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几乎每个大中城市都有,它是一种非典型的文化现象,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和地方风情,大受各地平民百姓的欢迎。 当然,美味小吃大排档作为夜市的主角。 大郑州近年来夜市儿文化大兴,不管春夏秋冬,各处都有美食广场,搭个棚,支个炉就开干。但是作为以墩儿爷为首的典型吃货群,怎会能被那种普普通通的小广场就给打发了?容易让人对咱钻犄角旮旯强大能力引起蔑视... 墩儿爷作为一个资深吃货,从大早晨起来就盘算着傍晚体察民情的事儿,必经夜市摊儿也是建基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之上的嘛。 咱们的目的地在大西郊,从郑东新区到老郑州人民的根据地,需要跨越大半个城市。不过既然打算体察民情,必定就要不辞劳苦。
郑州从前地界并不大,在东区规划之前,老郑州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二七区和中原区。所以当地流传的“吃在西郊”也是有据可循的。今儿,咱们要去的就是极负盛名的一厂夜市儿。 为啥叫一场来着?其实全称叫国棉一厂,只不过被墩儿爷和当地人给简化了。墩儿懒,能少说俩字儿,咱绝对不多说。 既然要跨大半个城市,那不如借着这时间,说说这儿的历史。
郑州有条棉纺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它记录了一代棉纺工人的骄傲与荣光。别看如今的郑州国棉厂风光不再,但对于老郑州人来说,它承载了一代人的梦想与希望。好多人看着都熟悉吧?
时光回到从前,“一厂马路,三厂楼,四厂平房碰破头,五厂污水到处流。”这首民谣说的是建设几个厂子的情况。追溯郑州纺织业历史,最早应是1920年,豫丰纱厂建成投产。当时,这曾是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纱厂。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1949年被迫关闭。 直到1951年,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在原郑州豫丰纱厂的旧址上改建成立。1953年,郑州国棉一厂筹备兴建,原国营郑州棉纺织厂改组为国营郑州第二棉纺织厂,并相继投产。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也迎来了它的春天......
那时候,不少外地人听说要到国家的厂子里干活,可是卯足了劲儿地要进厂。当时有些师傅们,为了能进到国棉一厂里,还专门托人改大了年龄。那时候刚刚建厂,建设路都是大坑大沟,工人们就自发地去填坑补沟,即使如此,他们还是觉得自豪和光荣。
进入90年代,由于机制不活、设备落后、资金短缺、包袱沉重等原因,郑州的纺织业一直在困境中徘徊。而且高强度的工作与较低的收入水平使得城市青年不愿意来此就业,为了缓解这个压力,纺织厂只能招收农民合同工。有的厂门口贴着招工启事,如果谁介绍过来一个女工,有50元提成,而郑州纺织业红火的时候,哪里发愁招女工啊。 2003年,政府采纳的 “用土地换生存” 的方法尘埃落定。所谓“土地换生存”,就是将原有厂址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商或其他企业,用土地的差价来更新设备,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2005年,郑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对纺织企业进行战略重组。2008年,锦艺集团竞拍受让了郑州一棉有限责任公司整体产权,在新郑市龙湖镇建设了一个全新的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并于第二年全面投产。棉纺路上的国棉一厂从此画上句号,崭新的花园小区替代了曾经昼夜不停的机器轰鸣。 曾经的一厂已经成了这个样子....
经济发展总是要多元化,如今的老一厂地界俨然一副高端经济商圈的新面貌。庆幸的是,国棉厂虽已搬迁,可生活商圈留了下来,也就是咱们今天的目的地,老一厂的宿舍区。
俗话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外来的客人哪能想到大马路旁边的小区内,会藏着那么热闹的夜市排档?为啥说怎么是资深的吃货来着?
看这熙熙攘攘的样子,现在开车从生活区路过,您不是找堵呢么?不过有啥办法呢,大郑州这个时间段从哪走都是堵到心醉的...
其实这里不光站着的人多,就是想找个地方坐,都没有。不过墩儿爷不怕,因为咱约了一个老哥前来对饮,哥哥家住西郊比较方便,早都已经来占了座位。墩儿现在可以踏踏实实地去做点准备工作。 猜猜这是嘛?
对啤酒有研究的酒友们指定不用再介绍了,啤酒酿造设备。 其实,今天之所以选择来一厂,不单单是因为这的历史和热闹,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可以就着这些再来上几桶鲜酿原浆啤酒。
啤酒上桌,之所以选择这种鲜酿啤酒,不但是因为它的原麦汁浓度高,口感香气十足,还在于它的性价比,5元/斤。 大桶十斤,小桶五斤,刚好够我们四人的平均量。墩儿的原则不过是酒在助兴,不要贪杯。当然,偶尔的越界也是会在墩儿爷身上出现的,哈哈...
看这架势,要不是哥哥提前过来占桌还真不知道等到啥时候。走吧,酒已备好,只差下酒菜了... “爷爷,还有大腰子吗?”这是郭大爷相声里面抖出来的一个包袱,火了好多年。
大郑州是一个吃羊肉的好地方,因为这里回族百姓比较多,所以,烤肉串很少有人造假,起码各处挂着清真牌的摊位都不会。来两串大腰子,多加点孜然,那是必须的... 老江家私房大盘鸡...
不要被他家的招牌迷惑,江大叔家真正的招牌,应该是他们分为大、中、小份的各类砂锅。除了好喝的高汤,还有那进足味道的主食材,鸡块、酥肉、带莲夹... 一厂老摊包子蒸饺,他们家灌汤包虽然不像是开封黄家老店的那么好吃,在郑州也是典型的老味道,皮薄,馅足,汤多...
光头生蚝鱿鱼,喜欢吃他们家新鲜的生蚝,还有那性价比超高,味道更偏胶东风味的烤鱿鱼,火候刚好,表皮没有普通摊位的碳焦,肉质也是嫩嫩的。主要是老板大哥家的姑娘长得标致,这是对一个流氓吃货多大的吸引啊... 墩儿爷有点纳闷,为啥咱到哪都是一路的轰轰烈,来吃个夜市儿能把消防车吃来。
这是哪个二百五又谎报警情了吧,让人家消防战士过来体验堵车?墩儿从东区一路过来,除了这的烧烤摊以外还真没见哪地方冒烟。 还好,大郑州新生代人民的素质普遍比较高,主动给战士们让开一条通道,大家心里明白,出警是大事儿,不管它是不是真的。不能救灾,让路通行还是力所能及的。 咱们继续置办下酒菜,这里就是墩儿爷坐的摊,不用再到处跑就可以吃到可口的美食了。 之所以选择这里,那是因为他们的各种河鲜还有蟹钳做的是超有滋味。别家摊位上都是用中号铝盆盛美食,这儿跟别处不一样。
看见没?都是大号铝制洗菜盆。每盆的分量比别的摊位四倍还多。不要觉得就这么完了。从人家下午出摊,到墩儿坐下来,人家的小龙虾整整卖出去19盆了,对的,你没看错,真的没看错,19就是十九!我的天呐,让墩儿加上脚趾头,重新数一遍,要不就这举着人民币排队的架势,一会儿估计加上脚趾头都不够数...太吓人了。 队伍排的太长,墩儿爷有点迫不及待,厚着脸皮跟人家隔壁桌要了一个蟹钳先垫吧垫吧。要不待到口水飞流三千尺,多影响咱标致的吃货形象,虽然墩儿爷自认是餐饮界流氓,可人家邻桌姑娘还没见识到,不是么?
都说是人多力量大,大家分工置办东西的效率还是比一个人高。传说中的西郊哥哥登场,带来最后一份菜。
是不是发现墩儿爷身边的哥哥和弟弟们都比墩儿帅? 谁让你们看人了,看菜,最后一道就是夜市旮旯里的麻辣猪蹄,好像是冯记的老店吧,虽然之前也吃过,但是具体名字和位置,墩儿那天喝多了都没记住,只有西郊哥哥知道地方,所以,只能委屈哥哥了,哈哈。
满满的一桌,看着都过瘾。没shai的不止墩儿爷一人
才多点儿东西,就不知道从哪下手了,西郊哥哥瞬间也是一副没出息的样子...
这就是典型的吃货本色,不管在外面经过多少大风大浪,不管手上把持着多大的事儿,一站在美食面前, 瞬间矮半头,剩下的就是两眼的绿光。 吃货的状态大家理解,现在已经腾不出嘴说话。 酒菜齐备,绝不能辜负今儿早就打算好的练摊儿计划。 关于一厂的介绍到此为止,在这里,美食不止这么点儿。俗话说,百问不如一见,专情夜市文化的吃货们亲身体验一下才是最好的。 当然,体验的时候带上墩儿爷跟吃,那也是极好的。原因嘛... 因为,墩儿又饿了...
众生圆融文化公众号: zsyuanrong
无为宗主微信号:zhangchong453142(186532025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