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玉俺不懂,但俺觉得仅就当时的制作工具而言,老工还是非常值得赞叹的!{:soso_e179:} |
不错 |
俺瞧着奏是亲切{:soso_e121:} 话说明中早期的时候用料还是比较讲究的,做工也很精细,明后期国力衰弱,用料做工才欠缺了,所谓的明大粗说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不能把明大粗作为判断是否明代做玉的标准 |
漂亮{:soso_e102:} |
{:soso_e179:} |
明清已经进入民玉时代,看完馆藏,个人感觉真正寓意深刻,有汉民族、汉文化、汉学代表性的东西并不是特别多,我是一直推崇中古和高古的。现在来看,其作为文明延续存在的意义大于玉雕件本身。玉器蕴含的是汉族文化中“礼”的概念,玉器才是本土矿藏与汉文化、农耕文明高度结合的产物,现代人,绝大多数人,一说玉器就是玉雕的佛和菩萨,其实玉器文化的海纳百川、博大精深,又岂是两个小佩件所能包含?!举一个例子,玉器三个时代——“神玉(巫玉)时代”“王玉(礼玉)时代”和“民玉时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原因何在?“礼玉时代”,上朝时大臣戴的玉组佩,步履均匀,环佩叮当,一旦步伐紊乱,叮当乱响的时候,对君王是一个提醒,是否有大臣行刺。既有实际意义,又作为阶级分划的标尺。延续下来,历代对玉器的审美逐渐成为民族审美,甚至可以说是民族性的表现。 还是要感谢姐姐,毕竟,东三省作为东北亚文明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其文化传播和审美传播地缘因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辐射朝韩乃至日本,其馆藏品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东北亚地区审美、艺术受传统中原文化影响的程度,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小视。 |
爱玉之人啊,{:soso_e179:} |
精美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