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申先生小文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49 | 只看该作者
断桥残雪 发表于 2014-10-15 14:42
有木有他出的书啊,长江道图书市场有没有,不错


   木有啊,老哥,他只出了几本小说,都和热河(承德)有关,甭去长江道了那儿估计没有,淘宝看看吧,最少七折,还包邮。   这种散文很少,都是我一篇一篇从网上踅摸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4-10-15 14:53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4-10-15 14:49
木有啊,老哥,他只出了几本小说,都和热河(承德)有关,甭去长江道了那儿估计没有,淘宝看看吧,最 ...

能不能搞个的手抄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5:09 | 只看该作者
断桥残雪 发表于 2014-10-15 14:53
能不能搞个的手抄本


   手里只有部分剪报。   或者做成文档,打印一下?    老哥需要哪几篇,我家里就有小打印机,可以打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4-10-15 15:10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4-10-15 15:09
手里只有部分剪报。   或者做成文档,打印一下?    老哥需要哪几篇,我家里就有小打印机,可以打的 ...

回头年底之前找个时间,小聚一下呗,我去你的宝库去转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5:15 | 只看该作者
断桥残雪 发表于 2014-10-15 15:10
回头年底之前找个时间,小聚一下呗,我去你的宝库去转转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面条最近喜得贵子,也没太多时间聚了,他还说哪天到千里堤、鼓楼去遛遛。   

    来我这儿也好啊,等大伙儿都有时间,找个一天半天的,都来我这儿坐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发表于 2014-10-15 16:46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了   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发表于 2014-10-30 15:38 | 只看该作者
好看,那个年代一去不返,辛酸中不乏趣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8: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4-10-31 18:53 编辑





    大礼包             2014 年 10 月 31 日 星期 五




    近日去超市购物,买个电磁炉,得了两个 “大礼包” :消费满58元给一个,内装200元 “抵用券”。记得这里原先给过鸡蛋、肥皂、卫生纸、洗洁精等小物品等,现在直接给“钱”了。


    但仔细看,才发现这里大有文章——200元分在18张抵用券上,不同商品抵用的价钱不一,如“购买酱油醋满38元” 这张,抵5元;“购买洗发护发用品满68元” 这张,抵10元……换句话说,你自己掏腰包买了38元以上的酱油醋,结账时交这张券就抵5元,即你省5元。而少于38元,这券就不起作用。这些券中,抵价最高的是30元,范围是 “购买床上用品满100元”。此外,“购买白酒满100元” 是20元、“购买婴幼儿奶粉满100元” 也是30元。我算了一下,如果将这200元抵用券全使用了,最低要消费994元。


    花994元,省了200元,要说也是挺合算的。这些天,我老伴已买了三盒巧克力,每盒50多元,共省了30元,但得前后买三次。规定一次买某类商品,抵用券只能使一张,不能两张三张一起使。卖家总比买家精,你攒三张买白酒的,说买一瓶100元的白酒抵60元,不行,那么着人家就赔了。


     说白了,这“抵用券”就是促使你多购物,这招儿跟谁学的呢?我看或许与马季先生有关,马季当年说的相声《宇宙牌香烟》内有:“你想收藏我一套图案,就是八仙过海一套,你最少买我八盒香烟;金陵十二钗你买我十二盒;苏杭三十六景买我三十六盒;一百单八将你得买我一百零八盒;五百罗汉买我五百盒;我那还有百万雄师下江南呢!”


    你想买酱油少花5元钱吗?那么就买够38元的;想买奶粉省30元吗?那就买够100元的……以现在人们的购买能力,倒也不专为省那几块钱,但本来买30元就够了,再多花8块,也就是顺手的事。如此一来,积少成多,超市肯定销量增大。至于顾客,能节省是好事,但千万别上瘾,弄不好就容易超量购物,省了点钱,东西用不了,最后扔了。


    写这事是因为第一次遇见感到有意思,并非要评个高下,但也想说天上即便掉馅饼了,也得仔细看看是什么馅再吃。“大礼包”易得,买够58元就给一个,满满一小推车物品,几个“大礼包”到手。为省钱再多买多得,如此循环往复,您就掏钱刷卡吧。


    前些时,承德街道上还有一种广告 “大礼包”—— “包小姐”,写着服务周到,价格便宜,并附有手机号码可以联系。别以为这类 “大礼包” 没人敢接,就真有人联系接头,对方以预付嫖资、人身安全保障金等名义要求向指定银行账户汇款(一百元至一千元不等),结果呢?一旦款汇出去,就没人再接听电话,整个一诈骗。据报道:自2014年4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已成功诈骗118起,非法获利2.25万元。在掌握确凿证据后,专案组民警已将犯罪嫌疑人康某成功抓获。


    不过可以肯定,这案子绝对是警方根据那个 “广告” 查破的,绝不会有谁傻到家去报案:一傻,见 “包小姐” 广告就信;   二傻,让汇钱就汇;  三傻,挨骗了还去报案:我让姓包的小姐给骗了……   咋说出口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9:03 | 只看该作者

     相对象,谈对象



  
   搞对象尤其是经人介绍的,男女见面后首个项目是“相”,就是互相看,谁不看谁不上算。然后是谈,谈多谈少都得谈。有的小伙子能说会道,就占便宜。要是嘴笨,人再好,失败率也高。但像《非诚勿扰》葛优演的那位“话痨”,也吓人,没两下子的女士,肯定晕,说得太过于云山雾罩了。
  


   头次搞对象的,双方一般都拘谨,局面必须由男方打开。当年塞外驻军多,女青年爱解放军,解放军也爱热河姑娘。我妻子热心当红娘,常做善事,约他们到家见面,见了说这是谁,党员,提干了,前途无量;这是谁,团员,在哪上班,先进工作者。请注意,此时双方都不必多讲话,主要是瞪大眼珠看对方,看对方高矮胖瘦黑白丑俊,这就叫 “相” 对象。这是讲求眼力的活,近视眼散光都误事,谈上了又说当初没看清,肯定要被埋怨你是咋看的。那时女的也不化妆,素面朝天,碰上炮兵排长,天天瞄准,对方脸上有几个雀斑都数出来。女的也不含糊,医院X光室的,隔着裤子能看出是不是罗圈腿。
  


   往下呢,看一会儿就得分开,不能总看,总看把人看毛了。分别问有意思往下谈吗,没意思就各奔东西,如果有意思,我们就撤出,让二人单独谈。我们也不能走远,得在院里候着。有谈得投机的又明白事,一会儿出来说天不错上河边转转,我们说几句如好好处这类的话。但赶上冬天,二位话多又缺根弦,介绍人就苦了。那会儿每家就一间房,太晚了就得咳嗽两声,提醒屋里的别只顾你俩说得高兴,这还有一家老小在外边冻着呢。
  


   有一次男的是副连长,高大威猛,女的是电话员,苗条文静,看形体是很好的一对。可惜这副连长性太急,说话如喊操。该到他俩单独谈,开始屋里没声音,过一会儿就听男的喊:“同志,我挺相中你,咱们进行吧!”   话音未落,那女的叮啦咣当就蹿出来,小脸煞白,冲我们喊:“他要进行!他要进行啊!”  其实完全是误会,副连长不明白谈对象要从身边小事一点点谈起,由浅入深,还以为如练新兵,排好队开步走,这事正式进行了。可人家女的没经过这阵势,慌乱中想到哪去都没了准星。
  


   这一对儿没谈成,但也不遗憾。副连长后来找个对象是百货卖鞋的,人比大头鞋还壮实,谁要试鞋,老远扔手榴弹似的咣的就撇过一只,喊:“快试!要下班了。”  其实还差半个钟头。他俩对脾气,她不怕进行,还嫌连长进行得慢。女电话员后来也找了个军人,是团报道干事,写个稿改呀改,把头发都改稀了。转业时妻子有个条件,必须是上班戴帽子的单位。那时没现在这么多大盖帽,分他到饮食公司,他就常去各饭店,戴个白帽子进后厨,后来喜欢了烹饪,当了大饭店经理。
  


   1976年和我一起分到承德“五七”干校有九个男的,其中八个光棍。干校在市郊,此时已是强弩之末,除了猪鸡没学员,尤其是未婚女性奇缺,我们是既无人可相又没人可谈。后来有的远去市里寻觅,却又不如意。诸人中我年长,说不可一槌子买卖,资源应共享,你相不中谈不来,还可让别人相、谈,最后决断咱发扬民主。结果却是出了一群瞎参谋乱干事。某女士各方面条件甚佳,美中不足有俩翘板牙。当事人拿不准主意,叫上好几位明着暗着帮着相。相完了瞎参谋道甚好呀,乱干事解释吃西瓜不切块可以掏进去,结果没个成。日后人家咣咣凿去板牙换俩烤瓷,立变白领淑女,远婚京城,身居高位,令人悔之晚矣。
  


   莫笑我们这年龄段的人当初不会搞对象,如今也有相、谈对象的趣事:男女大龄青年二人见面就有好感。谈吧,谈谈又觉话题少,男的转谈当下社会热点,问你对房市怎么看?女子犹豫半晌,脸红,很为难地说:“房事?我看,还是不要太频了为好。”   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4-10-31 19:17 编辑

   不太遥远的过去事

    作者:  王幼辉  ( 男,汉族,1934年11月生,江苏丹阳人。九三学社成员。1957年9月参加工作。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大学文化,农艺师。曾任河北省人大副主任、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于正定县任职时与习近平、贾大山为同事)



  一

    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与此同时,中美文化交流也加快了脚步。当年美国外交官邀请了北京5家有影响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辑赴美,在询问他们最想到纽约看什么时,编辑们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确定由一位稍为年长者发言。他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到纽约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纽约市党委是怎样控制《纽约时报》的。”




  二

     一位到美国某州实习的中国工作人员,其职务是州长的助理。一天这位助理听到一个重要消息,次日美国副总统要到该州,他意识到事情重大,马上向州长汇报,并请示了如何接待的问题。州长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奇怪,便对助理说:“副总统来肯定有他自己的事,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大家不要互相打扰。”  这一回答弄得这位中国助理一头雾水。




  三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舅舅从美国来到中国参观,他喜欢到处跑跑看看,因为他是位地理学者,任美国匹茨堡大学教授。一次到建设兵团参观时,兵团的一位干部请我舅舅到一棵大树下看看,并对他说:“谢教授,当年华国锋主席曾在这棵大树下站过。”   我舅舅被弄得莫名其妙,华主席在这里站过与我这次参观有什么关系?




  四

     我表弟(我舅舅的儿子)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学生,他说在美国如果有人喊“里根总统万岁”,大家一定会认为他是个精神病患者。


     当年在参观山西大寨时,讲解员向他介绍说:这个梯田连续被洪水冲坏5次,但每次都被我们重新修好。我表弟对我说,那是设计有问题,所以才经不起大雨的洗礼,应该找一位好设计师给他们设计。


     大寨的干部对他说:“我们大寨人10年以后就可以赶上美国。”  表弟很不解地问我:表哥,这可能吗? 我只好笑笑。





  五

    上世纪80年代初,公派出国机会很少,我的一位同事被派往日本参观农业。临行前,在整理行装时,他爱人把一个小纸包递给他说:“小心点,放好,这是全国粮票,到日本,河北地方粮票肯定不行,这是我多给了人家几斤河北粮票才换来的。”




  六

      我的小舅妈从美国归来,到合肥探亲。她于1949年赴美到1979年回国,离开中国已经30年了。我舅妈探亲的消息传到合肥家乡后,乡亲们欢天喜地,争相传告,她弟弟也向单位领导作了汇报。为了表示中国人的生活富有,单位特地把县招待所的沙发椅、餐桌等家具搬到了我舅妈弟弟家,着实把这个家 “梳妆打扮” 了一番。舅妈进家一看,弟弟的生活这么好,很感慰藉。待她走后,县招待所马上把这些家具又搬了回去。




  七

    世纪70年代末我小舅舅一家三口首次从美国回国,他们住在北京华侨大厦,在这里就餐时用的盘子很小,与其说是盘子不如说是碟子更确切。吃对虾时其实只有一只,我舅妈就把这一个对虾夹给我表弟,生怕旁人先下手为强。老实说,与这三位入了美国籍的亲戚一起吃饭,我常常吃不饱。譬如,他们点了饺子,不是论 “斤” 要,而是论 “个” 要,5个人吃饺子,他们要20个饺子。


     那次回国小舅舅送我一件化纤花套衫,我觉得很 “贵重” ,它是地道的 “美国货”;另外他还送我一个计算器,我以为它简直就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因为有了它,在调查各种农作物数据时,我就不用打算盘了。


    1999年我舅舅一家再回国时,我请他们在北京全聚德吃烤鸭,在杭州到 “知味观” 吃杭帮菜。他们说:国内饭菜实在是太丰富,太好吃了,在美国吃不上。那次我特意点了一盘对虾,他们却吃不下去了。我还请舅舅到我家做客,他对我说:你的房子家具很漂亮。临行前,我送给舅舅一件国产羊绒衫,他连说:“太好了,太好了,衣服不但暖和,且手感那么好。”   我还告诉他,现在的中国连小学生都有计算器,只需20块人民币就能买到一个。美国有的东西,我们中国也照样会有。计算器、羊毛衫、对虾、沙发、电视机,现在对中国人来说不算什么!



    这就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发表于 2014-11-2 20:20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平民化,接地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1 23:31 | 只看该作者


《  青松岭》记忆



何 申



    初秋时去了一趟河北省兴隆县,又见青松岭,想起了些往事。《青松岭》话剧本和两部电影《青松岭》剧本,编剧张仲朋。1993年是他力荐,河北省委宣传部指定我写《青松岭后传》。当时我正忙里偷闲给河北电影制片厂写本子,不愿接这活儿,席间张先生说你认识刘某某吗?我说我们是中学同学,一起在青龙县插队。他说刘是他姑爷,于是我改口叫张叔。他又说他原先也在承德日报社工作,是编委兼文教副刊组长。得,越说越近,此时我是承德日报社社长。一家人,前辈,这活儿不接也得接了。

    《青松岭》黑白片拍于1965年,当时片中第一号人物不是李仁堂演的张万山,而是刘晓媚饰演的秀梅。张万山是三号人物,叫张万有。到了1973年重拍,编剧变成“承德话剧团集体创作”,张万有改名张万山,“万山大叔”从此叫响。秀梅没变,钱广也没变,就是帽檐儿更耷拉了,成了漏划富农。但有一人受益:1992年拍我的《一村之长》,赵本山到平谷见到我,一听说演钱广的李树楠老师来了,立刻去见,见面说感谢您,我那帽檐儿就是受您的启发。

    有关《青松岭》的评价另论,单说在那时因《青松岭》的放映,“大鞭子一甩叭叭地响”,“承话”(承德话剧团)名声很大,而且在全国话剧界特别是演当代农村戏的,也确为翘楚。老演员,论资历都能捯到新中国成立前,论演技也是一流;年轻演员,男的帅气女的漂亮,特别是几位后来成了台柱的女主角,人走过去,路人的目光能洒半条街。

    1982年秋,我到承德地委宣传部当文化干事。第一个任务是落实文化部关于剧团政治思想情况调查,“承话”自在其中且是重点。那是我第一次进他们团驻地,三层旧楼,办公、库楼、小排练场、单身宿舍都在楼里,院里小房算是家属院,破破烂烂的。我没去时,宣传部、文化局对“承话”的议论甚多,去了开座谈会,发现人家都文质彬彬的,挺好相处。但说话都挺谨慎,显然是久经运动磨练,防备心很强。其间我就知道他们正酝酿一件大事:脱离地区,变身省团。

    “承话” 成立于1948年,其前身是热河省委文艺工作团,随着热河省撤销,变成承德地区话剧团。承德当时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承话”的日子自然不好过。可能省里也需要这么一个直属院团,“承话”又想改变待遇,于是,在一次演出结束领导上台接见时,握手之际,一封信就直接交到省委书记手中。往下,承德地区这边反响很大,有人认为 “承话” 不够意思,吃承德的小米长大,翅膀硬了要飞。

    1984年,省里下文“承话”归省,我作为承德方代表与省文化厅谈交接。我跟我局一些人想法不同:你养个剧团为的是出作品,出作品就得投入,你又没钱,就不如让人家找个好婆家。况且,只是编制归省、提格,人马还在承德,还为承德人民服务。宣传部我的老领导更干脆:养不起快让人家走。于是,双方谈得极顺,涉及有关房产等看来挺麻烦的事也没出麻烦。

    1992年我下乡,从夏末到腊月底,在邻近青松岭的一个村里住了小半年,天天挨户轮着吃“派饭”。转年为写电视剧《青松岭后传》,我又到各处转,重点放在青松岭镇,多次往返于青松岭上,也就是电影里秀梅和大虎学赶车惊车的山路。那条路有几处胳膊肘子弯,坡陡弯急。我写的电视剧里,有一段戏是男主角骑自行车驮着女主角向上行,不是往下。拍时我在现场,拍了三遍,男演员较瘦,女的又胖些,累得他满头大汗。有人说不如改成往下骑。我不同意,既怕他俩扎沟里去,更重要的,过去拍的《青松岭》毕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时国家就像一辆失控的车,正朝悬崖边上滑,前程堪忧;而现在拍的《青松岭后传》则处在农村改革之初,前途光明道路艰难,除了把黑白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还要写青松岭的青年人担当大任,为此就得有负重前行的勇气,累就累点吧。

    转眼二十年过去,由于高速路的建成,青松岭有些寂寥,听不见 “大鞭子一甩叭叭地响”,但青松岭下车水马龙,城乡同力奔小康,与当初已是两个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1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