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管理员1号 于 2016-10-17 11:40 编辑
看子冈杯当然先看杨曦了。
一进大厅就被这华丽丽的展柜震住了,啧啧,这玉料,高大上啊!这黑白对比,这线条,整体效果没得说了,莫非盛唐气韵再现?看得出,杨曦今年卯足劲了(去年感觉有点“忽悠”人——掏镯后剩下的边料,创意大体也是乾隆爷那会儿“桐荫仕女图”的余意,加了几片轻巧的银杏树叶,那些锐利的刺向半空中的边角让人看的欲望都没有,贪大贪奇,似乎有点给邱启敬带沟里去了),今年这组,感觉选料和设计制作都用足心思了,仍是当代苏工领军人物的作派。
当然,也要说说其它的感受:这组作品的整体感完整,处理手法统一协调,唯美的镂空线条体现出极高的加工工艺,但过于强烈的装饰感同时也削弱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内涵(一直以为苏作玉器就象沈周或文征明的画一样,应该更多强调内涵而非形式),这些繁密镂空的线条我能说它更象家装行业的花窗或漏窗么?若是明年家里装修新房,进门处设计玄关,打算就借鉴老杨这组作品了……
喜欢这件角落里的小竹节,表达传统又简练……
除了杨曦这组,今年最打动我的是这组作品《象外》,作者的名字叫李俊杰。
看看,材料好到没边,又白又细又靓气,照片都无从真实反映出来。线条高古提炼好,有晚明老莲风格。要知道玉器和书画不同,在玉器里表达简炼高古的线条有相当难度,李俊杰驾驭得不错。听说他是新疆籍大师马学武的徒弟,马学武的作品质朴自由,那种块面感、立体的空间交叉变幻、自然温柔的线条一直是我推崇的,这种手法用来表现玉的温润感没得说了,这才是玉器语言的本源……,名师出高徒,此徒弟不是浪得虚名,看好他。
蒋老师,我能说您是来拼材料、拼装置艺术的么?还是受了卢浮宫贝聿铭师傅倒三角玻璃锥体的影响?作为一名原教旨主义的玉器爱好者,一直比较忌讳现代玉器中出现那种直角、尖角和直线条的手法,说实话,看不懂,不好说……,不过料子是真的好。
仿古件看好这位,豆中强,对南红材料和松石的驾驭能力没得说……
吴金星,一贯保持了较好的水准和状态,他的作品中规中矩,对皮色的利用也到位,可以说一直是当代苏工的一个标杆,超过他,就是大师,低于他,就是匠人。
就是准备得仓促了些,这件动物没打磨好就拿来参展了,态度很不端正地说,要批评……
总算看到曹扬的一件,一股浓浓的藏传佛像风扑面而来,很好奇曹师傅的这件黄财神是给哪位土豪仁波切定做……,说实话,尽管看上去很下工夫,但真的无感。喜欢他的山水牌,也曾经仿过他作品,意境很有张大千或陆俨少笔意,那些才是苏作玉器里面有说服力的东西……
忽然看到一组盐源料作品,这节奏,是不是跨度有点大?
老朋友卢伟和林珉总要提下子的。
说实话,我是看着他们成长起来的,他俩的合作一直很好,老林画活沉得住气,卢伟悟性好沟通能力强管理能力也好,两人相得益彰,这两年他们的进步实在大,明显看着他们一天天“膨胀”开来,感觉都快跟不上他们的步伐了,当然,主要还是得益于他们的先天基础,老林比杨曦早一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校……。撩面活没得说,细致动心思,这一件,包括前面出过一件涅槃题材,都不错。
那件舞女甚至让我想起德加画的舞女……
如果一定要提点啥意见,这四块牌料如果能一样大小然后舞女京剧演员都用枣红皮剔出来就好了,哈哈哈……
这件皮沁料在这届算好的了,黄得正,只是题材大众化了点……
这件的处理也不错,说是紫气东来,其实是老子出关,驾青牛,入关,尹喜见之,觉紫气东来。摘色干净,牛和人物分界处理也好!
不好意思,差点忘了这位,王一卜,玉器做复杂不稀奇,能做简单了才是境界,这件就是例证,当然,还得好的皮色料配合……
这件小件不错,色摘得好,就是位置略上了些,没办法,料子就生成这样……
新疆的攀军民大师也来参展来了,作品开阖大气,既有传统文化的沉淀,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提升,一直很喜欢他的风格,也仿过他作品,这样的风格,对江南玉器是一种很好的营养补充。
这把壶刚开始没看懂,以为是一把兔子壶,两只突出的眼睛应该是受三星堆文化的启发……
老熟人吴凡的一件作品,名字叫《礼物》,料子处理不错,他是英国学生安大陆的师傅。安大陆那老头能跟在他后面勤勉地学玉,还是看中他的朴实真诚。
唐伟琪的两件作品,估计是藏家拿来参展的,老唐这两年可能对名利不怎么感冒了,这种状态最好!玉器行里还有好多这样的人,譬如我,还有周如意,哈哈哈……
一直都喜欢青花和三色料,这件中规中矩,看上去象扬州工,已经很不错了,线条块面再提炼下,简单婉转些则更好……
三色料,难得……
说实话,感觉尤志光这趟的作品不具说服力,没有从雅园刚出来时的状况好,不知啥原因,刚开始还蛮看好他的,这么大块的青花料上趴了个不明不白的白人参,搞不懂啥意思……
这组有点意思,高手,作者没关心,不好意思……
这件还行,意境有,比较保守的一种处理手法,这块料若给攀军民,估计他要倒过来做“开天劈地”一类……
青花还有这件,也是扬州作品,摘色摘得干净,就是白玉部分不够白,还有就是荷花和黑色部分的过渡太突兀了些……
这件也是扬州师傅的,创意值得借鉴……
这两件有想法……
感觉应上两件器皿件了,俞挺的,细节处理相当不错,喜欢小的白的那件……
这件按理说应该也算器皿件,可惜归类出了问题,如果有这么一组就好了,遗憾这样的情形一般都是开输料子掏掉脏色才……,但皮色真是惊艳……
马洪伟,刚开始还只是单纯地仿青铜器,作品看上去略显粗气,现在看来有很大提升,细节块面都跟上去了,完全体现出玉器的语言,青铜器毕竟不等同于玉器,这个作者还是有想法,希望他再接再励!
个人比较喜欢这把小壶,不多见的瓷白料,难得干净细腻,素雅温润得很,用来泡工夫茶应很不错。
老外的一件炉,难得这么气韵生动,美国碧玉,就这种颜色,细腻得很,上光也很用心,跟中国器皿搁一块看不出有多大差异……
高大上的一件,料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