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8643|回复: 1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个格调高的 —— 《旧时风物》 翻页更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8 22:42 编辑


    前些日子看到很多逼格极高的文玩 “高手” 斗法,个个身挂法器,满嘴真言,好像不骂街的话就不完整一样,格调好高,只能仰视。


    这帮孙子搞得我现在都不敢露手里东西,以前出门或揉葫芦、或盘核桃,如今耻与此辈为伍,只有揣在兜里暗暗盘玩。


    要说真正的玩家,那要算王世襄老爷子。  可老爷子说了,他就是业余票友,随便玩破铜烂铁,收金石书画碑帖瓷器的才是专业玩家。   但现在专业的鲜有人知,这位 “ 业余 ” 的文玩巨人可以说能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当然,王老玩的、收藏的时代、器物也比较久远,现在也都是价值不菲的宝物,或者说说还在世的文玩名家收藏如何?  马未都、董桥等文化名人,著作可谓车载斗量,不及细述。   这次,说说世家名门、三世太史赵珩先生的收藏、生活琐记,或许有助提高我们对各种 “玩” 的认识。  文革时都不会被抄家的人家儿,可谓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能把各地小吃随便写成吃货宝典《老饕漫笔》 。  簪缨之后、诗书世家,那玩起来,更不容小觑。


    诸位,您且听小子细细道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29 | 只看该作者

   自序


      我的两本随笔集——《老饕漫笔》和《彀外谭屑》出版后,常常有稿约,让我写一点关于旧时生活方式的小文。也许是缘于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人们常常怀念旧时那种较为舒缓与闲适的生活,以及与之有关的旧人、旧事和旧物。陶渊明曾谓“天气澄和,风物闲美”,恰逢退食之年,我想此正是人生中最为澄和闲美的时光,于是搜寻着依稀尚存的记忆,写了一些零星随笔,结集为《旧时风物》。


     年轻时读书不求甚解,又懒得下苦功夫,因此读得最多的是古人的笔记,这种体裁的书读来不费力,信手拈来,看上几页,拿得起,放得下,于是从唐宋到民国时期的笔记读了不少,兼及史料、读书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当然,笔记这种东西是不大靠得住的,比不得正经正史,文章旁引,亦仅能作为参考。原因就是作笔记的人难免融入了个人的观点,同时也囿于知识的局限,所以是不可都当信史看的。古人的笔记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可长可短,不受字数的限制,言简意赅,读来有种文学的享受。但是也有些遗憾,那就是过于精练,一事情很难原原本本说清楚,总有些言犹未尽之感。尤其对“士人”圈子外的读者来说,或多或少有些不大清楚的地方,文中提及的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也颇感陌生,倒是现代文体可以顺畅地解决这些问题。也许是受笔记影响较大,于是总想以一种新笔记体记录些旧事。


     中国文人是含蓄的,因此旧时笔记大多不融入个人的情感,臧否评说,春秋笔法大多尽在字里行间,可能现代文体就不免会有更多的直白与流露。此外,写得高兴,也会东拉西扯,不似论说文章那样严谨有序。书中除《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一篇是发表在《光明日报》的讲座录音之外,其他都是近两年写的一些小文,关乎旧文化与旧时的人和事,有些甚至是约稿者的命题之作,仅可看作是一种现代文体的杂俎笔记,《旧时风物》中所收录的大体就是这类东西。


    一叶小舟,恐怕难以载得动许多旧时风物,聊作读者消遣罢。



                                                                                                                                                                                                                                                       赵珩


2009年暮春谨记于彀外书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13 21:29 | 只看该作者
好,有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31 | 只看该作者




旧时风物


辑一


月华秋水夜闻歌——文人与戏 1

莼鲈盐豉的诱惑——文人与吃 4

儒林杏林亦相通——文人与医药 7

博物君子今何在——文人与收藏 10



辑二

书斋案头的精致——说文房 13

润墨濡毫是砚田——说砚 16

天工人作两相得——说印章 18

温馨的彩笺 21

尺书鲤素的落寞——有感于书牍时代的消逝 22

椟中万象 24

从手帕到Napkin 26

徐来小清风——说扇 27



辑三

常忆庭花次第开 30

春在闲情雅趣中 32

厂甸旧事 35

消失的香蜡铺 36




辑四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 37

圆明园被焚烧劫掠之后 48

万牲园往事 49

凌霄花下 49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9年7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3 21:36 | 只看该作者
熊原来是作家呀
膜拜膜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39 | 只看该作者
玉友团团长 发表于 2015-1-13 21:36
熊原来是作家呀
膜拜膜拜


  不是作家,是业余转帖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3 21:47 编辑




赵珩:旧京风尚玩家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9日 17时17分




     文 刘思瑶 摄影 王甜



   还原一个时代的物和风


    继《老饕漫笔》、《彀外谭屑》之后,这本《旧时风物》延续了淡雅的黄色封皮,而书名则由刘宗翰先生题写。“所谓‘旧时风物’,‘物’是反映‘风’的,从这些物和对物的利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尚。”赵珩讲到,因为生活经历的特殊,他本人除完成了体制内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游离在体制外的,“《古文观止》我可以全部背诵下来。”而家庭背景的特殊,又让赵珩对曾经的旧时代有着更多接触和感受,“从五六岁到十来岁,很多老的文化人甚至官僚我都见过——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我见到他时他已经70多岁;现在甭说我这个年龄,就是80岁的老人也不见得见过。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忘年交,朱家溍、王世襄、黄苗子,比我大三十几岁,我今年61,其实生活经历可以往前推20年。”


    正是这样的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让赵珩得以诠释出那个已逝的时代;而他乐天知命的性格,又决定了他更关注旧时人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一天24 小时,除去睡觉和工作,比如做知府、县官,剩下的闲暇时间他们如何度过?是喝酒还是做诗,或者玩儿,那玩什么了?”


    赵珩喜欢读旧时的笔记闲书,书里没有攻城略地政治改革,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某些一鳞半爪,也能成为历史旁证。“比如我们考证一个建筑物,正经正史中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是始建于唐代,到宋时也有记载,元代突然就没有了,而明代又有记载了,那到底元代有没有这个建筑物呢?可能在某个元人笔记里,记录了他某天去游玩时那个建筑物是什么样的,这就佐证了它的存在。”


    关注这些已消逝了的生活状态,对赵珩来讲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态度:“我们力图去还原旧时的场景和生活,让自己静下来。”而现在大部分人对旧时生活的了解,只源于电视剧,但其中的常识却错漏百出。“举个简单的例子,甭管是王府还是官僚的府上也好,门上挂一块匾,写着张府、刘府,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没有的。中国人是很含蓄的,王府都不挂匾,更不用说普通官吏。为了送信的方便,也许会在门前挂个小牌子‘刘寓、刘宅’。电视里说‘明儿把这东西送我府上’,这也是从来没有的说法,只有说对方才会说去你府上,而讲到自己时,我们会讲‘敝宅、寒舍’。上至官僚下至普通百姓,没有‘本府、本少爷、本姑娘’的自称,那是为人所不齿的。”




   平民生活,贵族精神


    在书房中,赵珩为我们随意拿出一个菜单,规整的小楷写在红色撒金折页上,老早听说过他对吃的研究,与王世襄、朱家、周绍良等人的忘年交,但都不如眼前这一个小小的菜单,让人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这就是请朋友来吃饭时写的一个菜谱,有的朋友吃完会要走。其实生活的情趣就在这些小事物中,这个折子才4元钱一张,买上20元钱的且用呢!”赵珩说,其实贵族的对立面不是平民,平民老百姓也可以做精神贵族。


    相较于知识的渊博,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更让人叹奇。当年他曾在内蒙兵团呆了两年,既没有战天斗地扎根边疆的红心,也没有黑心,“就是觉得没法子,那就过一天算一天,顺其自然。”  1969年秋的某天,不满20岁的他在乌兰布和,一个人骑马去另外一个兵团解决问题,事情完毕已经黄昏,到食堂买了冰凉的白水熬西葫芦和三个馒头,在一个破土坯房子里,就着凉西葫芦啃馒头。吃完一个馒头,他突然想起那天是中秋节。“于是我就去了团部的小卖部,里边包括碱面肥皂一共二十种商品。跟人说了很多好话,买了半斤白糖,回到我那土坯房子油灯下,把馒头的芯掏出来吃了,用那半斤白糖夹在两个馒头中间,趁着还比较松压扁成饼子,周围捏上棱角,变成两个白糖馅的馒头月饼。”


    就这样,穿着破棉袄的赵珩,兜里揣着两个馒头月饼,独自骑马到沙漠和草原的接壤处。“月亮升起来时,整个乌兰布和沙漠万籁无声。天非常低,月亮离我非常近,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美的月色。那天晚上也许我想了许多,也许什么都没想,我感到一种从没有的开阔,也感到从来没有的茫然。我觉得我在拥抱着自然,自然也在拥抱着我。就那么过了一个中秋节,简直美极了,细嚼慢咽吃了那两个馒头月饼。”


    赵珩反复强调,在任何条件下他都会热爱生活,“当年的月亮,后来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再没见过那么漂亮的。”也许这就是旧时士人生活的真味:无论外在如何,内里的情怀,永远都在寻找发现生活的美。





    《旧时风物》,赵珩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版,39元








   赵珩的乙酉新正宴客食单


    冷菜围碟十四件:清酱羊肉、什香素菜、如意金钩、酱制子鸡、千里炒酱、姜汁松花、广东香肠、南京小肚、家乡咸肉、蜜汁叉烧、甜酸圆菜、四川泡菜、菜心、凯撒沙拉

    热菜十件:火爆鱿鱼、维扬狮头、奶油杂拌、八宝鸭子、米粉蒸肉、干烧鲈鱼、蜜汁火方、糟溜鱼片、大烤羊腿、干炸响铃、什锦一品锅

    点心三道:意式小包、上海春卷、虾仁炒面

    甜品两件:八宝饭、核桃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54 | 只看该作者


   月华秋水夜闻歌  ——   文人与戏



    元代杂剧的兴盛,大抵是基于散曲形式的繁荣。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元杂剧的创作与文人的参与,是因为元代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废除科举,使文人失去了仕进的机会而怡情于杂剧的创作。其实这种说法也有其片面性,并不能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整体状况,金元诗词也并没有因散曲形式的出现而沉寂,只是到了元代,散曲、杂剧才以一种新的形式生面别开。正如王国维所说,“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戏剧将历史与文学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向平民阶层呈现,成为 “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同时也是文人将自己的思想、性灵和情感融入其中的自我表达。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纪君祥、马致远等人的戏曲创作被后人赋予那么多现实意义、反抗精神和人民性,等等,恐怕也是他们在创作之际始料未及的。


    明清传奇应该说更多地渗入了文人的唯美主义追求,传奇作者的文化层次与社会地位也较之元代更为复杂。明代从未阻塞过文人通过科举晋身仕途的道路,传奇也照样日渐繁荣,文人的参与比元代更为广泛。


    除了戏曲文学之外,在音律和声腔方面也有了更多的介入,尤其是十六世纪以来昆腔的形成,使得传奇在戏曲舞台上有了更为完美的表现。应该说,明中叶以来的戏曲即有雅与俗之分,并不是到乾隆时期花部兴起和雅部衰落才出现的这种分野。杂剧和传奇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表现历史故事和市民生活的,唐宋以来的历史小说和话本成了戏曲创作的重要源泉,这一类戏曲为更多的市民阶层所接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台教化”。老百姓将戏曲故事看成是生活和历史的再现。清代焦循在《花部农谭》中就记述了当时一般百姓观剧后能对剧情热烈讨论,十天半月还议论不休的情景,而他们在评判身边事情的时候,往往也引用戏中的人物和事例作为依据。


    另一类戏曲则是文人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自我表达,细腻的打磨,精心的建构,使一部戏曲创作成为深邃典雅的艺术精品,再加上昆腔韵律和节奏,成为更加文人化的作品。尽管如此,这两种不完全相同的审美标准也有其相通之处。昆曲的三大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久演不衰的剧目。乾隆中叶以前,所谓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戏曲家喻户晓,在市井闾巷中传唱不衰,也正是这种相通的体现。中国文人与戏曲有着极深的渊源,明代中叶以后,官僚士大夫之家多蓄养戏班,顾曲、度曲乃至进行传奇创作和晓习音律已成为士大夫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即使不是专业的戏曲作家,也会有几部传奇作品传世。如明末清初的阮大铖、吴伟业,其作品《春灯谜》、《燕子笺》、


    《秣陵春》也都成为传世之作。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更是戏曲爱好者,不但著有《曲话》、《剧话》,还自置小梨园一部,自己教习,每逢出游或宴客,必以小梨园演出为乐。李调元是四川人,他将昆腔带入川中,与川音结合,形成了今天的川昆。同治时期的两江总督吴棠也精通音律,尤擅昆曲,除了创建舒颐班,享誉大江南北之外,更是时常与幕友吹笛度曲。像 这样的文人士大夫钟情于戏曲的例子,在清末民初是极为普遍的,这里还 不包括像李渔这样专门从事戏曲创作与研究的专家。


    雅部正声的消歇与花部乱弹的兴起并没有使文人对戏曲的钟情热度降低,嘉道以后逐渐形成、同光时期日臻鼎盛的京戏,虽然在戏曲文学上远远逊于昆曲,但在声腔与流派上却又成为文人喜爱戏曲的另一审美标准。


    从戏曲的三个元素来说,京戏所欠缺的,正是它的戏曲文学部分,只是剩下舞台表演和声腔艺术。旧时有相当一部分京剧没有完善的文学脚本,只有总讲和锣经,教习方式是口传心授,使京剧的文学性相比传奇大打折扣。对于同光以来直至民国时期舞台上演的京剧,欣赏者更多地着眼于声腔艺术和流派的表现,很少有人从剧情和戏文方面进行赏析。


    清代伊始,曾明确规定禁止士人与梨园界往来,清中叶以前甚至禁止旗人去戏院观剧,但明代以来形成的官宦人家蓄养戏班和热衷戏曲之风,在有清一代却从未减弱。嘉道以后这样的政令形同虚设,从王宫贵胄到士林官场,文人沉湎于粉墨筝琶几乎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文人的参与已经不仅满足于戏园观剧,而且深入到修辞打本、清歌度曲、临场玩票、集评撰著等各个方面,以文人的功底和修养,很快能达到专业水平。


    民国以后,“文采风流今尚存” 的天皇贵胄像涛贝勒(溥仪的七叔载涛)和侗五爷(红豆馆主溥侗)等人,都可谓一代戏曲名家,即使是戏曲专业的名演员,也常常程门立雪向他们问艺,可见他们对戏曲艺术的造诣之深。于是,我们在赞誉“四大名旦”的艺术成就时,固然应该看到他们的勤奋刻苦,但也不能忽略他们身边文人的作用。梅兰芳周围的文化人最多,如李释勘、齐如山、冯耿光诸位,对他艺术上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再如荀慧生身边的陈墨香、程砚秋身边的罗瘿公等,都曾在他们的艺术道路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剧评家中也有徐凌霄、张聊公、汪侠公、徐慕云这样的人士,他们都可以说是真正懂戏而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行家。


    我的祖父赵叔彦先生(名世泽,号拙存),自 1929年卸任在北京做寓公以来,大体上只热衷于两件事,一是书画鉴藏,二是戏曲编撰。我至今仍藏有他创作和改编的剧本十余种,以及许多昆曲的工尺谱,都是用蝇头小楷缮写的线装八行笺。大概是他不满意皮黄俚俗的缘故,也或因遗憾传奇不能以京剧形式演出,于是就想出了个变通的办法,将许多传奇本子加工改变成皮黄戏(京剧)。他的这种想法恐怕也过于天真,并不能适应当时的市场效应。改编过的传奇仍然文辞太过典雅,脱离不了文人戏曲的窠臼,所以这些工作只能作为他身处沦陷时期北京城的消遣,真正搬上舞台的只有一出改编李渔《玉搔头》的《凤双栖》,四十年代中由张君秋演过几次而已。


    “新文化运动” 对京剧的冲击和影响应该说是很小的,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戏曲所面向的是市民阶层的娱乐市场,而“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还仅局限于文化与知识界。无论是清末上海潘月樵、夏月润、夏月珊兄弟排演的时装新戏,还是后来梅兰芳、尚小云编演的《一缕麻》、《邓霞姑》、《摩登伽女》等,对于京剧的发展来说,只能算是昙花一现,没有产生过什么重大的影响。在京剧近现代发展脉络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演员个人的才艺和流派渊源。戏曲的内容和文学形式已经降低到次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在撰写戏曲发展史时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从金院本、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可以很顺畅地述其文学脉络,但到同光以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只有演员和流派了。


    胡适、钱玄同和鲁迅的文学观点虽然迥异,但他们对传统戏曲的抨击却大体一致,在文化人中,他们几位对旧戏都没有兴趣。尽管如此,“新文化运动”的前后,却正是京剧处于鼎盛时期的年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京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当时并没有脱离整个社会的主流美学趣味,市民阶层不消说,文人对于戏曲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因“新文化运动”而削弱。


    自清代光绪末年以来,剧场已经有了现代照明设备,加上宵禁制度的弛废,夜戏、堂会不夜于京城,津沪两地更是繁华踵至,于是看戏(北京旧称听戏)成为各个阶层最重要的娱乐活动。那时的夜戏大约起于晚上六时,直到午夜方才散戏,演出剧目可达七八出之多,堂会戏更有开始于中午,直到半夜方散的现象。从清末民国以来直至五六十年代的许多文化人日记中,几乎都能找到在戏院看戏的记录。我曾刻意浏览过这些记录,发现看戏已不局限于社会科学界的近代学人,也有许多研究自然科学的学者参与其中,除了记述观剧之事,还有不少对戏曲和演员的评论。


    曾经有人说,旧时的教授在工作之余有三大嗜好,那就是逛书摊、吃小馆儿和看京戏。那时除了城内的大学外,西郊燕京和清华的教授们只能在周末才有这样的机会。大抵是在周六中午进城,去琉璃厂、隆福寺或东安市场的各类书店看书买书,晚上在城内小馆儿吃个晚饭,再到吉祥、广和、中和或开明看场戏。散戏后,在城内有寓所的则可住下,没有寓所的就借宿在亲友家。正因为这种交通的不便,燕京、清华在城内都设有几处招待所,以备散戏后不能返回学校的教授们留宿。东城骑河楼西口路北有一处院落,就是清华的招待所,我小时常去玩,那里就是专门为清华教授周末进城看戏而准备的。


    前几年,写过《张家旧事》、《最后的闺秀》的张允和先生曾在语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昆曲日记》,当时只印了一千册,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这是一本体裁很特别的书,与其说是日记,不如说是一部记录北京昆曲研习社历史的书。


    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于 1956年,是俞平伯先生与几位致力于昆曲研究的同好发起的,但在两度兴废的几十年间,真正主持社务活动的却是几位出身名门的家庭妇女,如张允和、周铨庵、袁敏宣、许宝等。她们以传承昆曲艺术为己任,潜心研究,践习氍毹,交流曲人,薪火相传,在昆曲发展的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昆曲日记》附有“曲人名录”,收录了现代昆曲爱好者与昆曲研习社交谊深厚的专业前辈、演员近二百人。我发现在这二百来人中,除了部分专业人士外,占大多数的则是许多大家熟悉的文化界长者。因为家庭及其他方面的关系,直至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对他们都是十分熟悉的。例如傅惜华、张伯驹、郑振铎、俞平伯、华粹深、叶仰曦、许宝驹昆仲姊妹、叶圣陶及至善至美父子、徐凌云、唐兰、谭其骧、吴晓铃、胡厚宣、吴世昌、倪征、张谷若、朱德熙、周有光、朱家、吴小如,等等,都名列其间。虽然他们各有不同的学术领域,如文学、史学、考古、法律、语言文字,都可谓一界之泰斗,但对昆曲却都有着很深的修养,且热衷于昆曲的传习活动。我至今仍记得 1959年在文联礼堂(即今商务印书馆)多次观看他们彩排和演出的旧事。彼时十一二岁的我刚刚开始看昆曲,只是记得礼堂内很热闹,演出前大家彼此寒暄,好像整个礼堂的人相互都认识。几次前往,看了他们演出的《闹学》、《惊梦》、《痴梦》、《絮阁》、《寄柬》、《小宴》、《受吐》……虽然那时还看不大懂,但却等于受了昆曲的初级教育,后来又陆续看了许多昆腔剧目,培养了一生对昆曲的爱好。


    我一直很留恋那些在剧场看戏的夜晚,从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初是一个阶段,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又是一个阶段,可以说是我看戏最多的两个时期,几乎每周有两三个晚上在剧场度过。且不言京剧、昆曲、川剧等戏曲形式和内容,就是回忆起那时在剧场里遇到的文化界、知识界泰斗级人物,就可以开列出一张百十人的名单。五十年代中期,我就看到不少大学的教授在东安市场的丹桂商场中逛春明、中原这样的外文书铺,几经挑选,拎上一捆洋文书去五芳斋或吉士林吃饭,最后再到吉祥听戏,可惜时过境迁,他们已经成为古人了。


    那时很少有私人汽车,每当散戏后,观众或骑自行车,或乘公共汽车归去。我是骑车的,路过几路电汽车站,总能看到几位我非常景仰的老先生在车站候车,虽年逾七旬或已耄耋,却尚无倦意。像七八十年代就见过俞平伯、吴晓铃先生等。而如我非常熟悉的朱家、周绍良诸位,彼时还算不上是老人呢,有时见到向他们问好交谈几句,翻身骑上车穿行而去。斯时正是星光寥落,月华秋水,静静的街道不闻人声,而方才的弦板笙歌却依然回荡于耳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57 | 只看该作者


   每篇都有比较珍贵的老照片资料,但大部分都是黑白的。  刚才用肾六试了试,照不好,照出来全是乌漆墨黑一大片。  我争取找图,但这本书连文档版本都不好淘换,更何况插图。   这几天再试试,把彩图都照下来,黑白的争取也照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13 22:49 | 只看该作者
坐等,细细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13 23:37 | 只看该作者
你的书?前面写的挺和我心意,想买一本,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3:40 | 只看该作者
夏三月 发表于 2015-1-13 23:37
你的书?前面写的挺和我心意,想买一本,细读。


       我买的书,话说我体型不如赵老头儿丰满,但年纪没那么大,还水灵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13 23:43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5-1-13 23:40
我买的书,话说我体型不如赵老头儿丰满,但年纪没那么大,还水灵着呢。

呵呵,不好意思呀,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0:00 | 只看该作者
夏三月 发表于 2015-1-13 23:43
呵呵,不好意思呀,熊大


   再说真要推销自己的书,应该注册个小号什么的,再争取上个淘宝、京东的新书榜才是正途。    呵呵呵~~~~

   赵家也算世代簪缨,先祖赵尔巽是《清史稿》编者,叔祖赵尔丰是武昌起义时被杀的四川总督,父亲在建国后编辑二十四史,主要是为太祖编辑各种史书,所以连文革抄家之类的事都没被波及,上山下乡开始后,赵珩先生去预备下乡的地方考察,还吃了一路美食(那时尚有建国前在各地大饭店掌勺的师傅,回乡后在国营小饭店补差),也算富家贵公子。   曹丕说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就是一辈子人当官的,能粗通居所的享受,三辈子当官的才会讲究美食靓服的品格,凑巧,人家前三代都是高官贵职,有足够的生活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1-14 02:10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是先去看《老饕漫笔》,从最低层次的需求开始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1-14 09:04 | 只看该作者
他们家关外就投了鞑子了,老牌的汉奸,为人处世当然有家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1-14 10:15 | 只看该作者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5-1-14 14:19 | 只看该作者
玩的雅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5:26 | 只看该作者
mickhu123 发表于 2015-1-14 09:04
他们家关外就投了鞑子了,老牌的汉奸,为人处世当然有家训。


  对,他们算 “从龙入关 ” 的包衣奴才。  现在按正能量说法,满汉本是一家,关外也是明领土,这算民族内部矛盾,袁督师被京城百姓切成刺身吃了也算意外身亡。   我朝活得一手好稀泥。

  由此能看见一个家族的远虑:从明末到清末,北洋、民国、日伪、建国,每一代都完好无缺,甚至能抱住毛太祖大粗腿,当翰林编修,要单以一个家族论,是很成功的明哲保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15:27 | 只看该作者
新疆的猫 发表于 2015-1-14 02:10
我还是先去看《老饕漫笔》,从最低层次的需求开始满足。


   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前一本说的比较早,后一本可以当现在的吃货指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1 14:2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