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345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玉雕集大成者——锦灰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道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是我国书画史上一种特殊的画种—锦灰堆。锦灰堆作品在当代文化兴起的时候更受欢迎,他不仅有沧桑感,陈旧感,历史感,文化感,更有一种古典的时尚感。
“锦灰堆”最早起源于何时,现无准确文献记载,相传是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在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这可能是“锦灰堆”最早的历史记载。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然后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而且大多是破烂的面貌,活像从灰堆里拾出来的。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能模仿各家字体,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用碑拓、篆刻等绝活。“锦灰堆”制作难度大,耗费时间长,这一传统技艺已濒临失传。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的郑达甫先生.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是郑先生手笔。据新编《镇海县志》“人物传”记载,郑达甫(1891~1965年),镇海澥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无依无靠,少年时在族人办的“启绪小学”读书。毕业后因在校成绩优秀,被留原学校任教。因自己家穷没有能力去外地造就学业,乡里人称他为穷老师。在校期间,爱好绘画、看书、临摹。20岁那年,踌躇满志,自感在家没有出息,离校去慈溪县一店铺学生意,由于为人勤劳,业务钻研性强,店主叫他任司帐。虽任职司帐,但他仍迷恋着画画。不久离开司帐工作,独自去上海创业。因无特长,又无熟人介绍,始终找不到工作,只好暂住小客栈里。客栈老板对他说:“你没有工作,以后住宿费怎么办?”从此达甫就以卖画为生。
  初时,所画之画无人问津。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他结识了郑达甫后,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延留郑达甫在家,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有人邀他代笔,自是欣喜。有了稳定的代笔人,精于谋划的杨渭泉,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吹嘘自己工于绘制“锦灰堆”。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杨郑二人六四分账,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因此,目前在古玩市场中流通的工笔绘制“锦灰堆”凡落款为“古闽杨渭泉”,皆是郑达甫的旧作。


上海掌故文学家郑逸梅先生《清娱漫笔》、《珍闻与雅玩》的著作中,对“锦灰堆”的叙评,他说:“那是画家的游戏作品,无论一页旧书,半张残帖,以及公文、私札、废契、短柬、断简,任何东西都可以临摹逼真,画成缣幅……所谓‘锦灰堆’”。郑达甫把这些东西加以错综组织,有正有反、有半截、有折角,或似烬余,或如揉皱,充分表现着艺术意味,耐人欣赏。显然,这种图案已经与钱舜举的所谓“锦灰堆”有了一些差别。钱舜举先生的“锦灰堆”的画面内容与郑达甫先生的“锦灰堆”内容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创造和发挥。
  如此艺术,只可惜解放后,“锦灰堆”艺术由于游戏味太重而渐受冷落,日趋萎缩,终成绝响。



上图是以民国时期作为创作题材的锦灰堆,化工精湛,惟妙惟肖,并且题材有创新有突破。
  将锦灰堆运用到玉雕中,主要是将书、画、雕三者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就会有很大的难度,雕刻师傅要能工能写能雕,才能雕出好的锦灰堆玉雕作品。


 为了有效利用,随形设计成锦灰堆,把氧化皮设计成印文和瓦当,其它有印文,印钮,瓦当,古钱币,真、草、隶、篆等碑贴残片。力图雕成古风浓郁,文化气息强烈的把件。特意雕成残片,试图反映岁月的风蚀,年代的苍桑。

 玉雕子料要求
  1、重量要对于200克以上,子料太小,承载的空间设计面太小。
  2、颜色要多,只有色差大设计感才会更强,才能体现锦灰堆的不同文化叠加。
  3、子料有裂 浆是最好,因为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破旧感和沧桑感。
  4、子料最好以扁为主,这样的作品面多,容易设计,会更好的突出层次感。


 如今,锦灰堆的玉雕作品越来越受玉器爱好者喜欢和追捧,它破旧的作品形象,古老的传统图案,承载太多文化元素,给我们一种回味历史和阅读历史的遐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31 13:11 | 只看该作者
尼玛这个不是我的最爱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3-31 15:37 | 只看该作者
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3-31 17:26 | 只看该作者
工钱上w,烧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31 18:2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31 18:40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工真漂亮,谁可以做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31 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来做一个,只是不知谁做这个在行,知道的告诉一下。{:soso_e18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3-31 19:51 | 只看该作者
近段时间一直去苏州想淘个适合雕锦灰堆的料子,可是价就是谈不拢{:soso_e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4-1 06:48 | 只看该作者
做得好,不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4-1 09:58 | 只看该作者
工费应该很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4-5 10:41 | 只看该作者
巧夺天工啊~~漂亮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4-5 18:32 | 只看该作者
齿刺 发表于 2015-3-31 13:11
尼玛这个不是我的最爱么。。。


   锐哥,脱,给他们亮亮老鲜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4-6 13:16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5-4-5 18:32
锐哥,脱,给他们亮亮老鲜肉~~~~~~~~

。。。。擦,一提这个,就是脱的代名词了。。对古人的精品不敬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4-6 15: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一个真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4-6 1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4-6 16:49 编辑
齿刺 发表于 2015-4-6 13:16
。。。。擦,一提这个,就是脱的代名词了。。对古人的精品不敬啊。


   老哥知道唐代有白舍人行诗图么?   {:soso_e113:}    身上纹点儿啥,没事亮出来不是唐突古人,而是向盛唐致敬。   谁再嘀咕纹身没文化,就用下面的反讽 —— 这都一千四百多年超级流行的老牌潮流了,连这都不知道,谁没文化啊?



    《唐朝的黑夜》(第1部):唐朝的刺青时尚


         刺青时代

 
    在唐朝,城市里最为流行的时尚之一就是刺青,《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很多唐朝青年刺青的故事,每条都颇为奇特,其中最为奇特的当属下面这条:


    荆州街子葛清,勇不肤挠,自颈已下遍刺白居易舍人诗。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之,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此花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又“黄夹缬林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缬,缬窠锁胜绝细。凡刻三十余处,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也。


    荆州有市民叫葛清,是诗人白居易的狂热的FANS,狂热到什么地步呢?  看吧:在他的身上,自脖子以下,刺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同时还配有插图,最终导致  “体无完肤”  。如在  “不是此花偏爱菊”  一句旁刺了一幅画,画上有一人手持酒杯,站在菊丛前;    又刺有诗句  “黄夹缬林寒有叶” ,其所配插图是一棵古树,其叶如彩色丝帛,绘工精繁,令人叫绝。    类似的诗画,在全身上有三十多处。段成式居荆州时,与朋友夜宴,曾亲自找来此人,现场观看了他身上那些诗画刺青,大家称之为   “白舍人行诗图”。


    这则来自唐朝的社会新闻神奇如此。


    刺青,或称纹身,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来有之。司马迁在《史记》中早已记载,古越国,其民  “断发文身”  ,作为一种图腾文化,可以认为其有着自然崇拜与避邪的功能。再后来,刺青的功能渐渐具体了,成为一种刑罚即“黥刑”,直到西晋时法律还规定:“奴始亡,加铜青若墨,黥两眼;从再亡,黥两颊上;三亡,横黥目下,皆长一寸五分。” 在《酉阳杂俎》中,段成式曾讲了一件事:他的三从兄,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出行,其随从在地上拾了数片颅骨,欲以其为药,其中一片上写有 “逃走奴” 三字,“痕如淡墨,方知黥踪入骨也”。由此可见其历史之漫长。


    刺青的民间化开始于唐朝。


    这时候,刺青演化为一种生活时尚,比如唐朝的流氓和文人就特喜欢在身上刺青,技术水平日高,成为可以被欣赏的艺术妆饰,所刺内容主要为动物、人物、花树、佛像、文字等。到了北宋,作为刑罚的刺青依旧存在,我们所熟知的宋江哥哥和杀人狂武松,犯案后脸上不就被刺了字吗?但同时,其妆饰功能更加突出了。作为一种城市时尚,其流行度达到了它的最高峰,在《水浒》里,史进、燕青、鲁智深等人身上莫不有精美的刺青。其中,李师师看完燕青背上的刺青后爱慕不已,当时就有跟小燕私奔的念头,可见刺青之魅力。但南宋以后,刺青渐渐淡出生活的视野。再到后来,刺青者被习惯性地认为是黑道人物,成为审美文化中的禁忌。但现在,刺青之风又开始盛行起来,由于受到很多女孩的喜爱,继唐宋之后,第二次成为时尚。


    刺青的过程比较疼,但人们乐此不疲,在疼痛中享受一种快感,大约是对暴力美学的潜在崇敬吧。在唐朝时,长安、成都、荆州是三大刺青地,长安为首都,刺青风尚自然立于潮头,但工艺最妙的却是成都和荆州,在《酉阳杂俎》中均有记载:“蜀人工于刺,分明如画。或言以黛则色鲜,成式问奴辈,言但用好墨而已。”“荆州贞元中,市有鬻刺者,有印,印上簇针为众物,状如蟾蝎杵臼。随人所欲一印之,刷以石墨,疮愈后,细于随求印。”说的是,在当时由于市场需要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新职业场所:刺青作坊。


    当然,在《酉阳杂俎》中,不仅仅记载了葛清的刺青故事,还有其他另人叫绝的:


    A.上都街肆恶少,率髡而肤札,备众物形状,持诸军张拳强劫,至有以蛇集酒家,捉羊脾击人者。今京兆薛公上言白,令里长潜部,约三千余人,悉杖煞,尸于市。市人有点青者,皆炙灭之。时太宁坊力者张斡,札左膊曰“生不怕京兆尹”,右膊曰“死不畏阎罗王”。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劄工可胸腹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无不悉具,细若设色。公悉杖杀之。 (唐朝长安,市井之上多恶少,喜身上刺青。有一人名张斡,左胳膊上刺的是  “生不怕京兆尹” ,右胳膊上刺的是  “死不畏阎罗王”。确实够酷。)


    B.蜀小将韦少卿,韦表微堂兄也,少不喜书,嗜好札青。其季父尝令解衣视之,胸上刺一树,树杪集鸟数十,其下悬镜,镜鼻系索,有人止侧牵之。叔不解,问焉。少卿笑曰:“叔不曾读张燕公诗否? ‘挽镜寒鸦集’ 耳。”   (  四川成都有一名小将名韦少卿,不爱读书爱刺青,在胸前刺有一棵大树,树枝上落着数十只鸟;树上垂下一面镜子,镜鼻上系有一根绳子,其绳引至一侧为人所牵。人问其意,回答:你没读过玄宗皇帝时的宰相、燕国公张说的诗歌吗,其中一句叫  “挽镜寒鸦集”   。如此 FANS,张宰相若知,当感动死了。)


    C.崔承宠,少从军,善驴鞠,豆脱杖捷如胶焉,后为黔南观察使。少,遍身刺一蛇,始自右手,口张臂食两指,绕腕匝颈,龃龉在腹,拖股而尾及骭焉,对宾侣常衣覆其手,然酒酣辄袒而努臂戟手,捉优伶辈曰:“蛇咬尔。”优伶等即大叫毁而为痛状,以此为戏乐。(  崔承宠,官至黔南观察使,在其少年时曾在身上刺了一条蟒蛇,蛇头在右手,经胳膊,在脖子上缠了一圈,往下盘桓于小腹,再向下直至小腿方止。平时他会见宾客,往往用衣袖将手上的刺青盖住,但喝醉时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常举手伸腕,抓住表演节目的优伶取乐:“我让我身上的蟒蛇咬你,信不信?”  做到黔南观察使官已是不小了,但身上仍有刺青,可见唐朝时这一时尚多么流行。)


    D.贼赵武建,札一百六处,番印盘鹊等,左右膊刺言:“野鸭滩头宿,朝朝被鹘梢。忽惊飞入水,留命到今朝。”又高陵县捉得镂身者宋元素,刺七十一处,左臂曰:“昔日已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右臂上刺葫芦,上出人首,如傀儡戏郭公者。县吏不解,问之,言葫芦精也。(更奇异的是,二盗贼于臂膀所刺之诗,都被收入了《全唐诗》。)


    E.李夷简,元和末在蜀。蜀市人赵高好斗,尝入狱,满背镂毗沙门天王,吏欲杖背,见之辄止,恃此转为坊市患害。左右言于李,李大怒,擒就厅前,索新造筋棒,头径三寸,叱杖子打天王,尽则已,数三十余不绝。经旬日,袒衣而历门叫呼,乞修理功德钱。 (唐宪宗元和年间,成都有无赖名赵高,其性好斗,曾入狱,因其后背刺有佛教毗沙门天王的画像,官吏不敢杖打其背。呵呵,这倒不失为一种躲避杖刑法。不过最后还是挨棍子了。)


    F.蜀将尹偃营有卒,晚点后数刻,偃将责之。卒被酒自理声高,偃怒,杖数十,几至死。卒弟为营典,性友爱,不平偃,乃以刀嫠肌作“杀尹”两字,以墨涅之。偃阴知,乃他事杖杀典。及大和中,南蛮入寇,偃领众数万保邛峡关。偃膂力绝人,常戏左右以枣节杖击其胫,随击筋涨拥肿,初无痕挞。恃其力,悉众出关,逐蛮数里。蛮伏发,夹攻之,大败,马倒,中数十枪而死。初出关日,忽见所杀典拥黄案,大如毂,在前引,心恶之。问左右,咸无见者。竟死于阵。(将仇人的名字纹于身上)


    G.
房孺复妻崔氏,性忌,左右婢不得浓妆高髻,月给燕脂一豆,粉一钱。有一婢新买,妆稍佳,崔怒曰:“汝好妆耶?我为汝妆!”乃令刻其眉,以青填之,烧锁梁,灼其两眼角,皮随手焦卷,以朱傅之。及痂脱,瘢如妆焉。   (  一个生性嫉妒的女人,不叫身边的女婢梳高髻,化浓妆,有一新来的婢女不知规矩,化妆稍浓,引得该妇大怒:“你不是好化妆吗?我给你化!”    于是叫人刻其眉,用青颜料填上,又将锁柱烫热,用其烤婢女的眼角,后于伤口处敷上朱粉,及至肉痂脱落,伤处一如所化的浓妆。够狠。)


     H.
近代妆尚靥如射月,曰黄星靥。靥钿之名,盖自吴孙和郑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虎珀屑,当灭痕。和以百金购得白獭,乃合膏。虎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意,视之更益甚妍也。诸婢欲要宠者,皆以丹青点颊而进幸焉。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大历已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唐朝女孩喜欢化一种叫 “黄星靥” 的妆,即以丹粉点面颊,形似酒窝。此外,女孩还喜欢作“花子”即梅花妆,起自上官婉儿。当时,婉儿因伤及额头,留下伤疤,乃于伤疤处刺了一朵梅花作掩饰,谁知该妆竟然风靡宫廷,传至民间,中唐时已成为女孩化妆的首选。另外,在唐代宗大历年间之前,嫉妇们在家庭生活中一不如意,便喜欢在丫鬟或小妾脸上作月亮或铜钱状的刺青,时称  “月点”、 “钱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4-6 21:44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5-4-6 16:42
老哥知道唐代有白舍人行诗图么?       身上纹点儿啥,没事亮出来不是唐突古人,而是向 ...

得嘞,有您这一通儿铺垫,坐等哥的新图。。。HOH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4-6 22:3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4-7 08:55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工,对料子不是一般的挑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4-18 22:20 | 只看该作者
哪位老师大侠有锦灰堆藏品发三围照上来开开眼呗,{:soso_e144:}。某天,看到一位大师工作室的一锦灰堆件,就请问工费,唉,答复就不说了——,反正我以为她手误多打了个零。唉,原来草根和大师工作室作品的距离遥远到得乘高铁…。{:soso_e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4-6-16 04:5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