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说得有道理。但我对于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感觉必须要讲清楚为快的。即使讲得不对,也可以从诸位师友的反馈中纠正自己的错误,呵呵。
不过,猫引用的密度数据,2.66~2.976可能出自《中国和阗玉》这本书,里面描述了墨玉比重为2.66。如果按它这个说法,墨玉的手头就和岫玉一样——这使人更难通过表象去分辨墨玉了。这本书中还提出硬度标准为6.5-6.9,很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
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好书,但它出版于1994年,当时采的样本显然还不够多。我自己测定的青花料(以前贴出来过,也属于墨玉的一种),密度是2.96。
我也翻阅了许多玉器相关的书籍、论文,大部分2005以后出版的书籍,对和田玉密度都采用了标准里的数据(2.9 - 3.1),部分论文采用2.9 - 3.0这样的数据(可能是没细看标准,标准的上限是+0.15,下限是-0.5);大量的书籍中提出的辨别手段,都有密度这一重要项目;如果和田玉的密度范围真的是2.66 - 2.976的话,那么再提密度这个概念还有何意义?众多石英岩的密度都能达到这个标准。我记得岳工在某个回贴里也提到低于2.9比重就很值得怀疑之类的话。这说明,这个标准制定肯定是经过非常严格、大量样本采集后得出的结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存在比重较轻的软玉,比如部分青海料,比重会小于2.9,但不会小于2.8。
我想请猫兄也动手测一下手中的墨玉标本,纯黑的,青花的,(我这里的标本肯定没猫兄的多),然后给我一个数据。这样我就获得更多有关密度的信息了。
在30℃以内,我们可以统一把水的密度认为1,因为都是在0.999后面的小数点变化,完全可以忽略。所以自行测定的密度,是有效的,有比较意义的。
点测折射率,也是来源于中国和田玉这本书的说法,当然,它分析的是透闪石的折射率范围,这个范围也比标准的宽很多。点测折射率,目前大部分珠宝鉴定中心,对于软玉类是无法鉴别的——因为抛光度不够。那么我们看到许多证书上,都直接写了个1.62的折射率,是怎么回事?因为那些鉴定中心的人,通过肉眼鉴定玉为真,因此写一个最能表征软玉特征的数据上去——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测,或者测不准。这个结论是我花了好多学费,一次次请他们测我手中样本得出来的。
我说的另一种检测,不是普通的珠宝鉴定方式。是完全基于矿物学的检测,价格不便宜,但也能接受,呵呵。一般100克的东西,知道结论要花100元,出矿物学证书,要200元。所以这个还是很权威的一个结论。
其实我在刚接触玉石的时候,就开始努力寻找一种可以物理解决玉石鉴定的方法。期间也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在密度和硬度这两项,没有其他岩石可以和软玉交叉。所以,基本上我就做这两项数据,来判定是否为软玉。当然,这也是不很全面的,值得商榷的。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这是最保险的一种办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0 13:06: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