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34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访谈:富贵玉中求,仔料更难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2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记者:当下,和田籽料收藏日益升温。作为资深藏家,你们是怎么理解“仔料”这个概念的?

  蒋有儒:出产在新疆的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卡拉喀什河(墨玉河)及叶尔羌河(绿玉河)中像鹅卵石一样大小不等、表面光环的玉石原料就叫仔料。因为和田县玉龙喀什河所产的仔玉数量较多,质量最好,品种最全,几千年来最受爱好者青睐,所以它最具代表性,又因它出在和田,故而就统称为和田仔玉了。仔玉分类一般都是按颜色分的,大致分为白玉、青白玉、墨玉、黄玉、碧玉等六个品种。

  张广天:和田仔料是指在和田地区的河流中受河水冲刷、浸润形成的天然玉。这个概念是民间说法,是相对山料是母、仔料是子的关系提出的,也是受现代矿物学影响的结果。现代矿物学认为,在山脉中的岩矿为原生矿,而由河水冲击崩裂或露于外表的原生矿经久而成鹅卵石状的为次生矿。次生相对于原生,就是母子关系。这个观点的核心,就是山脉中的岩矿与河道中的玉料是同一种物质。

  古人强调的“真玉”就是仔料,国之重器用之。在古代和今天,得到真玉是很难的,但汉民族在文化中是极端崇尚玉的,玉难求,而爱玉者众,于是转而寻找替代品,于是岫岩玉、南阳杂石、翡翠便被逐渐进了广泛的玉石概念圈。

  记者:关于什么是玉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因为古人对此都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就仔料的鉴定问题,你认为现代鉴定机构可信吗?

  张广天:正是因为近代实证科学的方法被鉴定机构确立为唯一的科学鉴定方法,于是才有了俄罗斯料、青海料冒充和田料卖同一价格的欺骗行为——反正都是同一种矿物,便只重成分不重产地了。可是玉不是黄金、钻石,它的成分非常复杂,目前的西方科技只能了解一部分,如果我们把玉的界定也粗暴地按“去产地”化来定义,伤害的恰恰是大家的钱包。

  记者:与山料和山流水相比,仔料有哪些特别之处?

  蒋有儒:和田仔料的质地更加细腻、温润、鲜活,更富于灵性、深沉、含蓄……比重、硬度、韧性也较山料和山流水更高,光泽更柔和,杂质更少,色彩更加丰富。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仔料的开采情况。

蒋有儒:建国前仔料的开采情况基本上都是民间自发的捞,即在每年的9月至第二年的5月的枯水季节,部分农民趁农闲季节在河流中去寻找,古称“踏玉”,还有月下捞玉之说,把拣到的玉送交官办的收购站点,或者交到当地官府向朝廷进贡,也有小部分由北京等地专门从事玉石买卖的商人买去,再长途贩卖到北京的玉雕作坊。这当中只有清乾隆年间有过一段时间人工挖掘玉石。

  建国后从1950年至2000年,这50年中也基本上承袭了建国前的捞拣方式,只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因为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玉料价格提升,才有少数农民在农闲时拿铁锹和十字镐在河床中挖掘。至2002年后才开始用机械(挖掘机)大规模地自由开采。由于是无人管理自由开采,河道被挖坏,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2007年10月开始,国家下文进行整顿,禁止用机械进入河道开采,因此现在又恢复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人工挖掘方式。 皮色

 

  籽料见红  价值连城

  记者:有人说“仔料去了皮,神仙也不识”。现在不少藏家对皮的追求已到近乎痴狂的程度,这种做法似乎“不传统”,因古人雕玉是不留皮的。

  张广天:皮是什么东西?就是玉在河床里月浸日润受金属离子渗透获得的表皮,通俗地说,就是玉生的锈。按色泽和布局的不同,皮分枣红皮、秋梨皮、烟油皮、虎豹皮、撒金皮等。在清以前,玉匠碰到玉料上有皮是要去掉再雕刻的,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瑕疵;而清代以来,崇皮之风渐起,皮被看成是有工艺价值的美丽颜色,可以用来俏雕,如刻个公鸡,留点红皮做鸡冠等。

  俗话说:“仔料见红,价值连城。”又有“羊脂朱斑”一说。只要是天然鹅卵石形的玉料,在白色系里,表面带上枣红皮,目前在市场上就可以卖到天价。天价是什么概念?100克的东西,卖50万元不贵,喊300万元仍然抢手。

  记者:你认为疯狂玩皮的原因是什么?

  张广天:究其原因,我认为社会越来越浮躁功利,必然在审美上趋近肤浅。呼应着这样的审美趋势,人们逐渐从爱玉的质倾向于爱玉的皮色。

  记者:翡翠进入中国的历史很短,也缺少文化内涵,可当下势头却超过了和田仔料,原因何在?

  张广天:清代以来,受满族萨满文化的影响,汉满的审美渐趋融合,既喜欢玉的质地,又喜欢玉的颜色。于是,表现为对红红绿绿的偏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后夺目之翡翠取代了夺魂之白玉的原因。

  

      好玉不雕   雕玉不好

  记者:中国玉文化的高潮在历史上有好几次,这次和田玉的复兴似乎又要掀起一个高潮,但不同的是当今玩家更看重天然的玉料,为什么呢?

    张广天:建国前9000吨,建国后9000吨,一共1.8万吨,玉真会像大家说的越来越少吗?不会少的,挖出来的玉是不会蒸发的,不是在藏家手里流转,就是又埋到哪处古墓大坟里去了。

  但玉料是会少的,雕一块少一块。雕坏一块更少一块。有些工鄙俗尚可修改,有些工虫蛀鼠咬不可逆转。藏玉只藏料,是一个当今收藏的最理性趋势。为什么不藏工?工是活的,会好会坏,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在艺术上会有任何作为吗?所以,一切炒作雕工的行为都是把藏友们引向歧途的妄为。有了料我们可以等好工的出现,而雕坏就真正失去了一块美玉。另外,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什么雕刻大师的作品多少多少万地在升,我们收藏书画不更经济吗?

  记者:你强调“藏玉只藏料是当今收藏的最理性趋势”,但古人却说“玉不雕不成器”。

  张广天:是的,这句话是针对不完美的料子和完美的雕刻艺术工艺而言的。古人又说了:好玉不雕,雕玉不好。要说工,人工岂比得上神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20 21:45: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1-21 09:2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1-21 09:36 | 只看该作者

有了料我们就可以等好工的出现。雕坏一块少一块。

 

劣工都够贵的了,好工那不是天价了。只能雕坏一块是一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1-21 09:4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很多理念叫人茅塞顿开,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21 10:52 | 只看该作者
要感谢那些玉雕的工人啊,雕坏一块是一块。这样我们手上的原籽才能增值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22 00:20 | 只看该作者
好料不雕,不过有毛病的料还是雕了的好,不过要好好雕[em2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10:48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cs3981在2010-11-22 0:20:51的发言:
好料不雕,不过有毛病的料还是雕了的好,不过要好好雕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好雕,要好价格哦!呵呵

我期待有新意的工,或者,干脆好的机器工!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5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