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标题: 【大石堂】玉见良渚——良渚的玉器及其纹饰 [打印本页]

作者: 帅硕鼠咣啷    时间: 2018-11-1 16:24
标题: 【大石堂】玉见良渚——良渚的玉器及其纹饰
        良渚,意为美好的水中小岛。现实中毗邻杭州的良渚镇,也确是一个山明水秀、物阜民丰的静谧村庄。如果不是1936年施昕更先生的一次偶然发掘,人们实在很难将这里与“中国最早的城市文明”联系起来。正是基于1936年的那次发掘和一代代考古工作者在环太湖地区的不懈工作,我们才得以在今天逐渐展开良渚文明的恢弘图卷。
(, 下载次数: 35)
图一 “良渚遗址群”景貌——良渚文化的中心区域在杭州西北部的良渚、瓶窑、安溪(现隶属余杭市)一带,江苏、上海等地区也发现许多重要遗址。


        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被称为“中华文明之光”,这个距今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大体与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处在同一时期。2006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余杭良渚遗址群内发现并发掘出面积巨大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是同时期分布面积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遗址内还有大型水利系统、祭坛和权贵墓地等,遗址群总面积达110平方公里。
(, 下载次数: 43)


图二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一览——由内至外为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工程。


        良渚玉器是良渚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对研究良渚社会有着重要价值。仅反山、瑶山两处的墓葬就出土玉器2000多组,单件超过6000件。除了数量惊人,这些发现于不同墓葬的玉器既体现出良渚玉器风格的一致性,又因墓葬等级、墓主性别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 下载次数: 37) (, 下载次数: 47) (, 下载次数: 39)
图三 反山M20玉器出土状态(局部)


从“玉琮王”与“神人兽面纹”说起


        “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中最重要的纹饰。最典型的神人兽面纹出现在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王”上,“玉琮王”高约8.8厘米,最宽处17.6厘米,重达6.5公斤。这件看似笨重的玉琮并不符合人们通常认为的“大巧不工”,相反地,玉琮上雕有精致的纹饰,特别是在玉琮四面的中间直槽处,均雕刻着两个精巧的神人兽面纹,在3cmx4cm的范围内刻画出繁密的纹饰,最细致处甚至在1mm内阴刻了4-5根线条。


(, 下载次数: 36)
图四 反山M12:98玉琮——因器型硕大、纹饰精美而被誉为“玉琮王”


(, 下载次数: 38)
图五 反山M12“玉琮王”微痕照片(带比例尺)


        顾名思义,“神人兽面纹”分为“神人”和“神兽”两个部分。“神人”在上,头戴羽冠,两手翼展并放在兽面两侧;“神兽”在下,巨目圆睁,利爪在前,做蹲踞匍匐状。神人兽面纹周身布满回旋的底纹,几无留白。值得注意的是,神人的面部和羽冠以及兽面都用浅浮雕的手法做了突出强调,即做器者要将图案的其他部分全部磨低,这样费工费时的做法即使在1000多年后的商代晚期都是非常少见的。


(, 下载次数: 40)
图六 良渚神人兽面纹结构(引自《良渚玉工》)
(, 下载次数: 47)
图七 反山M12出土“玉琮王”神人介字形冠减地痕迹(下)和兽面大眼的打洼工艺(上)
(, 下载次数: 39)
图八 玉瑁,反山M12出土——其侧面也可以看出减地打洼工艺。


        玉器的硬度在摩氏6-6.5度之间,如何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将一块块美玉雕琢得如此精细?这一直是玉器工艺史上的悬案。在距良渚遗址不远的塘山遗址金村段和江苏句容丁沙地村北的两处作坊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些燧石片,硬度同软玉类似或更高的燧石可能是良渚精细化雕刻的工具之一。
(, 下载次数: 56)

良渚玉工
(, 下载次数: 39)
以下内容转载自器晤,各位大神请上眼


良渚玉器线描图,浙江考古俊健方向明先生的作品(图0:1、2)
(, 下载次数: 43) (, 下载次数: 34)
        我们其实从没有看到神的真容,有一幅假面遮掩着他的脸。这假面方颐宽额,圆睁着双目,呲着两排牙齿,摄魂撼魄。神的冠高高大大,尖顶出脊。神的座骑兽面鸟爪,圜眼阔鼻,咧嘴露齿,威之武之。
(, 下载次数: 31) (, 下载次数: 38)


        良渚玉工微刻出的旋纹,全都采用的是“阴夹阳”的技法,这个技法在微刻上是难上加难。知道了这阳纹的宽度,才能真正懂得良渚玉工的高难技术。所有的阴线都是作为阳纹的衬纹出现的,必须是一丝不苟,才能功成画就
(, 下载次数: 37) (, 下载次数: 31) (, 下载次数: 40) (, 下载次数: 35)
这样一幅华丽的神像,却只有3~4厘米见方大小,在1毫米之内刻画有表现阳纹的3~5根阴线,良渚人做到了


        我们通常见到的良渚玉刻神人像引用频度最高的画面,并不是这次观察的依据,我的依据都是来自彩色图片和墨拓。现在就由选择出来的12件良渚微刻玉器,逐渐做一些细致的观察,重新认识良渚玉工高超的微刻技能。这里选取的只是关注度高一些的重点玉器,不过它们足以让我们看到全新的景象。



作者: 帅硕鼠咣啷    时间: 2018-11-1 16:35
[attach]1804078[/attach]
玉钺王神鸟图
        这件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钺王,在正背两侧靠近刃缘位置,微刻神人像和神鸟图各一。我们由较为简单的鸟图观察,品赏良渚人的微刻作品
[attach]1804079[/attach][attach]1804080[/attach]
        神鸟纹采用浮雕方式成形,再微刻加画纹饰。微刻纹饰主纹是如同捆扎的绳索,用“绳束纹”来描述,它是良渚玉工在微刻中常常取用的纹样
[attach]1804081[/attach][attach]1804082[/attach]
        绳束纹大体勾勒出鸟形,同时加刻各式17组旋纹充填,图案显得非常丰满,具明显的动感。旋纹有方圆之分,以略为方形者为多。有正旋,也有反旋,各占约半数
[attach]1804083[/attach]
        旋纹和绳束纹均以阴夹阳的技法刻成,放大观察阴线虽然显得并不是十分流畅,但可以看出所有的阴线在雕刻时,都照应了阳纹的存在,预留出的阳纹较之阴线更加匀称,阴线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


        鸟纹体形很小,遗憾的是原报告没有标明尺寸,根据附图量度,判断是不超过1.5厘米见方。细数1.5厘米范围内的微刻线,约是55条左右,平均1毫米内是3~4根。在1毫米坚硬的玉石上,用阴刻方式表现出2~3条阳线效果来,实在是不可思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鸟形其实是神人像上“神兽”的一只眼睛,如果将它认作是鸟,那神兽就该是神鸟,而且它下面分明描绘的是一对鸟的爪牙。这样看来,应将神兽变名为神鸟才是,这个讨论在此不赘。
[attach]1804084[/attach]
玉琮王神鸟纹


        反山12号墓出土的这件玉琮王,每面刻有神人像两个,共8个,绝无仅有。每一面都有4个鸟纹,共刻画出16个鸟纹。神人像在后文讨论,在此还是先议鸟纹
[attach]1804085[/attach]
这件玉琮王上的鸟纹造型一致,也是一只神兽眼形,制作方法还是阴夹阳,与上述那件相同。鸟体共刻有6个旋纹,以方形为多。眼眶为绳束纹环绕而成,中间没有刻画旋纹
[attach]1804086[/attach]
[attach]1804087[/attach]
玉三叉形器(瑶山M7∶26)


        良渚文化玉三叉形器发现后,人们对它的用法很长时期以来迷惑不解。这一件出自瑶山7号墓,在中部和两侧都微刻有纹饰,有神人像,也有神兽图。比较特别的是,两端的神人像为侧视图,构图呈对称布局。
[attach]1804088[/attach]
[attach]1804089[/attach]
        两个神人像都只表现了身体的上部,脸上蒙着假面,身上刻画有3个旋纹,彼此以绳束纹连接在一起
[attach]1804090[/attach]
        取线描图用色彩循阳纹点染,旋纹和绳束纹阴夹阳技法明确显露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神人像相对位置上的旋纹是互逆方向,旋纹的构图方向。另外中间的神兽,刻画的是一双旋眼,要细细观察才能看到
[attach]1804091[/attach]
[attach]1804092[/attach]


玉冠状器(瑶山M2∶1)


        良渚文化玉冠状器发现不少,它的用途经过研究者反复探讨,倾向于原本是作梳背使用的。瑶山2号墓的这件玉冠状器,玉质和制作技术并不算上乘,但刻纹比较清晰,便于观察。中部是稍显简略的神人像,两侧是对称的鸟纹
[attach]1804093[/attach]
        神人像雕刻不甚精致,线条显得较为粗率,少有附加图案。在原图片上点染后可以清晰地看到,神人像用4个两两相对的旋纹装饰,神兽鼻眼也都有对应的旋纹,一共是6个。眼睛一只为圜眼,一只为旋眼,大眼旁的小眼均为旋眼。将两只大眼刻画成两种形式,如果不是玉工大意,可能另有涵义,有待探讨
[attach]1804094[/attach]
[attach]1804095[/attach]
        再看冠状器两侧的纹饰,对称刻着一对所谓的神鸟,其实还是神兽的大眼,线条比较简略
[attach]1804096[/attach]
        将鸟纹循阳纹点染之后,发现这是一对大旋眼,一左旋,一右旋。大眼的旁边是一对小旋眼,也是一左旋一右旋。大眼的上方是一被认作头颈的尖状图形,下方是被认作鸟翅或鸟足的两个一大一小的旋纹
[attach]1804097[/attach]
        如果将循阳纹点染后的这两只大眼睛转变为反色,再看起来似乎更加清晰,也许这真的不是鸟
[attach]1804098[/attach]
        冠状器的底侧还有一组纹饰带,由11个大大小小的旋纹和绳束纹构成。纹饰带中心,是一个双旋纹,这在良渚玉器微刻中还不多见。其他10个旋纹都是方向不一的单旋纹,排列似乎也有对应关系。这组纹饰带循阳纹点染后看得更清晰,反色图也一样,阴夹阳的微刻技法表露无疑
[attach]1804099[/attach]
[attach]1804100[/attach]
[attach]1804101[/attach]

        冠状器上出现了双旋,出现频率虽然不高,但很值得重视(图4:8)。这里更难得的是出现了旋眼,是明确的单旋眼,只有一条旋线
[attach]1804102[/attach]
[attach]1804103[/attach]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底侧纹饰带中,有几组相邻的旋纹伸长的旋臂扩展呈手掌状,两两相对,似两掌相合,这样的构图可能也有特别的寓意
[attach]1804104[/attach]


玉权杖镦(反山M12∶91)


        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权杖镦,遍体饰满微刻纹饰,体量小巧更显精致。全器以两个神兽为重心,兽身与背景布满旋纹与绳束纹。神兽与其他玉器上的同类纹饰接近,只是没有神人像
[attach]1804105[/attach]
[attach]1804106[/attach]
[attach]1804107[/attach]

        绝大多数的旋纹都是正旋或反旋的单旋,也很容易见到几例双旋,而且一般都是一个双旋连接着另一个小些的单旋。双旋的分布也看不出有什么规律
[attach]1804108[/attach]
[attach]1804109[/attach]



玉权杖瑁(反山M12∶103)


        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权杖瑁,也是一件罕见的玉作精品。它与上面提到的玉镦一样,都是权杖上的附件,都是一样的精致
[attach]1804110[/attach]
        权杖瑁也是通体刻满纹饰,是以两个骑神兽的神人像为重心,神人神兽及背景满饰旋纹和绳束纹
[attach]1804111[/attach]
[attach]1804112[/attach]
[attach]1804113[/attach]
[attach]1804114[/attach]
[attach]1804115[/attach]



从拓片和反转的图片上,纹饰细节毕见,可知制作之精工精心
[attach]1804116[/attach]
[attach]1804117[/attach]
[attach]1804118[/attach]



        玉瑁上的纹饰风格与玉镦类似,不过在旋纹中见到的双旋纹更多一些,不知是玉工技巧更高,还是在设计上就是要保持这种区别
[attach]1804119[/attach]     
        单独看这各种旋纹,感觉像是一堆线团一样,须得仔细观察,方能分辨它们的近邻关系
[attach]1804120[/attach]
[attach]1804121[/attach]


        更特别的是,旋纹丛中还出现了两例大双旋,位置是在两个神人像之间。中间一块长圆形空地,如同是一个运动场,周边的双旋有如跑道。这样的构图值得特别关注,它也许可以提供解读双旋纹的线索
[attach]1804122[/attach]
[attach]1804123[/attach]
[attach]1804124[/attach]

        至于玉瑁上的神人骑兽纹,与它器所见并无明显不同,此处不备细述
[attach]1804125[/attach]
[attach]1804126[/attach]
玉冠状器(反山M16∶4)


        又是一件玉冠状器,出自反山16号墓。此器透雕成形,中间镂雕一个大神兽形,两侧有两神人作结伴起舞状,充满喜感
[attach]1804127[/attach]
[attach]1804128[/attach]
[attach]1804129[/attach]

仔细观察大神兽的双眼,是对称的旋眼,而且是双旋眼
[attach]1804130[/attach]
        神人与神兽都用微刻作装饰,依然以旋纹和绳束纹为组合。其中单旋纹的旋心显得比较大,也算是一种显得更有力度的旋纹
[attach]1804131[/attach]
[attach]1804132[/attach]
[attach]1804133[/attach]
[attach]1804134[/attach]
[attach]1804135[/attach]
[attach]1804136[/attach]
[attach]1804137[/attach]
[attach]1804138[/attach]
[attach]1804139[/attach]



玉冠状器(反山M15∶7)


        反山15号墓也出土一件玉冠形器,也是采用透雕加微刻的方法表现纹饰,纹饰主题是无座骑的假面神人,神人及周边刻飞动的旋纹与绳束纹


[attach]1804140[/attach]
        神人方脸形假面虽然刻画比较简单,却让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原本的装束,神冠也是用阳刻方式表现,看似用一条完整的彩帛编缀而成。双臂刻画有单旋纹,左右反向对称
[attach]1804141[/attach]
[attach]1804142[/attach]

        神人像左右的配饰,也是绳束纹和单旋纹,单旋纹旋心略大且较圆,方向正反交错
[attach]1804143[/attach]
[attach]1804144[/attach]



玉 镯(汇观山M2∶34)


        汇观山2号墓出土的玉镯,宽大厚实如琮,环镯面微刻有5个神兽面。每个兽面除眼圈用绳束纹表现,全用单旋纹作装饰
[attach]1804145[/attach]
[attach]1804146[/attach]

        此器单旋纹外形有方有圆,且都不见明确的旋心,旋臂回旋繁复,刻画非常细致。看明白了前述各器纹饰,这一件不须以色彩点染便可看得非常明白,它是真正标准的阴夹阳式阳刻,不仅阴线刻画较深且线线到位,阳线的边缘也打磨光滑圆润。可以假想这件玉镯在当时真可能就是一件样本,是玉工练功的一件标准器,是良渚玉刻极品


[attach]1804147[/attach]
[attach]1804149[/attach]
[attach]1804150[/attach]
[attach]1804151[/attach]
[attach]1804148[/attach]



玉琮王神人像(反山M12∶98)


        被称作玉琮王的反山编号为M12∶98的琮,因为纹饰较多且精美,一直为研究者所瞩目。我在前面谈论了它上面的16个鸟纹,现在要说的是它上面的8个神人像。根据最新的信息,方向明先生研究8个神人像并非出自一个玉工之手。他认定雕刻此件的是位居王位的智者能者,那另一位参与者被戏称为“二王”。


        虽然仔细分辨,8个神人像细部会存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人所为,差异也在所难免,不过整体风格还是一致的


[attach]1804152[/attach]
[attach]1804153[/attach]
[attach]1804154[/attach]



        神人像以旋纹和绳束纹为主要元素,与前面述及的神人像大体一致。如果看黑白图片,对阴夹阳的阳刻纹饰会获得更清晰的印象
[attach]1804155[/attach]
[attach]1804156[/attach]
[attach]1804157[/attach]



        在神人像图片点染后,可以看出旋纹的排列有左右对称的格局,左旋与右旋两两相对,从这样的细节上可以看出意匠之妙
[attach]1804158[/attach]
        顺带再观察一下玉琮王上四角的神兽面,眼鼻处采用较多旋纹装饰,绳束纹居次要位置。取两个兽面对比观察,可知纹饰布局细节差别明显。如果是同一人所为,说明把握整体风格时还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玉工可以保有一些个人发挥的空间
[attach]1804159[/attach]
[attach]1804160[/attach]



玉冠状器(反山M17∶8)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冠状器进入微雕范畴较多,表明它虽然有实用功能,也兼有礼器用途。反山17号墓出土的这件玉冠状器,只刻画了一个神兽面,省略了神人像,线条稍觉稀疏,便于观察制作工艺


[attach]1804161[/attach]


        从纹饰墨拓及反色图看,所饰旋纹和绳束纹线条都比较流畅,旋纹也表现有左右对应方向不同的特点,可见这是一个基本的构图原则
[attach]1804162[/attach]
[attach]1804163[/attach]



玉琮神兽面像(瑶山M9∶4)


        瑶山9号墓出土玉琮,环器刻有4个相同的神兽面像。神面没有表现肢体,是神兽图的简化样式
[attach]1804164[/attach]
[attach]1804165[/attach]



        虽然简化了附加部分,却细化了面像,这也就造就了相当一个精致的神面像。大瞪的眼睛,大咧的嘴巴,宽宽的鼻头,长长的獠牙,一幅狰狞的模样。那眼睛表现的也是旋眼,一左旋一右旋。左右的旋纹也关照了方向上的对应,呈对称旋动样式
[attach]1804166[/attach]


        用工夫循阳纹点染了兽面,觉得神性的感觉终于完全呈现出来了。不敢说良渚人如果用色彩画出心中之神,是否也是这样的感觉,但却是相信他们一定画出过彩色的神像,当然不会是在玉器上,也许是在飘扬的旗帜上


[attach]1804167[/attach]
[attach]1804168[/attach]

        以上一共列举了诸例玉器图像标本,它们多数是良渚人的微刻精品,代表了当时玉工的最高水准。就纹饰题材而言,选材的重点是神人像和神兽图。而构图的主要元素,是旋纹和绳束纹。微刻的核心技巧,是阴夹阳的阳纹雕刻


        又为何一定要雕刻出这么小的神人像?为何要花这样的功夫,刻大一点难倒不成么?


        精细之中见精神。也许就是为着追求一种常人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条精巧的通神之路。一刀刀一遍遍刻着,一天天一月月刻着,不厌其烦,不废其功,不累不倦,无寒无暑。


        如果不是坚信神明在天,如果没有那一分虔诚,良渚人不会做、也做不到这样的事情,我信。
[attach]1804169[/attach]


作者: 帅硕鼠咣啷    时间: 2018-11-1 16:39
楼上图片传丢了,可惜了
可参阅另一帖

【大石堂】玉见良渚——良渚的玉器纹饰~狂暴多图~大神们慢慢品阅
作者: 玉女    时间: 2018-11-1 19:20
学习




欢迎光临 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http://www.xjd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