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水丫头在2008-12-6 18:02:56的发言: 关于楼主的观点,有部分认同,但说乾隆时期对于材料的优劣判断的看法是有些偏颇的,您说的“饭糁”不是因为那个时候就认为那时候是上等材料,我读过的书里介绍过一些,据说是因为“饭糁”跟水沁相似,这种材质的玉适合做仿古玉罢了。还有关于楼主老喜欢测量密度来判断是否是玉,我觉得这种做法不足取,毕竟玉是矿物复合体,它的密度是个范围,应该也只是个平均值而已,它的高低作为判断玉的做法实在有些不可靠
才看到,不好意思,回复晚了。
不讲饭糁的问题了,呵呵。香港有位先生,甚至认为无饭糁就不能算玉。
密度,的确是我很关注的一项内容。我认为,如果你不定一个物理标准,那么对于玉就很难界定——毕竟大部分人都没条件去测试石头的成分。那么密度是怎么来的呢?玉是矿物复合体这个话是不错的,但它有种基本的石类,就是“透闪石”。和田玉标准里的密度范围,2.90 - 3.10是很严格的一个数据,甚至很多青海料都被排除在外了。我们做个设想,为什么能定这样一个密度范围?肯定与透闪石本身的密度有关,这是一个通过大量测试得出的结论。
当然,还有硬度。如果抛开硬度不谈,很多石头的密度都可以达到这样的条件:例如寿山石,甚至部分石英岩。
硬度要在6 - 6.5这样一个范围,才可以基本确定它是透闪石玉。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两个可以自行测试的方法。折射率肯定是不能自己做了,需要抛高光。本来我的确很想买一台折射率测试仪的。
这两项满足了,是否可以说它是和田玉?当然未必,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但这两项有任意一项不满足,基本都可以排除它是和田玉——这也就是标准的意义所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7 0:06: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