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铜纹饰之一,蟠螭纹是在史料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纹饰,这类纹饰因为有着很好的装饰效果,所以容易出现在各类使用物品上。
我对蟠螭纹最早的认知是在许多美术作品中,让我感觉这样的纹饰如果配合火焰般的颜色,会很有悟空闹天宫的感觉。
只是一个直觉,并不是说这个纹饰真的和某个具体的故事有渊源。到后来的了解,发现这个纹饰让我联想起闹天宫其实还是有道理的,
蟠螭纹盛行于春秋,发展至后汉。而从唐僧取经往前数500年悟空闹天宫,正好是王莽篡汉的时候。这种纹饰以现在的特征流行十分广泛。
在去年,玉友含风一物发来了一块大疙瘩,切分后料子一共是三件,除了一件我设计了凤鸟纹饰外,这次的两件一件带有画面感
极强的僵石,另一块则有着铁锈般的红皮。大的一半像一座山一样,让我感觉这样的器型有天成的厚重感,从器型的角度去考虑的话,这一件
无论怎么动刀,对料子本身都是破坏,我的设计是,这一件以镇纸的形式,保留“山”型,这样会有一种类似“石敢当”的正气。而另一件
镇纸则充分发挥铁锈皮的特色。设计了蟠螭纹。从蟠螭纹本身来说,这种纹饰的特征和饕餮、凤鸟等主题明确的纹饰不一样,这个纹饰注重
装饰效果,并没有太多的中心思想,古时这样的纹饰常用于装饰铜镜、盘底等器物。所以,以蟠螭纹为主题,而且还是做二件套,直译过来是有难度的。
整一年下来,攻克的是蟠螭纹的技术难题和史料研究。以及如何把没有主旋律的纹饰,用今天的语言诠释成为一组二件套玉器。
嗯,原材料我没有留底图。从器型设计的时候开始发图吧。
大镇纸第一层纹饰
小镇纸第二层纹饰
大镇纸第二层纹饰
来看看最终效果吧。黄一帆全款留在镇纸的底面。就不专门拍照啦。
合照
“大山”
“小山”
配盒
这一件作为蟠螭纹功课的研习,虽然艰苦,但收获还是很大的。一是实现了我个人对这种纹饰的许多憧憬,再一个是,在我的青铜器
系列里,这一篇算是交上答卷了。同料还有一件花冠凤题材的把件还未完成,敬请期待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