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飘在和田系列(十)(随时更新)
好料子都哪里去了?
玩玉有些年头的朋友存在这样的疑问,这两年经常去和田的朋友也存在这样的疑问。
环顾各地,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除了个别大户的店里有一些好料子(=品质好的籽料原石和籽料成品),绝大多数和田玉经营者的店里摆放的货品都不怎么好,不要说又白又细的料子了,就连品质好点的青白都不多见,更多的是垃圾料和磨光料。
有人认为是源头的玉石资源枯竭导致的,也有人认为是某些大户囤积造成的,前者需要去产地亲身体会才可窥得一斑,后者容易辨析,以和田玉籽料的产量和交易价格来看,似乎不存在一批能囤积得起的“大户”,介入玉石行的朋友相信会认同这点,亿万身家在一块或几块好料子面前,也算不了什么了。
排除后者,似乎前者更合理一些吧?
在网上经常看到某些“专家(=行家?)”关于籽料产量的论述,比如籽料的年产量有多大,籽料中白玉的产量有多少,白玉中的精品在一年中挖出多少公斤,说近年来逐年递减,甚至给出了具体数据,好象是每年下降**吨和**公斤。
这种说法是否具有权威性?
LZ认为,这种说法纯属主观臆断。
和田的挖玉场所非常多,挖玉石的人起码有几万(冬季和农闲时多一些,夏季少一些),分散在各个零散的挖玉点,谁有本事统计得出来呢?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
所以,好料子难见,不一定是“产量减少”造成的。
据做了多年玉石生意的维族朋友们说,03、04、05年的时候,在加买路的玉石大巴扎上,参与玉石交易的人很少,现在几千的料子,那时候几百就能买到,价格稍高一点就没人买,而且好料子很多。买的便宜,拿去口内卖的也便宜,06年去石佛寺时,还没有直通大巴车,要先坐长途车到乌鲁木齐,从乌鲁木齐换乘火车去西安,再从西安换车到镇平。那时没有专门的籽料交易区,卖籽料的维族人很少,买料子的汉族人更少,经常买的也就十几个人,稍微贵一点的料子(好象是几千价位的),买的人还要找更懂行的人帮忙看看,,,,,,
后来的情况不用多说了,大家也都清楚,喜欢玉石的玉友日渐增多,参与玉石交易的商家也越来越多,与此相应,料子的价格越来越贵,好料子也越来越少。
因此,即使产量稳定,买的人(商家+玩家)多了,供应就相对减少了。
上面说的是LZ的个人看法,仅供玉友们参考,结论对不对说不好,举的例子保证没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