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77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关于和田玉籽料的形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7 15: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今社会,在针对籽料形成这一过程和外流域是否真实存在籽料的这一类争执之中,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观点推出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也是各有千秋,甚至难分秋色。现在社会,更多的和田玉爱好者,求其实近3,5年衍生出的众多籽料爱好者们,很多人都坚信着籽玉出自和田(当然,现在谁也不排除俄籽也是一个已经认定了的结论!)就那条几乎断了水脉的玉龙河里,从古至今,都在繁衍着不同的传说!
    我这个小白是个不愿意一棵树上吊死,死较真的人。而从各种方面考虑,籽料只是单纯的出自这条河流域和周边的老河道本身就是个误区。而具体而言,什么才算是籽,这个学术界上早就有了它的定论,而和田籽玉,只不过质地不同,相对的文化和经济欣赏内涵的价值不同而已!是否能确切的做出定论,我也不敢放言。只是阐述一下个人的观点!仅此而已!
    首先关于非和田或非南疆地区是否存在有和田籽玉这一说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个还算详细的说明,当然,之后的说明也会和和田玉的起源这个问题紧密相关。首先,本人虽然小白,也并不排除和田玉确实存在于黄河中上游甚至现如今广阔的青海省这一说法。叫我们先把殷商确实从西域进口和田玉,经甘肃运往河南这一事实抛去。人类文明不是经过漫长发展,而是突变而得到迅速发展的例子也是一个成为必然的事实。我们确实从类人猿,原始人到人类没有经过太长的演变时间,从现在的角度上来看,那也是一瞬间的事!距今4000年前,黄河中上游的齐家文化,确实的有和田籽玉的物品出现。而针对当时石器时代的人们生活体系而言,我想,隔着岷山,昆仑山脉,阿尼玛沁山这些险阻,就地取材的人们没必要敢冒风险去异域专门为了和田玉这种不当吃,不当穿的东西来制作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和祭祀用工具。当然,我也不排除有人会离开群体体系去穿越阿尼玛沁山峡谷,再穿越沙漠。



  (齐家文化,手工磨制玉器,籽玉精品)
    如果您说,这是时间段有点狭窄,那么,我们可以再放宽一些来看;同样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除了陶器,金器外,也有和田玉甚至于籽料产品出现,这些又叫我们做何解释呢?真对古人社会群体而言,身处异地往往不得而归。材;就地而取足矣。同一时期的红山文化也有石器的大量出土,相对石器而言,玉器在红山文化里却是少之又少,而至今,扔为发现和田玉产物出现在红山文化里!而红山文化比起仰韶文化,从道路上而言,虽说稍远,但几乎一马平川,相对简单的多了!那时草原文化尚未发展,间接性的通商之道也没有形成!
    介于以上观点;就出现了许多令人深思之处。而这一个人结论,也就来源于我的和田籽玉产生一说!首先,玉在昆仑的矿床一般集中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方,下部的矿脉甚深,以至于如今开采技术有限(其实是保护环境的力度加大了),对其也是无能为力!苛刻的自然条件阻挡了人类的脚步,但苛刻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把本不属于一个区域的东西带来。万物相生既有相克,万事万物逃不开也躲不过的就是一个理字!
   不少人阐述和田籽玉是山崩,火山爆发等因素而形成的最初概念在这里被我完全的抹杀了。那是地壳的变动关系,地壳分裂,合并,相互挤压形成新的地貌时所产生的能量作用之大,不是现如今任何地震级别等比拟的。而这一变动使已经形成的玉矿这种物质的矿带被撕开,扭曲,粉碎的就自上而下的滑落。最终随着水位的上涨,包括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都沉入海底。而运作这一填水过程的不仅仅是地壳变动对海水水纹波动的影响这么简单的事,这里也少不了月亮的关系。
    如果我说是月亮带来这世界上的风,也许你永远都不会相信,但从古至今,月球引力一直在向上拔着我们的水皮,以至于每日两次潮汐,不管海水还是河水。这也使得水这东西一下子活了起来,并在地球和月球这两股作用力下,产生了种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当然,我们说的是玉,也就叫我们刨去这些,从新回到现在的海底,看看那里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天空的颜色是不是蓝色我不知道,但大气中充斥的浓厚的硫化物。包括海水里大量的硫化物成分,并生存着大量的厌氧微生物和一些藻类。在这股侵蚀下,不管是不是玉,这些因地壳变动而碎裂的石头表面几乎都被腐蚀了个便。甚至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颜色!针对和田玉而言,还是我那句老话,只要质地好,解构紧密的玉就很难受沁。这也是一个硬道理。也就是说,有些质地相对较软的石种被分解了,而留下来最终形成卵石的石种都相对较硬,密度较高。当然,也有逃过这场劫难的,就是出于下层的那些碎石!他们垫底的命运使他们最终逃过一劫!
    扭转话题,回到黄河流域上,几字型的黄河并没有流过新疆境内,然后,我们却要从黄河的源头考虑,从而黄河自南向北的流域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原因很简单,褶皱带里的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同时这褶皱带上的天山山脉和阿尔金,昆仑山脉形成了一个狭长的坑陷,这就是现在的新疆,包括一部分蒙古!而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相连又峰回路转的和喜马拉雅山脉同样形成了如此的一个坑陷,不同的是,这回的坑陷确实青藏高原和平原之一概念。不难想象,水位下降后,至少这两地相隔,形成南北两片海,而至今,在低洼处,两海枯涸之地,都存在同一现象,就是盐田!都蕴含有大量的晶体状盐。
而在高毒高腐蚀性的海水水位退下一些之后,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生物的同时也赋予了山料和籽料本质上的区别!纤维解构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解构会有所膨胀,遇冷会收缩,如果收缩系数相对比较少的话,那么,这时的玉的解构以颗粒解构并没有多大差距,这也是玉受沁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止是颜色,包括其质地,可塑性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此时,山流水的水冲问题和隔壁玉的问题也就同时出现!
隔壁玉的确经受了风化这一现象,而籽料和山流水一样,都是几经侵蚀,浸泡,冲刷于一身,保守水的折磨的难兄难弟!相对籽料而言,山流水的料子更是多细腻的原因也在于那是因为长期浸泡在海水里,然而其并不是在海底,受到水的作用力更大。因为质地不好的不分几乎全部被分解掉这一原因!虽如此说,但也因地而异,背向水纹的方向裸露在外的山流水,收到冲击的作用力和侵蚀相对较小,也就出现了不同质地的玉!而籽料,却相对的多承受了一次重创,那就是水位极具下降,直到海底变为隔壁和沙漠这一过程。


    也许有人认为,水位降低或消失,水的能力就在逐渐的缩小,而对和田玉的形成就减轻了很大的作用力,这也是一种误区!水位下降更意味着水的能量压缩,而逐步的形成对流方式,也就是说,一片死水,在各种作用下会更疯狂的运动。漩涡,激流,甚至青藏的水也灌注进来。而这里的水也在做着相应的抵抗!看看地貌就一目了然了,峡口,那里有条两水的出路,位于岷山和阿尼玛沁山形成的峡口。而祁连山脉浮动的山脊,却能使水形成温度和流速不同的激缓流,而两种不同性质的水流之间磨合出的间隙就如水泥墙一样的坚固!南边不比北边,南边青藏地区,属于高原平原地区,水位下降后水集中于平原地区,自西向东的奔涌,同时也形成河道。自上而下的水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峡口了,水流从峡口流入的同时,也搅动了这边的水脉,至使北边这片海形成巨大的旋涡状的回流,并集从海底搅动了大量的石头和他物。再次把它们搅在一起,甚至相互撞击,研磨。这一过程持续了很久,当水真正的褪去之时,大量的这些石块等物几乎被集中到一点之上,并在这个最低点形成新的河道。而这个回流过程,却使许多石头冲出了昆仑山脉的包围圈,分散到了青海甘肃等地,以至于现如今,有些地方还是能捡到戈壁玉一类的东西!这是,我不排除,那个时候,出于表层的籽料已经形成。并且,量还很大!
    “玉块崩落到山涧中,滚动在河道里,从而,使得有棱有角的山玉的磨圆度变好,也洗涤掉原有的围岩与瑕疵,呈卵石状,温润而泽,为最具生命力的美玉品种。”这一恒定说法在我这里不攻自破,我并不相信,只是凭借水流的流量,经过千万年就能把如此物质洗磨出来。
  物种则沉。大家完全可以做个试验,就是找上一盆水,里面撒上两把沙子,用手顺时针或是你时间搅动,活着在搅动后用水管从逆水方向放水,当搅动停止后,看看沙子在水中的分布情况,很多东西就一目了然了!
  退水后,形成河道,道理还是一样,重则沉,大块的东西几回都会先行沉没,给河道垫了个好底,少量的小石块也同时被卷着垫了进去,而这些大石沉没后,那些几百斤,百十斤的石头都会集中在一点,就是水的势衰处,小的居于表面,细腻的分布开来。不用说,这些地方,玉友们很多都是亲身经历过。到新疆必往南疆嘛!
  而这个时候,所谓籽料的毛孔,也开始逐渐的更清晰起来!籽料的表皮图片:








    个人认为,这些表面现象的形成,并不是因为籽料在河水中相互撞击而产生的!你可以试试哪一些石头相互搅动,撞击出来的是什么,答案很直接;“断籽”在水中被分解的物质,形成砂状的有很多是硬度想当高的物质,包括一些辉石沙,类辉石等,古人从河沙中沉淀出解玉砂,也是这一道理,而光凭河水的力量,也不能使这些搞定度的沙粒在玉的表面撞出毛孔。毕竟那也算是以卵击石的道理!而这些沙在石直接囤积,垫底,并在水流作用下缓缓的活动进行研磨也只能叫玉的表面变得更光滑,而肉眼不见毛孔!这一道理是确实存在的,然而,形成毛孔,个人认为,最直接原因还是因水中特种物质侵蚀,腐蚀从而使玉的表面出现坑陷,在被细沙研磨而出的产物,就像脚气真菌一样,集中的点状腐蚀,但好的玉不受沁,甚至抗腐蚀,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分出了三六九等!而沁色玉种却是因为高温高压后,解构变大而变的更容易被侵蚀。这种时候,皮色这东西,无疑也成了一种依赖性的保护!这些东西在一点点的填充着玉的不足之处!
    这些都是我的个人观点,笼统的阐述了一下!很多细节上的东西都牵扯到了相应的学术上的依据,单独拿出一样来,都要说上很久!还有关于人类使用玉,为何使用玉,因何而用,我也有了更特别的见解,之后细节上的东西和其他,在慢慢的做出解答!当然,纯属个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提出更多不同意见,以便于相互学习,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6-27 16: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27 17:4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6-27 18: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6-27 19:1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6-27 20:53 | 只看该作者
不知所云,民科+文科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6-28 09:09 | 只看该作者
这种也算是籽料炒作的一种,我说点简单的,在且末的山料中,已经发现了不少与籽料一模一样的玉料,切起来也是一样的,本人亲自比对过,甚至山料的致密度要更高一丝,和田籽料因矿体的原因,具备一些个性,但其玉质并不高于别的地方,特别是新疆的那个地方的山料.

和田籽料,与和田山料,实质上就是一种东西,籽料与原矿,并没有本质的不同,仍然是一种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6-28 09:45 | 只看该作者
又点。学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6-28 12:59 | 只看该作者
籽料的形成,是石头落到水里,跟别的石头碰撞摩擦,以及水的侵蚀,造就圆滑的外表,但不会提升改善石头本身的品质,好的籽料,只不过是当初的山料原矿更优良而已。所以山料品质不见得一定弱于最好的籽料,除非是这些山料全部都被冲刷成籽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6-28 20:3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6-28 21:30 | 只看该作者
micro__soft 发表于 2014-6-28 12:59
籽料的形成,是石头落到水里,跟别的石头碰撞摩擦,以及水的侵蚀,造就圆滑的外表,但不会提升改善石头本身 ...

非常的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4-6-28 21:57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没看懂这文章到底是怎么论证题目的,完全不挨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4-7-2 09:30 | 只看该作者
看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6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