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查看: 130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中国十大镇国之宝之玉器(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1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玉镂雕活环龙纹挂饰
  玉镂雕活环龙纹挂饰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玉镂雕活环龙纹挂饰,战国玉器,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这是一串可卷折亦可展开的玉佩,采用活环套链工艺,全长达48厘米,宽8.3厘米。挂饰整体为一条大龙,全器用五块玉料、一个玉环和一根玉锁钉雕成可以活动卷折的十六节,采用透雕、浮雕、阴刻等技法雕成三十七条龙、七只凤和十条蛇,并饰有谷纹。其特色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例:第二节玉璧上的云纹,是采用压地手法,璧的四周攀附四龙,这种形制是到战国晚期才广为采用的;第十一节雕成三条蟠龙相连的玉佩状,龙身为“S”形,是春秋后期在中原开始流行的玉佩造型,十六节玉饰却巧妙地把它们用在一条大龙身上;第十二及十三节的玉饰,分别由双首相向和双首相背的蟠龙构成,每条龙身上各刻有一条龙;第十五节玉饰的两端,分别刻有立凤和凤鸟衔蛇图案,这种图案是南方楚艺术品中常见的题材,在漆器等绘画品中屡有发现。


  所谓活环套链工艺就是把平面“搜镂”的技巧用于立体“镂空”上,即在一块玉料上镂雕成数个可活动的环或佩,环环相扣环佩相扣形成连接,使之可卷折可展开,但不可拆卸的一种工艺。此串玉佩是目前面世的器形最长、活环套链最多、纹饰最繁复精美、工艺最为精湛的活环套链玉。此佩的功能和定名目前尚有不同意见,一种看法是用作佩饰,另一种看法是联系同时出土的小件玉鸟禽。认为是冠上装饰,即冠缨。


七、玉“皇后之玺”印
  玉“皇后之玺”印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玉“皇后之玺”印,西汉时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无瑕,晶莹润泽。玉质坚硬致密,无任何受沁现象。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chi)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琢出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阴线槽内残留有部分朱砂。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笔画粗细均匀,深度一致。


  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帝后直接使用的遗物发现很少,这枚“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专家认为这方玉印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故历史、艺术价值很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


  1968年9月的一天傍晚。咸阳市区东北30多公里的韩家湾公社韩家湾小学的14岁学生孔忠良放学回家,他沿着渭惠渠边的路走到狼家沟,无意中看见渠南边的土坎上有个东西在夕阳斜照下闪闪发光,开始他以为是只躲在草丛中的小兔子在偷看他,就好奇地走近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只是那亮光仍在闪烁。于是他放下书包,用手刨挖起来,终于发现有个东西的一角露了出来,由于土质松疏,他很快便把这东西刨了出来。他擦去上面的泥土,原来是一块光亮的玉石,玉石的上部趴着一个动物,下面四四方方的,好像刻着字,可是他一个字也认不出来,于是把它带回了家。到家后便把玉石给哥哥看,两人研究半天,觉得可能是颗印章,准备把上面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名字留着玩。可是这玉石特别坚硬,上面的字怎么也磨不掉。过了几天他们的父亲孔祥发要到西安给生产队办事,孔忠良就把印章拿出来让父亲带到西安,找家刻字铺把印上的字磨平后刻上自己的名字。孔祥发向小儿子仔细问明印章的来由,端详着印章的造型、质地、文字,尽管他也认不出是什么字,但总觉得这东西非寻常之物,他想到印章出土之地在刘邦陵园之内,自己在担任大队干部期间,同到这里来的文物工作者打过多次交道,有一些文物知识,再联系到这一带常有人挖出古代陶盆、瓦罐、瓦当、麻钱之类的古物,意识到这颗印章可能是文物。第二天他到西安后,先没有办其它的事,而是直接找到陕西省博物馆,请他们对玉玺鉴定。博物馆的人一看印章上的动物造型和印面上的“皇后之玺”四个篆字。当即认定它是珍贵文物,在详细介绍了出土地点和发现经过后,孔祥发表示愿意将这方玉印上交博物馆收藏,博物馆给予了20元车费作为奖励。


  江青素来对吕后十分欣赏,她曾评论说“吕后也了不起。她对汉高祖刘邦的事业起了很大作。”1974年,江青听说前些年发现的“皇后之玺”是吕雉之物,便连忙追问玉玺的下落,快拿来给她看看。当她得知吕后玉玺收藏在陕西省博物馆时,便打电话给当时正在西安出差的一位中国女领导,要她速将此玉玺找到带回北京。这位领导干部立即到陕西省博物馆找来负责人传达江青的话,要他找出玉玺,馆负责人当即领她到“秦汉文物陈列室”看实物,当她看到文物标签上并未标明是吕后之物时,有些不解,陪同的有关专家解释,对此方玉玺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因此未明确标注。随后命陕西省博物馆派人将玉玺护送去京,江青见之如获至宝,迟迟不还,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这方“皇后之玺”才得完璧归赵返还陕西省博物馆收藏。1991年6月20日,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这方历经沧桑曲折的国宝,从此在这座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艺术殿堂中正式陈列,公开展出。
  
八、金缕玉衣
  金缕玉衣 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金缕玉衣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全衣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做工十分精细。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帝王级)、“银缕玉衣”(诸侯王级)、“铜缕玉衣”(公侯级)。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正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5月23日,当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眼放炮时,爆炸声过后,一名走在前面的战士,双脚突然失去了支撑,身体随着碎石渣猛然沉了下去。等他完全反应过来时,一个漆黑的洞口出现在他的眼前。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出现在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里说--满城发现了一座古墓。


  1968年6月15日,周恩来总理把满城发现汉墓的消息告诉了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并让他负责满城汉墓的发掘工作。1968年6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解放军工程兵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正式开始了对汉墓的发掘清理。


  汉朝皇帝死后往往用夯士的形式,把陵墓筑成巨大的坟丘,这种墓葬形式就是土坑墓。而满城汉墓1号墓的墓室是依山开凿的巨大洞穴,考古学家把这种墓室称为崖墓。西汉的11个皇帝当中,只有汉文帝的“霸陵”是崖墓。汉文帝的霸陵至今没有发掘。满城汉墓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崖墓里的墓室结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件颈部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的字样的青铜酒器。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的时间只以数计。三十四,也就是在位的年数……。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只有第一代王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四十二年之久,其余的均不到30年,因此确定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专家们试着打开刘胜的玉衣后,发现里面有一些枣泥灰样的东西,和一些牙齿。他们推断刘胜采用厚葬的形式,随葬品非常丰富,而动物的残骸和大量的陪葬用酒,增加了墓室中的有机物,导致尸体容易腐烂。另外,墓室中潮湿的环境也加速了这一过程。


  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除了这件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外,1994~1995年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楚王刘戊的“金缕玉衣”是现今出土最早,做工最好,最有价值的国宝。这件金缕玉衣目前有很多全国之最:年代最早,距今超过2000多年,推断墓主人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玉片最多,玉衣长174厘米、宽68厘米,用1576克金丝连缀起424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玉质最好,玉衣全部用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组成,温润晶莹;工艺最精,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九、玉刻诗大盘
  玉刻诗大盘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  


  玉刻诗大盘,清代宫藏文物,高9.6厘米口径65.3厘米。此盘圆形,浅腹,折沿,圈足,光素无纹。盘心镌刻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御制诗《玉盘谣叠旧作韵有序》,共189字。从文中可知,玉盘为乾隆廿二年(1757年)平定新疆贵族叛乱时缴获。玉盘体型庞大,打磨润泽,是新疆玉工的杰作。此盘的刻辞,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皇帝最得意的“十全武功”之一的平准战役取得胜利,出产和田美玉的新疆正式归入清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和田玉玉贡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对此,乾隆皇帝非常得意,他特制碧玉刻诗大盘以为纪念(现在养心殿后寝)。在御制《和阗玉》诗中,乾隆写道:“和阗昔于阗,出玉素所称,不知何以出,今乃悉情形。”并说:“回城定全部,和阗驻我兵,其河人常至,随取皆瑶琼。”


  十全武功:指清乾隆时期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为乾隆帝自我夸耀之词。乾隆五十六年(1791)﹐廓尔喀(今尼泊尔)再次侵入西藏。是年冬﹐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败廓尔喀兵。次年五月﹐廓尔喀请降。当清兵凯旋之际﹐乾隆帝欣然回忆他即位后五十七年(1735~1792)间在边疆地区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记》以纪其事。十全武功指﹕两平准噶尔﹐平定大小和卓之乱﹐两次金川之役﹐平台湾林爽文起义﹐缅甸之役﹐安南之役及两次抗击廓尔喀之役。乾隆帝并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清王朝统一西域的过程:两平准部,一平回部。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部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政权而内讧,大贵族阿睦尔撒纳争权失败,归附清朝。乾隆帝利用这一机会,于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在阿睦尔撒纳领军下出兵伊犁(准噶尔汗国首都),五月占领伊犁,平定达瓦齐势力。随后清廷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释放被准部扣押作为人质的南疆回教领袖大小和卓木


  清政府将准噶尔分治,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足,他归附清朝是想借清廷之手消灭对手达瓦齐,自己当可汗。在与清政府交涉无果后,1755年八月,阿睦尔撒纳发动叛乱,并击溃清军留守部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蒙古人成兖札布、满族人兆惠领兵进攻,恰逢准噶尔遭受天花瘟疫,死者无数。阿睦尔撒纳战败,逃往沙俄后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将其尸体交给清朝。至此,清军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两路。然而剩余的准噶尔人仍坚持抵抗,于是乾隆帝下令杀尽抵抗者。准噶尔人遂大半被屠,不久后灭绝。


  被清军解救的小和卓也参加了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兵败后投奔统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长大和卓。在小和卓的怂恿下,二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发动叛乱,试图脱离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统治却很凶暴,不得人心。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军打败了叛军。大小和卓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当地部族交涉,巴达克山部族首领执杀大小和卓,把尸首送交清朝。此役后清王朝统一了西域,命名为“新疆”。从此,新疆完全归入清朝版图。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设伊犁将军,作为管理新疆的最高军事长官,加强和完善了清朝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十、玉“大禹治水图”山子
  《大禹治水图》玉山成品于十八世纪清朝乾隆时期。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000公斤,是用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旧称和阗)玉雕成。玉山被置于高60厘米的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配,更显得雍容华贵,互映生辉。玉山雕琢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整个玉山仿佛一座山峰,其上山石林立,山石间飞流直下,山石上人群聚集,挥锨舞镐,开山移石,疏洪导水,场面恢弘,气势非凡。玉师们巧妙地结合材料的原有形状,灵活安排山水人物,工艺之精美叹为观止,不但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壮丽史书,也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清朝乾隆年间,新疆和田地区的密勒塔山中,发现了一块重达5300多公斤的特大玉石。此次发现的这块玉石,不仅体型巨大,而且色泽青绿,光洁滋润,质地十分罕见,是一块天赐的奇石。消息传到了宫廷,乾隆皇帝听后龙颜大悦,急命人速将奇石运往京城。玉料取自海拔近5000米的山脉,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个月才能进山开采玉料,在当年极端原始的开采条件下,单是把这玉料从山上移至山下,最少也要两三年的时间。


  有关玉山的开采和运输过程,史书中并未见详细记载。清代黎谦的《瓮玉行》中倒是记载了当时运送一块数千斤的玉料的情形。诗句上写,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如此不难想象,新疆和田县到北京有万里之遥,要运送一块上万斤的玉料到京城,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更是几倍于此,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辛不言而喻。


  如此天赐良石,该雕琢成什么样子呢? 乾隆皇帝自然有他的打算。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世代传颂。历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学尧、舜、禹来标榜自己。风光无限的乾隆皇帝,更是在心中把自己比作大禹。他要把这块天赐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图》,一方面是为了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是要显示自己效法先人功绩卓著,以博千古之名。当时清宫内府藏有一幅《大禹治水图》画轴,因画轴上并无作者姓名,年代、作者已不可考,但根据画谱和画风考证,最晚不迟于宋人所画。乾隆皇帝对此图一向偏爱有加。于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养心殿造办处以这幅《大禹治水图》为蓝本,设计大型玉雕图样。他本人要亲自审阅督造。


  玉石已经安然抵京,蓝本也已选定,该由谁来雕琢呢?清代的玉器作坊遍布全国各地。乾隆时期,琢玉工艺的发展达到鼎盛,仅朝廷直接控制的琢玉场所就有10处,其中以北京、苏州、扬州三地最为有名。而大型玉器的琢制任务,几乎均由两淮盐政所在地的扬州来完成。扬州艺人以独有的山子雕而名闻天下。山子雕是一种把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方法,此种雕刻方式十分注意利用玉石自然优美的形态,因色设物,随形施艺,把人物山水、亭台楼阁、花鸟鱼虫雕刻在一个立体的多重画面上,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是雕刻中能使玉料获得最高利用率的艺术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也是制玉技艺的最高水平。因此加工《大禹治水图》玉山,非扬州艺人的山子雕莫属。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玉料运到京城后,先由清宫造办处画工根据稿本设计出图样,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画四张,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十日完成。随后又制成蜡样,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送乾隆皇帝阅示。乾隆帝于五月七日批准后,玉料由水路历时三个月,运达扬州。九月份,两淮盐政所管辖的扬州工匠正式开始雕琢。因当时扬州天气较热,怕日久蜡样熔化,经乾隆批准,又照蜡样刻成木样。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在玉料上依照木样大小和纸样所贴深浅尺寸、数目打取钻心,雕刻光细。


  清朝时期制玉工艺还采用手拉脚踩、钻打沙琢的传统操作方法,即使一件小产品,也要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能够完成。扬州的工匠们被分成几批,昼夜不停地加工。他们用了7年时间,终于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成了这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玉雕作品。雕好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于同年八月十六日水运回北京。乾隆皇帝见到后心花怒放,这是他在耄耋之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运回北京的玉山陈设在何处,还颇费了乾隆皇帝一番脑筋。一开始拟定了乾清宫西暖阁、宁寿宫东暖阁、颐和轩西次间等五处地方,反复比较画好的地盘纸样,最后才选定在宁寿宫乐寿堂安设(这也是乾隆皇帝退位当太上皇时的居住地之一),取代了原处放置的大水法自鸣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又命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将他亲笔题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和诗刻在“玉山”的背面,又将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和《八徽耋念之宝》篆刻在“玉山”前后适当位置上,到该年年底才刻完。《大禹治水图》玉山,从开采到最后全部完工,历经十余年,所用的工时和造价,已无精确的资料可据,但粗略估算,至少数十万人工,耗白银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紫禁城里无数的奇珍异宝也历尽劫波,或消失,或损毁。可这座《大禹治水图》玉山,却奇迹般地安放在原地,从未移动半步,也未损坏分毫,可能与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关,也可能是神灵的保佑吧!这也印证了乾隆皇帝在玉石上的那首诗:“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11-26 12:47 | 只看该作者
和评选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美女没两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11-26 12:35 | 只看该作者
皇后之玺漂亮,金缕玉衣在电视剧《盗墓日记》中看到,以为是虚构的,没想到真有此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4 04:11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