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6-20 17:15 编辑
颂德堂访玉
董桥 2008.07.06
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三月到六月中的展览我看过三次。展览题为《承芳展雅:颂德堂藏木雕座子》,是黎德先生一生集藏的座子雅集,上百件珍贵木料雕出来的古玩底座手工精致,花纹精致,款式精致,明代清代玩家藏家玩古董藏古董考究到了这样的境界,喜欢老岁月的人看了自然纷纷惊艳。展品中的座子古瓷、珐琅、象牙、青铜、竹子都有却不多,最多的是木雕座子,大的小的个个心裁独出。几十年前我还买得到两三件雕工绝美的清代红木座子,再追下去已经追不到什么上得了案头的雅品,原来颂德堂囤积了那么多,早生二十年多好!
我认识黎老先生几十个寒暑了。黎家公子黎志文为《承芳展雅》写的〈前言〉说,他父亲五十年代从内地迁来香港经营古玩店,一边积累文物知识一边勤练文物鉴别,跟着几个朋友闯荡国际文物市场,在欧洲在美国在日本不断观赏古董不断搜购古董,各大博物馆里的藏品他尤其看了又看,默记心中,随时借鉴。黎老先生有一天告诉我说,五、六十年代他每一趟从外地回来,古玩店里总有一两位老主顾老朋友在等着看他带回来的古董,看中的几件先拿走,改天慢慢开价议价付款不迟。「每一趟总有几件我自己锺意的东西想自己收藏,只好悄悄藏在一边不让他们看到!」老先生说。那几位「老主顾老朋友」到了八十年代都成了香港大名鼎鼎的鉴藏泰斗了,家藏珍品不乏博物馆级的名品,捐给大学的也不少。
古董知识我向来贫乏,闲书年轻到年老倒读了不少,笔记掌故看到一本读一本,百科杂学零零星星找到一段读一段,大部头论著反而从此荒废,柳存仁先生安慰我说,人世间成就大学问原是大造化,古今都不多,杂学杂出景观其实也是蹊径,蓊蓊郁郁的山路上多的是奇花异草,所谓落花流水皆文章!我心中从来不存这样的奢望,肚子里杂草藏多了成见也多,固执日深,同辈朋友都沉迷明清白玉雕件的年月里,我偏偏追寻高古玉器:「高古玉器学术价值高,市塲价值低,保值前景未必乐观,说什么也比不上明清白玉的升值潜力大!」他们说。
黎老先生不但洞晓我的偏爱还要成全我的心愿,那几年陆陆续续找出一些旧藏的三代和春秋战国两汉古玉让我集藏。偶然看到大雅斋黄老先生匀给我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乃至夏商周玉琮玉环玉璧,他总是频频点头说:「这才是正道!」我那段时期在欧美博物馆里镇日追看的也是这样的高古玉器,传世古玉固然好看,生坑古玉也神奇,都矜贵。听说西方收藏中国古玉始于二十世纪一九一○、二○年代,古董行的传世古玉和古墓里的生坑古玉他们都要,欧美学院艺术馆珍藏的一批私人藏品结果都成了外国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对象,中国近年考古工作整理的遗址报告和论文图片听说也都成了外国学者宝贵的参考资料。
为这部《承芳展雅》编写著录的麦耀翔先生盛赞黎老先生乐善豪迈,热心公益,七十年代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成立之初,他劝收藏界友朋募捐买下的一批明清广东书画终于成了文物馆的重点收藏;黎老先生还捐过自己的藏品给香港、上海、南京的文博机构,连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都有他捐献的古董。老先生素来重视文物文玩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当然,」他早年对我说,「毕竟是生意人,这些古董的经济价值我也不能忽视!」有一年,黎老先生从旧藏中找出一件战国方形管状玉器,满雕谷纹,长十四厘米半,通身褐沁,说是早岁欧洲收回来的稀珍,劝我好好玩玩:「过去无数收藏家要我卖我不卖,」老先生说。「如今老了,无所谓!」过了许多年,法国Myrna Myers的中国古玉藏品出了专书《Radiant Stones: Archaic Chinese Jades》,书中八十八号藏品跟这件玉管大小、型制、花纹、沁色几乎一模一样,南洋玉痴朋友说他在找路子买下这件老玉。那些年,我还从黎老先生的秘笈中挑到不少春秋战国秦汉六朝唐宋的玉雕,都是小小挂件摆件,只有一座干隆白玉瑞兽镇纸润白硕大,稀贵非凡,不买几乎罪过了。我敬重老先生仁厚的指点,老先生迁就我单薄的财力,连林风眠画的扇页都廉价给我玩赏,绝真绝精。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路过大雅斋拜识黎老先生的时候他的公子黎志文一定还是个学生;进入二十一世纪老先生渐渐过着退隐生活,古玩店都归志文打理,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黎小先生一边继承父亲牢固的基业一边实践新颖的构思,偶然找出一些后仓旧藏的文玩给我观赏,偶然我忍不住诱惑也买了一些珍而存之。那一定也是黎老先生藏了好几十年的珍品:清初竹雕香筒刻卓文君听琴的故事,尺寸高大,称得上香筒之王;干隆工紫檀书函形文具大匣,牛骨刻线装书页和签条,包浆鉴人,摆上案头抢尽风头;牛角圆雕婴戏图笔筒,欧美拍卖图录上偶见这样的干隆精品,外国收藏家都抢着要。《承芳展雅》中的一些木雕座子我在黎家古玩店里见过一些,都是黎志文整理的时候顺便给我观赏的。黎老先生一辈子经眼经手的中国古董上千上万都不止,官窰瓷器他珍存的一定还有不少,雕漆好像也藏了很多带款的皇家神品,连辉煌的清宫西洋自鸣钟我都见过好几座,老先生和他的儿女们竟然选了木雕座子办展览出专书,那是故意给中外古玩界带来一次美丽的联想。港大美术博物馆苍老得亲切,星期天下午尤其安静,我独自先去看了一次,再陪台北老朋友沈茵去看第二次,又陪新加坡旧交罗门去看第三次。「岁月还是老的好!」沈茵看完满脸古典的秀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