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友小白兄发来的料子,料子从图片看有鲜艳的老红皮,且看起来老气有加。
不足之处在于中间的一道老裂,以及从表皮的丝纹皮色可以看出部分肉质会有许多小碎裂,且实物颜色发灰。
料子的老裂一分为二,已经断层,所以一份为二来做套件题材。
料子切开后问题比较复杂,如下图。
老裂的部分肉质酥松,有许多脏沁在老裂层面。
于是就着裂解下了许多裂沁。
打灯看料子还有许多的层裂,深入料子的内部。
这是切开后的大块一半,有比较完整的牌型,但横线以上有裂沁,只能留下一个角,其余部分都是烂的。
这块料子可用的部分是这样的两块,上面一块呈三角形,黑线是一圈裂,
这一圈裂几乎横断,此刻纠结于切与不切之间。
料子的背面倒是尽可能的清理出了比较干净细腻的肉,但可以不是平牌型,如果要压平这块牌子,就会磨去很多,
而且还是会因为素面看见几道老裂。
这样的料子,在开始时认为比较适合做螭龙,螭是九龙之一,取螭做主题,是因为它既有龙的柔韧,可以绕裂,又有兽的饱满刚健。
既可以画其飘逸灵动,又可以画其敦厚庄重。
根据料子特点,以龙绕裂,需要以“见首不见尾”的处理方式,正好取义“过墙龙”。
“过墙龙”兴于清,传说是九龙夺嫡后民间戏谑雍正的产物,说这条龙是穿墙而过厅堂,后又有左右逢缘之义。
三角形一块确定不切顶面,把这块做成冒出来的螭龙,正好把裂去掉,龙的造型参考了王俊懿老师的手稿,如下图。
在龙的处理上,尽可能敦厚可爱,做一只胖龙。一是因为材料体积有限,且问题和限制比较多,如果
要走飘逸一路的施展不开,二是料子的牌并非常规的牌型,因为裂和脏沁,牌型已经挖得很随意,
这个时候需要用整体饱满的造型去补充牌型的缺失。小白兄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螭虎要做胖,在这一步我们可以试想一下,
因为烂肉把料子挖得很不整体,再来一个镂空的瘦螭,且不论料子满身的碎裂纹,就单薄与单薄缺乏互补的器形会显得非常的小气。
开出来的螭是这样的,与一般的龙不同,过墙龙应该像韦小宝一样,胖爪子挠头的姿势,正合“左右逢缘”的气质。
而纹饰上,过墙龙这样的形式是清代后才有的,所以这一件的纹饰取法景泰蓝纹样,以花草的形式,让这个龙“拈花惹草”。
龙的背面过渡进牌型,挖底的部分正好压去脏沁和糖色。
另一块牌型较完整的龙做高浮雕,小白说这一件为什么不挖深一点,从牌型的厚度来看,料子不到2CM厚,高浮雕是为了迁就牌型,
背面我选了一块最为细腻的肉留作素面,以不至于工过满。左上角此时正忧郁要不要去掉。
这一块取了大红的皮色来绘制纹样。
开始顶出纹样,纹饰的部分保留原皮,在花纹与花纹的层叠关系中,很轻的做交待。
这块牌左边的两条长花须第一条最长的是为了收住下面的一道裂。
这一步花纹清出来,小白兄说看起来工一点也不多嘛。殊不知这其实最难,简单的一层花,清底最见工,薄艺
牌子,底要平面要顺,一个局部出错整体就要全部压低。
这个时候是在打磨,这一件原料靠皮处硬度有落差,以至于返工打磨4遍收拾表面留下的小沙坑。
沙坑造成的原因是,局部松软的肉质一磨就掉,硬的肉质保留,然后就会像小毛孔一样留下许多坑坑洼洼的小点。
成品到最后基本没有这样的小沙坑了。
先看看最后成品。
龙的特写
第二件。
这个二件套做下来,从过程图应该也能看出来,算是说得比较啰嗦的。说句心里话,这过程图只
记录了创作过程中艰难的十分之一。在电脑前只看成品图的您不会知道料子满身是裂的时候应该怎么下刀。不会知道料子局部细腻局部脆性极大
甚至一碰就掉,也不会知道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只能放在那肉质最松脆的部分雕刻,而这些问题在雕刻完毕后基本都解决了。
这一件做下来尽管引起了一些诸如龙的比例,龙的胖瘦的争议。因为本人福薄,并没有见过真正的螭虎,举证无力不敢说自己做的螭虎定是对的,
但想起陈师曾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姑以此句自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