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3 21:47 编辑
赵珩:旧京风尚玩家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9日 17时17分
![]()
文 刘思瑶 摄影 王甜
还原一个时代的物和风
继《老饕漫笔》、《彀外谭屑》之后,这本《旧时风物》延续了淡雅的黄色封皮,而书名则由刘宗翰先生题写。“所谓‘旧时风物’,‘物’是反映‘风’的,从这些物和对物的利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好尚。”赵珩讲到,因为生活经历的特殊,他本人除完成了体制内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游离在体制外的,“《古文观止》我可以全部背诵下来。”而家庭背景的特殊,又让赵珩对曾经的旧时代有着更多接触和感受,“从五六岁到十来岁,很多老的文化人甚至官僚我都见过——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我见到他时他已经70多岁;现在甭说我这个年龄,就是80岁的老人也不见得见过。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忘年交,朱家溍、王世襄、黄苗子,比我大三十几岁,我今年61,其实生活经历可以往前推20年。”
正是这样的教育背景以及人生经历,让赵珩得以诠释出那个已逝的时代;而他乐天知命的性格,又决定了他更关注旧时人的社会生活:“一个人一天24 小时,除去睡觉和工作,比如做知府、县官,剩下的闲暇时间他们如何度过?是喝酒还是做诗,或者玩儿,那玩什么了?”
赵珩喜欢读旧时的笔记闲书,书里没有攻城略地政治改革,但却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某些一鳞半爪,也能成为历史旁证。“比如我们考证一个建筑物,正经正史中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是始建于唐代,到宋时也有记载,元代突然就没有了,而明代又有记载了,那到底元代有没有这个建筑物呢?可能在某个元人笔记里,记录了他某天去游玩时那个建筑物是什么样的,这就佐证了它的存在。”
关注这些已消逝了的生活状态,对赵珩来讲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态度:“我们力图去还原旧时的场景和生活,让自己静下来。”而现在大部分人对旧时生活的了解,只源于电视剧,但其中的常识却错漏百出。“举个简单的例子,甭管是王府还是官僚的府上也好,门上挂一块匾,写着张府、刘府,这在中国历朝历代是没有的。中国人是很含蓄的,王府都不挂匾,更不用说普通官吏。为了送信的方便,也许会在门前挂个小牌子‘刘寓、刘宅’。电视里说‘明儿把这东西送我府上’,这也是从来没有的说法,只有说对方才会说去你府上,而讲到自己时,我们会讲‘敝宅、寒舍’。上至官僚下至普通百姓,没有‘本府、本少爷、本姑娘’的自称,那是为人所不齿的。”
平民生活,贵族精神
在书房中,赵珩为我们随意拿出一个菜单,规整的小楷写在红色撒金折页上,老早听说过他对吃的研究,与王世襄、朱家、周绍良等人的忘年交,但都不如眼前这一个小小的菜单,让人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这就是请朋友来吃饭时写的一个菜谱,有的朋友吃完会要走。其实生活的情趣就在这些小事物中,这个折子才4元钱一张,买上20元钱的且用呢!”赵珩说,其实贵族的对立面不是平民,平民老百姓也可以做精神贵族。
相较于知识的渊博,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更让人叹奇。当年他曾在内蒙兵团呆了两年,既没有战天斗地扎根边疆的红心,也没有黑心,“就是觉得没法子,那就过一天算一天,顺其自然。” 1969年秋的某天,不满20岁的他在乌兰布和,一个人骑马去另外一个兵团解决问题,事情完毕已经黄昏,到食堂买了冰凉的白水熬西葫芦和三个馒头,在一个破土坯房子里,就着凉西葫芦啃馒头。吃完一个馒头,他突然想起那天是中秋节。“于是我就去了团部的小卖部,里边包括碱面肥皂一共二十种商品。跟人说了很多好话,买了半斤白糖,回到我那土坯房子油灯下,把馒头的芯掏出来吃了,用那半斤白糖夹在两个馒头中间,趁着还比较松压扁成饼子,周围捏上棱角,变成两个白糖馅的馒头月饼。”
就这样,穿着破棉袄的赵珩,兜里揣着两个馒头月饼,独自骑马到沙漠和草原的接壤处。“月亮升起来时,整个乌兰布和沙漠万籁无声。天非常低,月亮离我非常近,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美的月色。那天晚上也许我想了许多,也许什么都没想,我感到一种从没有的开阔,也感到从来没有的茫然。我觉得我在拥抱着自然,自然也在拥抱着我。就那么过了一个中秋节,简直美极了,细嚼慢咽吃了那两个馒头月饼。”
赵珩反复强调,在任何条件下他都会热爱生活,“当年的月亮,后来我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再没见过那么漂亮的。”也许这就是旧时士人生活的真味:无论外在如何,内里的情怀,永远都在寻找发现生活的美。
《旧时风物》,赵珩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版,39元
赵珩的乙酉新正宴客食单
冷菜围碟十四件:清酱羊肉、什香素菜、如意金钩、酱制子鸡、千里炒酱、姜汁松花、广东香肠、南京小肚、家乡咸肉、蜜汁叉烧、甜酸圆菜、四川泡菜、菜心、凯撒沙拉
热菜十件:火爆鱿鱼、维扬狮头、奶油杂拌、八宝鸭子、米粉蒸肉、干烧鲈鱼、蜜汁火方、糟溜鱼片、大烤羊腿、干炸响铃、什锦一品锅
点心三道:意式小包、上海春卷、虾仁炒面
甜品两件:八宝饭、核桃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