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飘在和田系列(七)(随时更新)
春节假期结束,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
在和田淘玉,有很多高兴事儿,比如每天都有机会看到新玉石,总能保持新鲜感,不过,跟北京比起来,LZ对和田的很多事都不怎么喜欢。
在北京,许多事都很讲规矩,即使有例外,也仅仅是个例,并且也都清楚不该如何做。在和田,大环境就是不守规矩,服务行业整体缺乏起码的服务意识。说真的,“老实人”不适合在这里生活,这里是“投机者”的乐园。
对于LZ来说,这里最具吸引力的肯定算是玉石了。和田是籽料的产地,每年的洪水总能冲下来很多很多玉石,虽然品质好的只占其中很小很小一部分,但却具备了其他产地玉石无可比拟的绝对优势。
众所周知的优势包括细腻度、油润性和敦厚感,关于细腻度,跟其矿物晶体大小和排列方式有关,够细够密的料子显得很晶莹,这是视觉上的直观感觉,而油润性不仅要求视觉上能感受到,还必须在上手时能感受到。越油润的料子,使人越能感受到人与玉石的亲近感。
那么什么样料子的油性最好呢?
有人认为,结构紧密的料子油性最好,油性好不好,取决于密度。这似乎是很有道理的说法。
然而,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结论,相反的证据却能信手拈来。在籽料中,绝大多数的料子都是结构稀松的,但很多料子的油性却是相当的好,符合“不盘即油”的标准。而很多结构致密(即网标的“弱光下无结构”)的料子,在油性上往往要大打折扣,不是“稍盘即油”,就是长时间才能盘油,有的甚至是常年都盘不油。
比如这两块料子,结构不细腻,第一块自然光下都能看到结构,第二块是“弱光下可见明显结构”,肯定都属于“密度不够”的料子,但是油性没的说,不盘即油,不管是视觉上还是手感上,都可以感受到“冒油”的冲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