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41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奇石审丑赏识 作者:冰老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9 11: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奇石审丑赏识 作者:冰老头

        奇石奇,奇石美,奇石勾人魂,奇石迷人心,可就是没人说奇石丑。在奇石审美活动中,我们通常依照的理性审美经验是否是奇石唯一的审美途径?奇石是美还是丑?为什么提出奇石欣赏中的审丑之美?这是本文所要表述的问题。
        奇石是美还是丑?奇石是美的,因为它具有审美价值;奇石是丑的,因为它的相貌丑陋而奇怪。到底是丑还是美?且看实践美学给美与丑的定义:“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存的一个美学范畴。按照实践美学的解释,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丑就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的形象的显现。”也就是说奇石的美是通过她的丑来表现的,对奇石的审美和审丑是对立统一的,不能分开审论。
       中国是一个奇石大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传统的赏石风格,其精髓和特征就是审“丑”不审美。当然,这种审“丑”不是一味地弃美追“丑”,而是尊重客观,拒绝完美,引导人们从丑中见雄,丑中见秀,丑中见美。纵观中国赏石历史,从宋代米芾提出的“怪石”相石四法,苏东坡提出的“石文而丑”,到清代郑板桥的“丑而见雄、丑而见秀”以来,我国传统的赏石“丑石观”已经基本形成。这种“丑”,既凝结了历代文人的赏石美学精华,又高度概括了皱、瘦、漏、透的本质特点,成为后世人们赏石的经典观念。
        奇石之美在于丑,赏石其实是审丑,但石之丑,丑而不恶,如小品相声葛优,冯巩,凡歌功颂德的应时之作,百姓记住的不多,讽刺心灵的却易深入人心, 丑而善讽而和。丑石常残而不疾,笨而不死,奇而有理,趣而有序,与常人的心灵是相吻合的,人们才愿意花时间看看。但正如常人喜欢帅哥美眉一样,在奇石和美玉之间作选择的话常人更易被美玉吸引,也更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美玉。谁也不好意思将自己喜欢的一块奇石送给心爱的人作礼品, 说明奇石是有丑的成分的。奇石是大写意的,但有的人为了讨好欣赏者而不惜给奇石加胳膊加腿,实在是画蛇加脚。配座本是起固定和衬托功能的,如果硬是要去补回奇石没有的残部,会断了赏者想象,而且木质的座和石质的石就象人和衣服,质地完全不同,怎能相互取代呢?当然通过配座垫托奇石主题,等于锦上添花又另当别论了。从米芾的“瘦、皱、漏、透”到苏东坡的“石文而丑”再到郑板桥的“丑而雄、“丑而秀”,还有清人刘熙载的“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等古论,标志着“奇石审丑”是中国传统赏石美学的特征。至今“丑石”这个概念也己在石人心中扎了根。大约从2006年始,石界出现了“奇石审美”热,而且舆日增温,以致“奇石审丑”几乎已被遗忘了,尽管“丑石”一词还依然常常挂在石友们的嘴边。寻其原因,恐怕和赏石理论的倡导有关,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篇《中国历代赏石文化走向—从“审丑文化”到“审美文化”》的大作,认为“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的美学特征应属于“审丑”文化”,其主要论据是古代的“瘦、皱、漏、透”是表现丑的,而“形、质、色、纹”是包函美的函意:如形,形要形出奇美形状,优美的轮廓线;如质,要质出硬的石质;如色,色要色出斑阑的色彩,灵秀的色彩;纹,要纹出艳丽的花纹,奇妙的图案。即形要象雕塑,质要似玉石,色要闪光色,纹要如绘画。依笔者看来,由“瘦、皱、漏、透”改成“形、质、色、纹”,审美特征也便由“审丑”变成“审美”了。
        奇石“丑”与文字的丑是有本质区别的。“丑”,从本意上讲,就是难看不漂亮。但是人们观察世界千事万物,会有另一种心态,就是长于想象,逆向思维,乐于在奇石的似与不似之间,寻找天趣之美。人们知道从陋与劣之中发现至好,知道丑无处不有,无所不含,易以入画。尤其在艺术作品中,有着广泛的表现和运用。如戏剧小品、漫画讽刺、杂技魔术等。艺术家们用夸张的手法,把客观的“美”事物,用“丑”的形式表露出来,让人们慧眼识“丑”,从中享受大美。
        由此,大量奇石审美的论文也应运而生,包括笔者本人,几乎都把美学经验中对艺术品审美理论应用在赏石之中。倡导用欣赏中国画的方法做为赏石审美的核心。更为甚者,竞把奇石本来之“丑”也彻底否定了,说大自然有一个什么“自组织”,是它按着审美规律创造了奇石的美,这种近乎玄虚的提法竞也说成是奇石审美的指导思想。当我们真的进入了奇石审丑的视野,并且认真地思考“奇石审丑理论”的时侯,我们便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而一时束手无策,它远比“奇石审美”复杂、艰难的多,比如我们把苏东坡的“石文而丑”,郑板桥的“丑而雄、丑而秀”,以及他对米芾“只知好之为好,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的批评。都加一个“为什么”的时候,就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难题了。况且,“丑”的学问还远远不至这些。前人没有留下遗论,美学经验中找不到答案,今人还不该涉足吗?
        奇石也有符合理性审美规范的表现,但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形象在理性审美的视野下还是丑的。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最显殊的特点就是形象美,美的生命也在于形象的现显。奇石既然在形象上是丑的,何以又可使人得到愉悦、欢快和惊喜呢?我们还是要首先认识一下奇石之丑的特点以及与艺术品之丑有哪些不同。“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刘熙载《艺概》)这是丑石的灵魂。怪石之美来源于丑,而且越丑越美,这样的丑中之美是理性审美所不能解释的,它本身就否定了丑与美是相互对立的论断。事实上丑中之美古来有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像出土文物中各种丑的人像、兽像、器皿等。戏曲艺术中就有丑角一行,丑字、丑画更是数不胜数。这些艺术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丑中之美。然而艺术之丑又与奇石之丑有着天壤之别。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是天然,一是人为。天然与人为之间导致了如下差别:
        一、奇石与艺术品的区别。艺术品就是由艺术家创作的,它必然带有概念性,包括创作意图、目的、艺术家的思想、修养、世界观等。
        二、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不为人的意识而转移。而艺术创作却有概念性,它无法离开时代背景以及这个时代的文化背景,也无法离开政治和伦理的影响。也正是丑石的不服从人的概念性,所以它跟时代、文化背景无关,跟政治无关,也没有任何伦理概念;
        三、奇石丑与艺术品丑的不同。尽管丑的艺术作品也是一种非理论性创作,但这些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产生新的理性,又会有新的规范,非理论性又变成了理性。比如京剧行当里的花脸、黑头、红净的脸部形象都是丑的,是一种非理论性创作,但后来形成了固定的脸谱,脸谱又有了新规范,而且是具有严格要求的规范。丑石之丑是一种永恒的丑,它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四、无论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有多么高的制作技艺,他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多高,但艺术家的能力,想象力总是有其限度的,总是无法突破他自己的能力。因而所创作出的艺术品也无法超出艺术家本人的想象力。
       在奇石审丑方面,对我们还是一块未知的领地,需要我们这些有志于赏石理论研究的同仁们共同去开发、去耕耘。只要我们确信奇石审丑是奇石审美活动的推动力;只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实事求是,奇石审美活动就一定会有一个新天地!我盼望着在石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完善奇石审丑——审美理论,以把奇石赏石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笔者初涉审丑,难免有错,真诚的期待着石友们的教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8-29 13:49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8-29 22:57 | 只看该作者
马不发玉记了,改发石头由记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2 20:34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