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2905|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城小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末伏天燥,暑热不退,想来影响脾胃,饮食大减。  找几篇开胃的为大家消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5-8-19 16:0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留着晚上看,顶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5-8-18 03:35 | 只看该作者
看完,饿了,吃点先。{: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5-8-17 15:52 | 只看该作者
美食的散文小品,如美食一般的散文小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1:14 | 只看该作者
jason820504 发表于 2015-8-17 10:16
想象力不足,上点配图吧


   据说上了配图,有饿鬼就要咬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11:14 | 只看该作者
爱有杀气 发表于 2015-8-17 09:48
对山西美食,作者雁北八年,居然说不出个什么,真是遗憾,补充几例。

羊杂割:其实是羊杂汤,羊杂汤全国 ...


   得杀气兄指点,一下子豁然开朗。得找机会去山西吃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5-8-17 10:16 | 只看该作者
想象力不足,上点配图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5-8-17 09:48 | 只看该作者
对山西美食,作者雁北八年,居然说不出个什么,真是遗憾,补充几例。

羊杂割:其实是羊杂汤,羊杂汤全国各地基本都有,唯陕北与晋北与全国其他区域不同,全国其他区域的做法就是羊杂炖了个汤,汤色基本以透明或洁白为主。而晋北羊杂割汤色红亮,油而不腻,滋味十足。是喜欢重口味食家的不二之选。有机会大家去山西旅游,记住,在太原吃的羊杂割是与大同的有天壤之别的(当然太原也有买大同羊杂的店)。同朔二州,羊杂极佳,朔州右玉县羊杂是顶峰。

刀削面:与羊杂相同,大同的刀削面,也是与遍布全国各地的打折大同刀削面幌子的馆子有着很大的差别。诀窍在一个汤(与兰州拉面相同)。然而配菜也是十分过瘾,烧肉,丸子,豆腐,鸡蛋,好吃与否都在每一个店的制作水平中。不是拿个弯刀削点面条煮熟就完了,刀法也是十分讲究。

肉焖土豆:昨晚刚给朋友做了一锅,四个人风卷残云吃完,买了十个馒头只吃了两个。秘诀在水少,基本用肉自身的油脂和香味焖出,这个做的好的更少,在我们朔州大同两个市,应该没有十家做得好的。而且越是大店越扯淡,这个必须是铁锅慢火,高压锅带水焖出的简直是垃圾。肉的选择可是是各种,猪牛羊鸡,各有风味。

酸饭:老糜米发酵后的稀粥一样的东西,夏季冰后饮用,透爽无比。陕北也有。

烩菜:现在晋北烩菜堕落了,饭店里都照着东北乱炖做了,真是无语,秘诀还是一个水少,靠的是食材长时间加热释放自身香味。也是推介小馆子,味道极佳。

杂粮面食:这个网上有很多,花样百出,个人不喜欢吃,小时候吃多了,一吃就想起清苦的日子,不过特别健康。

炒红肉:就是炒猪肉红肉,这么粗放的吃法够野蛮吧。

大同兔头:只有一两个店做的好,和成都双流兔头比,各有千秋。

想起来再补充吧。
地处中原和游牧民族的晋北,饮食文化独具特色,既接纳了游牧民族豪放不羁的随意又有中原博大缤纷的细腻,在我国内蒙古南部边界形成了一条特色的文化带,以陕北晋北为代表,而山西的南部,则饮食接近河南关中,不具有独自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5-8-17 06:51 | 只看该作者
看过感觉更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8-17 00:44 | 只看该作者
半路出家DM 发表于 2015-8-16 23:54
为毛我半夜看到吃的帖子花熊,我恨你


   我这是帮您减肥,大师。   看习惯就麻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5-8-16 23:54 | 只看该作者
为毛我半夜看到吃的帖子{:soso_e109:}花熊,我恨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3:25 | 只看该作者
zhuzhu0127 发表于 2015-8-16 23:01
您哪人啊


   这回大爆炸那地方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5-8-16 23:01 | 只看该作者
您哪人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2:27 | 只看该作者

     宋嫂鱼羹


                  陶慕宁






    当今的杭帮菜馆,如西湖边楼外楼、京津的咸亨酒店、天津的三六三杭州菜,乃至南开大学的专家楼,例有“宋嫂鱼羹”这道羹。不过若追究起这鱼羹的源头,却不在杭州,而在汴州(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市)。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淳熙年间,孝宗皇帝游幸西湖  “小舟时有宣唤赐予,如宋五嫂鱼羹,尝经御赏。人所共趋,遂成富媪”。又,宋人笔记《枫窗小牍》云:“宋五嫂,余家苍头嫂也。每过湖上,时进肆慰谈,亦他乡寒故也。悲夫!”这是说做鱼羹的宋五嫂,本是作者家里老仆人的嫂子。随宋室南迁到杭州,仍然开着小店卖鱼羹,作者见到她,就触发了同病相怜的移民之感,所以每次经过西湖,都要进她的店里叙叙旧,如同“他乡遇故知”。晚明的冯梦龙还把《武林旧事》那则记载敷衍改编成了白话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的 “入话”:

    话说大宋乾道淳熙年间,孝宗皇帝登极,奉高宗为太上皇。那时金邦和好,四郊安静,偃武修文,与民同乐。孝宗皇帝时常奉着太上乘龙舟来西湖玩赏。湖上做买卖的,一无所禁,所以小民多有乘着圣驾出游,赶趁生意,只卖酒的也不止百十家。且说有个酒家婆姓宋,排行第五,唤做宋五嫂。原是东京人氏,造得好鲜鱼羹,京中最是有名的。建炎中随驾南渡,如今也侨寓苏堤赶趁。一日太上游湖,泊船苏堤之下,闻得有东京人语音,遣内官召来,乃一年老婆婆。有老太监认得他是汴京樊楼下住的宋五嫂,善煮鱼羹,奏知太上。太上提起旧事,凄然伤感,命制鱼羹来献。太上尝之,果然鲜美,即赐金钱一百文。此事一时传遍了临安府,王孙公子,富家巨室,人人来买宋五嫂鱼羹吃。那老妪因此遂成巨富。有诗为证: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倍价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古今小说》卷三十九)

    羹在古代是极平常的食物,从祭祀宴飨到庶民之食,几乎无不有羹,而且鱼肉虀藿都可以做羹。现在韩国中年以上的人进餐,依然秉承 “无羹不饭” 的古意。可以没有菜,不能没有羹。据说西汉前期,麦子脱粒磨面的技术尚不普及,多数人是带壳吃麦子,试想若没有羹佐餐,下咽该是何等的困难。

一种平常的市井小吃,因为特殊的际遇骤享盛名,制作售卖者宋五嫂也因此成了富婆,她的鱼羹有了品牌效应,并且还引发了消费者的家国兴亡之感,黍离麦秀之思。这鱼羹的命运,与北京月坛街的庆丰包子似有异曲同工之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2:24 | 只看该作者
   



        闽菜

                 陶慕宁



    北方似乎没有特别好的闽菜馆。过去天津鞍山道上有一家苏闽菜馆,但并不以闽菜见长。五十年前,北京王府井南口也有一家闽粤餐厅,生意大约一直不好,服务员都无精打采。去过几次,只是对其中红糟肉的特殊味道有印象。这也难怪,闽菜若排除了江海的鲜物,就难以窥见其底蕴。而那时运输艰难,闽地的鱼虾运到北京,即便不腐也谈不上新鲜了。至于客家菜,虽然也可归入闽菜,但它一直自成体系,与以福州为代表的闽菜大相径庭。如今天津的客家公馆能做地道的客家菜,只是价格稍昂。台湾的桃源一带客家人居多,那里的客家菜也很正宗。


     说起闽菜,“佛跳墙” 俨然是个招牌,实则到底什么是佛跳墙,并无一定之规。只要是好东西:鱼翅、鱼唇、鱼肚、鲍鱼、海参、裙边、江珧、蹄筋、竹荪、鸽卵都可以放。据说这道菜源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十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后来,衙厨郑春发加以改进,开设 “聚春园” 菜馆,即以此菜轰动榕城。


       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曼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从此即改名为佛跳墙。然则,这道菜的历史也才刚过百年,而且各地的做法原料不同,烹制各异,口味不一,如果一定要立个规格,我以为不妨以国宴为准。查 “百度” ,“国宴佛跳墙” 条文字说明如下:此菜精选鲍鱼、鱼翅、辽参、鱼肚、干贝、鲍菇、鸽蛋、裙边等八种顶级原料,配以国宴顶级浓汤制作而成,浓汤制作时间长达三天三夜,开坛飘香,味道鲜醇,营养丰富,养生保健,是各国领导人都喜爱的一道国宴菜。准此,则福州的佛跳墙反觉得有股腥味,倒是天津河北区海河边上的首府大酒楼(据说是袁世凯故居)的佛跳墙味道醇厚,值得一尝。


      闽菜的鱼圆颇有特色,一只汤碗,汤色极清,里面四只雪白的麻团大小的丸子静静地卧在碗底。外皮是鱼肉剁碎加淀粉凝合而成,里面装肉馅,口感爽滑,鲜香四溢。食之兼有鱼肉之鲜与畜肉之香。


     闽菜的汤亦不同于别处。一席之中,汤凡三道。一清汤,往往以青蛤竹荪之类煲成,味恬淡;一甜汤,用糯米、桂圆、莲子、银耳;一羹,或荤或素,皆适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8-16 22:19 编辑





      川 菜

                 陶慕宁



    说起川菜,一般人会马上想到毛血旺、重庆火锅、水煮鱼等的麻辣,进而夫妻肺片、口水鸡、回锅肉,也是麻辣。可提起诸大菜系,却总是川鲁粤淮扬,川竟居首。若只是一味的麻辣,能稳居第一的位置么?我认识几位川菜的行家,都说川菜博大精深,麻辣只占四分之一。如今的俏江南,打的是新川菜的旗号,以菜品精致著称海内,并不以麻辣为主,其实正是川菜的正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西单绒线胡同的四川饭店是川菜最有名的馆子,标准的四合院,青砖墁地,回廊照壁,北面的过厅一列柜台,售酒水,五粮液可以零沽,三毛钱一两。东西南三面厢房是进餐的所在,摆满了桌椅,高敞轩窗,菜香四溢。1968年年末,我被削去京籍,赴山西雁门关外插队,生存艰辛,非一个苦字可以道尽。那时有个高中同学在县焦化厂做合同工,工绘事,能画车票,其实就是拿旧车票涂改日期,惟妙惟肖。渐渐有了名,同学们回家前,纷纷拿旧票找他改日期,再乘车蒙混过去,从无失手。他也没有别的要求,只是让大家回京后在四川饭店合伙请他吃一顿。于是每年总会去一趟,四五个人,必点的菜有烧白(或甜或咸),豆瓣鱼或松鼠鱼,辣子鸡,回锅肉,每人二三两五粮液。吃得眼红耳热,齿颊留香,结账也不过七八块钱。


    我还有个同班同学刘世定,是川军著名将领刘文辉的嫡孙。刘文辉1948年举义,在新中国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国家林业部部长。他家于1959年从成都迁入北京,入住史家胡同49号。那里原是傅作义先生宅邸,标准的三进四合院。他家的厨师是从成都带来的川菜大师张汉文,与四川饭店的首席大厨是师兄弟。我有幸两次吃过张师傅亲手烹制的美味。一次大约是1965年,恰值大年初五,世定约我到他家,还特地引见了他祖父祖母,可惜文辉先生讲了五分钟,浓重的川西土话,我一个字没听懂,只能频频颔首。日薄西山的时候,我欲告辞,世定强邀晚膳,便随他经回廊步入大院东侧的餐厅。一张大圆桌,已经坐了很多人,世定的父亲元彦先生及世定的兄弟都已落座,还有一位世定的叔父从四川赶来,桌上已摆满佳肴。那位叔父善饮,频频举觥,喝的是桂林三花酒。世定连连为我布菜,还一一介绍  “这是咸烧白”、“这是腊肉”、“这是干烧鱼” ……  那时十四五岁,还谈不到品鉴。但觉美不胜收,较四川饭店所制更胜一筹。


    张师傅的烹饪技艺在当时北京高层享有盛名,周恩来、贺龙、习仲勋等都曾品尝。1976年文辉先生逝世后,张师傅被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请去掌厨(见刘世定著《寻常往事》)。刘世定与我同在山西插队,1979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8-16 22:15 编辑



     山西饭

              陶慕宁



    很多人认为山西没有菜,即便有也只是过油肉。过去北京南城有晋阳饭庄,颇有名气,据说还是纪晓岚的故居。拿手菜是香酥鸭、过油肉。如今似乎有些萧条了。


    我的青春韶华是在山西度过的,雁北六年,阳泉八年,因而对山西的烹饪有较多的了解。概括起来,是长于面食,短于肴馔。不过细辨起来,晋南、晋中、雁北又有不同。对于五谷不分的城里人来说,雁北地区是最好的辨识谷物的直观课堂。黍、稷、麦、菽、麻、莜麦、荞麦、胡麻、高粱、糜子、玉米无所不有,小米、高粱、糜子还有粘与不粘之分。


    清人厉荃《事物异名录》说:“黍有二种,粘者为秫,可以酿酒;不粘者黍。”则黍也分粘与不粘。糜黍,长在地里,实在和野草没有大的区别,由此可以想到神农氏尝百草的不易。因为品类繁杂,山西人的吃法也便多种多样,仅以莜麦为例。山西人最重莜面,认为它耐饥,口感劲实。做法即有莜面栲栳(也叫窝窝)、莜面饸饹、猫耳朵、莜面鱼等等。当年村里一位老乡吃了一顿莜面栲栳和土豆大烩菜之后,酣畅淋漓,举手向天,突发感慨:“那老汉八成日经莜面大山芋。”他的意思是毛主席大概天天都能吃上莜面大土豆。


    逢年过节,丧葬嫁娶,村里最隆重的食物是炸油糕。做法是黍子脱粒,磨面。以少许开水淋湿,用手抓起,一块一块放入笼屉,蒸十分钟。置案板上,蘸少许麻油,以双手用力揉搋(当地叫裁糕)。约三四分钟,裁成金黄润泽的一整块长方体。再分成剂子,包入豆沙或野菜馅儿,用胡麻油炸。食之外皮酥脆,里面软糯粘香,较之天津的耳朵眼炸糕别是一种风味。裁成不炸,置于炕上,每人持一碗烩菜,用筷子一块一块夹入碗中,蘸着烩菜吃。这叫黄糕或者素糕,也属上等的食物。至于扁食(饺子),是只有大年夜才能吃到的。


    那是匮乏时期,农民一口一年只分一斤多胡麻油,每到年底才能从上缴的整猪中返还一斤多肉,用来过年,平时是没有肉吃的。鸡蛋则需卖掉,用来购买灯油、针线等日用必需品,所以吃一顿炸油糕已是非分之想。


    后来我到了阳泉矿务局做中学教员,享受一天四两白面的供应标准,真觉得上了天堂。还可以吃到刀削面、抿蝌蚪(当地发音是抿纥蚪)、抿蛆(似北京的拨鱼儿,用笊篱漏下和的较稀的面,形状略似蝌蚪,入汤锅,煮熟加臊子)、过油肉。甚至亲眼见过街边一位师傅,面对沸腾的大铁锅,光头上顶着一块和好的面,两手各持一柄瓦片样的刀,左右开弓,将头上的面纷纷削入锅中的壮观场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2:09 | 只看该作者



   兰州的吃

               陶慕宁



    兰州在汉唐宋明都处西北边陲,又是连接西域文明的要冲。说起兰州的吃食,内地人会不约而同地举出牛肉拉面为代表,这是因为全国各地都有标榜兰州拉面的食店。不过,我的一位来自兰州大学的博士生说:天津的兰州拉面,那算什么呀!吃拉面还得去我们兰州。“橘逾淮则为枳”,我想大约是这个道理。


    于是,去年盛夏,借赴西北师大开会的机缘,品尝了一次兰州的牛肉拉面。是个正宗的专做拉面的饭馆,里面的格局很像麦当劳、肯德基,四人一桌。会议安排的是加肉的套餐,四碟小菜,一大碗面,一盘肉。只吃面不加肉是六元,一盘肉十五元,合计二十一元,与庆丰包子套餐恰好相埒。那碗面端上来,果然不同凡响。汤色极清,点缀一撮葱花,面色微黄,加一勺辣椒,红白黄绿,先已勾起食欲。先喝一口汤,鲜美醇厚,是多年的上等牛肉老汤熬制,绝无一丝渣滓。面条则筋道爽滑,柔韧适口,佐以藏区的牦牛肉,浓郁馨香,妙不可言。此地的牦牛乃天然放养,除了味道鲜美外,因其长期食用许多野生草及药种(如贝母、虫草、板兰、红花等),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我们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屙的是六味地黄丸。”   虽不免夸张,却也道出外地的牛肉拉面难以望其项背的根本原因。兰州拉面体现的是西北人的伉爽率真,豪宕质朴。由于分量太足,我终于没能吃完那一碗。同来的台湾女博士生则是三人分一碗。


    兰州的手扒羊肉亦是美味。我虽是蒙古族,却从总角之时即不吃羊肉,因为怕膻。那时北京的羊肉(估计是山羊)都有一股膻臊之气,即便是东来顺的涮羊肉、烤肉季的他似蜜(据说是慈禧命名),我亦不食。这次到兰州,友人请到一家最有名的餐馆,点了店里最有名的手扒羊排,情不能却,遂吃了几块。尽管还有几分心理的抵拒,但不能不说确乎没有膻气,而且味道上乘,这大约也是食材的来源不同所致。


    兰州的市食还有浆水漏鱼和扁豆雀舌面值得一说。浆水漏鱼是用笊篱漏下面糊,使呈一个个小鱼状,置入略发酵的米汤中煮熟,连汤带 “鱼”,食之略似南方的醪糟。扁豆雀舌面则是将扁豆角榨汁,和面,切成菱形的小片,形似雀舌,煮汤,加盐胡椒。味道有点像河南的胡辣汤。这两样都是兰州百姓的常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2: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8-16 22:05 编辑



    油馔鸡血汤

               王自亮



    初吃油馔,是在县城老电影院前。那时乡下孩子初入城,一切都觉得稀奇。中午饥了,父亲就给我买了一个类似火烧,却比火烧大许多的圆饼,热乎乎地喷着香气。我正惊奇世上竟有如此厚大之饼时,父亲给掰开了,饼内一半是肉馅,一半是鸡蛋。咬一口肉,嚼一口鸡蛋,解馋当饥,畅美无比,始信天下竟有这等美味,料是山珍海味也不过如此。


    年岁稍大,阅历渐丰,方知所吃乃油馔,是小城特产,制法类火烧,却又不尽相同:先和面,拌油盐,醒面,揉制成拳头大小面团,填肉蛋馅料;放入炉中小石之上 —— 石被火炙,年日既久,已是焦黑 —— 饼上再盖一层热石。饼炕熟后,肉肥蛋香,又透一种石的焦香,大快朵颐,深受欢迎。


    讲到油馔,我想起一个笑话:两个乞丐吹牛说,去过皇帝的金銮殿,有人问他们什么样子。一个就说:“金銮殿好大,走到这头,是油锅,正在炸油馍,走到那头,也是油锅,正在炸菜角。皇帝走到这头吃一口,走到那头吃一口。”   那个就说:“不对,这边一口大锅在下着饺子,那边一口锅在煮排骨。”   ——对于缺衣少食的乞丐来说,想象力也仅止乎于此了。而油馔不也是这样吗?它的憨实厚胖,拼命填塞肉蛋等“好东西”,不正是那个饥饿时代的证明吗?一口肉,一口蛋,油馔恰是那个饥饿年代人们的梦想啊。


    吃油馔,我喜欢喝鸡血汤。这个嗜好,源自一家小店。刚结婚不久,一日傍晚,妻对我说:“今日不做饭,去外面吃。”  去哪里吃什么,妻却不说。七拐八拐走进菜市街东头的一间小房子。门口只垂了个布帘,任何标志也没有。


    疑疑惑惑进入,一片昏暗,如入地窖。寻位而坐,只有一盏细细的灯盏儿亮着。房内却极热闹。一个胖女人在柜台里面收钱发号。挨柜台是一个案子,一个小伙膀子抡圆,啪啪剁肉,刀头闪光,霍霍生风。一个妙龄少女则忙着从厨房将油馔取出,拿草纸包了,送到食客面前。


    油馔来了,烤得焦黄,看着就香。我越发饥了,拿起来,张口要咬,妻却一把拦住说:“别急,还有汤呢!”  果然,一会儿汤来了,清汤里浮着几块淡红的血块,几片翠绿如玉的青菜,几缕细细长长的丝粉,白瓷碗盛了,浇一勺清醋,半勺辣子。咬一口饼,喝一口汤,汤的清淡,饼的鲜美,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竟成了妙不可言的至味。忽然就想起了武侠小说中有一种武功,单人稀松平常,两人合体便天下无敌。说的不就是这油馔鸡血汤吗?从此,我和妻成了这里的常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8-16 2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8-16 21:57 编辑



    油条豆脑儿

           王自亮




    油条豆脑儿,各地都有,但是做法吃法却不一样。小城的豆脑儿,有甜咸两种,甜者放糖,咸者加鸡汁。甜的甜中微涩,带着豆香味儿,咸的豆香之中又掺杂了鸡汁的清香。


    每天早上,小城街巷多豆脑儿摊。摊主系了白围裙,弯着腰,在一种大肚小口、裹了层层白布的桶子里,持一种扁扁的铁勺,一勺一勺地舀,三四勺就是一碗。常有老人坐到条桌前,卖家问:“甜咸?”


     “先来半碗甜的,润润口,再来一碗咸的,两根油条。”  老人回答。


    “好嘞!”一声吆喝,不大会儿热乎乎的豆脑儿就端来了。几个老人,边喝豆脑儿边扯闲篇——


    “肉又涨了!”


    “涨了!鸡蛋、水果也涨了。”


    “啥都涨,这脑儿却抽了,以前一块一大满碗,现在两块才这些!”


    “可不是。”


    “大爷,你咋不看看豆啥价啊,都四块了。”   一边的卖主不愿意了,便接茬。


    眼见一轮红日升起,四方人潮涌动。年轻人就急了,才端了碗,就吸吸溜溜地饮下,如喝汤水一样。抹了嘴,付了钱,匆匆奔走;末了,回头一望:看看那帮自在逍遥的老爷子,眼光中就带了几分羡慕——是啊,谁能有他们悠闲?


    豆脑儿天生配油条,豆脑儿摊旁大多也都有炸油条的。儿时村中一老头儿善炸油条,忙时两手同时捏筷子,对着两口锅,齐捣腾。筷子长长的,像人踩的高跷。锅是平底,油条如鱼儿在里面扑腾。老伴儿则在面案子上做油条坯子,做成后一抻,入锅,油锅里就是一阵噼噼啪啪的爆响,像放鞭炮,不时油花飞溅,不一会儿面坯就老实起来,响声渐小,慢慢变黄膨大,像吹了气的球一样鼓胀起来。老头儿专门负责炸,手持长筷,将油锅里的坯子拨来弄去,如同孙猴儿舞弄金箍棒;坯子炸至金黄,捞出,沥油。油条色泽金黄,粗若黄瓜,香气扑鼻,十分诱人。


    年轻时去外地,走时见一老者买了好多油条,对我说,“多吃些吧,离了家就吃不到这么好的油条了。”   我不以为然,想油条还有什么不同,待至他乡,其油条与小城的油条相较,尽皆蔫软,没有筋骨,食之更若嚼蜡,方信长者之言。


    时下小城街头炸油条的亦多。中心街头,有一早餐店,门面不大,经营多年,主打早餐即是豆脑儿油条,每日顾客盈门。豆脑儿不稀奇,出奇的是那油条,黄黄的,长长的,松脆好吃,麻花样扭在一起,像甜甜蜜蜜的夫妇,像不离不弃的兄弟,你抱着我,我抱着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上两根,裹了豆腐皮,浸入豆脑儿之中,再来一包榨菜,五分滋味便成了十分;顿时胃口大开,大嚼大咽,把个早餐吃得生生猛猛,五味俱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9 04:51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