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人爱美玉在2008-12-6 19:56:41的发言:
如果有何不妥,请指出,我是愿意学习的,呵呵。
并没有多大的不妥。因为你用“软玉”一词涵盖了所有种类的玉,呵呵。
当然,最后一句“这种玉”,我不清楚是否特指和田玉。我是默认你把“软玉”当成“和田玉”来说的。
如果是这样,这个结论显得很不合适。大家都知道古玉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岫玉、梅岭玉、河磨料、汶川龙溪料、独山玉、各色地方杂玉、石英岩、玛瑙、碧玺,甚至还有大理石、青金石。这里有一些已经超出了“软玉”的范围。岫玉在学术上属于“软玉”,但在狭义上不算。当前学术界的“软玉”基本特指透闪石玉,而且有些还特指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
至于精神载体一说,我向来是不认同的。那是夸大其词。玉石自古都是作为上层建筑的独享品存在的,如果说那是“中国人”的精神载体,岂不是把众多下层劳动者扫灭得一干二净?中国人有精神载体,但绝对不会是玉!中国人的精神载体是语言(口头的、文字的)。只此一种,别无其他。但是语言也会变化,说明精神载体也在变化,这是符合人类进化进程的。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玉料观也在变(战国前很少见到白玉,青玉为多);工艺在变(各时期基本都有典型特征)。明后期翡翠传入国内(也有人说元朝就有,但没有典籍和实物),当时是作为和田玉的替代品种,到慈禧狂爱翡翠,造成翡翠声价日涨;直至今日,极品白玉的价格根本无法比拟极品翡翠。说明对玉的看法在变。
到80年代后期,翡翠才发现玻璃种,一开始没人能接受这样的东西。现在玻璃种成了翡翠中最高档的玩意儿。。。
哪有不变的东西?怎么界定“这种玉”?如果你非要说“这种玉”包罗万象,那我就没啥好讲的了。
所以说你的见解真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6 20:14:1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