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997|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


                                                       作者     张 勇



  轰轰烈烈固然令人艳羡,但毕竟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千军万马虽众,能挤过独木桥的却屈指可数。无限风光在险峰,能欣赏到的也只是寥寥。如此,我们就注定平凡吗?


  不是的。


  《南村辍耕录》里头讲:南宋有位官员,想在杭州找个小妾,找来找去没有可心的,后来有人给他带来一位叫奚奴的姑娘,人漂亮,问会干什么,回答是会温酒。周围的人都笑,这位官员倒是没笑,就请她温酒试试。头一次,酒太烫,第二次又有点凉,第三次合适了,喝了。从此以后,温酒从来都没失手过。既而每日并如初之第三次。公喜,遂纳焉。这位官员终身都带着奚奴,处处适意,死后把家产也给了她。为什么呢?因为“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其专心致志而然”。


  西北湖咖啡豆,是个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咖啡铺,只有两三张桌子,没有任何装修,却开了足足十年。这对台湾来的兄妹,驻扎在武汉,成了武汉小型咖啡馆的鼻祖,只卖曼特宁,从烘豆到咖啡,全部亲手制作。他家的店火到什么程度?很多客人只是路过,宁可站着,也会喝一杯咖啡再走,心满意足。咖啡的香味,大老远就能闻到。一家小铺,一种单品咖啡,提供无限的咖啡念想和生活方式。这让我也想起鼓浪屿那个坚持只卖蓝山的咖啡馆,老板娘偏好蓝山,只卖这种咖啡,那也是我喝过的最好的蓝山,一杯咖啡就让人灵魂出窍。


  当年上海有个沈京似,是个大吃家。把祖辈留下的家业吃得个精光,卖房子卖地吃。一般南北名厨到上海打天下,别人都可以不见,但沈先生却是要会一会的。沈先生当然不是有吃就到场的人,一般他要看请的什么人,谁烧的菜,嘴刁得怕人。他是潜心研究“吃”的一代沪上美食家,成为餐饮界的“无冕之王”, 在社会上颇具声望。


  后来沈先生穷下来了。什么也不会,就会个吃。出去登记要工作,人家问他,你会干什么?他说我会吃。呸!谁不会吃!后来有人把他这个本事反映给陈毅市长,说有个人光会吃,看给安排一个什么工作合适?陈市长说:“哦,那算得好汉子。吃了一辈子,散尽家财去吃,不容易!”让他到国际饭店工作吧。专门做菜的品尝工作。后来上海国际饭店的菜一直质量很高,与他这张刁嘴的贡献是分不开。给他开出的月工资二百元左右,在当时也算很高的工资了。专家教授也不过如此。他的烹饪研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六十年代,他主持编辑了《菜谱集锦》一书,曾多次再版,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地大宾馆,但他却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印入书中。他是烹调界公认的权威,为许多人赞赏。


  《花经》记叙了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时本是一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有兴趣的事才好,才算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购买田地十余亩,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混浊之世,百无一可,唯花木差可引为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鹃、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养出了人间知己,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好了人生一件事。而把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只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名留千古、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飘》屹立于世界文坛,人生不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可叹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只要你能够倾一生的时光与精力、倾一生的思维与智慧、倾一生的执着与追求,黾勉苦辛,朝乾夕惕,不气馁、不放弃,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极致,那么,你就能超越梦想、成就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5-5-5 15:53 | 只看该作者
一事精致, 便能动人, 一人精致, 便可倾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5-5 15:3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好文好文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5-1-15 19:26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后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5-1-14 16:1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见字多就头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5-1-14 14:24 | 只看该作者
“一事精致,便能动人”读后深感愧疚,道理虽浅显,可却难做到,总是犯了小猴摘西瓜的毛病,以至无一事做到精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5-1-1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1-14 10:26 | 只看该作者

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1-14 10:08 | 只看该作者
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1-14 08:04 | 只看该作者
太精彩了,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1-13 23:56 | 只看该作者
今日好雅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3:38 | 只看该作者
柳絮飞 发表于 2015-1-13 22:54
同感,虽然贾的字当地能卖钱,文中看似谦虚,倒真没想到平娃还以字自诩到如此。想起**画家之类尝尝自诩平 ...


   其实齐老头儿不止身体好,七十还能生儿子,做打油诗也算五百年来第一人。  他的诗配画,简直像白吉馍里的青辣子一样,醒目开胃,绝配。

   当然,也就是打油诗水平,不是贬低,再高也高不了多少。      开国以来,艳画腴诗盛行,什么文人画、士林诗都不吃香。  前期是木匠老爷子唯我独尊,徐院长改良画独步江湖。  现在是画小人书出身的被称为画坛魁首,也算我朝根基不正,贻笑后世。  这是国本,越土越俗越吃香,改不了,没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1-13 23:23 | 只看该作者
读此文章,得人生真味。谢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1-13 22:54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5-1-13 22:18
对谭先生由衷敬佩,这才是玩到一定境界的人。

同感,虽然贾的字当地能卖钱,文中看似谦虚,倒真没想到平娃还以字自诩到如此。想起**画家之类尝尝自诩平生诗第一,XX第二~~~,画最末,爱显摆因为专业得来的诗词名气,书画名气,真是是一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2:18 | 只看该作者

   对谭先生由衷敬佩,这才是玩到一定境界的人。


   不过我更想说,谭大叔,我咋没早早认识你呢?            呲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2:17 | 只看该作者


    藏者


         作者 贾平凹
       


  我有一个朋友,是外地人。一个月两个月就来一次电话,我问你在哪儿,他说在你家楼下,你有空没空,不速而至,偏偏有礼貌,我不见他也没了办法。



  他的脸长,颧骨高,原本是强项角色,却一身的橡皮,你夸他,损他,甚至骂他,他都是笑。这样的好脾气像清澈见底的湖水,你一走进去,它就把你淹了。



  我的缺点是太爱吃茶,每年春天,清明未到,他就把茶送来,大致吃到五斤至十斤。给他钱,他是不收的,只要字,一斤茶一个字,而且是单纸上写单字。我把这些茶装在专门的冰箱里,招待天南海北的客人,没有不称道的,这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不是给他写的字少了?



  到了冬天,他就穿着那件宽大的皮夹克来了,皮夹克总是拉着拉链,从里边掏出一张拓片给我显派。我要的时候,他偏不给,我已经不要了,他却说送了你吧,还有同样的一张,你在上边题个款吧。我题过了,他又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比前一张更好,我便写一幅字要换,才换了,他又从皮夹克里掏出一张。我突然把他抱住,拉开了拉链,里边竟还有三四张,一张比一张精彩,接下来倒是我写好字去央求他了。整个一晌,我愉快地和他争闹,待他走了,就大觉后悔,我的字是很能变作钱的,却成了一头牛,被他一小勺一小勺巧妙着吃了。



  有一日与一帮书画家闲聊,说起了他,大家竟与他熟,都如此地被他打劫了许多书画,骂道:这贼东西!却又说:他几时来啊,有一月半不见!



  我去过他家一次,要瞧瞧他一共收藏了多少古董字画,但他家里仅有可怜的几张。问他是不是做字画买卖,他老婆抱怨不迭:他若能存一万元,我就烧高香了!他就是千辛万苦地采买茶叶和收集本地一些碑刻和画像砖拓片到西安的书画家嘻嘻哈哈地换取书画,又慷慷慨慨地分送给另一些朋友、同志。他生活需要钱却不为钱所累,他酷爱字画亦不作字画之奴,他是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真正的爱好者和收藏者是不把所爱之物和藏品藏于家中而藏于眼中,凡是收藏文物古董的其实都是被文物古董所收藏。人活着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死,而最大的人生意义却在生到死的过程。朋友被朋友们骂着又爱着,是因了这个朋友的真诚和有趣。他姓谭,叫宗林。



                                                                                                                            1999年3月2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0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