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还是绕过主题,聊点新话题吧。
说是新话题,其实也是老话题,玩玉的朋友大多比较看重玉石的密度,普遍认为密度越好的料子越有价值,那么什么样的料子才是密度好的呢?
通常的说法是,“弱光下无结构(不包括用显微镜看啊,呵呵)”的料子是密度最好的,但在实践中,这个标准却是不成立的,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笼统说法。
同样是“弱光下无结构”,为什么有的料子显得玉质更好,有的显得生硬呆板?
在聊这个问题前,先简单介绍一下和田玉的细腻度、交织度和致密度三项标准:
(一)细腻度
所谓细腻度,是指玉石矿物颗粒的大小,矿物颗粒越细小,则细腻度越好。越细腻的料子,水头就越好,水头越好,玉感就越强,就越接近“脂感”这项指标。古人用“羊脂”来形容和田玉,说顶级的玉石如同“新鲜羊尾油”一般细腻,现在很多人都没见过新鲜羊尾油是什么样,以为跟菜市场里看到的“肥肉”差不多。
这样的料子属于细腻度足够好的(不等于顶级),按维族人的话是“料子里有水”,目前这样肉质的白料的市场价格相当高,在产地普遍是千元/克以上的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标准主要适用于白玉、部分青白玉和部分青玉,另外,接近“脂感”的“水头”,与青海料的“水”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极细而水”,后者是“清汤寡水”,是矿物颗粒形成不充分的表现,两者放一起对比很容易看出本质区别。
(二)交织度
所谓交织度,是指玉石矿物颗粒相互缠绕交织的程度,交织越充分的,韧性就越好,韧性越好的,脂感(=玉感)就越强。在不同产地的料子中,籽料的交织度是最好的,呈“毛毡状”交织结构,而“弱光下不见结构”的俄料,是无缝隙的整齐排列,至于“弱光下无结构”的青海料,则根本就是交织发育不全(=未成年)的表现。
这是“弱光下无结构”的青海料,还是所谓的“老料”,但仍然是“清汤寡水”的感觉。
(三)致密度
所谓致密度,是指玉石矿物颗粒间隙的大小,间隙越小的致密度度就越高,致密度越高的,光泽就越柔和。在致密度这项指标上,与俄料相比,籽料并不占绝对优势,俄料中矿物颗粒排列整齐且间隙致密的很多。
这样的俄料就属于交织度和致密度好的,只在个别指标上略逊于品质好的籽料。
综上所述,可知玉石品质的高下,比如“凝脂感”和“熟糯感”等等,并非只取决于某项指标,玉质(=脂粉)好不好,是多项指标的汇集,每一项都会对玉石的价值(=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至于玉石价值(=价格)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要更多一些,在实践中更为复杂,待LZ另文赘述吧。
LZ按:以上内容,不具权威性,仅供玉友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