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615|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苹果乐园讲座之军刀篇(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2: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ally201406 于 2015-12-21 13:25 编辑

       在若干朋友的帮助下组建了一个群,名青苹果乐园,讨论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上一节曾经请花斑熊版主做了一个关于葫芦文化的讲座。花兄已经前期整理发表在了讨论区。本次,又请伽蓝兄做了一个关于军刀的讲座。根据群友反映,效果比较好,特在此简要综述一下,请和猫坛的广大玉友分享为盼。由于组织一些讲座、活动都是尝试性、业余爱好性质的,若有不足、错讹之处,还请体谅并提供宝贵的意见。以下为伽蓝兄此次讲座的内容。
       抱着请教的态度 把我对中国历代军刀的认知,向大家做简要汇报,不当之处 请拍砖。这个题目就叫《紫电安邦 · 推动历史的军刀》。
            
              国博新征藏汉桓帝濯龙宫(园)金错刀,这是国博的新藏品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 。
      
        乾隆的御用佩刀
        对于历代军刀,我的认为军刀型制演变的主导因素是:历史上各类军刀的出现、演变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形式的变化、甲胄的变化而随之演变的。并由此推出兵器、甲胄的演变相对论即攻击性武器与防御性武器之间的演变互为因果的关系:甲胄厚重(铁甲),刀尖越呈钝角,甲胄轻便(皮甲、棉甲),刀尖越锐利,反之亦然。
        军刀,作为冷兵器时代中普及性稍高的一类而广为人知,相对于指挥作战所用佩剑,在一线作战过程中更具实用性,特别是在汉代以后,逐渐成为战阵搏杀近身作战的主流武器。
        中国军刀的发展自汉代起(青铜武器中,无军用制式佩刀),直至清末成为主战武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类,经历了2000年的发展历程,今晚我先简单谈一下从汉代到金代历代军刀的发展、演变、传承。
        一、 汉代—三国
        
        这一张是汉匈河西之战形势图
      
       这是根据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铁甲复原汉代铁甲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博物馆藏 )
      
      
       这是荆州博物馆藏 出水三国(吴)环首刀的柄和刀尖部分的特写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出土(含出水)汉代至三国环首刀原始状态均长在67-120厘米,刀根厚度在8-10毫米左右,刀尖厚度普遍超过4毫米,环手,柄包裹木片后缠绕丝麻,刀刃直体略呈内弧,刀尖多做钝角。
        刀尖呈钝角而非锐角的原因为:汉军的主要对手,匈奴军特别是王庭卫队以及吴楚七国之乱的叛军装备甲胄精良(其时,各诸侯国财政自主),直至三国。三国战事频繁,制甲依然沿袭汉代。锐利的刀尖不但无法刺穿铁甲,甚至在穿刺过程中极易造成刀尖的断裂而影响使用,因此,汉代至三国环手刀刀尖普遍做成135度钝角。
       汉代环手刀影响之深,直至2000多年后,抗战时期国军所用抗战军砍柄末端仍为环手样式,几乎贯穿汉后的中国史,可以说,环手可算作汉族军刀的典型特征之一。

       二、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战争频繁程度、规模均属空前,属于民族大融合的混乱时期,甲骑具装(即最早的重甲骑兵)的出现与马镫的普及,标志着重甲骑兵登上历史舞台,有如坦克的出现一样,其对作战方式的变革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藏南北朝甲骑具装(即重甲骑兵)俑

        



         这一时期的军刀,随着重甲铁骑的出现,军刀因为破甲功能不够而导致实用性下降,加之游牧民族体格强悍,鞭、锏、锤等击打类、适合破甲的重兵器开始在战场上普及。

        这一时期,出土(含出水)军刀实物相对较少,应多做为中高级军官佩刀出现,馆藏品北魏、梁、前赵。后赵等朝代军刀未有出土记录,目前馆藏品仅见北周李贤墓藏佩刀。从此刀看,其制式已经开始凸显受中亚及南高加索地区的影响,即刀刃、刀柄整体插入鞘内,仅余柄首(环)在外,鞘装具一改汉代环手刀的佩刀方式而改为双附耳悬吊法。

       这一时期的佩刀尽管数量少,但是从装具变化、入鞘方式及悬挂方式的角度而言,体现了中、西亚、南高加索地区军刀随着“五胡乱华”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军刀制式产生的第一次重要影响。三、隋、唐

        “兵分六镇齐周兴、隋唐杨李出军营”,这句诗讲的是隋唐两朝出身乃是源出西北的军事贵族,目前史学界对这两朝帝王祖先的血缘仍存在争议

        即使最保守的说法,也是说杨、李二姓属鲜卑化的汉人。因此,隋唐两朝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国外(西北方向)先进的军事技术,根据《隋书·礼仪志》记载隋代甲胄已经出现了明光铠、两档铠、兽文具装(马甲)在内的多种重型铠甲,唐甲包含明光甲、光要甲、山文甲在内共计十三种,铸造更加精巧,特别加强了对胸部的防护,腿裙加长以更有效的防护腿部。 特别在安史之乱后,披膊、身甲、腿裙被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大气持重兼之实用性更强。毫无疑问,唐代甲胄依然以重甲为主,这就顺理成章的解释了《隋唐演义》等小说中,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的兵器为鞭、锏、斧等重兵器,原因很简单:破甲。

        这一时代的军刀,国内所见仅有西安窦檄墓所出金柄环刀实物及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壁画等资料。通过分析,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军刀变化,因为丝路的畅通及唐军与大食的交战(天宝年间,坦罗斯之役近30000唐军埋骨黄沙,自此,大唐在西域的统治一蹶不振),有文化交流,有经济交流,有军事交流,军刀的型制仍然不断地受中亚的影响。

       现存“(隋)唐刀”最多的国家为日本,但日本所藏隋唐刀装过于华丽,有专家推测,不排除为 “粟特商贩售与遣唐使,而非赐予”的可能,理由则是一是未见相应的赐物诏书及明确出处,二与中原出土的唐刀风格不甚相符,而日方对其刀的称谓有一部分含混的标为“唐样大刀”而不是非常明确的“唐大刀”(正仓院、小村神社、四大天王寺)。

      

       日本馆藏隋唐刀及环首

       四、 五代、北宋,辽,金,南宋

       (一)五代、北宋

       五代遗留问题—“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导致整个宋代始终处于北方强虏侵吞、苦苦支撑的艰难局面,尽管宋代高层为警惕五代“以下克上、武夫当国”局面重演而几乎将“重文抑武”列为国策,但命悬一线的国运又催逼着宋朝政府不敢松军备供应,加之战马奇缺,难以组建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只好拼命发展步兵及军备。据《宋史·兵志》记载,军工之署专做铠甲的南北二作坊,共分包含铁甲作、纲甲作、鳞子作、磨头作…马甲作在内的51作,分工之细已近现代流水作业,重达70斤的步人甲即出现这一时期。科学家沈括主持军器监期间,采用冷锻法制作的“瘊子甲”,强弩五十步射而不入,可见其精坚。

        

       馆藏 五代墓葬出土砖雕武士像,可见当时盔甲的精美
       伴随着五代朝代更迭和宋朝的一统中原,一方面豪华的唐刀因其制造成本过高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而被逐渐淘汰,另一方面,随着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确立、稳固,宋、辽、金时期全面进入重甲时代,中国冷兵器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从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铁浮屠”的角度来看,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主流,直刃军刀以其在破甲方面的优越性而得以延续,五代-宋代军刀因此基本保留了直刀、环手的形制。大量新式的战刀(宋手刀)、长刀(斩马刀)、斧钺、神臂弩的诞生并武装了宋军,军刀的地位得到加强。

        宋代手刀,长度多在60-70厘米,厚度在7-8毫米,在北宋中期熙宁变法时期开始出现长度在140厘米左右,厚度在9-10毫米的环手长柄斩马刀,特别在对西夏作战的战术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山地限制马速,更有利于发挥长柄兵器优势)。
纵观北宋战史,因燕云十六州及养马之地的沦陷,在地理(无险可守)、兵种(骑兵严重匮乏)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北宋版图仍能不断扩张,其禁军战力之强悍可见一斑。但因沿袭宋初赵普为中央集权、防止出现藩镇割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设立转运使、发运使,造成地方无积蓄。这个政策同样存在两面性,恶的一面就是:同样国都被攻破,天宝年间的唐军可以实施反攻收复失地,而宋限于其政策影响,造成了北宋灭亡和南宋的偏安,国都汴梁及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再未能收回…
       (二)辽

       关于契丹一词含义,《辽史》中载“辽以镔铁为号”,可见契丹是“镔铁”的意思。以此为名,足见其民族在钢铁锻造方面足够的自信。事实上,在契丹之前的草原地区的遗址中,极少出现铁器,在科尔沁草原上铁器的普及,实际上是从契丹时期开始的。

       据《辽史》记载,辽尚未立国时,军中铠甲主要采用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朝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以皮带吊挂在腹前,用腰带固定,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中后期特有的。辽代除以重铁甲为主,也辅助使用部分皮甲。

      



        辽宁省博物馆藏辽代铁刀

        辽代晚期,开始出现了外弧弯刀并迅速普及,外弧弯刀作为战刀首次出现,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受地理、气候、生活方式、作战方式等因素对军刀影响的明确依据。外弧的刀姿明显受西亚中亚影响,其在中国地区的首次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刀姿明显受西亚的帕拉弯刀影响,全长普遍在80-90厘米,刀根厚度近10毫米,外弧明显,刀尖锐利,甚至部分刀背近刀尖处起反刃,形成类似剑形的刀尖。对于此类刀姿的军刀称呼考古学尚无定论,民间收藏群体约定俗成称之为“鲨鱼头刀”或简称“鱼头刀”,其样式影响中国军刀千年之久,始于辽,盛于明清,而断于民国,中间只有一个时间跨度很短的小断层:金灭辽后,因为金的民族意识形态及生活方式、作战方式的因素影响,并未沿用此类刀姿态,直至蒙古征西亚,将此类刀姿二次带入中原。


       (三)金
      金国的主体部族女真族原本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能从一个走出白山黑水的渔猎民族原始部族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建制相对完整的政权,并对中原的宋王朝造成致命威胁,原因固然很多,但成为那个时代的“战斗民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主要因素。其时,金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与军事思想的实用性体现在重甲骑兵的大行于世与轻骑兵游击战术、围点打援战法的出现等方面,北宋的灭亡于此有直接关系。金国以其强悍的军事综合实力、人种强悍的体格为基础组建的重甲骑兵军团“铁浮屠”与“拐子马”因《说岳全传》而为人所熟知。

       金代初期军刀刀身厚重,长度在70-80厘米,刃宽4-5厘米,厚度在8-10毫米,背厚刃薄,柄首多做成类似头盔形状,刀姿为略带内弧的直体刀,刀尖部分沿用鲨鱼头刀的刀尖,呈锐角。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铁浮屠”等重甲骑兵军团经过郾城之败后,机动性差,高成本、大耗损、难补充的问题暴露的比较彻底,随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为配合轻骑兵及轻装步兵的应用,以及完颜宗弼、完颜亮叔侄发明的“跳到对方内线作战,不以攻城略地为目标而以大规模杀伤对方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游击战术,最晚在金大定年间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军刀——“雁翎刀”,因其形似大雁翎毛而得名。
            
      


       辽博藏 金代战刀,最早的雁翎刀

       (四)南宋

       南宋其盔甲样式未有任何考古实物,今已难考具体样式,但是从北宋甲式,金元战刀及南宋战刀来反推,应该与北宋铠甲差距不太大,其真实样貌有待考古发掘结果及方家考据。

       杭州临安皇宫遗址出水宋手刀 长68厘米 其制式尺寸与咸淳9年镇江府铁刀完全相同

        

       南宋时期的军刀,根据南宋历史、金元甲胄及考古发掘不难得出结论:南宋大力发展远射武器弓弩及长兵器等,对军刀的创意不足,以沿袭北宋制式为主,少有创新。(第一次完)
         结束语:
        通过整理讲稿,又回顾了一遍冷兵器时代金戈铁马的场景,今年夏天曾经到金上京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地参观过,结合实地考察的体验,对于讲座的内容更加唏嘘不已。好男儿既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气概,又有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惆怅,无论如何,请珍爱和平。
        军刀的演变既与王朝更迭乃至历史变迁密切相关,更是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演变的符号。我们所喜爱的和田玉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方面是现实实用性的需要,另一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这种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在每一个爱玉人的血液中永存。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若有整理不当之处,还请见谅为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2-21 13:5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涨姿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21 14:50 | 只看该作者
求入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2-21 15: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6:50 | 只看该作者
cs3981 发表于 2015-12-21 13:57
好文!涨姿势了!

感谢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6:50 | 只看该作者
noodles 发表于 2015-12-21 15:09
学习了~

感谢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7:02 | 只看该作者
清风明月不要钱 发表于 2015-12-21 14:50
求入群。。。。。。。

       感谢兄,也非常乐意和您一起在微信群里分享好玩的知识。。。青苹果乐园仅仅是抛砖引玉的,欣闻猫大刚刚成立了"新疆的猫玉友群",我也在里面,冒着"越权"的风险,我把玉友群的二维码附后,特邀请兄以及猫坛感兴趣的诸位先辈一起加入。我在群里的昵称是小青。。。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2-21 22:10 | 只看该作者
老刀经历撕拼,留下岁月印记,锋犹在,气如虹,士已逝,飞沙淘尽阴山怨,大地迎阳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23:46 | 只看该作者
蚂蚁王国 发表于 2015-12-21 22:10
老刀经历撕拼,留下岁月印记,锋犹在,气如虹,士已逝,飞沙淘尽阴山怨,大地迎阳春。

这几句。。。够味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2-22 08:2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要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2-22 08:3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啊,我也加群了,妹妹多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08:46 | 只看该作者
jason820504 发表于 2015-12-22 08:37
好文章啊,我也加群了,妹妹多关照

看见兄来,好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2-22 09:09 | 只看该作者
好,喜欢军刀,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2 11:07 | 只看该作者
烧麦叟 发表于 2015-12-22 09:09
好,喜欢军刀,点赞

呵呵。。。喜欢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2 19:0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