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距离赏识 作者:冰老头
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地球形成之初奇石就有了,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奇石含有远古时代生物及天体变化的信息。每块奇石其各个形成及发展,经历各种不同颜色及形状,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风采。
奇石的距离赏识,实际上可以从距离之美说起。距离之美,是指物像之间不等距离状态呈现出来的一种美。《辞海》中说“是创造和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人们既可看到,又可想到,更可以做到。只要人们从审美角度去认识,从美感情趣去探索,就能准确把握其艺术规律,从而把赏石文化提升到一个更高境界。奇石是大自然沉默而坚硬的语言。古老文明的足迹永远和奇石有着不解之缘。奇石的美在于自然,奇石的妙在于天成,奇石蕴涵着大自然的精华与奥妙,奇石包容着生命的原本与气质。
奇石的距离赏识,可从距离说起。距离之说,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出自瑞士布洛提出的“心理的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必须与审美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一种美。事实上,实际的东西并不美,只有抛开它的实用意义,以超然的态度去欣赏,才觉得它是非常美的。如大海要吞噬人的生命,就觉得害怕,如人站在海岸上,与海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觉的非常之美。当然,距离太远一片模糊也是不美的,只有距离适当,以超然态度去观赏,观赏奇石就会产生"咫尺天涯,袖中乾坤"的艺术享受;才会真正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而且为了发掘奇石之美使人身处期间,感受大自然的一股清气,如说与奇石有缘份,就是曹雪芹的那块顽石,从顽石中悟出它的灵性。正如美学艺术大师王朝闻所说:“石居人中、人在石中、相击相合、创造对方”。鄒瑜公文中也说“许多美学家把观赏石视为天然的雕塑、天然的绘画、无声的诗。也正是崇尚它的自然价值,观赏石它已超脱自然石的内涵”。
奇石距离赏识还可从距离之美说起。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了出来,“玄,幽远也”。后来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老子解》中又云:“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远也)寄极也”。于是“玄”又被通解为青黑(远天)、灰黑(远山)、赦黑(远地)。据此,我们将老子的原文理解为“远远地观察事物,也就跨进了发现美的门槛”。这正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距离产生美的极妙论述。后来,不少文人雅士也有不少高见。以苏轼咏庐山诗为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名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大自然在日月嬗递岁月变迁的过程中改变着自然,并创造着自然,创造出具有形式美感的天人合一的艺术作品一一奇石。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奇石,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珍贵艺术品。奇石作为自然欣赏、艺术鉴赏,感悟人生,寄予情怀,陈列装饰及保值收藏的藏苑珍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奇石距离之美,在赏石领域也有着广泛地表现和应用。心理距离、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可以完全诠释它的全部内涵。所谓“心理距离”是指模似的物象与真实事物之间的距离,是靠人的心理感悟产生出来的。从对目前奇石热呈现出的大众化和石文化理论研究的局限性来看,奇石的区别多限于石种的界定和命名,理论上鲜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和依据,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奇石和美石的界线。如果以“奇”辨石,我看至少有五:一有实形,二成具象,三可乱真,四生活力,五聚神气。相对过于苛刻的奇石“五观”和谐的要求,完全以质地、色彩、纹理为美之石,如形态随意的大化石、彩陶石、黄蜡石等归于观赏石类更显合理。正如古人言“易浅之物易见,趣远之心难形”。所谓“空间距离”,是指物象之间不等距离状态呈现出来的一种自然之美。空间距离有两种,一种是天然距离,一种是人为距离,人们常用奇石(石头)象征长寿、鉴真、顽强等成语中有“坚如盘石”,“寿比金石”,“海枯石烂”等词汇。
奇石不但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组合石以布局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曲与直、繁与简巧妙地把空间之美展现给人们,让人从中受到无穷乐趣。所谓“时间距离”,是指事物生长、成熟、衰落的一个时间发展过程。让人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同时获得很高的精神享受,从而达到石我相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奇石距离之美,是奇石意蕴的元素,又是奇石物象的外延,只要很好地把握其审美特征,就能妙趣横生,韵味无穷。因此也导致了美石易得、奇石难求的石道之说。看多了会忘记很多细节,而奇石永远不会造成审美疲劳。与美石相比,奇石更加强调“无我”,即无石头之我,有生命之象。
下面列几方松花石是吉林省石石友藏石与石友们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