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了一下自由讨论区,拜读了几个帖子。其中一个帖子讨论了老坑的概念,我对于概念及其对认知的影响有相当的兴趣,而且今天难得有时间,所以就随便说几句,当然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一般理解,老坑就是那些开采时间较早的坑口,因为开采得早,所以玉质较好。讲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开采得早玉质一定就好吗?这两者之间真的会有显著相关吗?如果用简单的形式逻辑来考虑,两者也许会有一定的关系。
人们会做以下两种推理:第一种推理:既然坑口开采得早,说明坑口玉质好,因为人们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会从玉质最好的坑口开始开采,然后开采玉质其次,最后开采玉质最差的。第二种推理:由于坑口开采得早,开采者对于其坑口内玉质的情况已经了解得很透彻,到现在还在开采,说明其质地较好。如果我们做仔细的分析,会发现这两种推理都站不住脚。先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开滦煤矿是中国开采较早的煤矿,是典型的“老坑”煤矿,到现在还在开采。那么其开采的煤质一定是最好的吗?一定比现在的“新坑”煤矿,比如神华集团和兖州煤业等公司现有的煤矿的煤质要好吗?回答是——当然不是。坑口开采的早晚主要和开采时具备的可开采条件有关,而和玉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坑口开采的条件包括交通条件,开采的工具以及开采者具备的地质分析能力。认为人们一定会先开采好的坑口,再开采差一点的坑口是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实际上,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开采者不可能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开采玉的坑口情况有完整的了解,所以也就不可能做出所谓的理性决定——先开采有好玉的坑口。而坑口开采的持续时间,则主要取决于坑口内玉石的可开采量和开采的可能利润,也和玉质没有必然的联系。开滦煤矿之所以到现在还在开采,是因为其煤的储藏量较大。只要开采出来媒的售价高于开采成本加行业平均利润,就会一直有人开采下去,直到储量耗尽或者开采成本过高为止。开采玉的道理同样如此,事实上很多只产劣质玉的老坑口还在源源不断给我们的市场开采并提供劣质玉,只要他们有足够的储量,以及有一定的销售利润。
既然坑口开采的早晚和玉质并不显著相关,那为什么还有老坑这个概念产生?这个概念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这实际上是一个释义学命题,就是人们是怎么样通过概念来认知世界的。对于老坑概念的剖析,要分成两步。第一步,这个概念的语境是什么,也就是老坑概念主要用在哪里。第二步,这个概念在特定的语境中,其意义何在以及概念使用者的意图何在。据我的了解(不一定准确),老坑的概念主要还是用于青海料以及其他山料中,用在籽料上的似乎很少。老坑表达的意思很清晰,就是好坑。问题在于,为什么要用老来指代好呢?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老有历史感,而历史感和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玉的联结可以增加其价值感。其次,更重要的是,青海料和其他山料在品质上有些瑕疵为人所诟病,比如说,玉盘了以后会发灰,玉化程度不高,水线结晶较多等等。总的来说,就是玉质不稳定。而老在人们的脑海中和稳定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用老坑的概念就可以消除大家对于青海料等山料玉质不稳定的担心,而增加其价值。(所以老坑的概念其实可以用于一切有玉质不稳定担心的场合,而不局限于山料。但用在山料特别是青海料上作用更大,因为它的玉质最不稳定)
所以说白了,老坑和新坑的概念就是出售者采用的区分某种玉质不稳定的玉种(主要是青海等山料)好坏的方法,然后能够借此抬高其中玉质较好部分玉的价格的手段。而和坑口的产地以及坑口的开采时间没有太多直接关系。最后想说的是,创造这样的概念有道理吗?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只是描述得不够准确。老坑概念存在的主要目的是纠正人们价值观念的某种误差,比如很多人会觉得青海玉就是劣质玉。其实在青海玉中确实有一些不错的玉,单纯的用产地来指代玉质肯定有问题。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就需要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拾遗补缺。否则的话,对玉的质量的描述就会不准确,并且销售者就会蒙受相应的损失。(因为他只能按照低质玉种的价格去出售相对高质的玉)所以只要有概念不能涵盖概念对象全部信息的情况出现,就会出现新的概念或者子概念。老坑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概念或者子概念。但是描述得确实不准确,因为它是利用了人们思维中的概念偏差和简单形式逻辑的错误。老坑的概念本身不包含任何时间因素,无论是从开采的时间上来说,还是从玉本身的生成时间来说。所以老坑并不老,新坑并不新,它只是一个虚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