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号 于 2016-10-17 12:10 编辑
这趟子冈杯值得赞许的一点是吸引到了国外的一些玉器作者进来,应当说某种程度拓宽了苏作玉器的视野和创作思路,为组委会点赞。
这件有意思,不注意标题是中规中矩的摆件,看了标题,再结合海豚嘴巴上套着的类似防毒面具的过滤装置,才发现是带环保理念的作品,整体表现自然也不突兀。
玉器行业属于传统奢侈品消费的一部分,一般人在琢玉时不会考虑到诸如环保、政治等社会问题,大多只会考虑如何把玉石本身做出彩,说白了,大多数的玉作行为属商业行为,混口饭吃,别指望有太多的公民思考在里面,所以才这样:朋友圈一个发反日,然后所有人都发反日,一个人发阅兵,圈里立马就一片红,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主与法治之类……。
老外能在作品中体现环保或其它,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基础价值观和现代公民素养的养成,另外也与他们没有太多生存压力有关,象英国来的玉器爱好者安大陆,退休后的琢玉行为纯属爱好,虽然材料都是普通的碧玉和俄糖,但想法或许更纯粹,也不需要考虑市场前景,更不需要评所谓大师职称,所以他们的作品才体现出自由和社会思考来。早先在国内琢玉人身上也有类似作品,譬如上海的于泾曾用青花料做过一件纪念5-12汶川大地震的作品,效果震撼,寿山石界的刘东也做过一些带有社会思考性质的作品,都是不错的尝试,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作品了。
在这个工艺体系里出现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好事,但出现得太多,或许也会令人倒胃口,毕竟这一行的大多数人还是为了谋生而琢玉。
废话少说,上图!
这件作品的名字叫《精灵》,好玩,完全西方文化体系里的作品。
这件锹形甲虫好玩,几种材料的组合,说不清是摆件还是装置艺术,反正有玉器元素在里面。下来打算用黑料做个锹甲虫玩玩。
这两件象曲奇饼干样的作品一看就是新西兰碧玉,且是籽料,边上都留有原皮,第一件尺寸很大的说,估计有5公斤重,抛光打磨工艺都到位。新西兰籽料碧玉的品质跨度较大,有纯绿纯绿的,也有这种闷闷的色调,但很丰富。
单从艺术成就和风格来看,新西兰碧玉作品似乎更接近于我们的红山文化,而且在新西兰还传承得不错。
这件也是,线条很古朴,相当于我们太古时期的手镯,据说这样品质的镯子在新西兰也卖价不菲。
典型新西兰传统玉器风格。
这件棒槌实际可以当兵器,在一本反映新西兰毛利人勇士的电影里见到过,近身格斗时就是很强的短兵器,一棒下去能把人拍死,籽料碧玉韧性很强,轻易不会折断,赞。
这件礼仪斧的碧玉部分品质上佳,斧的尾部能看到籽碧的黄沁原皮,这样的碧玉成色相当难得,尤其还能做成这么大,估计有5、60CM长……
女祭司效果很棒!整体来看,新西兰的玉器工艺水准保持了一个相当的水准,有传承有创新,打磨也到位。
好玩的美国碧玉,类似于饮器,象鲍鱼壳或龟壳的造型……
继续好玩,有装置艺术的痕迹出现了……
哪里是碧玉簪,分明是凶器嘛,汗……
加拿大碧玉成色不错,历史上我国清宫用过,主要特征是带深绿色花点,这是加碧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同学们鉴别时可好好揣摩……
类似《破碎的心》这种题材我也有考虑过,不过我想的是用沁料来做,心上面再插一支墨玉做成的箭,偏装置的丘比特之箭……
两只高跟鞋作者不同,材料也不一样,名字也不同,搁一块有意思……
兔女郎……
明显受中国如意的影响,装饰了宝石金属之类……
瓜地马拉的翡翠和铜,浓浓的玛雅文明风,好写实……
这件看了半天也没看懂,汗……
好象是美国人作品,洗澡,大形还好,细工不到位,打磨也不好,哈哈,依我们的玉器标准,挑了一堆的毛病……
这件壁虎大形抓得不错,静中有动……
牛仔风格……
这件里面看了半天没见玉,原来那把枪是玉做的……
感觉好邪恶,起名《巫师的力量》似更好……
好了,国外玉器就介绍到这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