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号 于 2016-9-2 14:41 编辑 
 孔子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对玉是格外的推崇,且极力将玉人格化,认为玉和君子一样拥有美德,所谓比德于玉。随着儒家势大,玉文化又深深烙下儒家文化的痕迹。
 
 
 
 《荀子·法行篇》中这样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
 
 
 
 
 
 
 李明作品 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孔子在其中泛泛而谈了玉有十一种美德,这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论述。玉被孔子喻为道德人文修养的象征,提升到精神层面上的理想化标准,玉从此具有了人格化的美喻。
 
 
 
 
 
 
 
 
 
 豆中强作品 此所谓,君子的品质有“似玉”之美,是因为玉具有的“文”和“质”的内在统一。对此,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贡也作了论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由此,可以认为“文质彬彬”所指形式和内容的相和谐与统一。可理解为,“文”是礼乐修养可视的外在之美;“质”是对仁义道德可感的内心之真善美。
 
 
 
 
 
 王清作品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把玉石的美推崇到极致,把玉石之美延伸到社会美、精神美的范畴。最终落实于“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玉德约束君子的社会行为。实乃当之无愧是玩玉高手。
 
 
 
 
 
 
 吴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