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37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大家说玉:充填软玉的特征及鉴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14: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号 于 2016-12-2 14:19 编辑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蘑菇玉”的软玉,又有人称其为灌浆软玉,颜色白而均匀,脂性很强,非常像和田软玉中的高档白玉。经过研究,发现这是一种经过充填处理的软玉。
检测仪器和方法
在近两年多时间里,笔者从日常送检的近3000件软玉中发现了至少上百件经过充填处理的软玉,其中包括所谓的“子冈”牌(出现频率最高)、挂件、甚至有小型摆件。本文将以3件典型充填样品为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包括这3个样品在内的7个样品进行对比介绍。
首先采用常规检测仪器和方法,对密度的测量采用静水力学法,介质用饮用纯净水(其密度根据温度的差异修正)。除常规宝石检测仪器和方法外,还采用了美国尼高力公司Nexus型红外光谱仪,直接透射法测试。环境用除湿器保证湿温相对度示数在30%RH以下。
仪器分辨率设定为4cm-1,扫描背景记数为8次,每次扫描的背景在100分钟内有效,样品扫描记数8次,扫描谱线用仪器自带的软件Omnic 6.1a自动标峰,受分辨率限制,手动剔除峰位数字的小数位。
充填软玉的特征
1.外观特征
所见经证实为充填软玉的“油润度”普遍较高,感觉“脂性”非常好,但颜色均匀,透明度高,迎光看内部“冷白”。
2.密度
未处理软玉的密度为2.95(+O.15,-0.05)g/cm3,而充填处理的软玉仅为2.75(±0.15)g/cm3。
3.折射率
未处理软玉折射率点测法基本为1.60~1.63,充填者也在此范围,为1.60~1.61。
4.紫外荧光
未处理软玉在紫外灯下呈惰性,而充填处理软玉在长波下显示中等强度的白色荧光,个别较大的样品是局部中等荧光、部分荧光惰性,短波下的荧光稍弱一些。
5.显微特征
采用顶光照明,放大到40倍以上,可以发现原本细腻的充填软玉表面有许多不规则小坑,在光纤灯的帮助下,偶尔可以看见内部(深度大于2mm).而不是表层有褐色或褐红色浸染矿物(铁质)。

▲充填软玉表面的腐蚀凹坑,其余部分抛光较好(70×)。摄自双獾佩件背面


▲未充填软玉表面偶尔可见铁质浸染物,抛亚光的软玉在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亮斑散布且凸起(70×)
  未处理软玉通常不抛光而刻意保持亚光表面,同等条件下,可见局部(面积往往少于30%)凸起且高光(平整光滑),其余大部分面积光泽较弱——抛光差。
  多数经过充填处理的软玉为了获得“包浆”的效果,抛光得非常彻底,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抛高光”。
  如果是抛高光(表面显微平整光滑难见凹坑无划痕)的充填处理软玉,表面往往是非常平整的,即便有类似翡翠表面的因颗粒异向硬度差异造成的凹凸感,也是非常弱的,放大60倍以上,很偶然能发现此现象。如果结构均匀,且素面较大,透明度较好,颜色均匀,表面没有灰尘、指纹、油污的话,显微镜放大超过20倍,往往就难以找到聚焦对象了,这也说明经过充填的软玉的结构并无明显的破坏。
  6.红外光谱检测
  对充填软玉最好鉴定方式莫过于红外光谱,与未处理软玉相比(图4),充填软玉在2460cm-1~2560cm-1之间以2510cm-1为中心有强吸收带(图5),2850cm-1~3060cm-1之间也有多个吸收带(图6)。这不同于表面带蜡的软玉是在2850cm-1和2920cm-1有吸收带。


▲未充填软玉直接透射红外吸收光谱


▲充填软玉的近红外光谱图


▲充填软玉的近红外吸收光谱图


▲充填软玉近红外光谱图


笔者选择了7个典型样品,其中3个未处理样品(图8,图9左),4个充填软玉(图9右,图10)。其中3个未处理样品其产地分别倾向(尚难以确定)是新疆、青海、俄罗斯。



▲未处理软玉,左,山子,可能产自新疆;右,佩件,可能产自青海


▲左,握件,未处理软玉,可能产自俄罗斯;右,挂件,充填软玉


▲充填软玉(左,双獾佩件;右,鱼挂件)


充填软玉的鉴定
对于很多种宝石的鉴定来说,紫外荧光灯仅仅是一个辅助的检测工具,但到目前为止,笔者认为对于充填处理软玉的鉴定来说,具有诊断性的意义,特别是一些肉眼看上去跟翡翠的“八山玉”很相似的高透明度、有冷光辉映的物件来说,依据强荧光就可以将此软玉定为充填处理。
宝石显微镜也可以提供一些诊断性的证据,但更多的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信息,特别是有些翡翠鉴定中的经验,在鉴定充填软玉中不见得实用。如上文提到的铁质矿物一般不会在B货翡翠中出现,但在充填软玉内层却常常见到,再比如,充填翡翠中常常见到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矿物颗粒的非自然碎裂,在充填软玉中未曾发现。还有翡翠的漂白、充填处理往往是贯穿性的,而软玉的充填仅仅局限在表面约2~8毫米。所以,寻找不明原因的表面腐蚀凹坑是显微镜的重要作用,一旦发现,则检测荧光情况和采集红外光谱就是必要的了。
  根据欧阳秋眉女士的研究成果,2850cm-1和2920cm-1吸收带是玉器表面经抛光煮蜡后残留的蜡(-CH2-CH3)产生的。2950cm-1~3060cm-1范围内的吸收带则指示了环氧树脂的存在,因此红外光谱的2950cm-1~3060cm-1之间吸收带确定了软玉被充填。笔者试图通过北京微量化学研究所分析中心的Sadtler(萨特勒)红外光谱数据库检索,但是受混合物的影响,具有高相似形的谱线数量较多,其中包括三苯基甲醇(分子式为C19H18O)、没食子酸乙酯(Gallic Acid,Ethyl Ester)。所以就现阶段的研究来说,尚不能确定充填物一定属于环氧树脂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样品比较厚,比如说超过1cm,就会影响到红外光的透过率,这时可能2950cm-1~3060cm-1范围内全吸收,或者2300cm-1~3200cm-1范围被全吸收,这样通过红外光谱鉴定软玉是否经充填处理就有一定的困难。
好在5100cm-1~5300cm-1(图4,图7)范围内的吸收情况对鉴定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研究表明,未处理过的软玉以5220cm-1为中心有强吸收带,而充填处理的软玉不显示此带或很弱。5220cm-1带还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在于,软玉对于5000cm-1~6000cm-1之间的红外光是高度透明的,所以5220cm-1中心吸收带的显现与否是很明显的,有些厚度超过1cm的样品都可以分辨5220cm-1中心吸收带的存在与否。
  总之,通过对一个理想的红外光谱进行分析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能明确地说明软玉是否经过充填处理。
  基于以上结果充填软玉的鉴定是通过长波紫外荧光、显微特征和红外光谱下结论的。
充填软玉应明示
  鉴于在整个亚洲市场,甚至整个世界文化、文物市场中软玉的地位,笔者认为对软玉的处理问题应该得到重视。通过广泛宣传让购买者、批发商都了解这一情况,特别是让检测工作者掌握技术及发展动态。
  一旦检测到这种经过处理的白玉,应该在相应的检测结论证明中注明经过处理,且注明处理方法为充填。同时建议销售商或行业协会统一规定,在销售过程中对这种白玉予以明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2-2 14:40 | 只看该作者
很老的文章了,原来山东的一篇论文,其实就是和蜡造成的。软玉充填技术成本高而且意义不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2-2 18:05 | 只看该作者
“未处理软玉的密度为2.95(+O.15,-0.05)g/cm3,而充填处理的软玉仅为2.75(±0.15)g/cm3。”按照常理来讲,填充处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重量,也就是密度增大,不知道为什么反而变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12-2 18:24 | 只看该作者
子不语 发表于 2016-12-2 18:05
“未处理软玉的密度为2.95(+O.15,-0.05)g/cm3,而充填处理的软玉仅为2.75(±0.15)g/cm3。”按照常理来讲, ...

假如有充填的话,那要先腐蚀再填充,一般树脂的密度较小,那结果是应该密度变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12-2 18:27 | 只看该作者
玉色客餐 发表于 2016-12-2 14:40
很老的文章了,原来山东的一篇论文,其实就是和蜡造成的。软玉充填技术成本高而且意义不大。

“未处理软玉的密度为2.95(+O.15,-0.05)g/cm3,而充填处理的软玉仅为2.75(±0.15)g/cm3。”从这句看密度差这么多,就不仅是合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2-2 19:21 | 只看该作者
已经读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2-3 02:46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这篇论文的意义不是很大。
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有种‘填充’的玉石需要注意分辨。
但填充以后密度只有2.75(±0.15),仅仅鉴定密度就已经可以排除是和田玉了啊喂。完全不用后续的分析手段了啊喂。

学霸的思路真是搞不懂啊。
想起来一个笑话:有一天,我加入一个学霸群,大家在讨论水滴从多高的地方掉落会把人砸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19 06:2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