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号 于 2015-11-26 11:44 编辑
一、渎山大玉海
现陈列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内
“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贮酒器,又名玉瓮、玉钵。器体呈椭圆形,口径1.35-1.82、高0.7米,重达3500公斤。用整块黑质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质斑驳变幻,墨色中夹杂白纹,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漩涡作底纹。周身壁上随玉自然形状肌理雕饰有海浪以及腾跃出没其中的鱼龙、海马、海猪、海羊等神奇海兽,底座是一大一小两件叠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这尊大酒瓮可贮酒三十余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忽必烈经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军中武士。最初放于元大都(今北京)太液(今北海)中的琼华岛(今白塔所在)广寒殿。元朝灭亡后,元大都的宫殿大多被拆毁,作为教育国人奢侈亡国的鲜活例证,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却幸运地被保留下来。但在万历七年(1579年),广寒殿终于还是轰然倒塌,大概是看到大玉海很是精巧,于是它被搬到了皇家的御用监。御用监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监内有一座真武庙。
清代,御用监废掉了,真武庙还保存着,大玉海就放在真武庙的殿前,后来被庙里的住持命人挪到了新建的前殿,充当观音像下的大号香炉,再往后沦为道人们腌咸菜的菜缸。直到清康熙年间重修庙宇时,辅臣高士奇才发现这一沦落的珍宝,但是当时他并没有立即追回宫内,仍旧留在真武庙中。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命以千金”从真武庙赎得,置今北海团城承光殿中。4年内,乾隆皇帝先后命人将“渎山大玉海”重新修整了4次,期间乾隆皇帝在对玉海上的龙鳞纹与其他海兽的鳞纹没有尊卑之别,极为不满,命工匠改之,现在玉海上除了龙身颈外,其他的龙鳞纹都具有明显的清代特色。乾隆皇帝还为其配制了一个新底座,并在承光殿前修建了一座小亭子,取名为“玉瓮亭”,将“渎山大玉海”与新底座一同安放在亭内。乾隆得意之余,诗兴大发,在玉海膛内碾刻“ 玉瓮歌”三首,连序带注共八百多字,详细地介绍了这件玉器的来历和流传经过。四十多位臣下奉和之作则刻在玉海外的亭柱上。
元代的渎山大玉海是现存最早的大型玉器,鲜有出其右者,且在历史上流传有序,在我国传世至今的数十万件玉器中,“渎山大玉海”是唯一一件可以辨认的蒙古时期的玉器(公元1271年忽必烈才定国号为元),元明清三代都有历史记叙,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丰富。大玉海从广寒殿到团城,也间接反映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综合考虑,被列为镇国玉器之首。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渎山大玉海”的原配底座,直到1988年,人们才在北京法源寺内发现了它。该底座有八面八足,为双层雕,其上雕刻有龙兽、浪花等图案,刀法圆润,气势雄伟。它与“渎山大玉海”的玉质、色彩、纹饰风格都高度一致,两者配放在一起显得浑然天成。自此,人们一就直期盼着蒙元时期的“渎山大玉海”早日能团聚,恢复其完整的面貌,焕发出昔日的雄姿异彩。
元朝人为何把这件玉雕命名为“渎山大玉海”,特别是“渎山”一词表示了何种用意呢?后人对“渎山”的字意进行了各种猜想,一说是因玉料产于“渎山”而得名;再一说是因当时放置大玉海的琼华岛四周被水包围,故称为“渎山”;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玉海上雕刻有山渎等纹饰,因而称“渎山”。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渎山大玉海的“渎山”二字,通假“独山”。独山在河南南阳的西北,是中国传统的玉材产地。独山玉,因产自河南省南阳市北郊的“独山”而得名,又称“独玉”、“南阳玉”,是中国独有的玉种。独玉质地坚韧致密、细腻柔润,色彩斑驳陆离,常常是由两种以上的颜色组成的多彩玉。颜色绿、白、红、黄、紫、蓝应有尽有,能分成九大类一百多种,其多彩性是其他玉种所无法比拟的。独玉不是翡翠,但高档独玉接近透明,翠绿色的硬度可与翡翠媲美;独玉不是羊脂白玉,但玉质凝腻柔嫩,丰腴可人,颇具白玉品质。也正因为如此,国人将其和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湖北的绿松石一起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二、玉“C”神龙
现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平。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成为中国龙文化的发祥地。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农民张凤祥在村子后面的果林里修梯田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好像是人工砌成的石洞。在石洞的底部,他摸出一块像钩子一样的东西,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张凤祥以为是一块废铁,收工时顺便把它拿回了家。他的弟弟张凤良当时才六七岁,看到哥哥扔在地下的像“铁钩子”一样的东西,就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开始拖着“铁钩子”和小伙伴们在村子里玩耍起来,过了七八天,竟然拖出光泽来了,太阳再一晒,就能看出这是玉。当张凤祥发现这是一件玉器以后,就带着它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一位叫王志富的干部用30元钱征集了这件文物,但他并没有在意,办完入库登记手续之后,把它当成一件普通的文物锁到了箱子里。
1984年,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了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的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5000年以前的、陪葬有玉器的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贾鸿恩突然想起1971年征集的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玉器。他意识到,那件被他们锁在箱子里的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他立即把三星他拉的玉器装进挎包,坐火车赶到北京,请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鉴定。当时苏秉琦先生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件玉器,他一面仔细鉴定,一面向他了解这件玉器的出土地点和征集的过程。苏秉琦告诉贾鸿恩:这也是一件珍贵的玉龙,是一件重要的红山文化遗物。1971年在三星他拉发现的玉龙,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5000年以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国内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
红山文化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后将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近千处,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区均有发现,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相对年代与仰韶文化大致相当,若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数据,经校正後约为公元前3500年。 红山文化的遗物多为石器和陶器,最知名的则是精美的玉器,尤其擅长圆弧造型玉雕表现,主要玉材是来自东北特产的‘岫岩玉’,即蛇纹石。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于赤峰红山后发现了该文化的遗存,五十年代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尹达先生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红山文化正式命名。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使红山文化再次震惊世界,发现了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出土的玉器,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经碳十四测定和树轮校正,确定这些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2003年在红山后新发现了一处保存完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红山遗址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红山文化的发现,使西拉沐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并列成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头;把原来以夏代为开端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表明赤峰是龙文化的发祥地,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两大玉文化中心。
三、神人纹玉琮
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神人纹玉琮(音cong)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典型玉器,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市反山文化遗址。玉琮通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 6厘米。琮体四面各琢刻一完整的兽面神人图像。兽面的两侧各浅浮雕鸟纹。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留有台痕。下端有取料时形成的凹缺。琮体四面由中间的直槽一分为二,又由横槽分为两节,每节再分上下两个组成部分。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共八个,用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
这一种人与兽的组合图是良渚文化玉琮纹饰的基本特征,这个图案的名字也叫“神徽纹”,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一种说法认为琮上雕刻的是一位戴羽冠的巫师或酋长,他骑在老虎上作法。我们可以将这样一个玉琮看成是图腾柱的缩影,古人祭拜图腾柱,认为它能上通神灵。”此玉琮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色彩的礼器,既用来祭祀大地,也是权威的一种象征。《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也是后世“苍天、黄土、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思想的由来。良渚黄琮的色彩和造型来看,恰好说明周代以璧琮祭祀天地的用玉礼制,起源于良渚时期。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距今约5300─4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1936年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1986、1987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和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为研究阶级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藏玉器重新鉴定、命名,使一些原被误认为是“汉玉”(实际上是良渚玉器)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4年又发现了超巨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人工堆积的大土台,土层最厚处达10.2米,其工程之浩大,世所罕见。2007年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四、玉神人纹边璋
玉神人纹边璋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玉神人纹边璋为国家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商代晚期文物,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玉边璋通长54.5公分,遍体满饰图案,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
图案上下两幅对称布局,内容相同,最上一幅平行站立三人,头戴平顶冠,戴铃形耳饰,双手在胸前做抱拳状,脚穿翘头鞭,两脚外撇站成一字形。第二幅是两座山,山顶内部有一圆圈(可能代表太阳),在圆的两侧分别刻有“云气纹”,两山之间有一盘状物,上有飘动的线条状若火焰。在山形图案的低部又画有一座小山,小山的下部是一方台(可能代表祭祀台),山的外侧,一只大手,仿佛从天而降,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第三幅是两组S形勾连的云雷纹。云雷纹下的一幅也是三个人,穿着和手势与第一幅相同,所不同的是这三个人戴着山形高帽,双脚呈跪拜的姿势。第五幅又是两座山,内部结构与第二幅相同,所不同的是山外两侧各立有一牙璋,右边的山头伸出一个状若象勾状物横在两山之间。这些图案反映出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着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且天神已有反应,伸出拇指按在山腰上,这是要赐福于下界的表示。
璋属于礼玉六器之一。呈扁平长方体状,上端是一道斜边,另一端或边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
五、玉跪式人
玉跪式人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玉跪式人商代玉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圆雕玉人,高7厘米,是妇好墓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玉料为和田玉,呈青色,通体有黄褐色浸痕。玉人双手抚膝跪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上戴箍形束发器,接连前额上方卷筒状装饰,像一个平顶冠。玉人的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肃穆,身穿交领长袍,衣袖宽长至腕,腰束宽带,付钱悬长条“蔽膝”,两肩饰臣字形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背后插一卷云状宽柄器,气度雍容,显示是一个上层奴隶主贵族的形象,抑或是妇好本人。这是一个圆雕的玉件,所谓圆雕,就是立体雕,雕好后前后、左右、上下,转着圈儿都能看。还有一种叫浮雕,大多数都是纹饰高出平面,看凸起的纹饰。再有一个是透雕,是镂空型的。雕刻工艺大致分成这3类:圆雕、浮雕、透雕。
殷商妇好大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是殷商第二十三代王武丁(公元前1250--前1192)的王后(也可能是配偶之一)的墓葬。据历史记载,妇好不仅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同时还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女将军。因其生前战功赫赫,故很是得武丁的宠爱,在其死后,武丁对她进行了风光大葬。妇好墓发掘于1976年,出土玉器达755件之多,其中500多件是佩玉,妇好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之多,器形之优美,都是令今人叹为观止的。所用玉材,大都是出自新疆的软玉,其中以青玉为最多,次为白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糖玉等。石器共63件,主要为大理石、石灰岩等制品。宝石器47件,包括绿晶、玛瑙、绿松石、孔雀石4种材料。
妇好墓的玉石人像,共15件。其中,圆雕跽坐的人像有5件。由其衣冠、发式的不同,推断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腰插宽柄器玉人(编号371),高7厘米。穿交领有花纹的长服,腰束宽带,腹前垂蔽膝,头上以圆箍状的束发,额上端有卷筒状饰物,左腰后连一卷云形宽柄,服饰华贵,推测为奴隶主贵族形象。与之类似的石人(编号376),高9.5厘米。头上盘辫,以束发,腹前垂蔽膝,因其全身赤裸,有人推测为男奴隶形象。短辫玉人(编号372),高8.5厘米。胸前刻兽面纹,四肢有龙蛇纹,可能是纹身,头上留短发一周,顶心梳作短辫垂下,推测为女奴隶形象。玉人(编号375),高5.6厘米。头上留短发一周,着衣,推测为儿童。孔雀石人(编号377),高4厘米。头上束髻,并有发饰,裸体,推测为女奴隶形象。裸体双面玉人(编号373)高12.5厘米。全身立像,头上有两个角状发髻。遍身刻有花纹,性器官明显,一面为男身,另一面为女身,具体寓意有待考证,为后世同类雕刻的滥觞。玉人头共4件,两件为圆雕的写实人像,1件为人兽合雕:一面为人头,一面为牛头。还有1件是浮雕的人面,有双髻。其余为璜形浮雕人形玉片,作侧身蹲踞之状,有髻或高冠。
关于妇好墓出土的这个玉人,还有一个没有被解开的谜团。那就是有一个不明物体从玉人的左侧插入后背,从侧面看得很清楚,许多专家都不能给它名字,暂时只好定一个名叫“柄形器”。人们对这个玉人有诸多的猜测:首先,这个玉人就是妇好自身形象,身后的柄型器应该是一个礼仪用具,但具体的作用就不得而知了。其次,这个玉人也可能是一名巫师的形象,那么柄形器就有可能是一个法器了。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的真实性,所以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猜测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