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9581|回复: 167

浅说葫芦 ( 第5、6、7页更新完结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24 00:52 编辑

  

     最近在两个朋友圈稍微说了说葫芦,不敢说讲葫芦,毕竟畅安老人那本《说葫芦》的皇皇巨著在那儿摆着呢,老爷子都没说 “来来来,我讲讲葫芦 ” ,只是谦虚的表示要说葫芦。我就更不敢僭越。  


    在聊葫芦的那几天,都没敢翻老爷子那书,怕看进去了,就变成复读机,全文复制 —— 没辙,老人家写的都对,文辞考究,详细合理,不抄怹的就是和尚念歪经。  还好克制住了,只是说说自己的浅薄看法,和对市场的小小预测。 不敢说能有多好,您几位看着有图有字的,能解闷儿,我就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诸位稳坐.果脯瓜子香茶,手捻扇子珠挂,橘子鲜橙哈密瓜,还有手巾一把。浮生半日闲趣,学徒我把话拉,大事小情全放却,胜似大罗仙家。  今日小子只说一件,就是这小小葫芦。



照片 323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17 编辑



  诸位高朋好,今天我来聊聊天,不说太贵重的物件,我就说说葫芦吧,估计是传统文玩里最悠久最廉价的物件。


    要说葫芦,直接百度能查到,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从石器时代之后就开始作为容器和食物(某几种嫩葫芦可以吃)伴随亚洲、欧洲人类祖先。


    切开葫芦就是天然容器,且这种容器个头比较适中,产量大,每年都有,很容易种植(当时可以忽略植株对土地的破坏,这点后面再说),在早期人类生活中作为容器是可预料的。但为什么这种容器没流传下来?到现在只有酒葫芦(水浒传风雪山神庙)和舀米、面等粮食的瓢? 葫芦碗似乎哪个民族都不再用了。


    我以前对这事很疑惑,因为天然果壳,即无毒又不扎手,在当时实在难得。光滑的手感,成熟葫芦外皮类似巧克力味道的气味,都使人安心,不会产生危机感。


    直到我尝过葫芦瓤的味道…… 我知道,葫芦器皿在物质丰富后,会被社会所不接受。因为实在太苦了。{:soso_e118:}     不论甜瓠苦匏,到秋末时分,水分蒸发,瓜瓤贴近内壁彻底干燥后,葫芦几乎都是极苦的。


    这种苦味在古代是有毒植物的特色,相当于植物驱赶昆虫的防身术。再加上葫芦壁渗透性比陶器更强,一碗粥凉了,会变成干坨坨的一碗软饭。 估计原始社会比较挑剔的人,宁可选择石碗、陶碗,也不再考虑葫芦作为食器了。


葫芦瓢1.jpg

葫芦瓢2.jpg

葫芦瓢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16 编辑



   关于当年吃什么,我觉着就是五谷杂粮里的粟,就是小米,粟是夏商时代主食,估计当时也有小米粥之类的吃法,比如水搁多了的情况。 {:soso_e113:}   估计是用石器和陶器来煮,然后分而食之。葫芦作为一个人吃的容器,我感觉容量特合适,还隔热。  但当葫芦瓤和水接触时,水的味道也会变,像沏茶似的,就是沏葫芦瓤子味道真的不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16 编辑


     到了老庄时代,玄元圣祖用五千言阐述大道至简。最终像个热血老文青,出关不再理会俗世。以致除了唐朝僧道间 “流沙化胡” 的公案,再没有什么事能打扰到他老人家。


     另一位道家始祖则不然。 南华老祖和他的弟子,一生投身滚滚红尘,生老病死。用最世俗的寓言来阐述道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内在。所以他的著作,几乎完全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南华经》一则故事里,惠子一开始就说 “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 看来在当时,大葫芦不仅是土产,也是诸侯送给名士们的新奇礼物 —— 魏王和惠子,对能结特大果实的草本植物,认为极其稀有,可以当做礼物,收到的人也很欣赏,并为之炫耀。


     前面也说了,葫芦成熟后味道好闻,形体美观,适合在手中摩挲。于是,在不缺乏容器的时代,葫芦在作为工艺品的路上,越走越远。




     下图是一些现代大葫芦

大葫芦1.jpg

大葫芦2.jpg

大葫芦4.jpg

大葫芦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16 编辑




    从汉代到现代,葫芦和玉器一样,只在形制上有所改变,用途已经发挥到极致 —— 汉代葫芦怎么用,到现在还是怎么用。


    食物极大丰富的时期,葫芦开始作为 装饰品、玩物、副食品挤在各种新生事物中,仅仅是丰富生活的用具。长此以往,估计它和某些食物(比如莼菜)一样慢慢消磨,从主食、主菜变成副食品,甚至到现在称为野菜、山菜。



    好在中国的审美和文化生活救了它一命,让这种草本植物发扬光大,几百几千年也没离开主流社会的视线,从容器变身陈列器,甚至法器、祭器,越来越辉煌伟大。



    葫芦一直没失去它作为容器的使命。到了宋代,髹漆技术弥补了葫芦渗漏缺陷。更因为形状趁手,携带方便,作为水壶或酒壶使用至今。 前几年日本老酒葫芦风靡一时,逐利者蜂围蚁聚,以致现在看到的 “日本酒葫芦” ,95%都是最近新仿,像八十年代唐三彩一样透着簇新的气息。


日本酒葫芦1.jpg

日本酒葫芦2.JPG

日本酒葫芦3.jpg


    作为器物,算比较突出人工气息。更有文人雅客喜欢它的天然。


   比如种一藤葫芦,初春黄花点点,夏天一藤碧绿阴凉,秋天满藤碧绿的葫芦,一直到深秋,都能看到藤上葫芦慢慢变黄,不止有收获的喜悦,更是四季分明的景致。以前说一藤葫芦能看三季,即是如此。


葫芦架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18 编辑



  
     “我叫你一声,你敢答应么?”    关于葫芦的神通,好多朋友都是从公务员金角大王和问题大龄青年孙悟空的一问一答中知道的,我也不例外。


西游记葫芦1.jpg

西游记葫芦2.jpg

西游记葫芦3.jpg


     葫芦为什么可以收妖收神收天? 同样是草本,没有仙人一挥稻穗就降妖伏魔,虽然稻穗更伟大,还进了国徽图案。



     要说葫芦显示出的神奇,有史料记载是在《后汉书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 费长房传》作为市场管理员的小费,看到一位卖药老者,每天市散也不回家,跳进铺子房梁悬着的壶里。 估计是看汉初张良、黄石翁的励志故事看多了,小费诚心向老者请教,才知道壶中别有洞天,像以后所有遇仙故事一样,小费从老者那里学到仙法,得到一枚符,过了好多年快乐生活。 这段煞有其事的故事,不止诞生了 “悬壶济世” 、“壶中洞天” 等成语,还让葫芦有了文化依凭,从此根深蒂固,变成文化象征,至今未衰。


费长房.jpg


    汉代还是比较淳朴的,不讲究故事有个好结果。比如上面说的小费,变成老费就比较爱忘事,一天把壶中仙翁谢元给他的符丢了。被他驱使多年,且从没有领过工资的鬼神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 把曾经呼风唤雨的费仙人杀死,带着他的魂魄回地府搞劳动仲裁去了。



    和故事结尾一样让人郁闷,这个故事本身也不是原创。因为在东汉传来的佛学译著《杂譬喻经》中,王子所见修行者梵志也是从壶里掏出饮食和女子享乐,然后女子趁梵志休息,又从自己的壶里掏出一个年轻男子嬉戏。{:soso_e151:}



    这种用神奇的事例讲述世事无常,还是佛教更拿手。 不过其中有个区别,梵志拿出的是壶,仙翁拿出的是葫芦。不会吧?原文都是一个壶字,哪里看出区别? 有的,当然有的,因为古代葫芦写作壶卢,简称为壶。(当时也许是陶壶,但后世解释谢元跳进的都是葫芦,现在姑且认为是葫芦) 壶卢从崇尚重玄的汉初开始就已经被作为符号化的物件,比如玄字的篆体,有的就像个葫芦,甚至还有枝蔓。 而汉末伟大的迷信思想家、装神弄鬼爱好者张角,据传就是用葫芦装治疗瘟疫、各种疾病的药丸,一边为百姓治疗,一边温情脉脉的说着:“你知道安利么?” ,扩散他的迷信造反思想。



    用葫芦装药,真的很好?还是用塑料药瓶吧,更卫生。再不成用瓦罐也好,葫芦不是透气性强么?



    但那时候用葫芦才是最卫生最保证,让病人看着最放心的。 首先,葫芦虽然透气,但密封性强,口小肚大,装的多,透气口小,减少空气流通。比肚和口几乎一般大的铜器或陶器要好。而且从葫芦里拿药都是一颗一颗倒出来,没有伸手进去掏的,看起来就是安全卫生。比方士用银盘子端给皇帝趁热吃的水银云母砒霜大补丹更有专业感 —— 当时所有药丸几乎都放进葫芦里保存,既然张角自称天授大贤良师,装药连葫芦都不用,简直要让跟着他造反的黄巾军怀疑,这位大将军是不是还没从上天造反函授班毕业? 太不专业了。



三国电视剧张角.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19 编辑

  

      之后多年动乱,到了晋代终于天下太平,七贤作为最早的公知,也能在林荫吃酒发牢骚帖。全社会的文化生活,或者说迷信生活开始更加丰富。


    东晋的王嘉在《拾遗记》里说,海中三山(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人居住的岛屿)就是壶卢形状,这可以代表仙人的卓尔不群,因为神仙不会住形如银锭、铜钱的山,那太艳俗了。 这是第一次有书面文字显示葫芦形状是所有神仙都喜爱的,可喜可贺,葫芦的文化内涵要被慢慢发掘了。




蓬莱仙岛.jpg


    时光流逝,唐代长寿老人孙思邈在写作之余,还上山采药。据说他就喜欢随身戴个大葫芦。以致后世附会成八仙铁拐李的药葫芦,说里面什么药都有。殊不知进山最怕缺水,孙仙人很可能带了一个水葫芦以防不测。



    这是非洲白尼罗河流域的装水葫芦。

装水的葫芦.jpg



     更多的葫芦被唐代各种 “山人” 带在身边,他们衣着秉承晋朝遗风,认为随身带着葫芦更有上古飘逸的风气。



     那位从不参与政争的武周贵戚,则天皇后的侄子武攸绪,作为山人常年隐遁,几次回到武周和李唐政权中心,从来一副出世者打扮,一辈子没参与李武政争,结果被两家推崇备至。 也许这样一位真隐士的腰下也一直挂着葫芦。



     到了宋明,炼丹是迷信生活,呃,不,文化生活的重中之重,乡下土豪不炼丹显不出已经致富,皇帝不炼丹就是不想多活几年。他们不能像唐朝皇帝那样,说太上老君李耳是自己祖先,那只有通过不停炼丹和各种道教活动来增加与上天的关系。



     比如宋真宗、宋徽宗、宋高宗,都说自己是神仙下凡。 明成祖则确立了全国范围的真武大帝信仰。



     现在感觉道教不如佛教兴旺,各种道教活动也很少。其实很多道教宗教活动和信仰、图腾已经深入人心,不再需要特意强调,比如葫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20 编辑




     对啊,说了半天迷信和宗教,葫芦呢?没说葫芦啊。 其实葫芦就在其中,因为它是道教最著名的象征物。 我们的祖先选择容易贴近生活的器物,很少会选择能伤害到自己的,尤其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葫芦切掉藤蔓,几乎是光滑圆润,摔跤时葫芦不会刺伤人体,碎成片不会扎脚,灌满水砸到身上,限于体积,不会砸出致命伤。最重要的,毒性不强,在什么时候吃都不会致命。 经过各种事故的磨练,葫芦最大的特点和好处浮现出来了,那就是安全感。


     不论后世的桃木、竹竿、铜镜等道教用具,优点和传世时间都比不过葫芦。它廉价、认知度高,随便种下一颗籽,秋天都能收获很多,足以作为自用和传播。



     在西游记里,和它搭档的羊脂玉净瓶就没有这么亲民了,即便是物质极大丰富的现在,想拥有一枚玉瓶代价都很大,何况是大多数人食仅果腹的封建时代。如果道教选择瓶子作为代表性器物,估计每隔几百年,瓶子会从陶瓶、铜瓶、瓷瓶、铁瓶的材质及样式大轮换,也让道士们伤透脑筋。



    选择葫芦,等于让道士和医者画上等号,封建迷信活动加上救死扶伤,实在太美妙了,让人不得不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21 编辑



   这就又回到现代葫芦收藏的话题,葫芦一定要留蔓?这可是所有卖葫芦的人说的 “ 我这有龙头的葫芦,比没有龙头的好看,也值钱啊!”

    我看未必,尤其说了前面古代人用葫芦,各种药葫芦不可能留蔓,留了会刮衣服,也容易让盖子刮落。而且最接近古代风气的民国,就很少见到留蔓的葫芦。比如齐白石老爷子衣襟上的葫芦,哪有留蔓?



齐白石1.jpg

齐白石3.jpg


   齐老和梅大师


齐白石2.jpg


   齐老和徐院长

齐白石5.jpg


    最可气的是这张,齐老和主席倒是刻画的不错,虽然近百岁的老人一脸肥肉。 就是老爷子身上戴的竟然是枚没嘴没腰身的美国葫芦,还留个探身鹤嘴蔓。编剧哪怕百度一下照片也好,起码找枚中国葫芦啊。

齐白石6.jpg


    真实照片上,老人衣襟上的小葫芦很好看吧? 以前这样的葫芦比较难得,朱家溍先生的夫人是旗人,她家有没出嫁的老姑奶奶,老太太种葫芦,一年才种出一枚三分的小葫芦,本想给妞儿(朱夫人)种俩当耳坠子,结果朱夫人为哄老人高兴,做了一支赤金寿杖型簪子,上面挂了那枚小葫芦。



    齐老有名的抠门,钱都贴在墙上当画看的主儿,每天画画不辍,有时间种葫芦? 当然没有,而且这种葫芦有价无市,有钱都难买,老人舍不舍得花钱还在其次。 这难不倒会雕刻的老爷子,怹似乎是自己或让朋友雕刻了一枚,那小葫芦,是寿山石的。彩照可以看出来。{:soso_e113:}



    自从有了这枚主流小葫芦,老爷子照片充满正能量,几乎每张正式照都拿出来显摆,最后还随身带到地下(和眼镜、拐杖一起入土)。 可以看出,老人喜欢的这枚葫芦,没蔓没龙头,真的没有。



   是不是现在物质丰富,有了美国小葫芦,所以要留蔓成了主流? 也许是这样的,但这事是被操纵还是大家主动留蔓、攀比龙头,还真有待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25 编辑




   美国葫芦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新品种,大家在各地文玩市场能见到最廉价、数量最大的手捻葫芦,就是美国葫芦。这种现在广泛种植于河北、山东的葫芦,有皮质厚、颜色好、密度高、上色快、个头小的特点,是前些年文玩葫芦的主力,因价格从五毛到几十块,各种档次都有,每年产量巨大,所以深受葫芦玩家喜爱。但这种葫芦有一项缺点,就是所有品种几乎都没有上肚和藤蔓的过度,也就是没有葫芦嘴。完全颠覆了传统葫芦的审美。



     如果美国葫芦不留下藤蔓,简直就是两颗圆球叠加的形状,不是很美观,所以当时的商家开始鼓励玩家留下龙头。正好美国葫芦的龙头距离葫芦嘴很近,不像传统葫芦,每个藤蔓距离葫芦嘴超远,很难留下藤蔓。



     既然美观,又可以让视觉产生过度,这种 “传统” 很快被接受,以致被当成自古以来的传统,被坚定的遵循(葫芦卖家说,自打我入行就是这样,怎么会是新规矩?我都入行二十年了!)。 关键是现在能看到的陈设葫芦还有一部分有蔓,而手捻葫芦,建国前几乎见不到,不是被玩家珍藏,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做成高价艺术品(比珐琅彩鼻烟壶更珍贵的品种,就是葫芦鼻烟壶),所以别说是留不留蔓,能看到都算幸运。




    下面是各种尺寸的美国葫芦

调整大小 照片 3660.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740.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747.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732.jpg


   在蔓自然断裂前,剪下大部分,剩下那一小部分就很难再断,稍微留一些也美观。

调整大小 照片 3721.jpg

照片 3651.jpg





     这是传统中国葫芦,也叫宫廷葫芦。适合陈设,不适合当手捻。

调整大小 照片 36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5-11-9 09:33 编辑


     那如何挑选入门级葫芦呢?


     首先不要选太贵的,别管自己财力如何,要看整个市场葫芦均价,最高几百元上千元(当然还有几千元的,但看您不是熟悉买家,所以店主很少会拿出来,因为几千元的葫芦一般都是极小的,皮质也不算结实,没经验会碰坏。),那么,不必纠结入门是否要起点高一些,直奔几块钱一个的葫芦地摊,挑选自己能看上眼的葫芦,作为起步把玩。因为高价葫芦无非是形状和皮质、个头出色。便宜的美国葫芦,个头、形状没有特长,但皮质一定不比高价葫芦差,甚至比它们更好。




调整大小 照片 3518.jpg


    当然,葫芦为了追求个子小价钱高,也不惜整容,比如涂药的葫芦。就是还没成熟的小葫芦先摘下来,不打皮(刮皮,刮皮后葫芦容易因缺水而缩皮,然后开裂,裂的葫芦直接作废),即使葫芦内瓤霉变也不管。等一周后,葫芦不会缩皮时再刮皮,然后把霉变的葫芦扔进84消毒液、漂白粉中,彻底洗白,再风干,就会得到惨白惨白的小葫芦。 玩着特点是手疼,容易伤害皮肤,造成过敏。而且那种葫芦不会氧化成红色,玩几年颜色也显得不自然。现在很多草里金小葫芦都是打药的。


照片 3443.jpg



   葫芦晒干后,本身有一股香味,类似于巧克力味。前提是葫芦在晒干上色(就是每天晒太阳,然后用白棉布揉搓,不用上手盘)过程中不在表皮抹各种油。出现这种味道的葫芦,说明里面是真的干燥固定,可以直接用手揉搓盘玩。也可以继续用阳光加深颜色。每天晒的时候,可以直晒,但不要离暖气太近。太阳的热度足以把葫芦烤干燥,加上暖气,就太干了。




  以下是各种美国小葫芦

调整大小 照片 3545.jpg

    上图左侧直头的是手盘出来的,右面龙头歪的是晒出来了的,能看出晒的葫芦不如盘玩的颜色更亮。



调整大小 照片 3539.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544.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502.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721.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503.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501.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498.jpg



   以下是传统葫芦,嘴和脐是主要分辨点。

调整大小 照片 3528.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532.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536.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671.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669.jpg

调整大小 照片 367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豆豆娘 发表于 2015-11-9 07:50
呱唧呱唧, 虽然我没看完


    感谢豆姐欣赏,论坛这字体啊,昨天空行啥的都改好了,今天变成全五号字,好悲催。   {:soso_e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zlmlhmqq 发表于 2015-11-9 08:20
功德无量 花熊可封为葫芦论坛公的佛


  感谢欣赏,说的不好,大伙儿凑合着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386a 发表于 2015-11-9 08:33
亦庄亦谐,有大家风范。

  

   哪有,就是小子胡说,能为大家解颐就是我功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sally201406 发表于 2015-11-9 09:00
熊熊博学。


   没萍姐姐帮忙,昨天工作量那就大了去了,多谢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gauss 发表于 2015-11-9 09:08
呱唧呱唧 向花熊学习


  哪里哪里,兄能看着解闷就算我写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疆的猫1 发表于 2015-11-10 01:56
是!我!费了老大劲从两号字改成五号字的!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显示器又坏了     {:soso_e1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cs3981 发表于 2015-11-9 09:41
写得真好,也可以出书了,不过这之前赶紧的把婆娘忽悠回去


   我先写着,以后再忽悠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picc1234 发表于 2015-11-9 09:51
看完拿起手中的小葫芦一对照,正宗美国货;女人用外国名牌包包,咱也撸一撸美国货。


   美国货好啊,山东老客手艺好,美国小葫芦越种越好看。   {:soso_e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马在飞 发表于 2015-11-9 09:59
搬个小板凳来学习


   欢迎神马兄来随便看看,学习说不到,就是小习作,能看看解闷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19 17:04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