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19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造山石入画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津地方晚报《今晚报》社长贾长华先生喜欢收集奇石,经常在自己报纸 “贩卖私货” ,刊登自己的收藏品。正赶上这次挺好看,请各位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0:13 编辑




游名山引发的爱好

         “天造山石入画来” 之一

贾长华





上图:江山如此多娇(国画长卷局部) 郭福深 张葆东 单连辰 下图:江山如此多娇(八音石、灵璧石、博山文石) 周超摄




       我酷爱奇石,尤其是奇石中的山形石,即宛如千变万化山峰的石头。


  我收藏的山形石,有的能 “入诗” ——生动、贴切地体现描写著名山水诗句的意境,有的能 “入画” ——以此为题材绘出一幅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画,这让许多人惊讶不已。



  我对山形石的爱好,缘于我在少年时代的一段特殊经历……



  1966年,正值 “文革” 爆发,我刚好16岁。当时我没有 “资格” 成为 “红卫兵”,也没有参与向所谓“牛鬼蛇神”进行 “造反” 的行动。于是,我与十几个同学组成一支“长征队”,怀着 “经风雨、见世面” 的渴望,投入到 “革命大串联” 的行列之中。



  这年的11月4日,已经进入深秋时节,我们打起背包出发了。



  我们每天都要走,一天最少走30公里,最多走50公里,历经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用了两个半月,终于到达目的地——上海。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50年了,我仍然珍存着记载这一行程的非常老旧的日记本!



  我清晰地记得,临近拂晓时分,大家从泰山北麓狭窄、崎岖的山路开始攀登,气喘吁吁也不肯停留,到了下午3点多钟,终于登上泰山最高峰玉皇顶。此时,我们看到了远处隐约闪亮的黄河,看到了山脚下萦回的汶河,也看到了一片低矮的群山,顿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当时,我们住在玉皇顶的庙里,转天一早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日出。只见,东边的天空刚刚泛出鱼肚白,红日就从地平线跃出,然后缓缓地上升、再上升,一轮红日完整显现在天空,洒下万道霞光,染红了广袤的大地,真是壮观极了!



  看罢日出,我们从玉皇顶经过泰山南麓的南天门,沿着十八盘向山下走去,走到朝阳洞再回头一望,顿时惊呆了:双崖夹道、陡绝走势的十八盘,由一阶阶石板砌成,宛如一个云梯,一直伸向遥远的南天门,而旁边的“天门云梯”“如登天际”等摩崖石刻也赫然入目,恍如置身于仙境之中。



  我们继续往下走,经过中天门,再到红门,才从泰山走下来。在山下再次回头仰望,只见泰山拔地而起,直上直下,耸入云天,气势雄伟异常,难怪人们推崇东岳泰山为“五岳独尊”,果然名不虚传。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经历了上山下乡、上大学和参加工作的人生历程,只要一有机会,总是机不可失地去游览一座座名山……我又饶有兴致地相继游览了“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西岳华山,古木参天、终年翠绿的南岳衡山,双峰对峙、怪石争奇的北岳恒山,以少林寺名闻天下的中岳嵩山。



  我知道,在五岳之外,还有“黄庐”—— “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黄山,“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庐山,还有四大佛教名山——相传曾是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的峨眉山、观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的九华山。不论“黄庐”,还是四大佛教名山,我也都一一游览过了。



  所以,当我逐渐喜欢收藏各种奇石之后,由于对游览名山有着浓厚的兴致,便对奇石中的山形石更加迷恋,更加情有独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2-4 20: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笔,,,,就是图小了,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0:19 编辑




      壮观山峰的微缩

         贾长华



丘陵地带(国画) 张葆东作 周超摄



丘陵地带(灵璧石) 周超摄



      在林林总总的奇石中,山形石十分罕见,难得有所发现,因而也就愈发显得珍稀,显得珍贵。


  我所追求的山形石,不论孤峰或群峰,不论高耸或低矮,也不论连绵或横断,都要极其相像,决非似像非像——说像只是“有一点儿”,说不像也 “过得去” 。


  我在追求一种极致。


  我时常产生这般联想:倘若将这些山形石无限地扩大、扩大、再扩大,然后再回到大自然之中,尽情地显现山峰的无比壮观,这就是一处处充满魅力的景观啊!


  然而,为了搜寻山形石,我用尽了心机。


  一次,我与几个朋友来到山东省临朐县奇石城,这里有十几家店铺摆满大小不一的泰山石。


  我将一家家店铺几乎都逛遍了,依然没有发现中意的山形石。


  机会终于来了!我在最后一家店铺突然发现一块很小的山形石,犹如大雪中的三座高峰,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所覆盖,其逼真,其氛围,其气势,都十分引人注目。


  我禁不住连声叫好,随行的几个朋友也跟着叫好。让我不解的是,店铺的主人并未看重这块山形石,竟开出很低的价格卖给了我。我捧起这块山形石,当即给其起名为“巉岩雪漫漫”。


  又一次,一个规模很大的奇石展销会在北京南五环旁建材城广场举行,我与夫人琚宝荣一心想从众多灵璧石中寻觅到山形石。不料,转了半天也未能发现,心中充满了遗憾。


  西边天空的晚霞渐渐消去,天色已昏暗了。我正要离开之际,突然发现一辆装满灵璧石的大卡车开了进来——这是从安徽省灵璧县的产地刚刚赶来的。


  我怀着侥幸的心理,试探着去问大卡车的主人:“这儿有山形石吗?”


  “有啊!” 大卡车的主人连忙回答,“这块山形石还真少见。”


  随后,他就将一块不大的灵璧石搬下来,我一看立刻大吃一惊:两道绵延起伏的山脉,横亘在前的山脉低缓,横亘在后的山脉陡峭,中间形成狭长的山谷,真是天然成趣呀!


  我打探一下这块山形石的价格,居然十分便宜,于是马上就买下来,给其起名为 “山栖谷隐”。


  还有一次,我与几个朋友在春节期间开着汽车去旅游,当途经徐州时,参观了这里的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水下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艺术馆等,充分领略了浓郁的汉代遗风。


  一位当地老人告诉我,这还有一个奇石市场,陈列更多的灵璧石、吕梁石等。


  到了奇石市场,我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铺里,搜寻到一块灵璧石,一眼望去:起伏不平的土地,一座座并不高耸的山峰隆起,或大或小,或尖或圆,散散落落,这分明是一片丘陵啊!


  店铺的主人开出的价格一点儿不昂贵,我很快就将这块灵璧石买走了,并给其取名为“丘陵地带”。


  岁月在更迭,我收藏的山形石也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那些与山有关的词汇,诸如  “山势嵯峨”  “重峦叠嶂”  “群峰竞秀”  “奇峰突起”  “壁立万仞”  “悬崖挺立”  “峭壁峻拔”  ……  都被我用来给不同形状的山形石起名,但还是觉得很不够用。


  这已成为我在快乐中的“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18 | 只看该作者
秦川 发表于 2015-12-4 20:14
好文笔,,,,就是图小了,嘿嘿


  报纸上的图就不大,到了电子版报纸就更小了,没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0:24 编辑


   溢满诗情的山形石

         贾长华



大漠孤山(国画) 郭福深作 周超摄




大漠孤山(戈壁石) 张凯林摄




 在我收藏的为数可观的山形石中,其中的一部分居然能把我国历代著名山水诗句中的意境,十分准确、十分贴切、十分生动地展现出来,成为一种绝妙的巧合。



  一次,我和夫人在北京平安里一座大楼参观一个奇石展销会,突然发现一块不足一尺见方的“沂蒙石”,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唐代诗人杜甫所写 “一览众山小”  这一名句的意境:广袤的大地,山峦连绵不绝,沟壑比比皆是,偶见突兀的高峰,更显峻拔、雄伟……这不正是 “一览众山小”  吗?



  又一次,我在北京弘燕市场参观一个奇石展销会,不经意间看到一块 “幽兰石”,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弦,使我立刻感受到唐代诗人所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一名句的意境:群峰巍然挺立,两座尖耸的山峰之间,嵌有一道自上而下的白色石纹,恰似一条飞瀑滚滚流下……这不正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吗?



  还有一次,我在山东省临朐县奇石城,蓦地发现一块 “缅甸木化石”,一下子就联想到宋代诗人陆游所写 “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一名句的意境: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主峰尤为高耸,大有直插云天之势,令人感到险峻,感到高不可攀……这不正是 “五千仞岳上摩天” 吗?



  如此这般的山形石很多:一块 “吕梁石” ,呈现一片淡淡的白色,犹如迷漫的云雾,十余座黑色的山峰从云雾中显露,隐隐约约,迷迷茫茫……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山在虚无缥缈间”这一名句意境的展现;一块 “博山文石”,从一侧看是横亘的峻岭,从另一侧看是挺拔的高峰,不同角度的感觉都不尽相同……这是宋代诗人苏东坡所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一名句意境的展现;一块 “吕梁石”,犹如绵延的、高大的山脉,从远方延伸到黄土缓坡,突然就断开了,而在断开之处,又散落几座低矮的小山包……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写:“人道山长山又断”这一名句意境的展现。



  如此等等,可谓举不胜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有很大一部分诗词都涉及山水,凭借 “万水千山”  “青山绿水” ,或抒豪情,或寄情思,显示了恢弘的气魄、豪迈的气概和高远的气势。我收藏的一些山形石,经常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毛泽东的诗句,并以这些诗句命名。有一块“缅甸玉石”以“无限风光在险峰”命名,只见陡峭的悬崖拔地而起,堪比天险,令人十分敬畏;有一块 “木化石” 以 “刺破青天锷未残” 命名,只见一座突兀的山峰,仿佛利剑一样刺向天空而锋刃未损,令人惊叹不已;有一块 “栖霞石” 以 “高峡出平湖” 命名:只见巍然屹立的群山之中,突然出现一个湖泊,令人深感神奇;有16块山形石集合一起以 “江山如此多娇” 命名,只见万般风情的大小山峰,或壮丽,或清秀,或雄伟,或逶迤,莫不尽现山峰之美,令人拍手叫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0:47 编辑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贾长华



别有洞天(国画) 郭福深作 周超摄



别有洞天(来宾石) 张凯林摄



 我收藏的一些山形石,是壮观山峰的缩影,而壮观山峰的雄、秀、奇,又让自古以来的诗人写下多少广为流传的诗歌。  非常有趣的是,中国山水诗歌还与中国山水画结下不解之缘,既有 “诗情”,又有 “画意”,将 “诗情” 与 “画意” 紧紧连在一起。由此,才有了 “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



  中国山水诗歌往往用最生动、最凝练、最自然和最富有特征的语言,刻画一种如画的境界,让人们透过抽象的文字,仿佛看到一处处迷人的山水景致,甚至勾勒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卷。



  唐代诗人王维就是一个典范。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写下大量优美、高雅和充满生机的山水诗歌;他的绘画技艺超群,对山水画的创新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早期山水画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将诗人的气质和素养,不可避免地带入山水画的创作之中,形成了 “以诗入画” 的鲜明特征。难怪到了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还在喋喋不休地对他作出这般赞誉:读他的诗,“诗中有画”;观他的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 “诗中有画” 代表作之一是为秋天黄昏有感而作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将雨后的秋山、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和笑语喧闹中的洗衣女、莲叶摇动中的渔舟,十分和谐、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根本不需要绘画的帮助,就能在脑海里浮现一幅静谧、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卷。



  王维留下许多描摹山水的诗句,分明都是一幅幅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卷:“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浩淼的江水仿佛一直奔流天地之外,迷蒙的山色处于隐约的若有若无之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升起的月亮泼洒的银辉,竟使山中的鸟儿惊觉起来,鸣叫着飞向水珠四溅的清涧;“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 绵延千里的山脉呈现青黑色,数不清的险峰在云间高耸。可见,王维所作山水诗歌,着眼之处全在景上,由景生情,情中见画,使人们久久地回味不已。



  饶有兴味的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著名的《江雪》,到了宋代竟被画家马远绘出著名的《独钓寒江图》。



  《江雪》是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宋代画家马远依据柳宗元的这首诗歌,绘出一幅《独钓寒江图》,构图十分简洁、十分幽远:江面上一叶扁舟,船端一个老翁将蓑笠丢在一旁,独自坐着专心致志地垂钓,由于他的身体略向前倾,尾部微微上翘。在一叶扁舟的四周,只有不多的微波,而浩瀚的江面、逼人的寒气和岸边连绵的雪山,都让人们去尽情地、充分地想象……



  品读柳宗元的《江雪》,感到这是“无形的画”;观赏马远的《独钓寒江图》,感到这是“有形的诗”。这一诗一画如此灵犀相通,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0:57 编辑





       爱山形石,也爱山水画

          贾长华




山溪谷隐(国画) 陈钢作 周超摄




山溪谷隐(吕梁石) 张凯林摄




      我喜欢山形石 —— 宛如各种山峰的石头,是发自内心的,是一往情深的。我常有这样的遐想,倘若将一块块山形石无限地扩大,再放回到大自然中去,那么无疑就是一处处极为壮美的山川景观啊!  从喜欢山形石开始,我对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也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致。


  中国山水画,是以大自然中的山川为主要描绘对象并显现山水之妙的画种。在中国画中,没有哪一个画种能像山水画那样,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 —— 那 “平远” 的层峦叠嶂一望无际,那 “高远” 的突兀险峰直入云霄,那 “深远” 的山重水复绵延不绝,无不以其强烈的感染力深深拨动人们的心弦,给人们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也可以说,山水画一直在中国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脱离。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 “独立”,写实能力出现飞跃。五代和宋代,山水画趋于成熟。元代,山水画占有相当地位。明、清时期,以临摹古代山水画为主要特征。到了近代和现代,山水画又被注入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气,呈现一派发展新局面。


  当今,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具有一定品位的中国山水画。究其根由,一是大小城镇急剧扩张,他们渴望暂别城镇的 “水泥森林”,奔往青山绿水寻找一番情趣;二是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他们通过游山玩水,让紧张的情绪一时得到松弛。与之相伴的是,他们从向往大自然中的山水,进而对中国山水画产生了兴趣,不仅蛮认真地观赏,而且热衷于收藏。由此,带来了中国山水画的更大需求,给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如何欣赏中国山水画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观赏中国山水画,往往只是限于 “看懂”,即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如果能回答出来,那就是“看懂”了;如果不能回答出来,那就是 “看不懂”。这样欣赏中国山水画是人之常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就艺术而论,衡量中国山水画的水平,却不是首先在于“像”与“不像”,而是在于是否具有一种意境。


  当然,要很好地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一定的艺术修养,还要有山水画方面的基本知识。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这样的步骤:进行直观感受——画的内容是什么;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所画的内容表现了什么主题;进行理解和思考之后,获得精神上的收获——迸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情意,凝结了什么情思。


  因此,大凡行家观赏中国山水画,都十分注重把握画面的整体效果,并从整体效果中去领略一番意境,然后才看“像不像”。这样的观赏,一下子就抓住了实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1:01 编辑



    以山形石绘山水画

             贾长华



玉峰风光无限好(国画) 杜明岑作 周超摄




玉峰风光无限好(缅甸玉石) 张凯林摄




 就艺术而言,意境是指主观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景物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这里,“意” —— 主观思想感情,与 “境” ——生活中景物,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意” 与 “境” 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境” 是基础,脱离了生活中的景物,主观思想感情也就无从产生,也就无以寄托;但 “意” 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经过一番提炼、取舍之后,融入主观思想感情的反映,能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意境是对生活中景物的高度概括,抓住其能唤起情感的最主要特征,做到以 “少” 概 “多”,而不必罗列所有内容,从而给欣赏者留有想象、思索和回味的余地,让他们张开思想的双翼在广阔天空里翱翔。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中国山水画,在意境的表现方面又具有特殊性。对此,一些国画大师从不同的角度,都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阐述了精辟见解。


  国画大师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生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国画大师吴作人说,意就是理想,境就是现实。中国传统绘画讲求意境,好的中国绘画正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著名学者刘正强说,意境是作者通过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抒情、想象与欣赏者的联想共鸣,互相沟通,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的高度统一,是情与景的紧密融合。


  中国山水画的画家观察大自然时,往往总是“感情用事”,是在以情观景,是在借景抒情,是在寄情于景……而 “感情用事” 的过程,就是提炼主题的过程 —— 通过迸发的情感、产生的情意和凝结的情思,最终将主题确定。


  主题是画家的主观思想,起着主导作用,被称为“灵魂”。依据确定的主题,再进行精心的构思,做到有所取舍,有关的就取,无关的就舍,然后升华成为完整的艺术形象,尽显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所以,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显现,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绘原来的景物,而是 “心匠自得为高”,运用超乎客观的景物,按照主观的意图去进行创作,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而产生令人回味不已的感染力。


  中国山水画所描绘的对象总是 “有限” 的,而“无限”就寓于 “有限” 之中。


  我收藏的一块块山形石,变化多端,魅力无穷,是大自然中千山万壑的 “微缩景观”。


  一天,我突然闪现这般想法:以一块块山形石为素材,去尝试着创作一幅幅中国山水画——这样的中国山水画,是通过观察微小的山形石进行艺术创作的。可以说,这样的中国山水画,我从未见过,也从未听过。


  然而,从未见过和听过,就不去做吗?


  并不尽然。


  我经过一番苦苦地思索,决计尽力去做,并请一些画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2-4 21:06 编辑




     源于山形石 高于山形石



          贾长华



群峰突兀(国画) 张葆东作 周超摄





群峰突兀(幽兰石) 周超摄


     我请一些画家以山形石为素材,去创作一幅幅中国山水画,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对于艺术来说,生活真实是现实中的真实形象,是纯客观的;艺术真实则是融入艺术家主体意识而创作的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生活真实是基础,艺术家的创作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前提,脱离了生活真实,纯属虚假和编造;艺术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提炼,更是生活真实的升华。


  只有艺术真实,才是艺术家追求的最终目标。就艺术中的绘画而言,要追求艺术真实,就要达到“不似之似”。国画大师齐白石曾对“不似之似”做过这般表述: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是为欺世,太似是为媚俗”,而“不似之似”才是根本。



  “不似”与“太似”是两个极端的表现,都不可取,而唯一可取的是把握“不似”与“太似”之间的“度”——不是“太似”而有艺术性,不是“不似”而有真实性,既不背离生活真实,更不背离艺术真实,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十分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达到“不似之似”。



  进一步讲,“不似之似”才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大“道”。



  然而,据我所知,以山形石为素材,去创作中国山水画,我还未曾见过,也未曾听过,具有“极其强烈的特殊性”。那么,如何去进行创作呢?



  这需要不断地探索,更需要不断地实践,并通过实践实现艺术上的
创新。


  我经过初步的思考,向为我的山形石作画的画家提出仅供参考的两点见解:



  其一,源于山形石,必经严格写“实”,要“实到极像”。这些山形石未经任何人工雕琢,都是天然生成,又都是大自然中壮丽山峰的“缩影”,让人们在惊异之余,常常发生“不可思议”的感叹。以山形石为素材作画,并不等同于以真实山峰为素材作画,因而就要怀着对大自然的一种 “敬畏”,实实在在地还原于山形石的原貌——还原于原形态,还原于原色调,还原于原纹理,要做到“极其相像”。这本身就会产生震撼,而不这样做必定失掉震撼,带来的却是遗憾。



  其二,高于“山形石”,在其周围营造一种“虚”的氛围,要“虚到极致”。在这些山形石的周围,可以敞开心扉去虚构,努力形成更为丰富、更为深沉、更为精彩的画面。在虚构过程中,将迸发的情感、产生的情意和凝结的情思,融到画面中去,尽显妙不可言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我还认为,我提出的“源于山形石,高于山形石”的见解,也是一种别样的“不似之似”——“源于山形石”是“似”的生活真实,而“高于山形石”是升华为“不似”的艺术真实,达到艺术真实才是更加重要的!



  当然,我的这些见解并不成熟,也只是在进行一种探索,还需要更多的人给予指导和指正,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调整,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但让我欣慰的是,我与一些画家毕竟开始了蛮认真的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2-4 21:42 | 只看该作者
照他的石头创作画,难怪这么形似,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2-4 22:06 | 只看该作者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2-4 23:54 | 只看该作者
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12-5 11:00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先有石,后有画作的,难怪觉得生硬少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2 05:1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