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301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田玉籽料是怎样形成的?作者:蒋有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4-9 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和田籽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是由山料经水流冲刷而成的吗?  
     籽料的原生矿体是山料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查阅过很多资料、书籍,也聆听过不少玉石专家学者的演讲论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说法,绝大部分都说,籽料是由山料因冰雪消融,经山体风化崩塌而顺水冲入湍急的河流中,再经数百公里河水的搬运冲刷,棱角随之被磨去,最后形成了现在的卵状籽料。这种说法的根据何在呢?根据有四:  
  1.籽料出产在玉龙喀什河床中,水就是搬运琢磨玉石的天然工具。  
  2.和田玉山料就产在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冰山上。  
  3.玉龙喀什河源头山脚下的河床中,确有被水冲刷下来磨去部分棱角的山流水原料。  
  4.山流水原料再经过200多公里的洪水冲刷琢磨,冲刷到玉龙喀什河平坦的和田市地段,沉积下来,自然就棱角全无,被磨成了卵石状的籽料了。  

  以上证据乍一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无可挑剔。但根据我几十年的实地观察,反复捉摸,认为以上论据尚不全面,只说到了它的表面,没有说到它的本质。大量事实证明,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洪水冲刷而成的,也就是说,籽料的原生矿不是山料,其本身就是与山料一样的另一种原生矿体。其论据有六:  
  1.玉龙喀什河的源头,即出山流水的冰山脚下,距离出产籽料的和田市大约有270公里。在这270公里的河床中,从出山流水的那个冰山起,一直往下约20多公里的河床中,可以捡到为数不多的山流水。再从20公里往下到200多公里的这段河床中,根本就没有玉石。再从约200公里往下到270公里的这段河床中就是籽料出产的主要地段。有人讲,中段近180多公里没有玉石,是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都被洪水把玉石冲到下游去了的缘故。请问前面那20多公里的河水流速不是更湍急吗?为什么在那一段或多或少还可以捡到玉石?而这180公里的地段,为什么不论大小一块玉石也捡不到呢?河床里到处都是卵状石头,没有一块玉石,石头没被水冲走留了下来,唯独比重比石头大得多的玉石反而被水冲走了,所以,“因为水流太急,玉料存留不下来”的解释自然是不能成立的。  
  2.再从玉的质地上讲,山流水的玉质和籽玉的玉质也不尽相同,籽玉的质地比山流水的更加细腻,更加温润,色彩更丰富。有人又讲,这是因为籽料经过水流的冲刷把山料外面的一层粗糙表皮磨掉了,只剩下中间的部分,当然就更好了。但我所说的质地不是外面的不好,中间的就好,水流的冲刷是不可能改变玉的质地和颜色的,不可能将粗糙的冲刷成细腻的,也不能把暖色调的冲刷成冷色调的。比如现在很多人为了能将山料卖到籽料的好价格,就不惜造假,将山料棱角切割掉,再放入滚筒机中与砂石一起滚磨,人工磨成的籽玉就这样做成了。这样的籽料是不是质地就好了呢?仍然不好,略有经验的人,一看便知是山料磨出来的。  
  3.籽料有白、青、碧、黄、墨等五种基本色调。而玉龙喀什河源头的山上只有白玉和青玉两种玉料,根本就没有碧、墨、黄玉,那么河中的碧、墨、黄玉又是哪里来的呢?更何况籽料的颜色是块块不相同,而山料在一个坑内基本是相同的。  
  4.籽料是山料冲刷而成的卵型,但有很多籽料上有半块石半块玉共生的现象。如果以上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就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存在。因为我们都知道玉比石更坚硬,更耐磨,玉都磨成极其光滑的卵石了,那石头还能安在吗?  
  5.再从籽料的质地、颜色在河流中的分布状况看,经我多年的观察总结发现,颜色、质地、块状、性能,甚至皮色大致相同的玉料基本上产出在同一段河道中,混淆的很少,只要你拿来一块玉料,我们一看基本上知道它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哪个地段,这与山料的产出分矿坑的道理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是水冲下来的,它不可能有如此清晰的分别。  
  6.从和田地区东起策勒县的奴尔多西至墨玉县的皮牙满多约160多公里的戈壁沙漠中,都有各色籽玉和戈壁料存在,难道这方圆约900多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中的玉都是河流改道冲刷而来的吗?我认为不是。  

  综上所述,籽料就是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这种卵状的原生矿体存留在海底,后经地壳变迁,造山运动,新疆这块土地由大海变成了陆地,籽料也随之浮出水面,形成了现在这种状况,所以籽料不是由山料经水冲刷而来,山料不是妈妈,籽料亦不是儿子,它们同样都是同一种矿藏中两个互不相干的原生矿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0-12-3 12:42 | 只看该作者

蒋先生的文章,我多次拜读,很多地方我是很认同的!但最新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就是说,籽料,仍然可能不是河道冲积而来,起码,很大一部分不是,而是远古的成矿带,在海洋时期,就形成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0-12-3 12:56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 但也是一种假设耳   没有确凿的证据辅佐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0-12-3 13:08 | 只看该作者

或许都说的部分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2-3 13:47 | 只看该作者
[em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2-3 23:15 | 只看该作者

存疑。得从和田玉的成矿条件来说,是交代变质矿床,这是个长期的过程,恐怕没法靠火山喷发那一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2-3 23:24 | 只看该作者
新人报道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2-3 23:4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是海地变陆地,那籽料就不会只在河里有了,

陆地上必然也可以发现。

 

河水的冲刷并没有把粗肉变成细腻,应该是经过冲刷,粗肉留不下来,细肉留下来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2-4 02:15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一帆在2010-12-3 23:40:22的发言:

如果是海地变陆地,那籽料就不会只在河里有了,

陆地上必然也可以发现。

 

河水的冲刷并没有把粗肉变成细腻,应该是经过冲刷,粗肉留不下来,细肉留下来了吧?

肉质不会因为在河床中冲刷而细腻,这个在随便一条河的中游就可以找到标本证实。也就是说鸡骨白冲了还是鸡骨白。肉细的料子是矿脉受压和结晶时间长所致的。玉料还是看肉别迷出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2-4 09:38 | 只看该作者
肉细的料子,普通在矿石最外侧,靠近僵石的部分,说明是矿脉结晶时间最短所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2-4 09:44 | 只看该作者

错的,还在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2-14 08:19 | 只看该作者

照这种说法,籽玉应该是到处都可能存在。而不是顺河床分布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2-14 08:32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kitnuo在2010-12-4 2:15:53的发言:

肉质不会因为在河床中冲刷而细腻,这个在随便一条河的中游就可以找到标本证实。也就是说鸡骨白冲了还是鸡骨白。肉细的料子是矿脉受压和结晶时间长所致的。玉料还是看肉别迷出处。

个人看,这个说法比较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2-14 09:01 |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以下是引用llyjj在2010-12-14 8:19:14的发言:

照这种说法,籽玉应该是到处都可能存在。而不是顺河床分布哦。

 

关于这点,我有如下的一些考虑:

 

首先,可以先了解一下蒋先生的经历,他年轻时就从事在和田地区的收玉工作,可以说是走遍了玉料出产地区的山山水水,所以,他所说的这种观点,一定是建立在蒋先生多年实际的观察和思考基础上的,相比我们这么多少去或者没去过的人而言,我认为,他的观点是有相当的可信度的!记得以前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呵呵!现在,玉石界,以讹传讹的事,有点多了。

 

其次,据我自己通过的了解,其实,籽料,不一定是完全顺河床分布的,玉龙河,居多,但很多城市、农田、沙漠、戈壁里(戈壁水返沙籽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应该是说,冲积扇区域,都有,不同的产状表现而已了!蒋先生观点的核心,就在于,玉龙河中间的河段,为什么没有或者少有籽料产出?!大家只要多看看一些记录片、照片和实物就不难看出,很多籽料甚至出产在半山腰上,跟河道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戈壁兄曾经展示过的类似火山弹的玉石蛋,也许,某种程度上也是佐证。

 

至于,籽料的形成,是不是由火山喷发形成、还是河流冲积形成,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证实的!但玉龙河,中间一段不产玉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2-14 10:28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这估计与上亿年河道改变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8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