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糊喽,快来! |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30 15:57 编辑 |
|
|
|
|
|
|
辛夷蝉蜕总关情 说起北京旧时玩意儿,最有特色的当属 “毛猴儿” 了。 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毛猴儿为何物,加上毛猴儿所表现的生活内容和生活场景距离现实社会已很遥远,因此毛猴儿这种玩物如今只能在民俗与工艺美术展览中看到。毛猴儿的手工艺承传还能有多久?毛猴儿依托的那种市井百态已几近消逝,毛猴儿的生命也恐怕不会太长了。 制作毛猴儿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毛猴的躯干,那是用辛夷花骨朵儿做的,辛夷也称玉兰、木笔,江南能在正月里开花,北方则要二月底才能绽放。花蕾长半寸,表面有一层绒毛,呈棕褐色,很像是猴毛。二是毛猴的四肢和头部,用的是蝉蜕,也就是知了的壳。二者经过粘合,就能做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毛猴了。 辛夷花蕾与蝉蜕却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是中药材,辛夷有开窍作用,常常用来治疗鼻炎,而蝉蜕能清热降火,使用就更为广泛了,因此我总怀疑毛猴的始作俑者可能是中药铺的伙计。 毛猴儿的形体完全拟人化,能生动地表现人的各种动作,由此组成种种社会生活的情景百态,尤其擅长反映市井生活,最常见的老北京的街头场景,如剃头挑子、馄饨担子、推车卖水、洋车拉人、麻将竹战、对弈手谈、脚行搬运、街头锔碗等等。那种诙谐生动,用“沐猴而冠”比喻,是再贴切不过了。 旧时东安市场北门内的杂货铺子出售各式各样的毛猴儿工艺品,讲究些的还要配个玻璃罩子。我每次去东安市场,都会在卖毛猴儿的柜台前流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也曾在那里买过几组毛猴儿,好像有剃头的、拉洋车的。还看到过一组规模最庞大的毛猴儿,是娶亲队伍,前导有执事,中间是花轿,后面跟随有嫁妆箱笼,大约由三四十个毛猴儿组成,时隔数十年,至今仍在记忆中。 关于毛猴儿工艺起于何时,我没有看到过准确的文字记载,大概是这玩意儿不易保存的缘故,今天能看到最早的大约是清末民初作品。毛猴儿的现代传人,当属 “毛猴曹” 曹仪简老先生了。1986年,我在编辑《燕都》杂志时,曾去采访过曹仪简先生,那时他住在西安门惜薪司内的图样山。老先生温文尔雅,几间平房内摆满了他的作品,工艺精细,造型生动,除了许多传统题材外,还有不少创新。老先生嫉恶如仇,对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创作了各种讽喻作品,例如有一组题为《钻钱眼儿》的毛猴儿作品,别出心裁,格外生动有趣。曹仪简先生说自己是曹雪芹的后人,隶属满洲正白旗人,祖传一部《辽东五庆堂曹氏宗谱》,后来由他捐献给北京市文物局,1990年以线装本形式影印了五百部。 毛猴儿工艺为北京独有的工艺品,如同风筝哈、葡萄常、面人汤或双起翔的泥人儿、白大成的棕人儿一样,但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却更为广泛和生动传情。它的创作素材源于生活,也源于对生活的观察。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生活中的新事物也许会成为 “毛猴儿” 的创作源泉,像 “毛猴儿玩电脑” 、“毛猴儿唱卡拉OK” 等等,可能是毛猴儿的新形象了。 匠心,将小小的辛夷花蕾,没有人注意到的蝉蜕,组成了世间万象,人情百态。巧哉,毛猴儿。 热炕、包饺子 娶亲 |
消失的香蜡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旧时代许多商家店铺已经在大城市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其实也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最近偶然看到几幅西南小镇得社会风情图片,其中有两幅生意红火的香蜡铺,虽然远远比不上旧日京城香蜡铺的规模和气派,却也让人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的香蜡铺。 中国的许多商业店铺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变迁总会发生一些从内容到称谓的变化,或者由于地域的不同而名称各异,而香蜡铺之称却算得是历史悠久。最为直观形象的资料首推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众多的市肆招幌中就有香蜡铺,此外还有香料店,是专营各种香料的商店,与香蜡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香蜡铺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行业,那么香料铺就要算是一种奢侈品商店了。 旧时,婚丧嫁娶和一应祭祀典仪在社会各阶层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几乎仅次于衣食住行,因此香蜡铺所经营的商品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香蜡铺中的主要商品,除了祭祀、敬神所用的芸香、线香、藏香、高香、百束香、子午香以及丧事所用的白蜡、婚庆所用的红烛之外,还售卖各种神码(即纸制的神像)、黄表纸和折叠元宝所用的锡箔等,据说早期香蜡铺并不出售烧纸和锡箔等物,只有南纸店和砖瓦铺才有售。五十年代初,旧式南纸店大多改成文具店,这些祭祀用品才转到香蜡铺供应。除此之外,香蜡铺也经营一些低档小百货,如手纸、肥皂、牙粉之类,甚至化妆用的胭脂、香粉、桂花梳头油等,价格较低廉,以市井贫民为主要销售对象。香蜡铺在南方也有称之为香烛店的,但经营形式却是一样的。 香蜡铺生意最红火的时节多在清明、端午、中元节、中秋节、十月初一寒衣节、冬至这些时候,尤其是一入腊月,生意更是兴隆。即使是在平时,由于旧时日常生活的需求,也并不显得清淡。所以说,小小的香蜡铺是城市中一项大行业,北京内外城的主要街道上几乎都能找到香蜡铺。近代有了煤油,也称之为“洋油”,是光绪末年有了电灯之前主要的照明能源,而煤油也有相当一部分归香蜡铺经营,因此每当经过香蜡铺,都会飘出一种混合的异香。 香蜡铺在京城虽然比比皆是,但多是趸货营销,前店后厂的形式较少,不过在崇文门外的缨子胡同有家规模较大的合香楼,开设在清末咸丰年间,不但自产自销各种线香、鞭杆子香和红白洋蜡,还向北京近郊乡镇做批发生意。 北京东四牌楼附近,较有名的香蜡铺就有天馨楼、蕙兰芳、合馨楼、万兴楼等。蕙兰芳在东四北大街路西,高台阶,铺面三间,我至今还记得每到春节都会去那里买放鞭炮的线香,一分钱可买二十多根,十来个孩子每人手里举着一分钱,那伙计依然不厌其烦地耐心收钱数香。尤其是正月十五上元节临近,六七级台阶上坐满了乡下进京卖灯笼的,店里的人并不驱赶他们,反而因此带动了铺子里小红蜡烛的销售。 五十年代后期,香蜡铺渐渐地绝迹于北京城。 |
好好,有机会一定要找来看看!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