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40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玉器收藏:仿古玉染色之谜【转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工仿沁是仿古玉的关键技术,早在北宋就伴随着仿古玉的出现而被应用。及至明清时期,人工仿沁的方法日臻完善,形式多样,极难辨认。
    清代的一些金石考古学者对古玉仿沁有颇多的记载。在刘心瑶的《王纪补》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染色的方法: 通过烧烤使其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同真古玉相比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 在羊腿中割开,植入小件玉器,用线缝好,数年后取出,玉表面会形成如传世旧玉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

    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显干涩。

    将玉器放入刚杀死、趁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这种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颜色。

    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这种仿古沁色一般显得造作不自然。

    把玉器放入浓灰水和乌梅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形成细如发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将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人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属蚀出桔皮纹,纹中杂有上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用“提油”之法上色,颜色渗人玉肌,久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此外还有一些用油炸、火烤、雪茄水浸泡以及埋在花盆、淤泥、厕所里的方法均能使玉器丧失本色,此处不再赘述。

    总之,掌握玉器鉴定的技巧,了解玉质、时代风格及常用的做旧手段只是具备了鉴定玉器的前提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2-12 01:24 | 只看该作者
这资料好!补充一点,古人也好古,提油之法古代就有,和现代采用化学染料做色相比,其采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古代提油的玉器,如果能够根据玉的用料,工艺特征等因素明确断代的话,后朝仿前朝的玉器仍称之为老玉,个人见到明代仿汉的相对多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1:26 | 只看该作者
cs3981 发表于 2012-2-12 01:24
这资料好!补充一点,古人也好古,提油之法古代就有,和现代采用化学染料做色相比,其采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 ...

补充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2-12 12:38 | 只看该作者
穆斯林的葬礼 一书上 似提及  记不太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2-12 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2-12 2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背影 于 2012-2-12 22:22 编辑

随便去一个古玩市场,地摊上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带沁的古玉,以至于消费者对古玉退避三舍...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都是可以做出来的...因此,据说老玉的行情不太好,卖不过新玉(和田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2-12 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2-13 00:16 | 只看该作者
背影 发表于 2012-2-12 22:21
随便去一个古玩市场,地摊上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带沁的古玉,以至于消费者对古玉退避三舍...是真是假,谁也说不 ...

开冂的好品质老件,如果器形稀罕少见,一点都不比新的便宜,尤其是适合配挂的小曰件,相对价格也已经满天飞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2-13 00:25 | 只看该作者
cs3981 发表于 2012-2-13 00:16
开冂的好品质老件,如果器形稀罕少见,一点都不比新的便宜,尤其是适合配挂的小曰件,相对价格也已经满天 ...

是啊,只要品质好,无论新老都值钱,只可惜地摊见不到...可惜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2-13 0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2-2-13 04:01 | 只看该作者
又学习提高了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2-2-13 20:4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31 13:3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