持乐器,点缀席间,仿佛梦幻。裴谌对童仆说:“这是我昔日在山中修道时的朋友,但心志不坚,后离开我还于尘世,一别将近十年,现在做到朝廷大员。虽入我境,但他还是尘世之心,所以就叫尘世的歌伎为他助兴表演吧。而坊间那些歌伎差点,还是找已嫁人的大臣之女吧!假如扬州没有,就去外地找,五千里之内的,都可以。”


  童仆点头而去。还没等在座诸美女把碧玉筝调好,童仆已带着一个仕女前来复命。仕女拜见,王敬伯一看,正是自己的妻子赵氏。可以想象他有多么惊讶,赵氏更是惊讶。裴谌令赵氏入坐,给她玳瑁筝,叫她弹奏,又令其与诸美女合奏,以助酒兴。王敬伯偷偷从果盘取了一个红色的李子,扔给赵氏,后者看了看丈夫,把李子藏于衣服里。


  天快亮时,裴谌叫童仆送赵氏回去:“或许是缘吧!隔着苍山万重,你来到这里。”


  裴谌也未留王敬伯:“尘路漫长,有愁绪万千,你要珍重。”


  五天后,王敬伯将回长安,行前欲再见一下裴谌,来到樱桃园,只有辕门,而无当初的庭院了。只见满目萧索,荒草漫天,于是只好惆怅而返。


  王敬伯回到长安,向朝廷复命后,归于府第,没想到妻子的娘家人都在了,他们非常愤怒:“我家赵女,也许笨拙丑陋,配不上你,但既已结婚,就应互相尊重,成夫妻之道,这不能含糊。可你为什么用妖术将她弄到万里之外供人消遣呢?那红色的李子就是证据!你还隐瞒什么?”


  王敬伯苦笑,把前后故事道出:“这事发生时,我也没预测到,应是裴谌已修炼得道,显示本领给我看吧!”


  另一种说法是,此故事原载于牛僧孺的《玄怪录》。这是一个幻术故事吗?裴谌最终得道了,他在园中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吗?就是为了把一个女人从千里之外摄来而令自己的老友难堪吗?我相信不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故事在本质上与幻术无关,它讲的实际上是一个人如何坚毅心性的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意志力成就理想的故事。想当初,三人同入深山,一个人死去,另一个人半途而废,第三个人却挡住尘世荣华的诱惑,继续孤独地在山中修行,没有功亏一篑,没有功败垂成,最终实现了人生理想。这是另一个版本的奋斗的故事。当然,对于王敬伯来说,他的选择也没错:“古人倦夜长,尚秉烛游,况少年白昼而掷之乎?”他有重新选择人生方向的自由与权利。他这样做了,结果也不错。如果这真是他的人生理想的话,那么他也成就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46 | 只看该作者


   海州事件


       唐朝富强,四方艳羡。


  邻邦日本,积极吸收华夏文明,为此多次派出庞大使团,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有唐一代,日本共往中国派遣19批“遣唐使”,实际成行16次。使团规模往往庞大,少则百余人,多则五六百人。程序一般是:登陆后,当地唐朝官员将使团成员安排在馆驿,随后向朝廷报告,长安方面批准后,将使团骨干迎入长安,这些人将受到皇帝召见。使团的大多数人,一般先留在登陆时的州府,随后分批入长安或在大唐各地考察和学习。盛唐牛肃所著《纪闻》中,为我们披露了一件跟日本遣唐使团有关的秘闻:


  唐江夏李邕之为海州也,日本国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载国信,有十船,珍货数百万,邕见之,舍于馆,厚给所须,禁其出入。夜中,尽取所载而沉其船。既明,讽所馆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国船尽漂失,不知所在。”于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国。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发,水工辞邕,邕曰:“日本路遥,海中风浪,安能却返?前路任汝便宜从事。”送人喜。行数日,知其无备,夜尽杀之,遂归。邕又好客,养亡命数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则杀之,后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滥也。(《纪闻》)



  事件发生在唐朝的沿海城市海州即江苏连云港。当时原籍湖北江夏的李邕主政海州。海州为唐朝最大港口城市之一,贸易频繁,很多外国使团都选择在这里登陆。这一次,登陆的是日本使团,成员达五百人之多。他们声称带着天皇的亲笔书信,要西去长安觐见大唐皇帝。


  李邕接待了日本使团。


  日本遣唐使团往往随船携带有大批本国珍宝,上贡大唐天子。这一次也不例外。于是出事了。现在,可以把镜头给海州长官李邕大人。在这个特写里,他渐渐露出笑容……


  这一天,经相关程序后,李邕将日本使团成员安排到馆驿,好生招待,但禁止他们随意出入。当晚,李邕派人将珍宝运下来,随后沉船。第二天,他派人到馆驿,称:“昨晚突有大海潮,日本船只尽皆失踪,不知漂到哪了。”被关在馆驿的日本遣唐使面面相觑,不知发生了什么,更不知如何是好。当然,在大唐之下,他们不敢提什么要求,只能老实地呆着,一切听李邕的安排。后者给长安方面写了一封充满谎言的奏章:来了一批日本使者,但他们的船都毁于海潮,如何处理?


  李邕胆子真大!


  接到奏章后,朝廷表示同情这些日本使者;同时,命令李邕为他们建造十艘大船,派五百水手护送日本使者回国。第一,朝廷没调查此事;第二,朝廷没提日本使者入长安觐见的事。李邕窃喜。他搞到十艘大船,集合五百名大唐水手,出发前,对水手们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日本国海路遥远,风浪甚急,你们此去如何能平安回还我大唐?所以,我特批:此行可见机行事,做事可自行决断!”就是说:你们出海后做什么都行。意思很明白了。水手们互相看看,都笑了。


  日本使团历尽海上颠簸,来到大唐,却是如此倒霉:皇帝没见到,珍宝也没了,现在又被打发回国,太令人郁闷了。日本使团的成员嘀嘀咕咕地上了船。启程后,船队在海上走了几天。这天晚上,猜想中的事件发生了:五百名大唐水手,趁五百名日本使者没防备,全部将其扑杀,随后将尸体沉入海中,然后掉转船头,回了海州。


  故事中的李邕可谓胆大妄为。按记载,此人为官海州,收养了亡命之土数百人,形成秘密组织,其中有不少是江湖高手。他指挥着这个秘密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劫掠,积累横财无数。手下的门客一有暴露,即杀人灭口。可以这样说,李邕是唐朝时最大的披着官员外衣的黑社会大佬。当然,最后他还是暴露了,被朝廷处以极刑。


  逮捕李邕的场面我们不得知,但可以想象:他和他的秘密组织定做了殊死反抗。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高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邕。查唐朝史料,确实能搜出一个李邕,当时的唐玄宗还为他写过一首诗《送李邕之任滑台》:“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皇帝为之写诗的这个李邕,生活在开元年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曾官拜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后为李林甫陷害而死。这个李邕原籍扬州,应不是本故事主人公。另有版本称,故事中的海州大盗不叫李邕,而叫季邕。但不管是李邕还是季邕,他真的在遥远的时代里做了一件胆大包天的巨案:袭杀五百名日本使团成员,窃取价值连成的珍宝,骗过长安朝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50 | 只看该作者




绝壁仙洞



      唐德宗贞元年间,华州即现在陕西华县有道观叫云台观,观内有位刘法师,辟谷不食杂粮,已有二十年。


  道家在每年的一、七、十月的十五日按惯例设斋宴,所谓“三元之斋”。这时候,总会出现一个人,穿得不修边幅,面瘦色黑,居于斋席末座。吃完后,起身就走,持续了十年多。这十多年里,那个怪人的穿着和神色没变过,刘法师感到奇异。这一次,刘法师终于走到怪人身边,问其姓名及来历。怪人说:“我叫张公弼,住在不远处的莲花峰东隅。”


  刘法师知道那里荒无人烟,张公弼如何住在那里?他表示愿意去那里看看。张公弼很愉快地答应:“我那里可谓仙境,远过人间之乐,法师若愿同往,当会去除烦闷啊。”


  刘法师说:“如此更愿随君去。”


  刘法师跟在张公弼身后,向莲花峰行去。莲花峰,西岳华山主峰之一,海拔超过两千米。华山本以险著称,莲花峰可谓险中之险,悬崖陡峭,一如刀削。通往莲花峰之路,是华山最危险的道路之一。张公弼、刘法师在苍翠的大山中走了二三十里,植被越来越茂密,山石越来越陡峭,二人攀藤附萝,经过了悬崖深谷,越走越险,即使是通臂猿猴,也绝难渡过。但张公弼如履平地,刘法师跟在后面,也似有神助,一路走了下来。就这样,他们走了一天多,到转天,抵达莲花峰半山腰。他们侧身而行,面前是一面石壁,刘法师再往身下一看,是无底之谷!稍有不慎,坠落下去,即会粉身。刘法师一阵眩晕。而那石壁,只陷入山体几寸,也就是说,能够让他们放脚的地方,窄之又窄。但张公弼面色从容,轻轻一跃,脚尖踩在那只有几寸宽的地方,身体贴于石壁上,随后叫刘法师跟上。后者噤若寒蝉。这时候,张公弼用手指轻叩石壁,过了一会儿,石壁里竟传出一个声音:“外面是谁?”


  张公弼答:“是我。”


  随后,石壁慢慢向两边打开,是一道门!


  刘法师瞠目结舌。


  石门中别有洞天,可看到日月星辰,实在令人惊异。张公弼想往石门里走,刘法师跟在身后。发出声音的那个人,有些生气地问张公弼:“为什么引外人来?”


  说罢,石门又合上,二人被关在外面。张公弼说:“并非外人,这位是云台观刘法师,是我老友,故请其来,为什么拒之门外呢?”


  此后石门才又打开,张公弼和刘法师得以进去。张公弼说:“刘法师跟我一路前来,所行艰苦,该非常饥饿了!请您给他准备点美食吧!”


  那人问刘法师:“你方便住下吗?”


  刘法师想了想,说以后再住吧,这次先来这看看。那人点头,随后取来一碗水,又从胳膊肘后的青袋子里取了些药粉,倒进水里,给刘法师喝。后者一饮而下,味道甘甜。喝完后,竟一点都不感觉饿了。这时,张公弼说:“我昨天对刘法师说我们这里甚有仙境之乐,您施展一下异术吧,令法师看看。”


  那人没拒绝,打开石门,含水往谷下喷去。刘法师放眼望,见幽谷中,有一条苍龙和一头白象在那里对舞,姿势非常之美;又有鸾凤一对,在那里放歌,其声清越,更是动听。


  刘法师看得入迷。


  但被拍了一下肩膀,那人示意张公弼送他回去。刘法师无奈,只能听其安排。但等到山下后,再回望,刚才有龙象争舞的地方,唯有青崖面面,丹壑道道,林木葱翠,别无其他。刘法师怅然若失。快到道观时,张公弼不再相送。走之前,刘法师对他说,自己回到道观后将事情处理一下,就去找他,意思大约是以后就跟他混了。张公弼未置可否。


  却说刘法师,把道观里的事情安排好,回去找张公弼。他按记忆里的路径,向着那绝壁攀缘,步步险阻,艰难异常,峰回路转,迷失山中,永远都不可能到达了。他非常懊丧,悔恨当初没在石洞里住下,还回来做什么?就这样,我们的主人公坐在华山深处,冲着天空呼喊张公弼的名字,但后者却再也没有出现。


  贞元中,华州云台观有刘法师者,炼气绝粒,迨二十年。每三元设斋,则见一人,衣缝掖而面黧瘦,来居末座,斋毕而去,如此者十余年,而衣服颜色不改。法师异而问之,对曰:“余姓张名公弼,住莲花峰东隅。”法师意此处无人之境,请同往。公弼怡然许之,曰:“此中甚乐,师能便往,亦当无闷。”法师遂随公弼行,三二十里,援萝攀葛,才有鸟道,经过崖谷险绝,虽猿狖不能过也,而公弼履之若夷途,法师从行亦无难。遂至一石壁,削成,高直千余仞,下临无底之谷。一迳阔数寸,法师与公弼侧足而立。公弼乃以指扣石壁,中有人问曰:“为谁?”曰:“某。”遂划然开一门,门中有天地日月。公弼将入,法师随公弼亦入,其人乃怒谓公弼:“何引外人来?”其人因阖门,则又成石壁矣。公弼曰:“此非他,乃云台刘法师也,余交战,故请来此,何见拒之深也?”又开门,内公弼及法师,公弼曰:“法师此来甚饥,君可丰食遣之。”其人遂问法师:“便能住否?”法师请以后期。其人遂取一盂水,以肘后青囊中刀圭粉糁之以饮法师,味甚甘香,饮毕而饥渴之想除矣。公弼曰:“余昨云山中甚乐,君盍为戏,令法师观之。”其人乃以水噀东谷中,乃有苍龙、白象各一,对舞,舞甚妙,威凤彩鸾各一对歌,歌甚清。顷之,公弼送法师回,回顾,惟见青崖丹壑,向之歌舞,一无所见矣。及去观将近,公弼乃辞。法师至观,处置事毕,却寻公弼,则步步险阻,杳不可阶,痛恨前者不住,号天叫地,遂成腰疾。公弼更不复至矣。昭应县尉薛公幹为僧孺叔父言也。(《玄怪录》)



  故事是牛僧孺的叔父听昭应县县尉薛公幹说的,前者又告诉了牛僧孺。或许这样神奇的石壁真的存在于华山莲花峰?千年时光令我们无处可寻,但那决然的想象已带我们攀上石崖,并眺望到翩然起舞的白象与苍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54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的乌托邦



       南北朝北魏尚书令古弼的族子古元之,小时候父母就不在了,跟古弼长大。古元之有个酗酒的习惯,一次喝得大醉,竟死去了。古弼很伤心,入殓后,忍不住想再看古元之最后一眼,就叫人把棺材劈开,奇迹出现:古元之竟从棺材里坐起来。不要以为这是一则僵尸故事,所以还是听听古元之的诉说吧:


  那天我喝得大醉,不醒人事,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稍微有了一些意识,又似在梦幻中,感到有冷水浇身,睁眼一看,见一装束威严的人站在我面前,说:“我叫古说,是你的远祖。正要去和神国,但没人给我拿行李,故找到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古说已叫我背起一个重有一钧多的行囊,又给了我一根一丈多长的竹杖。我不知道什么意思,问:“这竹杖是做什么用的?”


  古说笑道:“你骑上试一下。”


  我侧身跨在竹杖上,竹杖猛地腾空而起,载着我飞行起来,速度甚快。就这样,我跟着古说,于天空中向西南方向一路而去,不知飞了多少里,唯见下面山河逾远。又飞了一阵,才慢慢落地,按古说的说法,我们已到了和神国啦!


  和神国,多平原,境内没高山,最高的也不过几十丈,山上都是美玉一般的绿石,晶莹剔透,自生光芒。玉石之间,是五颜六色的植物,奇花异草,百果飘香,各种禽鸟,鸣叫、盘旋其上。山顶一如平原,更有清泉飞流至于山下,达数百道之多。原野上,没中原常见的杨柳,而都是相思、石榴等珍贵之树。每棵果树,花卉齐发,果实红艳,映于青翠的枝叶与花丛间,有风吹来,满树摇曳,一如仙境。


  我的这位先人古说,为我介绍了和神国,他说:


  这些果实四季不失,新果换旧果时,人们不易发现。这里的田地,生长的都是巨大的葫芦,里面有五谷,味道甘美,不是中原的稻粱可比的。这里人人丰衣足食,不用耕种。这里的原野,滋润肥沃,不生杂草。每一年,这里的树木上都会长出五色丝线,人们喜欢哪种就取下哪种,任意纺织成绸缎绫罗,而不需要养蚕。这里的四季,微风和煦,一如中原的春天。


       和神国没蚊子、苍蝇、蛤蟆、蚂蚁、虱子、黄蜂、蝎子、毒蛇、蜥蜴、壁虎、娱蚣、蜘蛛,也没枭、鸢、乌鸦、鹞子、鹦鹉、蝙蝠等鸟,更无虎、狼、豺、豹、狐、蓦驳等野兽,又没猫、鼠、猪、狗。这里的国民,高矮丑俊一样,没差别,也没爱恨情仇以及各种欲望。每个人都生二男二女,邻居之间世代通婚。少女成年就嫁,男子到二十岁就娶,每人都能活120岁,不会有夭折、疾病、聋哑、跛脚之病。一百岁以下的,知道具体多少岁;一百岁以上的,就不知道了。这里的国民死时,一下子就会消失,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家人会马上忘记死去之人,所以不存在悲伤的问题。


       这里的人们每天只在中午时吃一顿饭,此外只是吃水果,喝美酒。吃下去的东西,不知道消化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个国家没厕所,人们也不需要方便。在和神国,人们不用储存粮食,粮食都在葫芦里装着,需要了就随意去取。人们也不需要种植蔬菜,想吃蔬菜了就去地里挖。每十亩地,配有一眼泉,其味如酒,醇香甘美。和神国的居民喜欢漫游,终日踏青歌咏,乐再其中,天黑方散。但他们从不酗酒。这里每家都有仆人,他们和顺谨慎,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用主人指使与催促,自己就会把活干得很好。


         这里房屋华美,家畜只有骏马,但它们不吃饲料,只食野草,平时不呆在马厩里,而是在野外放着,若需要骑乘了,就拉过来骑乘,用完了依旧放于野外,不用人看管。和神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有大小官员,但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是官员,而是跟百姓混在一起,因为他们即使在官府里也没什么事需要处理。这里也有国王,但国王也没当国王的意思,而是跟官员们混在一起,因为他不需要处理朝廷及官员升迁降贬等事务。这里没有暴风,没有雷电,只有和风送暖,吹拂万物生长。这里每十天下一次雨,时间固定在晚上,河流湖泊通顺,不会有水灾。这里的国民,互相亲近,如同一家,互相帮助,恩惠彼此。这里没有市场和商贩,因为这里的人们在生活中根本不需要什么利益。


         最后,古说总结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和神国!虽非仙境,但风俗醇美。你回去后,应该向世人宣传一下。我现在到了这里,如果需要,会找别人给我拿行囊,就不用你了。”随后,他请古元之喝泉眼里的美酒,后者饮之,渐渐沉醉,再后来,就醒了,于是看到趴在棺材上呆呆地望着他的古弼。


  后魏尚书令古弼族子元之,少养于弼,因饮酒而卒。弼怜之特甚,三日殓毕,追思,欲与再别,因命斫棺,开已却生矣。元之云:当昏醉时,忽然如梦。有人沃冷水于体,仰视,乃见一神人衣冠绛裳霓帔,仪貌甚伟,顾元之曰:“吾乃古说也,是汝远祖,适欲至和神国中,无人担囊侍从,因来取汝。”即令负一大囊,可重一钧。又与一竹杖,长丈二余,令元之乘骑随后,飞举甚速,常在半天,西南行,不知里数,山河逾远,欻然下地,已至和神国。其国无大山,高者不过数十丈,皆积碧珉。石际生青彩簵筱,异花珍果。软草香媚,好禽嘲哳。山顶皆平正如砥,清泉迸下者三二百道。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每果树花卉俱发,实色鲜红,映翠叶于香丛之上,纷错满树,四时不改,唯一岁一度暗换花实,更生新嫩,人不知觉。田畴尽长大瓠,瓠中实以五谷,甘香珍美,非中国稻粱可比,人得足食,不假耕种。原隰滋茂,莸秽不生,一年一度,树木枝干间悉生五色丝纩,人得随色收取,任意纴织,异锦纤罗,不假蚕杼。四时之气,常熙熙和淑,如中国二三月。无蚊、虻、蟆、蚁、虱、蜂、蝎、蛇、虺、守宫、娱蚣、蛛蠓之虫,又无枭、鸱、鸦、鹞、鸲、鹆、蝙蝠之属,及无虎、狼、豺、豹、狐狸、蓦驳之兽,又无猫、鼠、猪、犬扰害之类。其人长短妍蚩皆等,无有嗜欲爱憎之者。人生二男二女,为邻则世世为婚姻,笄年而嫁,二十而娶。人寿一百二十,中无夭折、疾病、瘖聋、跛躄之患,百岁已下皆自记忆,百岁已外不知其寿几何。寿尽则欻然失其所在,虽亲族子孙皆忘其人,故常无忧戚。每日午时一餐,中间唯食酒浆果实耳。餐亦不知所化,不置溷所。人无私积囷仓,余粮栖亩,要者取之。无灌园鬻蔬,野菜皆足人食。十亩有一酒泉,味甘而香。国人日相携游览歌咏,陶陶然,暮夜而散,未尝昏醉。人人有俾仆,皆自然谨慎,知人所要,不烦促使。随意屋室,靡不壮丽。其国六畜唯有马,驯极而骏,不用刍秣,自食野草,不近积聚。人要乘则乘,乘讫而却放,亦无主守。其国千官皆足,而仕官不自知身之在仕,杂于下人,以无职事操断也。虽有君主,而君不自知为君,杂于千官,以无职事升贬故也。又无迅雷风雨,其风常微轻如煦,袭万物不至于摇落。其雨十日一降,降必以夜,津润条畅,不至地有淹流。一国之人,皆自相亲,有如戚属,人各相惠多与。无市易商贩之事,以不求利故也。古说既至其国,顾谓元之曰:“此和神国也。虽非神仙,风俗不恶。汝回,当为世人说之。吾既至此,回既别求人负囊,不用汝矣。”因以酒令元之饮,饮满数巡,不觉沉醉,既而复醒,身已活矣。自是元之疏逸人事,都忘宦情,游行山水,自号知和子,后竟不知其所终也。(《玄怪录》)


  后面的故事是: 漫游了和神国的古元之,对红尘之事再无兴趣,而是游山玩水,给自己起了个法号“知和子”,后来大家再也没见到他,不知去了哪里;或者说,他真的去寻找那个和神国去了。关于想象中的乌托邦,在唐人的脑海里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类似于“桃花源”的类型,如晚唐卢肇所著《逸史》所记载:信州李虞与秀才杨棱游华山,至幽谷,发现一小洞,钻进去后,行了几里,又至一洞口,穿越之后,豁然开朗,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种的人点缀眼前。耕者见二人后甚惊异,通报洞主。在交谈中得知,洞主叫杜子华,逃避魏晋乱世,居住于此,已数百年,而不知有隋唐。



  第二种描述的则是纯粹的仙境了,如晚唐谷神子所著《博异志》中著名的“阴隐客”一篇,主人公意外地进入到地心世界:唐中宗神龙元年,房州竹山县百姓阴隐客,再其庄园打井已有两年,深挖了一千余尺,依旧不见有水。阴隐客不放弃,叫工人继续穿凿。工人挖着挖着,忽闻地下有鸡犬之声,又凿数尺见一石穴,工人钻进去后,“初数十步无所见,但扪壁傍行,俄转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连一山峰,工人乃下山,正立而视,则别一天地日月世界……”  也就是说,工人意外地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千岩万壑,石如碧玉,每处岩壑中,都有放射光芒的宫阙,四周有大树,树干如竹,一节一节,叶似芭蕉,花呈紫色,有五色蝶,翅大如扇,飞舞其间;更有五色鸟,身长如鹤,翱翔其上……井底异境被发现在房州竹山即现在的湖北十堰市竹山县。按故事中的描述,这个异境叫“梯仙国”,当那个工人寻路回到人间时,发现自己置身于房州北三十里孤星山顶洞中。后来,一路询问,才知道人间已是唐德宗贞元七年即公元791年,离唐中宗神龙元年已有八十多年。


  关于进入仙境之路,在唐朝志怪中,往往是通过某个洞穴,如晚唐皇甫氏所著《原化记》中的一例:唐高宗显庆年间,一山民在青城山采药,发现一棵大草药,但在挖掘时,一直不见根,挖到几丈深时,掉入下面的洞里,认为必死无疑,却不想旁边有一石穴,匍匐着钻进去后,视野渐渐开阔。走了几里地,见有溪流,对岸则是一村落,杂花生树,男女衣服,不似唐人。山民一路走来,耕夫钓童,往往相遇,惊问其由来,遂以实相告,异境之人遂用小船将山民渡过河流,来到一个奇异的世界。


  另一个渠道则是经漂流,通过水世界进入幻境,依旧是晚唐谷神子所著《博异志》,当中有“白幽求”一篇:唐德宗贞元年间,秀才白幽求跟随新罗王子过海,于大谢公岛遭台风,被南吹了两日两夜,来到一个地方,山峦间楼榭壮丽,进入一城,“皆龙虎列坐于道两旁……”这龙虎的世界令人惊奇。而“许汉阳”一篇,则说的是许汉阳行舟江西,遇风浪转入一湖中,奇怪的是,此湖虽广,但水深才二三尺,后来停靠于竹树岸边,入一宫宅,里面竟有虹桥,周围是奇花异果,更有异树高达数丈,枝如梧桐,叶如芭蕉,有红花绽放于树间,随着鸟叫,那花慢慢开放,每朵花中,都有一个一尺多高的美人……


  回到第一个故事,这就是大唐宰相牛僧孺的乌托邦之梦吧!在他给我们描述的这个奇异的理想国度中,寄托了作者的真切的愿望与无限的狂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0:56 | 只看该作者




        百鬼夜行



      志怪故事的背景设定,往往是在路途中。晚唐裴铏所著《传奇》中的这一则比较典型:


  唐文宗开成年间,书生卢涵家住洛阳,有庄园在万安山脚下,此日前往庄园,走了十多里地,看到一片柏林,边上有新房数间。当时,日头即将落山,卢涵下马,见房前有一女子,梳双鬟,有媚态,自称为某将军守坟。卢涵搭讪,女子称家中有好酒,愿赠之。不一会儿,捧古铜酒杯而出,与卢涵共饮,并歌一曲:“独持巾栉掩玄关,小帐无人烛影残。昔日罗衣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卢涵觉得该歌阴气森森。此时天色已晚。酒喝没了,女子说回屋添酒。卢涵跟在后面,往屋里窥视:见屋梁上悬着一条黑色的大蛇,蛇身垂下,女子持刀正刺,血落杯中,即化为酒。卢涵战栗,仓皇上马,只听那女子在后面慢声轻呼:“须留郎君一夜,不得去……”


  卢涵当然跑了。他只遇见这一个鬼。所以,跟卢涵比起来,下面要出场的主人公窦不疑就不幸多了,尽管他不怕鬼。窦不疑是开唐大将窦轨之孙。窦轨追随李渊起兵,战功累累,是唐朝生性最严酷的将军,作战时,部下若稍显畏惧敌人,即当场被窦轨下令斩首;平时里,部下若少有懈怠,也多受重刑乃至杀戮。所以,窦轨的部下见到他后,无不胆战心惊。这种凶猛之气遗传到他孙子窦不疑这里,他被认为是唐朝胆子最大的人:


  武德功臣孙窦不疑,为中郎将,告老归家。家在太原,宅于北郭阳曲县。不疑为人勇,有胆力,少而任侠,常结伴十数人,斗鸡走狗,樗蒲一掷数万,皆以意气相期。而太原城东北数里,常有道鬼,身长二丈,每阴雨昏黑后多出,人见之或怖而死。诸少年言曰:“能往射道鬼者,与钱五千。”余人无言,唯不疑请行,迨昏而往。众曰:“此人出城便潜藏,而夜绐我以射,其可信乎?盍密随之?”不疑既至魅所,鬼正出行,不疑逐而射之,鬼被箭走。不疑追之,凡中三矢,鬼自投于岸下,不疑乃还。诸人笑而迎之,谓不疑曰:“吾恐子潜而绐我,故密随子,乃知子胆力若此。”因授之财,不疑尽以饮焉。明日,往寻所射岸下,得一方相,身则编荆也,其傍仍得三矢,自是道鬼遂亡,不疑亦从此以雄勇闻。及归老,七十余矣,而意气不衰。天宝二年冬十月,不疑往阳曲,从人饮,饮酣欲返,主苦留之。不疑尽令从者皆留,己独乘马,昏后归太原。阳曲去州三舍,不疑驰还。其间则沙场也,狐狸鬼火丛聚,更无居人。其夜,忽见道左右皆为店肆,连延不绝。时月满云薄,不疑怪之。俄而店肆转众,有诸男女,或歌或舞,饮酒作乐,或结伴踏蹄。有童子百余人,围不疑马,踏蹄且歌,马不得行。道有树,不疑折其柯,长且大,以击。歌者走,而不疑得前。又至逆旅,复见二百余人,身长且大,衣服甚盛,来绕不疑,踏蹄歌焉。不疑大怒,又以树柯击之,长人皆失。不疑恐,以所见非常,乃下道驰。将投村野,忽得一处百余家,屋宇甚盛,不疑叩门求宿,皆无人应,虽甚叫击,人犹不出。村中有庙,不疑入之,系马于柱,据阶而坐。时朗月,夜未半,有妇人素服靓妆,突门而入,直向不疑再拜。问之,妇人曰:“吾见夫婿独居,故此相偶。”不疑曰:“孰为夫婿?”妇人曰:“公即其人也。”不疑知是魅,击之,妇人乃去。厅房内有床,不疑息焉。忽梁间有物,坠于其腹,大如盆盎。不疑殴之,则为犬音。自投床下,化为火人,长二尺余,光明照耀,入于壁中,因尔不见。不疑又出户,乘马而去,遂得入林木中憩止,天晓不能去。会其家求而得之,已愚且丧魂矣。舁之还,犹说其所见,乃病月余年。(《纪闻》)



       作为开唐功臣,窦轨官位显赫,做到右卫大将军、洛州都督、酂国公,到了其孙窦不疑这里,就差点了。窦不疑七十多岁时告老还乡,在此之前的官职是中郎将,一个低级武官。这是唐玄宗天宝初年的事。


  窦不疑归还太原后,旧邻居都说,不怕鬼的窦不疑又回来了。他以胆大著称,小时就很有名,那时他性情顽嚣,与人斗鸡走狗,日夜豪赌,一掷千金,全凭少年心气。当时,太原东北数里外,传说有鬼出没,据目击者称:鬼身高二丈,多选择阴天雨夜显形。行人撞上,多惊恐而死。一次,有人拍下五千钱,说,谁敢夜行射鬼?就给他些钱。四周少年无人敢应声,唯窦不疑举手。贵族出身的他,当然不缺钱,玩的就是心跳,他要叫众人见识一下自己的胆量。此日黄昏,窦不疑独行射鬼。众少年聚在身后窃窃私语:假如窦不疑出城后潜藏起来,回来告诉我们他已射鬼,难道就相信他吗?不如在其后面悄悄跟随,以看究竟。窦不疑来到鬼出没的地方,还没站稳,就发现该鬼在前面微笑,窦不疑随手一箭,正中鬼身,鬼惊叫一声,带箭疾走。窦不疑紧追不舍,又连射两箭,皆中鬼身。鬼被追得走投无路,一头扎进河岸下,转天发现,那是一个“方相”。何为方相?《周礼》中有如下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方相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中是驱鬼之神,其貌狰狞,头上有角,嘴出獠牙,样子比鬼还可怕。


  却说现在窦不疑退休回乡,已七十多岁,但意气不减少年时。


  唐玄宗天宝二年即公元743年冬十月,窦不疑去太原附近的阳曲县。唐朝时的太原在晋阳,后宋朝开国,消灭北汉,毁了这座始建于春秋时代的古城。后在阳曲境内新建太原城,即今天的太原。接着说窦不疑,他去阳曲拜访旧友,聚宴畅饮,甚是高兴。及至夜深,窦不疑告辞。主人苦留,说天色已晚,夜路多险,不如住一宿,明早再行。窦不疑大笑:“我窦不疑虽已年过七旬,但雄心尤在,何惧夜路!吾少年射鬼,令其无路可逃,大唐天下谁人不知?今君以夜路危险为由,令我留宿,可谓笑谈!不如这样,叫我的随从都留下,我自己单马归还太原!”


  主人苦劝不得,只好从命。但他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阳曲离太原不足百里,窦不疑上马后,告别主人,一个人融入茫茫夜色。三晋大地,古来风云激荡,多战场。从太原到阳曲,一路不长,但多孤魂野鬼,甚是荒寒。只说这一夜,窦不疑独马而行,走着走着,恍惚中看到前面路两旁有不少店铺,连绵不绝。当时明月在天,云层轻薄,看得真切,窦不疑很奇怪。因为这条路他总走,平日里根本没有这些店铺。正在狐疑着,那店铺变得更多了,望不到头。此时,在他眼前,突然转出不少男女,或饮酒,或歌舞,很欢快。很快又有一百多个童子出现,围着他的马转圈,脚下踩着拍子。窦不疑定睛看,那些童子的面容似乎都一样。他心一沉,侧身折树枝,驱赶那些小孩。他想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


  打马前行,至一客栈,见眼前出现上百人,身材高大,衣着华丽,蹦蹦跳跳,又把窦不疑的马围住,环绕踏歌。窦不疑大怒,又以树枝驱除,那些人立即消失不见。这时,以胆大著称的窦不疑开始有些恐惧了。窦不疑催马下道,转上小路,一阵狂奔,夜更深了。七十多岁的窦不疑伏于马背,突然感到一阵悲哀:自己如何狼狈至此?同时,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自己还能平安地返回太原吗?


  奔驰了一会儿,窦不疑望见前面有个村子,屋舍很气派,像一个别墅群。窦不疑拖着自己苍老的剪影,在惨白的月光下进了村子。下马后,他找了一家求宿。早知现在,当初又为什么拒绝阳曲朋友而单骑回太原呢?他敲了半天门,里面无人答应。窦不疑转到另一家,敲了半天,依旧没人答应。窦不疑有一种感觉:这是一座死亡之村!想到这一点,他感到脊背一阵发凉。他猛地回头,身后什么也没有。村中央有一座小庙,门半掩着。窦不疑推了一下,门的“咯吱”声在死寂的村庄里尤显清晰。窦不疑顾不了那么多了,牵马进院,转身关门,将马拴在柱子上,自己坐在台阶上出了一口气。他一时没敢进屋,屋里漆黑一片,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胆子竟如此之小了。此时月色甚亮,素白的光芒映照庭院,有冬日寒风吹来,窦不疑老人不禁裹紧棉衣。但依旧感到很冷。此时将近夜半,窦不疑盘算着怎么度过后半夜,这时候,大门慢慢地打开了……随后,出现一张女人的脸。那女人,身着素衣,但脸上却化着艳妆。


  女人推门而入,来到窦不疑跟前,后者在惊恐间问其为谁。


  女人:“我见我家夫君在此独居,所以前来陪伴。”


  窦不疑:“谁是你家丈夫?”


  女人笑:“就是你呀。”


  窦不疑大叫一声,狂舞一直紧握的树枝,女人便消失不见了。事已至此,鬼魅随时都会出现,想到这一点,窦不疑反而镇静下来,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曾射鬼三箭,是何等气魄!于是他吼了一声,转身推门进入漆黑的屋子。借着月光,窦不疑看到厅房内有床,于是上去休息。刚躺好,房梁上突然有东西砸在他身上,窦不疑想:这一晚算是别想安生了!那东西大如盆,与之相搏,发出狗叫声。窦不疑好不容易将其驱之于床下,那东西落地化为二尺多高的火人,周身窜着火苗,将室内照得光明,随后钻入墙壁,也消失不见了。


  窦不疑这一路上遇见的都是些什么啊。


  窦不疑长叹一声,出了屋子,上马逃出鬼魅山村。又奔驰了一会儿,钻进前面的一片林中,寻了棵大树,靠着树,这才休息了一会儿。但等天亮,再想起身时,他已站不起来了。后来,当家人找到他时,发现窦不疑已变得呆傻,像丢了魂。回太原后,过了多日,窦不疑才慢慢清醒过来,讲述了自己这一路所见。但很快,他就又病到了,直到死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6-13 13:3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