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帆 于 2014-2-6 15:41 编辑
早前在参加省博览会时,在一个金丝玉的店面看上了两块极有意思的材料,如图。
这两块材料在买它们的时候就非常的兴奋,以至于买回来的当天发了好多图片
给小伙伴们看,虽然许多朋友表示出了好奇的态度,但难免还是接了不少冷水。
“兄弟,有时间做这个干嘛呀。”
“金丝玉不比塑料好玩。”
“糟蹋手艺。”
“不打算玩金丝玉。”
当然我是有点不服输的意思,当天就操刀把胚子开了出来。
对于这两块材料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左边的乌鸦皮一块,我第一时间就想起来这样的造型。
一个鼓起声囊的树蛙。开胚如图。
红色的一块就更像了,这样的颜色和书上见过的一种红色蛤蟆特别的接近!
开胚如图。
这两件抓住了第一感觉,像画速写一样,
买回来的当天就吧胚子定下来,放在了我的桌面。
从放在桌子上到作品完成后是时隔三个半月,在做它们的时候其实并没有考虑太多收益,
只是因为这个金丝玉朋友们的反应,引发了一直以来我对材料的联想,那就是我在观赏玉雕作品的时候经常会思考的问题,
如果某个名家作品变成了大理石的、石膏的,我还会不会喜欢它,我是追求材料本身的价值,还是雕刻师作品的价值,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取决于你是一个玉石商人还是一个雕刻艺人,你在卖的到底是石头,还是你的手艺。
如果我能用三个半月弄清楚自身的问题,在以后也不算糊里糊涂过日子。
这三个半月的雕刻过程如下。
先看乌鸦皮的一块吧。
声囊设计在料子白色块的一部分,白色块上正好还带有一点红色和乌鸦皮色,
看起来好像是树蛙的皮肤胀起来以后的颜色。
这一步以后,开始描绘中胚。
中胚基本确定以后,就要开始镂空多余的部分了,这一步
一定是在这个时候做的。镂空过早容易伤及造型,镂空太晚则无法施展
细节。
镂空完成后,确定了肢体的具体粗细,就要开始刻画写实的部分了,
精修皮肤质感和细节。
乌鸦皮的告一段落以后,看看红蛙的处理过程。
在开胚以后把第一层皮肤做上去
然后是顺活,顺活不做好,是没有办法做下一步细节的
因为上面的细节已经承受过重,底部如果再做清楚刻画,未免就落入俗套了,
所以底部必须留一口气,弱化处理
然后又是无止境的细节修饰,底座用了两块大红酸值树头。
做出来的底座像是被树蛙刚踩过一样。
来看看最后效果吧。乌鸦皮做的是一只正在吹鼓声囊的树蛙,好像在吹嘘自己的能力一样,
所以命名为《 自吹自擂 》。
红色的蛙在原料的时候就看见料子上面拉了一道一道的红丝,按店主说这个是金丝玉
独有的“金丝”,做出成品以后,看起来好像一道道的霞光打在了它的身上,红色的蛙
又与霞光相映,所以命名 《 霞光万道 》
底部就用一张合照来看看吧。
这一组作品做下来以后,我让身边的许多教师朋友们知道了金丝玉,甚至本来对金丝玉有抵触的朋友
重新认识了金丝玉。在我看来,创作不是作市场价格、不是作原石产量、不是作延续古人,而在于心正意诚,
从作品本身来看,意诚而治,何来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