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了玉友关于戈壁料的一些常见问题。 1、戈壁料的成因是什么? 玉石矿为囊状结构,沿着成矿带零散分布。某一天,山上的矿体被风化剥落,再被洪水冲到戈壁滩上,经过风蚀,就形成戈壁玉。 2、为什么戈壁料比较容易起性? 一方面,戈壁料原矿的层状结晶特性造成了它容易起性。戈壁料受到风蚀日晒,发生风化蚀变,玉石表层的结构水会损失,也会使性质变脆。另一方面,水流的侵蚀作用远大于风力,所以起性的籽料更容易被磨蚀。籽料里质坚性艮的好玉相对就更多些。 3、为什么戈壁料肉里面想要个干净的那么难,不都是山料形成的嘛,为什么往往戈壁玉的杂质那么多? 水蚀作用比风蚀作用强烈,对玉石的松散结构磨损更多,去粗取精的工作更成功。玉石表层结构水损失,也会使表面长玉花。 4、戈壁料皮色为什么比籽料的皮色要薄得多,而且变化少得多? 因为皮色形成是玉石中金属元素被氧化的过程,也有外界金属元素渗入的过程。金属离子被氧化需要湿润的环境,外界金属离子渗入也需要液态载体。戈壁滩的环境比河道干燥很多,所以不具备非常湿润的利于皮色生长形成的环境。 5、戈壁料表面为什么会和肉质形成比较直接的关系?比如可以通过鱼子皮,橘子皮,桔子皮来看里面肉的好坏? 答:所谓的柚子皮、橘子皮或者鱼籽皮,其实就是说戈壁料表面起伏的程度。戈壁料的风蚀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一下风蚀的过程。一块玉,在戈壁滩上,被大风夹裹着沙石吹蚀……受风面被风沙打磨出一个个小坑。长期来看,玉石各点受蚀的程度应该是一致的。如果玉质不匀,稍软的地方被风沙消磨得多,稍硬的地方被风沙消磨得少,这样最终戈壁料的表面起伏就大。玉质均匀的料子,各点受蚀均匀,最终表面起伏就比较均匀。 但是,戈壁料表面风蚀程度,除了和料子本身的质地有关,还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当地的风力,碎石的直径,戈壁料的大小朝向,……如果当地的风力较小和均匀,带起的沙石颗粒很小,始终在一个某方向吹,也会造成戈壁料表面起伏平缓。如果当地风力很大,碎石撞击戈壁料表面会造成比较大的破损,这时破损面的凹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新的集中受力点,则会造成戈壁料起伏变大。————所以有的戈壁料虽然是“橘子皮”,但切开也仍然有很细很均匀的肉质。 6.怎么看戈壁玉的玉质好坏?也用手电照吗? 玉首先要以温润为美。戈壁料受风蚀影响,表面硬度普遍比籽料高,所以绝大多数戈壁料是很油润的。 怎么判断肉质干净呢?小块的戈壁料,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大块的料子,尤其表面起伏大的料子,就算用手电也很难看清楚里面是否干净,这时候,我们就要多看表面特征,比如,青玉戈壁料大多数不够干净,挂浆的戈壁料大多不干净,分层起性的戈壁料大多不干净。另外,可以在戈壁料表面找绵点,就算只找到一个点,也要考虑到里面是不是分布一大片。 所以,我一般会挑小块的表面平整的肉质特细的青白玉或白玉戈壁;肉质特细的含直闪石黑青玉戈壁;黑度和细度都好的墨玉戈壁。这三种戈壁玉里,肉质好的比较多哦。 7.戈壁玉若表面没有裂,是否能表示内部也不会裂? 不好说,戈壁料多花多裂多绵点。戈壁料容易在干燥的环境下,失去玉石内部的结构水,化学组分变化会造成内应力变化,应力释放的结果往往就是产生炸心纹的裂。 8.最能以假乱真的戈壁玉是怎么做的?或者说戈壁玉能造假吗? 事实上,目前戈壁玉造假工艺可以做到基本乱真。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大多数高档戈壁玉都是造假的。人工打坑的低劣仿制手段已经升级了,最主要的手段是高温使玉石表面炸裂,再用高速水流喷砂,把山料表面打磨成戈壁料的特征,之后再进行抛光。因为造假总是挑选那几种坑口的山料(成本、肉质等原因),如俄碧、且末糖白等,所以看到某块戈壁碧玉的颜色和俄碧一样,黑点水头等特征也接近俄碧,基本就可以断信是造假了。 另外,天然戈壁料表面的油润光滑和人工打磨戈壁料的光滑还是有所差异,上手对比就可以分辨。天然戈壁料可能在表面有很薄的有光泽的黑漆皮,这个特征一般的假料子也模仿不了。 9.戈壁玉就等同于所谓的山流水吗? 不同。戈壁料主要是风蚀,山流水主要是水蚀。风蚀水蚀造成的表面特征不一样。注意是“主要”,有些山料先被冲成籽料,又在戈壁滩上被风蚀成戈壁料,风蚀水蚀的特征都有了。 10.如果纯粹看戈壁玉的图片,怎么判断好坏? 照片有没有偏色,形状够不够完整规则,有没有明显的伤裂花绵,肉质细腻度大概怎么样……还是那些看玉石照片的技巧。最终要上手才能确定。 以上是猫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大家在下面继续跟帖补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