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要求聘任花斑熊为论坛叫兽。 明儿我就买聘书去。 |
擦,这论坛里的人好多不是地球人吧?比度娘还威武。。。。 |
无所不知的牛忙啊 学习 以前去西陵,也就看看热闹 有学问的人会看门道,看风水 还有 呵呵 长得帅不丢人哦 让偶们看看吧 要不看看LZ也成哦 |
这个牛虻不去做教授真是可惜了。那个渊啊,那个博啊。还有还有,那个牛啊,那个氓啊。 |
服了,服了。对这个文科牛虻是彻底服了。 |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2-5-1 19:08 编辑 容臭 róngxiù 香袋。臭:本义气味,这里指香物。 古汉语上香臭都是闻得气味的结果,作为动词没有褒贬,其实就是嗅字的通假 —— 这回明白了?就是闻味儿,所以 “闻着香” 和 “闻着臭” 都附属于这个字下。 但到了秦时,就变成形容词了,比如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孔子家语·六本》 容臭这个称谓是取它最古之意。 卤薄:皇帝的车驾、侍卫和仪仗。 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汉应劭《汉官仪》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卤簿的 “卤” 在古代是 “橹” 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从盾的防护意义引申为对帝王的防护保卫措施,包括武器装备和护卫人员的有组织的行动,即“车驾次第”加上“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 卤簿的 “簿” 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 “车驾次第” 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立为制度。 一般连用,比如: 皇太子出,则卤簿陈于重明门外。《新唐书 志 第十三下》 大驾 皇帝出行, 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为大驾, 在法驾、小驾之上。 卤簿是皇权及典章的具现和象征,卤簿制度源远流长,汉代典籍已有卤簿记载。清朝的卤簿仪仗队一开始比较简单,但后来越来越讲究。清乾隆十三年定皇帝卤簿为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四等。 大驾卤簿是皇帝在大祭圜丘,祈谷和常雩(求雨祭祀)时使用。 法驾卤簿是皇帝用于祭地、方泽、日月、先农各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先师各庙等。 銮驾卤簿是皇帝行幸皇城 时使用。 骑驾卤簿是皇帝出京巡幸各地或御驾亲征时使用 皇帝朝圣时用的卤簿仪仗规模最壮观,一共要1000多人;祭祖时次之,需要500多人;而打仗出宫根据仗场的远近,规模也不太一样,近一点就300多人,小一点就100多人。如果只是平时出宫就很随意了。 先找个汉代规制: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 第十 漢官儀云:“天子鹵簿有大駕、法駕。大駕公卿奉引,大將軍參乘,屬車八十一乘。法駕公卿不在鹵簿中,惟京兆尹、執金吾、長安令奉引,侍中參乘,屬車三十六乘也。” 後漢書 志第二十九輿服上 玉輅 乘輿 金根 安車 立車 耕車 戎車 獵車 軿車 青蓋車 綠車 皁蓋車 夫人安車 大駕 法駕 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 漢皇后鴛輅,青羽蓋,駕四馬,旆九斿。 後漢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法駕,皆御金根車,重翟,羽蓋,加青交絡帷裳。 後魏道武帝天興二年,命禮官采古法,制三駕鹵簿。一曰大駕,設五輅,建太常,屬車八十一乘。平城令、代尹、司隸校尉、丞相奉引,太尉陪乘,太僕御從。輕車介士,千乘萬騎,魚麗鴈行。前驅皮軒、闟戟、芝蓋、雲?、指南;後殿豹尾。鳴笳唱,上下作鼓吹。軍戎、大祠則設之。二曰法駕,屬車三十六乘。平城令、代尹、太尉奉引,侍中陪乘,奉車都尉御。巡狩、小祠則設之。三曰小駕,屬車十二乘。平城令、太僕奉引,常侍陪乘,奉車郎御。遊宴離宮則設之。 再来段二月河先生的小说: 当江南还是千里一碧、万木葱宠时,塞北已是萧疏森肃,金风寒气迫人了。乾隆过了六月十九观音诞辰,即发大驾幸临奉天,到承德已是八月金秋。钱度在北京滞留了三日,因傅恒随驾去了奉天,只见了见张廷玉,到户部向史贻直汇报了铜政司理政情形,别的人一概不往来,第四天头便带了随从赶往避暑山庄行在。 恰他到这日,乾隆法驾也到。奉天将军已先期赶来,和古北口大营将军、热河提督、喀喇沁左旗绿营都统,还有东蒙古诸王、京师各衙门委派的堂官,会同礼部,由尤明堂带领迎驾。知会辰时正牌,御驾进城。按清制皇帝卤簿,有大驾、法驾、銮驾与骑驾四种,郊祀祭祖用法驾,朝会用法驾,銮驾用于节日出入,骑驾只是寻常日用。大驾为尊天敬祖,所以最为隆重周备,法驾只稍稍逊些,文物声明足昭 “圣德” 。所以前往奉天用大驾,到承德会蒙古诸王,算“朝会”,用法驾。钱度从前在京听尤明堂吹嘘过,却没有实地看见,这次随班立在德华门内,紧靠御街,要看个清爽。 辰牌二刻,德华门外石破天惊般炮声九响,顿时鼓乐大作,六十四部鼓乐由畅音阁专职供奉献奏,传来他们悠扬沉浑的歌声: 大清朝,景运隆。肇兴俄朵,奄有大东。鹊衔果,神灵首出;壹戎衣,龙起云从。雷动奏朕功,举松山,拔杏山,如卷秋蓬。天开长白云,地蹙凌河冻。混车书,山河一统。声灵四讫万国来修贡……人寿年丰,时拥风动,荷天之宠。庆宸游,六龙早驾,一朵红云奉。扈宸游,六师从幸,万里歌声共…… 歌声中钟磐清扬,真个发聋振聩,洗心清神。 随着乐起,德华门内八对大象驮着香鼎宝瓶依次跪下,便见六十四名先导太监由王礼带领,手捧拂尘徐徐而入。 德华门内文武百官和大街上黑鸦鸦的人群,立时安静下来。 钱度跪在地上睨着眼瞧,以翠华紫芝为先导,一共是五十四盖,有九龙曲柄盖,直柄盖,青红皂白黄五色花卉盖,杂错相间。接着是七十二宝扇,四对寿字扇,八对双龙扇,后边也有单龙的,孔雀雉尾的,还有绘鸾绘凤的。 宝扇过去是八面华幢,分长寿、紫云、霓霞、羽葆四种。宝色流苏,缨络飘荡,令人目不暇接。 恍惚之间太监卜礼又带着信幡绛引涌入城门,却以龙头竿作导,两对豹尾枪紧随,一面面明黄牌上写着教孝表节、明刑弼教、行庆施惠、褒功怀远、振武、敷文、纳言、进善…… 接着又有旌节过来,却是六对,由十二个太监执着金节、仪铂…… 忽然人们一片低声惊叹,钱度看时,是八旗大纛车进城,那纛旗杆有巨碗粗细,柱立在纛车上,各由八名剽悍的力士推着。前锋大纛十六杆,接着四十杆销金龙纛,在呼呼的西风中纛旗猎猎作响。 尾随着八十面纛旗,绣着仪凤、翔鸾、仙鹤、孔雀、黄鹄、白雉、赤乌、华虫、振鹭、鸣鸢,还有游鳞、彩狮、白泽、角瑞、赤熊、黄熊、辟邪、犀牛、天马、天鹿等等祥禽瑞兽,一色的销金流苏随风荡舞,说不尽的华贵尊荣。 这诸多花样过去,还只是仪仗导引,畅音阁供俸们此时加入行列,乐车上的排律、姑洗、编钟、大吕、太簇、杖钟、无射,清扬激越,杂着和声萧管笙篁,真个是干雷聒耳肉竹喧天。 钱度此刻已经听懵了耳朵、看花了眼。后头还有什么四神、四渎、五岳旗、五星二十八宿旗,甘雨、八风、五云、五龙、金鼓日月旗熙熙攘攘而过。 忽然人声一阵轰动,抬眼偷看时,这才是正经的御仗,八面门旗在前,两面翠华旗销金五色小旗跟着,四个人抬着两面出警入跗旗,接着六人持杖,一百二十人手执金吾由侍卫素伦督率,紧接着又一百二十人,执金铣、卧瓜、立瓜、红镫、铜角、金钲、金炉、香盒、沐盆、唾盂……手擎执事的太监们一个个面带喜色,肃容徐步而过。 这才看见皇帝的法驾乘舆,由三十六名太监抬着,乘舆前后一百八十名侍卫,一律着五品武官服色,头上戴着翠森森的孔雀翎子,紧紧簇拥着金龙乘舆和皇后的凤车,后边一串小轿,都是轿门密封,纱窗垂帷。不用问,是嫔妃们的轿子了。 钱度浑身跪得发木,直着眼看那九龙乘舆,只见似乎像个带栏的四方月台,四根盘龙柱上架着明黄云龙顶篷,四角站四个太监紧护明黄帷子。却不知乾隆在里边是什么模样,忽然他眼一亮,看见了傅恒,骑着黄骠马,身穿黄马褂,手执黄节锁,这才知道,傅恒是这个法驾队伍的总管带。 只见傅恒在马上小声说了句什么,太监又向帷子一躬说了句什么,便由两个太监小心翼翼卷起黄幔。中间盘龙错金的须弥座上端坐一人。目似点漆,面如冠玉,口角带着微笑,头上戴明黄天鹅绒东珠冠,九龙披肩轻轻覆在金龙褂上,马蹄袖雪白的里子翻着,双手轻轻扶膝正襟危坐,这正是垂拱九重俯治天下的乾隆皇帝了。 这一霎间,群臣、万民不约而同,山呼海啸一般呼喊:“乾隆皇帝万岁,万万岁!” 那烟火爆竹,震天雷、地老鼠、二踢脚,燃得遍地腾紫雾,响得像一锅滚粥,一城的人都像疯了,醉了。钱度望着时而抬手向臣民致意的乾隆,忽然想起那年和乾隆一道儿在军机处吃酒。那通红的火炉旁只有他和乾隆两个人,谁也不认识谁。一壶烧酒,一碟子花生米,一边谈宦海人情,一边互相斟酒助兴……这位坐在乘舆里的至尊,要是知道自己就五体俯伏在御辇之下,不知作何感想? 要说中和韶乐,最通俗的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最后那段畅音阁献声,应该算比较正宗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