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m兄说法,但把“大致”去掉也行吧?
wang兄好,看上去应该是较为光滑的含石英类山石(溪石),因而性质稳定,长时间被水冲刷,原始形状平整,容易被误认为是玉类。其实就是石头嘛,小块造型好的可以当盆景的假山(这类质地致密的,不好种植被,一般做枯山水的多);大块的,切了做房屋构件也行。 这不是和兄开玩笑,就是普通的经济石材,如果形状不好,一般来说没啥经济价值,建议家里有地方放就放几快,不喜欢就放回原地。
一般石头也是含有各种物质的,比如倒数第二块,就很像含青花的玉,前几块还带皮色,但这也是“玉”和“石”的共通点,不算能确定是玉的决定因素。 而且这类石头,和玉的密度啥的相比,还差很多呢。 所以,应该算奇石类的,而不是玉。 话说第二块有红有黄的也很好看啊。
其实,石头类也一直是收藏的热点,现在好的奇石价值也不低。现在玉,尤其是和田玉价格飞涨,要真有能挖出不少玉的地方,应该早就传遍了,但和玉类似的石类相似的东西也有不少,所以认错了也难免。
我小时候见不着山、河、溪啥的,城里就一条比下水管还味的护城河(靠城墙,就叫墙子河),所以建筑工地的沙子堆就是寻宝的好地方,我现在还留着不少那时候“千挑万选”的小石头,还挖出过一18K小项链(谁也别举手,是谁丢的我也不还了 )。最经典的是我还淘过“金”。 一次在沙子里捡出一小块类金属、黄色的扁片,我财迷心窍,连忙在原地挖了一大盆沙子,飞奔回家,验证能否淘出真金,结果,在用了两大壶水后,还真淘出一碗底类似的东西,我当时那个激动啊,这要按这速度和产量,还上班、上学干嘛啊?全国人民都蹲那儿涮吧,拿个网子抄抄就实现四化了。 当然,全家正常的人还是多数,谁也没理我胡说八道。 晚上,被我缠得很无奈的老爹叫来楼上地理老师,人家看了看,又掰开、捻碎、仔细观察(我现在才明白,这应该是最早的民间鉴宝),最后确定是河砂里常见的“黄铁矿聚合体”,经济价值是零。 我……那可怜的几壶水啊。 后来我们家形容财迷转向(就是过于财迷反而亏本),就说,又“淘金”了吧? 现在我下一辈的小孩都知道了,看来这糗事得带一辈子了。 
后来有问明白人,人家说矿物质有聚合的特性,淘金就是利用这个物理特性去河里找金粒,但被黄铁矿形成的“愚人矿”骗到的人,已经很久没听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