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不是很懂 |
一起还有好几个来 |
蚌埠做的 |
不错 |
个人不认为是眼的问题,包浆光气的问题 |
謝謝支持, ![]() 作为一个有多年打眼经验的民间地摊级玩家,对东西的真伪敏感度已不高,不会如同初入行时或喜或悲、或忧或乐,只是探寻文化载体根源的追求之心未曾减轻,一杯清茶、一块玉雕,常常把玩旧物而忘机,时时念读古文而喜乐。 这个玉棒,比较大的疑问是眼型为“细叶型”,而不是典型圆型的“臣字眼”。 但是,今天看到一个玉友上载了一个“克里夫兰美国艺术馆”藏品,好像也有叶型眼的特征,如果馆藏为真品,那至少叶型眼是符合当时特征的。 |
克里夫藏古玉-柄形器.JPG (154.27 KB, 下载次数: 7)
开门的假货,底子、坨工、包浆没一样对的,有啥好显摆的。 |
高古玉,不明觉历 |
东西一眼低仿,建议多学少买~~~ |
学习了 |
国家级博物馆不会漏掉这种宝贝的,捐了吧 |
商代的眼一般是臣字眼,除例子非出土有叶眼的,不然当时的审美和思维都不可能有叶眼出现 |
博物馆那个,典型的商代臣字眼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