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200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关于和田玉的"结构"-- 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6-14 1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田玉基本上是由透闪石的微晶——隐晶质集合体构成的,依据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可将其分为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3个部分。

显微纤维状透闪石部分占组成的绝大多数,一般含量为80%~90%或更高。含量愈高,表现在手标本上为结构愈细致均一。显微纤维状透闪石依据其形态和大小,又可分为隐晶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以及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

1.隐晶质部分:在显微镜下无法分清透闪石的颗粒大小和形态,以基质形式存在,聚偏光现象明显,干涉色较低,交织成毡状、团块状;

2.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由不定向透闪石显微纤维杂乱交织成的集合体,大小在显微镜下不可测,但形态可以依据消光现象大致分清;

3.近平行的纤维束:透闪石纤维沿长轴近似地平行排列,消光方向平行于纤维延长方向;

4.放射状(帚状)纤维团:团簇状纤维透闪石呈放射状分布,具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

片晶透闪石一般呈单个的片状透闪石出现,长0.05~0.20mm,宽在0.01~0.02~0.05mm之间,有时会更大一些,片状透闪石的长宽比约为3:l~5:l左右。其在和田玉中往往不是主要组成,大约占10%~20%左右,含量多时使和田玉的均一性和透明性受到减弱或破坏。肉眼观察和田玉时,见到的透明一半透明均一基底上有不透明略带乳白色调的、不同形态的斑状物,即为片晶透闪石的较大颗粒,好似冷凝的米汤中所见残留的煮烂的米粒,这就是工艺上俗称的“汤”或“石”。

杂质矿物所占比例甚小,一般为个别出现,总量多不超过1%。它们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白玉中,见有磷灰石和磁铁矿以及少量的榍石,磷灰石一般粒径为0.025mm左右,磁铁矿为0.01 mm左右,榍石大小变化范围较大。磷灰石在镜下可见其典型的六方柱横切面形态,表明白形程度较好。磁铁矿呈自形或半自形。榍石在单偏光下为褐黄色,具弱多色性,自形程度较差,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带矿物本身颜色,含量一般为几粒。青王中杂质矿物除个别磷灰石、磁铁矿外,还具有斜黝帘石和微量的石墨。青白玉中杂质矿物主要同白玉,有时兼有青玉的矿物杂质。

田玉主要结构有以下6种:

1.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这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种结构,表现为: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清其轮廓,大小均一,交织成毛毡状。具有该结构的和田玉表现为细润而且致密,是优质和田玉所具备的特性。该结构在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

2.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指由纤维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纤维状透闪石呈弱定向排列;

3.显微纤维变晶结构:透闪石多呈纤维状聚集,大致平行分布;

4.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指主要由片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片状透闪石的含量不高,具有弱定向性。肉眼观察手标本时,片状透闪石表现为斑点状杂质;若大量存在,则会影响玉石的质量,在琢磨时需要剔除,故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差;

 

 

5.显微片状变晶结构:透闪石颗粒呈叶片状分布,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粗,甚至无经济价值;

 

 

 

6.放射状或帚状变晶结构:该结构在和田玉中较少,是纤维变晶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透闪石纤维颗粒聚集成帚状,并伴有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推断可能是在气水溶液热变质的条件下,透闪石围绕中心强烈向四周急速生长,结晶成放射状。


       另外,和田玉还具有下列不常见的交代残余结构:
       1.残缕结构:包裹在变斑晶或变晶透闪石中的残余矿物,与基质中同种残余矿物沿变余层理内外断续相连。这种结构表明,在变斑晶或变质矿物原地重结晶末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岩相应组分、而在应力不强、反应不充分的环境下形成,它为我们分析和田玉变质作用环境及条件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2.交代冠状结构:表现为片状透闪石沿被交代的白云石残骸的晶体边缘有规律的排布,证明了白云石在含热水溶液的参与下,在晶体粒间经过交代作用形成软王,即白云石+SiO 2+H20(汽)+透闪石。
和田玉的构造系指其组成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配合方式。对于和田玉的构造,古代以“缜密以栗”称之,与现代的“致密一致”是相同的。

和田玉的构造可分为两类:
      1.块状构造:是和田玉最常见的构造,和田玉为致密块体,构造均一,具该构造的和田玉具有毡状显微交织结构、纤维变晶结构和片状变晶结构;
      2.片状构造:和田玉成片状,这是后期构造应力所形成,具该构造的玉石多不能利用,无实际经济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6-14 13: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6-14 13:47 | 只看该作者
好帖,我也一直想用单位的那台仪器看看磨平后玉石表面的情况,估计还能发篇文章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4 13:48: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6-14 16:36 | 只看该作者
EN  知识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14 19:04 | 只看该作者
虽然看不懂,但是还是要鼓掌[em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14 20:01 | 只看该作者
[em69][em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6-14 22:0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程在2010-6-14 13:47:18的发言:
好帖,我也一直想用单位的那台仪器看看磨平后玉石表面的情况,估计还能发篇文章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4 13:48:12编辑过]

应当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0-22 11:23 | 只看该作者
老帖了,希望版主能出点自己的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2 17:2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心得倒是有些,不过就是有些太浅薄,所以,才想和鱼油们,这这里讨论和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0-22 09:23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老程在2010-6-14 13:47:18的发言:
好帖,我也一直想用单位的那台仪器看看磨平后玉石表面的情况,估计还能发篇文章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4 13:48:12编辑过]

显微镜看的是切片的,切片这技术会的人越来越少了,会看镜的人也不多了。。。上边的图是正交偏光镜下的图像,五彩斑斓不是石头本身的颜色,如果单纯的两百倍显微,是不会这么花的。

后悔当年没有跟着我们岩石学老师好好学学窥视那个小孔孔[em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0-22 19:1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也来发下我收藏的文章吧

  1.和田玉矿物组分主要由3部分组成:显微纤维状透闪石、片状透闪石和杂质矿物。其中显微纤维状透闪石又可分为隐品质部分、无定向毡状显微纤维鳞片、近平行的纤维束和放射状(帚状)纤维团等。杂质矿物主要有榍石、磷灰石和磁铁矿等;
  
  2.和田玉的主要结构为变晶结构,包括毛毡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纤维变晶结构、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片状变晶结构和显微放射状(帚状)变晶结构。其次还包括不常见的残缕结构和交代冠状结构;
  
  3.和田玉矿物颗粒虽具一定的定向性,但均不强烈,偶见颗粒具波状消光现象及塑性变形。这些均表明该变质作用应力强度在矿物的弹性限度范围之内;
  根据和田玉矿物组分及其表现形式特点,可将和田玉的显微结构分为以下几种。

  毛毡状显微交织结构是和田玉最典型的一种结构,表现为透闪石颗粒非常细微,粒度在光学显微镜下尚无法分清其轮廓,大小均一,交织成毛毯一般。具有该结构的和田玉表现为细润致密,是优质和田玉所具备的特性。该结构的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中均可见到,与和田玉质地紧密相关。

  显微纤维-隐晶质变晶结构指由纤维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纤维状透闪石呈弱定向排列,表明变晶作用不强烈,重结晶程度较低。

  显微纤维变晶结构中透闪石多呈纤维状聚集,大致沿长轴定向分布(图2-1)。

  显微片状隐晶质变晶结构指主要由片状透闪石和隐晶质透闪石组成的结构,其中片状透闪石的含量不高,表明变质过程中重结晶作用程度不高;具弱定向,表明该变质应力作用不强烈。肉眼观察手标本时,片状透闪石表现为斑点状杂质,若大量存在,则会影响玉的质量,在琢磨时需要剔除,故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差。

  显微片状变晶结构中透闪石颗粒呈叶片状分布,具有该结构的玉石质地一般较粗,甚至无经济价值(图2-2)。

  放射状或帚状结构在和田玉中较少,是纤维变晶结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表现为透闪石纤维颗粒聚集成帚状,并伴有微弱的波状消光现象。推断可能是在汽水溶液热变质条件下,透闪石围绕中心强烈向四周急速生长的情况下,重结晶成放射状;波状消光现象的产生一般认为系构造应力所产生的塑性变形,颗粒首先消光的部位,往往是受力部位,也可由后期叠加的动力穿越所致(图2-3)。

  残缕结构表现为包裹在变斑晶或变晶矿物中的基质矿物与基质中同种矿物沿变余层理内外断续相连,表现为非同构造期的产物。这种结构表明,在变斑晶或变质矿物原地重结晶未完全吸收和排除掉原岩相应组分,而在应力不强、反应不充分环境下形成。它为我们分析和田玉变质作用环境及条件提供了有效的证据(图2-4)。

  交代冠状结构表现为片状透闪石沿被交代的白云石残骸的晶体边缘的规律的排布,证明了白云石在含热水溶液参与下,在晶体粒间经过交代作用形成软玉,即白云石+SiO2+H2O(汽)→透闪石(图2-5)。

  虽然后两种结构在和田玉中非常少见,但却生动地为我们提供了和田玉的形成轨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0-22 1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3 09:27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