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8319|回复: 2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2-21 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2-21 21:49 编辑



  年前在魏风华先生的三本《唐朝的黑夜》里摘录几个小故事,过于血腥恐怖的没贴,没想到很受欢迎。  但看淘宝、京东,三本一套的比较难凑,想买来送人比较困难,那我就争取用几个月时间,把所有故事都贴上来。

  魏先生这三本书录的都是唐代志怪小说、随笔札记中各种或灵异、或志怪、或游侠、或仙佛、或鬼魅的小故事,单独看一个故事也许没什么意思,也不得要领,但魏先生把故事年代背景、同类故事全部串起来,看着自然就很好了。


  诸位郎君、娘子,夜下无星,坊门已闭,倦夜漫长,待我燃起油灯,慢慢讲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发表于 2013-9-30 11:53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2-21 21:15
神秘动物

蝤蛑:螃蟹的一种,体型巨大,有一尺多长,两螯尤具力量。它随着潮水退落后脱壳,每脱一次身体就长大一次。在秋八月时,它更具蛮力,能与虎搏斗。(现在还有这种动物吗?)


--------------温州这边,把青蟹称做“蝤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发表于 2013-9-30 09:53 | 只看该作者
花花凡是跟贴的都是顺路而已,谁也没有时间去看内容的,呵呵{: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01: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9-30 01:16 编辑

  这篇好像曾经有过,但这是比较早的版本,权且贴上吧。



  李世民的追命之箭



    [篇名小解]:在《酉阳杂俎》原著中,多记载诡异恐怖之事,但也有不少当时宫廷遗闻、社会轶事和民俗风情,多为其他书籍所不载,极具史料价值,如“广知”、“忠志”、“语资”、“礼异”、“酒食”、“贬误”六个门类中的故事。鉴于以上六个门类中的故事内容总的区别不大,在解读时,我将其集中于一起,以“广知”总领。此外,还有不少半真半假具有娱乐色彩的八卦新闻……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宫面见李渊,时为秦王的李世民率领心腹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等九名大将及死士若干,埋伏于上朝的必经之路——长安玄武门。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进至该门附近的临湖殿时,在幽暗中看到前方如鬼魅般骑马伫立一人。再及近,望见那伫立者正是秦王李世民!世民直视前方,让唐朝的这个凌晨恐惧到了极点。


  据史上记载,当时李世民向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喊了一句话,至于具体喊的嘛已不得而知,但不外乎两种:   
          (A)大哥,别走呀!
   (B)呵呵,李建成!你觉得自己还走得了么?


   李建成和李元吉见情势不好,皆欲掉转马头奔逃。但已经晚了。眼疾手快的李世民于张弓即射,将哥哥李建成一箭穿喉!随后,李元吉被尉迟敬德追上杀掉。是为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政变——玄武门之变。


     当时,在玄武门之外,齐王李元吉发现事情不妙后,欲先射李世民,但由于太过紧张,哥们儿三次张弓不成。李元吉紧张得哆哆嗦嗦,但李世民却冷静得近乎于冰点了,一箭就把元吉旁边的大哥李建成射杀了。当建成感到温热的鲜血溅到脸上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已经被李世民那凶狠准确的一箭搞定。



  这一箭非常重要。退一步说,如果当时李世民在远距离射击中失手,那结果是很危险的:当时,建成和元吉行至临湖殿附近,并未进入玄武门内。若其二人逃脱回府上,引兵而来,自是一场大战,世民虽然手下多良将,但胜算也未可知。而且当时的情况是,世民伏兵玄武门,人数并不多,在建成被射杀后,于混战中世民还险些被元吉用弓弦勒死。可见当时的情况瞬息万变。政变发生在凌晨,考虑到当时的天色、距离,李建成仍没逃脱身后的追命之箭,除了李世民有备而来,镇定从容外,也足见其射术之精湛。唐朝的开国皇帝虽然是李渊,但江山却是他儿子李世民打下来,在隋末唐初的征战中,世民每每亲临战场,《酉阳杂俎》在开篇中就披露了世民尤精射术一事:



    高祖少神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贼号“无端儿”数万。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好用四羽大笴,长常箭一肤,射洞门阖。



    以上这段记载文字虽然不多,但为我们提供了世民善射的重要线索。做爹的李渊箭法就已经很好了,如上所说,在一次作战中他曾射尽了一房箭,击中八十人。射了一房子箭才干掉八十个人?不是那么回事儿。这里的“一房”跟你住的房子没嘛关系,指的是“一函”,也就是装箭的匣子,按照唐时作战用箭的装法,一匣子箭为一百支。李渊能射中八十人,可以说非常不错了。



       至于虬须客也就是连鬓胡子的世民,射术更精,平时就喜欢用“四羽大笴,长常箭一肤”。“笴”即箭杆,“肤”则为古时的长度单位,四指宽为一肤。也就是说,世民不用平常箭,而用专门做的长杆超大号的四羽雕翎箭,一箭射过去就会传透大门(更别说李建成的脖子了)。在健身中心玩过射箭游戏的人都知道,这箭可不是好射的,除了眼神跟劲外,还需要膀臂有大力,否则开弓都是个问题;或者即使能开弓,也拉不满,这样的箭射出去软而无力,更别说远距离击中敌人了。再者,需要冷静甚至是冷酷的心神,这样才能一箭中目标。通过《酉阳杂俎》的记载,联系到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李世民关于当神射手的条件都具备了:眼神好,反应快,膀子有力,心神冷酷。遇到这样的弟弟,玄武门的太子李建成哪里能够逃脱!


     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矛盾尖锐至极,互相在老爹李渊那里告黑状。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是好鸟,你不要以为李世民像史上记载的那样老实、宽厚,在这个问题上,可能么?!六月四日这天早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本是被召进宫的,因为在此之前世民告其兄弟淫 乱后宫并欲加害于他。



         关于玄武门之变,后人议论纷纷,支持者认为,李世民虽用血腥手段干掉了哥哥和弟弟,但是继皇帝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开放盛大的大唐帝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创造了国人的千年荣光;而否定者认为,他亲手射死了哥哥,最后非法取得皇位,是非常可耻的。我没有兴趣去评论这里面的是非,我只想说:历史,永远忽略细节!当李世民成功地夺取太子之位,又取得帝位后,关于哥哥李建成的一切,关于他们二人谁是谁非,实际上已不再重要,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尘埃中渺小的细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的祖上段志玄,作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参加了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00:57 | 只看该作者
云归处 发表于 2013-9-18 13:32
感谢分享,总算看完了


  呵呵,又找到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发表于 2013-9-26 15:27 | 只看该作者
真好,发现文言文好多字看着认识,让我写我就老年痴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发表于 2013-9-18 13: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总算看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3
发表于 2013-9-16 18:4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有空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1 1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9-26 23:06 编辑

  这条是我手打的,确实很费时间啊。





   山魈


    唐玄宗天宝末年,有叫刘荐的,在岭南做判官。



   刘判官行进在岭南茫茫大山中,猛一抬头,件古树的藤蔓间有一只山魈(猕猴的一种,狒狒的近亲)正在荡来荡去。惊恐中,刘判官大喊:“ 遇妖鬼矣!”


   没想到山魈大怒,作人语:“刘判官,我自己正在这儿玩游戏,碍你什么事了?为什么要骂我?”说完,它大声呼喊“斑子”。


   没一会儿,就来了几只老虎。原来,斑子是老虎。老虎来后,先拜山魈,后者叫它们去捕刘判官。刘判官在慌乱中打马逃跑,但很快被老虎劫回,叼至山魈面前。山魈 “嘿嘿” 一笑,说道:“刘判官,你还骂我吗?”  这样认真的发问叫惊恐中的刘判官哭笑不得,无奈中,他只有拜求饶命。


   山魈也无意加害刘判官,折腾了一会儿,慢慢说:“行了,你可以走啦!” 话音落后,一旁围着的老虎才将我们的刘判官放了。


    刘判官狼狈而还,到州郡后,把自己的遭遇讲给身边人听。


  天宝末,刘荐者为岭南判官。山行,忽遇山魈,呼为妖鬼。山魈怒曰:“刘判官,我自游戏,何累于君,乃尔骂我?”遂于下树枝上立,呼班子。有顷虎至,令取刘判官。荐大惧,策马而走,须臾为虎所攫。坐脚下,魈乃笑曰:“刘判官,更骂我否?”左右再拜乞命。徐曰:“可去。”虎方舍荐。荐怖惧几绝,扶归,病数日方愈。荐每向人说其事。    《广异志》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老虎在山魈面前是很乖的,非常听它的命令。这种观点在唐朝时达成了共识。


    在我们现在的认识中,山魈是猕猴的一种,狒狒的近亲,又称鬼狒,因为其面目极为狰狞,一如鬼怪。这种狰狞借助于其面部极为鲜明的颜色:棕、绿、白、红、橙,而更令人恐惧。我们认为它性格暴戾无常,富于攻击性。但古人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的经验中,这种动物是蛮不错的,比如那只怀疑自己被侮辱的山魈,出完气后,就放走了刘判官。


    无独有偶,《广异志》 中还有一条山魈指使老虎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着重接受了山魈的习性,并指出当时的岭南多产这种奇异的动物:“ 独足反踵,手足三歧 。”说它只有一只脚,且脚跟冲前,手脚都只有三根指头,并进一步讲到母山魈好脂粉,公山魈喜金钱,若给了它们这些,入山后能被保护,为此还举例说明:同在天宝年间,一人负囊于夜间山行,担心遇到老虎,想上树休息,却遇到一只母山魈。母山魈意味深长地问:“囊中有何物?”  行人知其性,即以粉脂相赠,母山魈很高兴,说:“不必上树了,你安心地在树下睡觉吧,没有谁敢把你怎么样。”行人遂宿于树下。夜半过后,有老虎来了,于是那母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意思是,老虎啊老虎,这是我的客人,你们快走吧,别把人家吓着!”  于是那两只老虎就真的乖乖地走了。


    山魈者,岭南所在有之。独足反踵,手足三歧,其牝好傅脂粉。于大树空中作窠,有木屏风帐幔,食物甚备。南人山行者,多持黄脂钅公粉及钱等以自随。雄者谓之“山公”,必求金钱,遇雌者谓之“山姑”,必求脂粉。与者能相护。唐天宝中,北客有岭南山行者,多夜惧虎,欲上树宿,忽遇雌山魈。其人素有轻赍,因下树再拜,呼“山姑”。树中遥问:“有何货物”人以脂粉与之。甚喜,谓其人曰:“安卧无虑也。”人宿树下,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二虎遂去。明日辞别,谢客甚谨。其难晓者,每岁中与人营田,人出田及种,余耕地种植,并是山魈。谷熟则来唤人平分,性质直,与人分,不取其多。人亦不敢取多,取多者遇天疫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3-3-7 12:45 | 只看该作者
南山 发表于 2013-3-6 20:34
杜甫,今天刚好教《江畔独步寻花》。


     我装不知道啊,另外俺们只对又高又瘦又文艺又病弱又爱骑驴子的李贺同学感兴趣,对干瘦的杜老爹没啥想法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13-3-6 20:34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3-3 19:35
要不我还是不改了。       另外您家杜先生是哪位?  我记得我只看上了驴会长……的核桃啊 ...

杜甫,今天刚好教《江畔独步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13-3-6 08:5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发表于 2013-3-4 20:45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古文情节优美令人浮想连篇、在故事里学历史是这些鬼故的真正魅力。我要温习历史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发表于 2013-3-4 12:4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 爬楼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39 | 只看该作者



  徐敬业的踪迹  (原始长文版)
  
  
  唐玄宗天宝初年,有一名叫住括的九十余岁的老僧,在弟子的保护下,来到南岳衡山中的古寺,居住了下来。



  一个多月后,住括突然对寺中众僧进行忏悔,追忆当年杀人之罪。诸僧感到奇怪,问其究竟。住括说:“你们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叫徐敬业的人吗?”



  诸僧说:“如何不知!徐敬业乃我大唐开国名将英国公徐世勣之孙。则天女皇时,徐敬业起兵扬州,恢复李唐江山,虽草草失败,但也称得上是壮举。”



  住括似有百感交集之情,缓缓道:“我即徐敬业……”



  在《唐朝的黑夜1》中,说到武则天时期的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被贬南方,路过扬州时,起兵造了武则天的反。当时,除了徐敬业外,被南贬的官员还有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骆宾王等人。他们皆逗留于扬州,心有不甘,达成冒险的共识,推举徐敬业为首领,拉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骆宾王以诗人的手笔,写下那篇名动千古的第一檄文《讨武曌檄》。



  实际上,徐敬业在离开京城前,反意就已决。



  扬州兵变发生后,全国惊动。武则天甚是恼怒,重金悬赏:“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三品,赏帛五千!”随即,武则天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主将,出兵30万开赴扬州。又以高丽籍猛将黑齿常之率军侧应李孝逸,对徐敬业形成夹击之势。



  在起兵前,徐敬业先是矫诏袭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随后告诉大家自己身有皇帝密诏,打开府库,释放犯人,将他们武装起来,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魏思温为军师,随后传檄附近各州县,历数武则天的罪过,提出要恢复李唐江山,很快人马超过十万之众。



  喊出造反的口号容易,拉起一批人马来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随后面临的战斗。徐敬业他少年时就跟随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应该说其本人是见过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动上,他依然有些头疼。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北上直接进攻武则天的巢穴洛阳;二是南下过长江袭击金陵、镇江、常州等地。为此,他征求了自己的军师魏思温,魏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则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应该率兵直趋洛阳。中原和山东豪杰知道您的勤王行动后,一定应和,武后数月可废,天下指日可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渡过长江攻击金陵,扫平后方镇江、常州等地,然后再行北伐,这才是正确的方略,而且铁别提出“金陵负江,其地足以为固,且王气尚在……”得,金陵的所谓王气,又耽误了一个人的前程,并把他推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时,魏思温立即表示反对:“取金陵而守之,难道我们要投于死地吗?”魏思温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徐敬业没有听从他的军师的话,于是悲剧开始了。



  徐敬业分兵进击江南,一些州县确实在很快的时间内被攻占了,但是兵力却分散了。此时,李孝逸的大军已迫近扬州。徐敬业没有办法,又返回来迎战,还没开打,就已经是很仓皇了。在当年十一月的高邮之战中,徐敬业的士兵们很快崩溃。徐敬业带领少数人逃回扬州,随后转奔镇江,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王那相当时带人斩杀了徐敬业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这25颗人头随后被飞传至洛阳,呈现于武则天面前。但这25颗人头里到底有没有徐敬业呢?按当时志怪笔记中的秘密记载说:没有。



唐则天 朝,徐敬业扬州作乱,则天讨之,军败而遁。敬业竟养一人,貌类于己,而宠遇之。及敬业败,擒得所养者,斩其元以为敬业。而敬业实隐大孤山,与同伴数十人结庐不通人事。乃削发为僧,其侣亦多削发。天宝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与弟子至南岳衡山寺访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诸僧徒,忏悔杀人罪咎。僧徒异之。老僧曰:“汝颇闻有徐敬业乎?则吾身也。吾兵败,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终,故来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证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纪闻》)


  根据上面的披露,徐敬业兵败后,一路潜逃。在此之前,徐敬业曾收养一人,面貌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行至海陵,王那相叛变时所杀,正是徐敬业的替身。而徐敬业本人,则带着数十名心腹,潜行转向西南,一路跑到了江西鄱阳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阳湖中的小岛,千米长,百米高,三面为悬崖。就是在这里,徐敬业削发为僧,和心腹们隐藏下来,开始了后个人生。后来,转赴南岳衡山的寺院,一如开篇所言。再后来,徐敬业圆寂于衡山。他的结局之谜,令人想起黄巢、李自成或石达开。按史上记载,这几个末路枭雄都没有死,而是出家为僧,从此隐藏于民间……



  失败的枭雄的最后的故事,往往是这样结尾的。



  我们接着说徐敬业。据说,年近百岁的徐敬业离开大孤山去衡山时,其精魂已化为山上之鸟,这种鸟到现在还有,被称为“乞食鸟”。生活在大孤山上的这种鸟,最善于用翅膀搏击,更善于衔接船上旅客抛到高空的食物。千年以来,它们一直孤独在湖面上翱翔,在孤山上筑巢,鸟瞰着沧桑变化的人间。



  徐敬业没死,那么他手下的那位著名诗人骆宾王呢?



  徐敬业造反前,滞留京城时,就认识了骆宾王,并谈到了反对武则天之事,两人一拍即合,共同筹划,并欲拉拢宰相裴炎一起起事。为此,骆宾王亲手写了一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两片火即是“炎”字,绯衣即“裴”,歌谣的意思是说,裴炎有天子相,至少也是再造社稷的功臣。很快,京城的不少孩子都会唱这个歌谣了。裴炎很忐忑,知骆宾王有才,于是请其解释歌谣的意思。骆宾王到了,但无论裴炎送上宝物,还是美女,骆宾王都不说话,直至看到《古忠臣烈士图》上的司马懿后,才大声说:“司马宣王,真英雄丈夫也!”随后,说到自古以来,大臣执政,有抱负的,往往转移社稷,最终成就功业,并谈到那歌谣正暗示裴炎的机会来了。结果是,裴炎答应骆宾王,与徐敬业合谋,徐在外起兵,自己在京城为内应。随后,给徐敬业写了一封书信,上面只有“青鹅”二字。很不幸,这封信落入武则天之手,诸大臣不知上书是什么意思,还是则天女皇聪明,说:“‘青’字,拆开为‘十二月’;‘鹅’(繁体)字,即‘我自与’,其意为十二月参与造反!”随后,诛杀了裴炎。其死之日,是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的第十天。但更多的人认为上面的记载是无稽之谈,裴炎并无谋反之心,只是在徐敬业造反后,武则天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认为只要武则天还政于李家皇帝,造反势力会自然瓦解,这使武则天勃然大怒,所以将之下狱处死。但也有人认为,裴炎当时有想法,计划在武则天游洛阳龙门时实行兵变,把这个女人软禁起来。



  不说裴炎,只说骆宾王的下落,史上说他在造反失败后投江自杀,或为人说杀,或远游海外去了。按照孟棨《本事诗》中记载,他确实没死:



  考功员外郎宋之问,被流放返还途中,转游江南灵隐寺,其夜月明,于寺内作诗,前两句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至于后两句,他怎么写都觉得不如意,于是徘徊不去。这时候,寺内一老僧将他叫住,问他为什么不睡觉。宋之问把原因说了,老僧笑道,我有下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愕然。随后,老僧又继续作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调。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第二天,宋之问再访老僧,被告知他一早就云游去了。有个寺僧告诉他,那老僧即是骆宾王!最后,顺便说一下这宋之问,他因背负了一起著名的命案而被后人牢记:当初,其侄刘希夷写出两句好诗,即我们熟知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非常之喜欢,想找侄子把这两句诗要来,放在自己的名下,侄子说什么也不干,宋之问冲动之下,竟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25 11:09 编辑


 
 
  橘子里的秘密
  


  唐朝时,有很多外来的水果,比如石榴等等。但有一种水果源产地就是中国,那就是柑桔。桔子,现在一般称为橘子,其家族种类繁多,如柑、桔、橙、柚、枳,形态相近,但实则不同。直到现在,四川等地仍有大片野生的柑桔林。在唐朝,柑桔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因为它那火红如灯的颜色。不仅酸甜可口,还被认为可以给人们带来吉祥。


  下面就说一个跟柑桔有关的奇异的故事:


  四川巴邛,有一户人家,已失其姓名,只知道他家有一片桔园。第一次霜后,桔子丰收,主人带着家丁,在园中收桔。其他橘子都收了,透过茂盛的枝叶,最后两只桔子吸引了主人的目光,因为这两只桔子太大了,个头一如能盛三斗米的罐子。


  主人当然好奇,于是叫家丁攀树摘下。那两只橘子虽然个头很大,但轻重却如平常的橘子。剖开后,令人惊讶的场面出现了:每个橘子里面,都坐着两个一尺多长、须眉皆白的老翁,而肌肤红润。四个老翁,两人一组,正在下象棋。虽然橘子被剖开,但他们依旧神色自若,谈笑风生,没有一点惊恐的样子,照样对决相赌。对决完后,一个橘子里的老翁说:“呵呵,你输了,输给我龙王第七个女儿的须发十两、智琼额黄十二枝、紫绢披风一副、绛台山霞宝散三十多斗、瀛洲玉尘九十斗、阿母疗髓凝酒四盅、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双,后天在王先生的青城草堂给我啊!”


  随后,又有一老翁说:“青城草堂的王先生原本答应来了,但却没等到,橘中之快乐,并不比商山仙境差,但只是不能长久,最终还是被愚人摘了下来!”


  另一老翁说:“我饿啦!得吃点龙根脯。”说着,从袖自里抽出一段草根,只有一寸多长,其形如龙,肢体俱全,随后拿小刀一边削那草根,一边吃下去。但神奇的是,那草根随削随长。吃完后,老翁含了一口水,喷那草根,草根随喷而化为蛟龙,四个老翁乘坐在上面,蛟龙脚生风云,腾空而起,四周阴沉,似暴雨将至。在主人和家丁瞠目结舌中,那蛟龙带着四位老翁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在当地已经流传至少一百五十年了,大约发生在隋末唐初。
  



  有巴邛人,不知姓名,家有桔园。因霜后,诸桔尽收,余有两大桔,如三斗盎。巴人录之,即令攀摘,轻重亦如常桔。剖开,每桔有二老叟,鬓眉皤然,肌体红润,皆相对象戏,身长尺余,谈笑自若,剖开后亦不惊怖,但相与决赌。决赌讫,一叟曰:“君输我海上龙王第七女须发十两,智琼额黄十二枝,紫绢帔一副,绛台山霞宝散二庾,瀛洲玉尘九斛,阿母疗髓凝酒四钟,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纟两,后日于王先生青城草堂还我耳。”又有一叟曰:“王先生许来,竟待不得,桔中之乐,不减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为愚人摘下耳。”又一叟曰:“仆饥矣,须龙根脯食之。”即于袖中抽出一草根,方圆径寸,形状宛转如龙,毫厘罔不周悉,因削食之,随削随满。食讫,以水噀之,化为一龙,四叟共乘之,足下泄泄云起。须叟,风雨晦冥,不知所在。巴人相传云:百五十年来如此,似在隋唐之间,但不知的年号耳。
  


  这个故事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一是唐朝时四川巴邛一带人们广种橘子;二是比围棋出现晚的象棋,在唐朝时已经有了(最终在南宋时定型);三是依旧讲述了一个道家的观念:橘内乾坤大,棋下日月长!说起来,道家世界里没有一个典型的象征物:壶。《酉阳杂俎》里,记叙道术的篇章,就被集合于“壶史”这一题目之下。而在道家典籍《云笈七谶》中,也有关于“壶”的记载:“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的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和上面故事中的竹箱一样,在这里,橘子是作为壶的替代品而出现的(有时候是葫芦)。正如上一个故事所说,无论是橘子,还是葫芦,这种象征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有一个独立自足的空间,外观有限,里面无限,甚至包容的是整个宇宙。这种“矛盾“指向的是一个哲学中的悖论……


  顺便说一下,老翁所赢的东西,实在有趣,当都是仙家之物吧:龙王第七个女儿的须发十两、智琼额黄十二枝、紫绢披风一副、绛台山霞宝散三十多斗、瀛洲玉尘九十斗、阿母疗髓凝酒四盅、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06 编辑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或言太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冬的“甘露之变”,结果实在令人心碎,它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令人惋惜和扼腕的事变:这次以扑杀专权宦官仇士良为目的的事变失败后,包括四名宰相在内的诸多大臣及家属共计上千人被诛杀,作为大唐皇帝的唐文宗也被架空,软禁于后宫,在悲伤中发出千年一叹:“我又怎么比得上汉献帝?汉献帝受制于曹操;而我却受制于家奴!”“甘露之变”失败后,长安士民人人自危,以致事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大臣及文士都不敢提及此事,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从侧面写到了这段痛史:
  


  永宁王相王涯三怪:淅米匠人苏润,本是王家炊人,至荆州方知,因问王家咎徵,言宅南有一井,每夜常沸涌有声,昼窥之,或见铜厮罗,或见银熨斗者,水腐不可饮。又,王相内斋有禅床,柘材丝绳,工极精巧,无故解散,各聚一处,王甚恶之,命焚于灶下。又,长子孟博,晨兴,见堂地上有凝血数滴,踪至大门方绝,孟博遽令铲去,王相初不知也,未数月及难。
  

  “甘露之变”时,朝中一共有四名宰相:李训、贾餗、舒元與和王涯,李训是主脑,其他三人中只有舒元與参与了计划,本条故事的主人公王涯实际上并没参与,但最后在刑罚逼迫下,被迫承认作乱,最终与其他三名宰相和数位大臣一起被腰斩于长安。王涯与韩愈同期中进士,其人诗写得也不错,有名作《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甘露之变”爆发这一年,他已经70岁。


  在《酉阳杂俎》中,时在荆州的段成式通过采访“甘露之变”后自长安逃到该地的王涯家的厨师苏润,得知事变爆发前王家出现的三件怪事:一、王家宅南有一井,每到夜里,便有沸腾之声,白天苏润曾窥视,有时见铜厮罗,有时见银熨斗,打其水,水质有腐味而不可饮;二、王涯家中有一禅床,以柘木和丝绳制造,但后来无故地解散;三、其长子王孟博于一日晨见厅堂地上有凝结的血迹一串,到大门口才消失,遂令家人铲去。以上怪象王涯并不知道,几个月后死于“甘露之变”。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唐文宗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此前,被专权的宦官仇士良欺凌而忍无可忍的皇帝唐文宗李昂,联络李训、舒元與两宰相和近卫军首领左金吾将军韩约以及在外地的凤翔节度使郑注,欲一举诛杀仇士良。整个行动的主脑是宰相李训,当时在长安参与计划的除了舒元與、韩约外,还有未上任的太原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代京兆尹罗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原计划是:当日上朝后,先由左金吾将军韩约向文宗报告,说大明宫左金吾庭院内的石榴树上突现预示吉祥的甘露,报告完毕后宰相李训等人一起向皇帝祝贺,此时韩约悄悄返回已伏有兵士的左金吾庭院,等候宦官到来。按照当时的计划,文宗在听到韩约的报告后先表示惊诧,然后派宰相李训前去查看甘露降临是否属实,李训回来后对甘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此时文宗再派当权的宦官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右神策军中尉鱼弘志带人去查看,这时候由埋伏在左金吾庭院中的韩约率人将宦官一并扑杀。


       计划的前面的部分进行得很顺利,大家戏演得都不错,问题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上,直接点说出现在左金吾将军韩约的身上,这名将军看到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进入左金吾庭院后,也许是平时怕宦官怕惯了,一见大名鼎鼎、阴险狠毒的仇士良来了,心里过于紧张,致使在大冬天里脑门冒汗,还未将其引入庭院深处,即引起仇士良的怀疑;与此同时,风吹幕起,仇士良发现幕布后伏有士兵,于是怪叫一声“不好”,退出左金吾庭院,随后并未惊慌出逃,而是狂奔至文宗所在的含元殿。这一举动在后来被证明是反政变成功的关键。经验丰富的仇士良显然已意识到:要想保命,反戈一击,只有将文宗皇帝劫持,不能令其落入大臣手里,否则即使手里掌握有神策军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在含元殿见到文宗后,仇士良冲上前去高呼“有变”,随即指挥宦官将其劫持到轿里,然后直奔有神策军驻扎的宣政门。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宰相李训知道事情不好,大声引金吾卫士和入援士兵上殿诛杀宦官,并抱住文宗的轿子不让其走,与仇士良发生肉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宫中的紧张情景与一片乱象,此时未参与政变的大臣才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他们多夺门出宫,以免受到牵连。当时,为了防备万一,作为宰相的李训在靴子里藏了匕首,在与仇士良的搏斗中,举匕首刺之,但却未中,聪明的仇士良并不恋战,而是劫持了文宗退入宣政门,随后将大门紧闭,与众宦官一起高呼万岁。


  再随后,宣政门又开了,宦官率作为禁军的神策军反扑,皇帝和大臣的这次计划彻底失败。仇士良指挥神策军,一路追杀参与政变的宰相、大臣及兵士,死伤无算。随后,全城戒严,大肆搜捕漏网分子,又有很多人被杀。这次政变,可以说以皇帝、宰相的完败而告终,“甘露之变”的参与者竟然一个都没跑掉:


  李训:时任宰相,逃至凤翔途中,被捕,遭处决;

  王涯:时任宰相,逃至长安永昌坊一茶馆,被捕,遭处决;

  贾餗:时任宰相,逃至长安兴安门,被捕,遭处决;

  舒元與:时任宰相,逃至长安安化门,被捕,遭处决;

  郑注:时任凤翔节度使,于军中被逮捕,遭处决;

  韩约:时任左金吾将军,逃至崇义坊,被捕,遭处决;

  王璠:时任太原节度使,逃至长安长兴坊府邸,被捕,遭处决;

  郭行余:时任邠宁节度使,未逃出长安,被捕,遭处决;

  罗立言:时任代京兆尹,逃至长安太平坊,被捕,遭处决;

  李孝本:时任御史中丞,逃至咸阳外郊,被捕,遭处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之一,如果说其他两个朝代东汉和明朝宦官专权,还不敢把皇帝怎么样,顶多是干预朝政,对抗大臣,那么在唐朝中期以后宦官的嚣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他们敢直接杀害皇帝,而且一如游戏。在唐朝,唐宪宗、唐敬宗都是直接被宦官杀死的,而唐肃宗、唐顺宗、唐文宗、唐僖宗等直接被宦官架空。到仇士良这儿,虽然没有亲手杀害皇帝,但在其掌权的二十年里,诛杀了四名宰相,刺伤了一名宰相,处决了二名亲王,斩了一名皇妃,如此“成绩”,可谓古代宦官史上之最了。更令人心绪难平的是,他竟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专权几十年,把皇帝和宰相们也欺负够了,最后平安地退休了。


  在“甘露之变”前,另一关键人物郑注出京就职,带姬妾百余骑,按《酉阳杂俎》的记载:“香气数里,逆于人鼻。是岁,自京至河中所过路,瓜尽死,一蒂不获。”由于铺天盖地的香气的袭击,自长安至河中的瓜都死了。而这是不是也预示了不久后“甘露之变”的结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02 编辑



 虢国夫人颖艳记
  
  
  
  唐朝最奢华的一位外戚——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也在《酉阳杂俎》中露一小脸:
  

  宣阳坊奉慈寺,开元中,虢国夫人宅。安禄山伪署百官,以田乾真为京兆尹,取此宅为府,后为郭暧驸马宅。今上即位之初,太皇太后为升平公主追福,奏置奉慈寺,赐钱二十万,绣帧三车,抽左街十寺僧四十人居之。
  

  虢国夫人是唐朝最奢华、最风骚的一个女人,据说胜过高阳公主和安乐公主,每每出行,银车宝马,长安顾盼,艳香飘十里,经久不散。后世指责此女,也多集中在奢华和风骚上。奢华自不必说,玄宗时代,因贵妃得宠,杨氏一门,具得富贵,竞相争比。其实,就古人而言,奢华是有特定含义的,并不能直接与腐朽画等号。在古人的心目中,奢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品质和一种正当的追求,并不是一个带有过多贬义色彩的词语。对于一个贵族妇人来说,有条件享受奢华,她是没有理由拒绝的。至于风骚,对虢国夫人本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错,人家是女的,你还不允许人家风骚么?从对女性的终极审美而言,风骚其实是必须的,每个女人都应该具有一种健康的风骚,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美德。至于虢国夫人的风骚是否健康,不得而知,反正这是个既奢华、妖娆,而又决绝的女人。


        说她决绝,是因为她的死。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从长安出逃,行至马嵬坡发生军士哗变,宰相杨国忠被诛,在将军和士兵的要求下,杨贵妃自杀。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出逃的虢国夫人也被地方武装包围了,虢国夫人先是将两个儿子刺死,后又挥剑自杀,脖子被切了个大口子,但人却没死掉。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用利刃切开自己的咽喉的。当然,我们的虢国夫人多日后还是死了:脖子上的伤口复发。


  虢国夫人之死如此暴烈。由此可见,其性格也是复杂的。安史之乱前,长安歌舞升平,诸显贵比富,各起豪宅,虢国夫人就广购地产,建了多所别墅。按照本故事记载,长安宣阳坊奉慈寺,在开元年间就曾是虢国夫人之宅。后安禄山起兵,长安陷落,因虢国夫人之宅最为奢华,于是将这里改为新政权的办公场所。再后来,安史之乱为郭子仪等人平息,皇帝还都长安,虢国夫人旧宅又转到了郭子仪之子郭暧手里,郭暧是驸马,他的老婆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如此说,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一提到京剧《打金枝》就都清楚了,以上诸人正是该出戏的主角。


  我们还是说说虢国夫人吧。夫人精通骑术,上面说过,安史之乱中她曾骑马奔逃。事实上,唐朝时很多贵夫人都会骑马,皇室很是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这和唐朝皇帝的鲜卑血统有关。精于骑术的虢国夫人曾作为主角,被画家张萱画入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原画已世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书画天才徽宗皇帝赵佶的摹本。从这幅名画中,我们可以一睹虢国夫人的风采:画面上的游春人物,共乘八匹骏马,其中前三匹马大致呈“一”字排开,第一匹马和第三匹马上,乘坐的是作为前导的内官,着男装,但从面相上看,应为女子,这正切合了盛唐时女子多着男装的风尚。第二匹马上,是一个模样俊秀的丫鬟。随后的两匹马并列而行,靠近观众视野即居画面之中者,正是虢国夫人,与她并行的是其姊妹韩国夫人。再往后的三匹马,也是并列而行,中间骑马者是个抱着小孩的保姆,其左右乘马者分别是丫鬟和内官。这幅画在结构上很完美。居中的虢国夫人的装扮和面容,集中体现了唐朝贵族妇女的审美标准,往脸上看:面庞圆润,体态丰满,肤色白皙,不上浓妆,与户外游春的主题相贴切;往身上看:乌发高挽成当时颇为流行的坠马髻,着淡绿色窄袖袄,低胸的桃红色拖裙,纯白色绫纱的披肩和束腰,微露的锦鞋,显得雍容而华贵,使得画面之外长安曲江畔的明媚春光,从虢国夫人那淡定高贵的神色中映现出来,也使千年之前大唐盛世的某个春日午后的慵懒,一点点生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51 | 只看该作者



   跑题:江湖外话
  
  
   《酉阳杂俎》中有如下一条:
  


   葳蕤草一名丽草,亦呼为女草,江湖中呼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为名。
  


   说的是葳蕤草又名“丽草”,亦称作“女草”,而江湖即民间呼为“娃草”,因为唐朝时美女称为“娃”。比如,白行简著有著名传奇小说《李娃传》。在这里,我不想去琢磨这种美女草,而是想说说这里提到的一个词:“江湖”。



   唐朝人喜欢用“江湖”一词;或者说,“江湖”这个词,是在唐朝叫响的。江湖江湖,烟树浩渺,天高水远,万里心航,可作逍遥游。这是一个境界。“江湖”是我喜欢的一个词,它的内涵是精神的独立和肉体的自由。“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从具体语境上理解,此处之“江湖”可作自由天地讲,切合庄周“逍遥游”的理想。及至后来,“江湖”一词象征林泉高逸,与宫阙仕途相对;又分支代指民间,一如本条。再后来,范围开始缩小,只是“绿林”与“武林”代称了。而现在,又进一步演化为“同道”:我的江湖你的江湖我们的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是一个词在时光中的变迁。



   “江湖”在诗歌和文字中被广泛使用,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因为当时文士心中渐渐生成了一种“江湖”情结。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中期,在社会、经济、人文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平民政治(出身寒门,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如牛僧孺)开始抬头,与传统的世族政治(出身高门,通过准“接班”的形式进入仕途,如李德裕)发生冲突,并在复杂的基础上最终生成“牛李党争”(唐宪宗元和年间牛僧孺初及进士时,与李德裕之父已有摩擦,但正式导火索是唐穆宗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的科考案,当时“牛党”成员掌握科举考试,中榜者多为“牛党”子弟,《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的父亲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推荐的人都落榜,于是出身贵族的段文昌向皇帝打报告,对考试提出质疑,李德裕建议重新进行考试,随后“牛党”子弟皆落榜。从此,两党正式结下“梁子”)。



        “牛党”成员得势时,“李党”成员就被贬出朝廷;李党得势时,牛党就得做好收拾铺盖卷的准备(二党之争,其实没有所谓的正义方,牛李二人的人品都不错,以前多称李一方正义,而指责牛阵营龌龊,这种说法大可不信;至于有人称牛僧孺实际上并非该党党魁,则值得探讨)。当时朝廷的大臣多多少少都被党争牵连,最后搞得皇帝也没有办法,才有唐文宗之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从结果看:唐宣宗即位后,“牛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李德裕被贬到中国最南方并死在那里。这极富象征意义:李的结局可被认为是魏晋时代以来的中国传统的世族政治的最后终结(再后来,到了北宋时代,已完全是平民政治了:进入仕途,不再讲求出身)。


       绵延近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与以前各王朝的大臣之斗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它还结束了中国古代世族政治的同时,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使中国文士的心灵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当时因各种原因受牵连、远贬他地、仕途失意的人重重地增添了一笔上面提到的“江湖”情结。但中国文士在从世族政治向平民政治过渡中产生的这一精神变化,被以前的历史学者所忽略了。“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值得一提的是,中晚唐时文士的江湖情结与魏晋名士的隐逸情结是大有不同的;换句话说,他们心中的江湖,已不再是魏晋时阮、嵇、王、谢诸人高蹈遗世下的那个江湖了。那时候,即使选择隐逸,魏晋名士也是带着贵族情怀的;而中晚唐时的文士,早就没有了该情怀。在他们眼里,江湖就是江湖。比之于前人,注入了更多的平民意识。


   不是一回事了。



   到了宋朝,文人的江湖意识更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尽管“忧其君”,但范老师所说的江湖,已彻底是一个具有布衣精神的江湖了。桃李春风,江湖夜雨,在南宋时代甚至出现了“江湖诗派”(包括“永嘉四灵”的追求),作为这一诗派的组织者,集诗人、编辑、书商于一身的陈起,曾描述过自己以及宋朝文士心目中的江湖,其意大致如此吧:“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一个人却一个江湖。现在,你有你的江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49 | 只看该作者

   壁画
  
    
  唐朝时,儒道佛三教并重,除了武宗皇帝于会昌年间(公元841年至公元846年)一度灭佛外,其余时期佛教都非常盛行。段成式本人即信奉佛教,在长安为官时,游遍各寺院,与当时的名僧基本上都有来往,在《酉阳杂俎》中记录下大量当时长安寺院及寺内壁画的情况,为后人留下特别宝贵的资料:
  

  近佛画中有天藏菩萨、地藏菩萨,近明谛观之,规彩铄目,若放光也。或言以曾青和壁鱼设色,则近目有光。又往往壁画僧及神鬼,目随人转,点眸子极正则尔。
  

  在本条中说到的主人公之一天藏菩萨,为众菩萨之一,其形象华美,不过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比较小,远不及后面谈到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中国式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首(与观世音、文殊、普贤并肩),其道场在九华山。按照《地藏十轮经》中的说法,他之所以叫地藏菩萨,是因为该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据说在遥远的时代,他曾在佛祖面前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后来,在佛祖圆寂而弥勒诞生前的无佛真空期,他成为“准佛”。他有千变之身,在中国化色彩下,地藏菩萨又被化身为冥界阎王。其形象自唐朝以来,屡有变化,但在唐时往往是:坐(或立)于莲花台上,一手拿珠,一手持杖。



  作为佛画技术发达的时代,唐朝时的很多著名画家本身也是佛教画家,比如阎立本、吴道子、王维、卢楞伽等人,至于周昉、张萱、韩干、张璪等以画仕女、骏马、松石著称的大家,也经常在寺院里作佛画。在当时,佛画主要包括卷画和壁画,其中又以壁画为主。寺院的壁画,主要集中在山门、长廊、厅堂和大殿上。当时的第一佛教壁画大师是吴道子,关于他画《地狱变》的故事,在随后我会写到。



  在这里,段成式谈到天藏菩萨、地藏菩萨的画像,应该是指寺院中的壁画,其画面绚烂,色彩烁目,如若放光。之所以有此效果,据说是画家在作画时使用了“曾青”和“壁鱼”。所谓“曾青”本是一种矿石,可入药,有明目功效。在这里被用做颜料,使所画的人物“目有光”、“壁画僧及神鬼,目随人转”。至于“壁鱼”,则为一种生于木头间的银色虫子,也可入药,据说能医治前列腺。用于绘画,取其光亮,唐人有诗称“壁鱼”:“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35 | 只看该作者
南山 发表于 2013-3-3 12:34
可以啊,只要你从此不再说喜欢俺们家杜先生。

   要不我还是不改了。  {:soso_e113:}     另外您家杜先生是哪位?  我记得我只看上了驴会长……的核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6-1 21:1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