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32 编辑



      晚唐风景



       晚唐风景有二:一、全军性的“下克上”;二、全国性的饥荒。


  唐宪宗时,东梁州士兵五千人转移驻地,发生了将领驱逐主帅事件。大臣温造带一队人马去收拾局面。到东梁州后,他先是安抚叛乱军士,随后一天于马球场中设宴。叛乱士兵都很小心,带兵器赴宴。温造在场地中吊了两根长绳,建议叛乱军士吃饭时将兵器挂在绳上。吃着吃着,温造一声令下,叫人猛拽悬挂着兵器的绳索,于是兵器都被绷上天。温造随即叫人反关辕门,带人将五千叛军一并扑杀。有些夸张。但同时说明,军队中驱逐或杀害主帅现象从唐朝中期就开始了,至晚唐已难控制。


  当时的情况是,主帅往往看手下的将官的脸色行事,而将官则得看手下的小兵的脸色行事,军士一有不满就会哗变。这种现象贯穿至后来的五代十国时期。以唐懿宗咸通年间的徐州兵(番号为“感化军”)为例:那里的士兵和下级军官骄纵异常,到什么程度呢?连年驱逐主帅和节度使。据晚唐五代刘崇远所著《金华子》记载:“每日三百人守衙,皆露刃立于两廊夹幕之下,稍不如意,相顾笑议于饮食之间,一夫号呼,众卒率和。节使多儒,素懦怯,闻乱则后门逃遁而获免焉,如是殆有年矣。”   也就是说,在徐州,每天有三百士兵提着刀枪,游走于衙门,一有不如意,一个士兵喊,其他士兵就跟着响应喊号,吓唬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节度使。晚唐皇甫枚所著《三水小牍》更是记载了“徐州兵”下级军官陈璠袭杀主帅支祥的暴力行为。到唐昭宗天祐年间,浙西小兵周交带人在军中袭杀大将秦进忠、张胤等十余名高级将领的事件,把这一风气推至高潮。所以后世评价那个时代,往往用一个词“骄兵悍将”。又如,后唐时,李存勖军中有小校叫安道进,性格凶险,常佩剑于身。此日,他拔剑玩赏,对人说:“此剑可切铜断玉,谁敢挡吾锋芒?”


  这时候,安道进的上级说:“这是什么利器?如此妄夸!假如我把脖子伸过去,你就能给砍断?”


  安道进说:“您真能把脖子伸过来?”


  安道进的上级以为安道进在开玩笑,就把脖子伸过去,安道进挥剑而斩,人头落地。四周之人尖叫惊散。安道进把宝剑收回鞘内,对着镜头一笑。


  这就是晚唐五代时期小兵的形象。与晚唐“骄兵悍将”并称风景的是在整个帝国疆域内扩散开来的大饥荒。下面这个故事可说明当时的情况:


  唐懿宗咸通年间,洛阳一带饥荒起,谷价甚贵,饿死之民不计其数。人们以桑叶为食,致使桑叶价钱暴涨。时有新安县民王公直,家有桑树数十棵,叶冠茂盛。此日,王公直与其妻合计:“现在家里粮食也没了,全力养这些蚕,也不知道以后如何。以我合计,不如放弃蚕,趁着桑叶价钱贵,去卖叶,可收入不少,用这钱买一个月吃的粮食,也就到了小麦成熟时了,这样比等着饿死好吧?”


  其妻表示赞同。于是夫妻两人把养的蚕都给活埋了,随后把桑树叶打下,转天由王公直带去洛阳贩卖,收入三千文钱。王很高兴,用一部分钱买了一大块猪肉,又买了些烧饼,刚走到徽安门,门吏见王公直所背行囊里有血洒出,滴了一地,于是叫住他进行盘问。


  王公直:“我刚才卖了些自家种的桑叶,换了钱,买了点猪肉,这行囊里流的是猪血吧,没其他东西啊。”


       但门吏一搜,从行囊里发现一条人的臂膀,血肉模糊。


  咸通庚寅岁,洛师大饥,谷价腾贵,民有殍于沟塍者。至蚕月而桑多为虫食,叶一斤直一锾。新安县慈涧店北村民王公直者,有桑数十株,特茂盛荫翳。公直与其妻谋曰:“歉俭若此,家无见粮,徒极力于此蚕,尚未知其得失。以我计者,莫若弃蚕,乘贵货叶,可获钱千万。蓄一月之粮,则接麦矣。岂不胜为馁死乎?”妻曰:“善。”乃携插坎地,养蚕数箔瘗焉。明曰淩晨,荷桑叶诣都市鬻之,得三千文,市彘肩及饼饵以归。至徽安门,门吏见囊中殷血连洒于地,遂止诘之。公直曰:“适卖叶得钱,市彘肩及饼饵贮囊,无他物也。”请吏搜索之,既发囊,唯有人左臂,若新支解焉。群吏乃反接送于居守,居守命付河南府。尹正琅琊王公凝,令纲纪鞫之。具欵云:“某瘗蚕卖桑叶,市肉以归,实不杀人,特请检验。”尹判差所由监令就村验埋蚕处。所由领公直至村,先集邻保,责手状皆称实,知王公直埋蚕,别无恶迹。乃与村众及公直同发蚕坑,中有箔角一死人,而阙其左臂,取得臂附之,宛然符合。遂复领公直诣府白尹。尹曰:“王公直虽无杀人之辜,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蚕者,天地灵虫,绵帛之本。故加勦绝,于杀人不殊,当置严刑,以绝凶丑。”遂命于市杖杀之。使验死者,则复为腐蚕矣。(《三水小牍》)


  王公直被扭送官府,河南府尹正王公凝审理了这个案子。王公直表示,他确实没杀人,并叫官差去他家桑树下检查。官差前往检查,到了村子,邻居们也说王公直平时没恶迹。但问题是,到了埋蚕的地方,挖开一看,里面真的有一具尸体,少一臂膀。把王公直行囊里的臂膀拿来一放,正好接上。官差回报河南府尹正王公凝。王公凝沉吟良久,说:“这当是蚕虫在报复。王公直虽没杀人,但却将蚕活埋。蚕,天地之灵虫,绵帛之根本。律法可恕,情理难容,其所作为,实与杀人没区别,当用严刑以绝此凶丑现象。”


  王公直遂被处决。随后,王公凝再叫官差去检验埋在地里的那具死尸,已不见,都化为腐蚕。


  这个故事实际上讲到唐朝末年全国性饥荒的严重。从公元9世纪70年代懿宗末年开始,到唐僖宗即位,伟大的帝国终于行将崩溃。黄巢暴动造成的乱局大约是各个朝代末最残酷的。与刀兵共起的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饥荒。现在学者甚至认为,由气象造成的全国性颗粒无收是导致唐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当时,吃人肉不是某些人的特殊爱好,而是没办法的事。可以认为,从懿宗末年开始的饥荒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


  以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故事为例:时有安徽霍丘县令周洁,罢任后游淮河。当时饥荒又至,一路走来,绝少有烟火,好不容易看到一所屋舍,但扣门许久才有一女子开门。女子说,现在是饥荒之年,家中老幼都饿倒在床,没什么东西招待客人,中堂只有一张小榻可供睡眠。周洁称谢,跟女子入门。来到堂中,女子的妹妹从里屋出来,但藏在姐姐身后,看不到脸。周洁自己包中还有些干粮,就取出烧饼二只,给了那女子和她妹妹,二人很高兴,拿回里屋吃。后来再无声息。周洁感到莫名的恐怖。但他没敢多想,草草睡下。天亮时,他呼喊女子,里屋寂静无声,周洁一闭眼,猛地把门撞开,“乃见积尸满屋,皆将枯朽,唯女子死可旬日,其妹面目已枯矣,二饼犹置胸上。


  那两个烧饼还被饿死的姐妹俩紧紧地抓在手中,恐怖中令人悲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0 | 只看该作者

李淳风的预言


       武则天刚出生不久,唐朝相面大师袁天纲就来到其父武士彟的官邸,当时在襁褓中的武则天穿着男孩的衣服。袁天纲看过后大惊:“龙睛凤颈,极贵之相。若是女孩,当为天下主!”说完,没分清男女的袁大师走了,空留下武士彟在那里愣神。而本故事,说的是袁天纲的老友,著名预言家李淳风的故事。


  这年冬天,负责天象的太史令李淳风正在校正大唐新历,推算出正月初一将要发生日食。关于日食,现代人当然有科学的解释:当月球转至太阳和地球之间,且地球、月球、太阳呈一条直线时,太阳光被月球挡住,对地球而言即发生了日食。在古代,日食出现算得上是大事,因为古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天空中的太阳突然消失不见。李淳风立即将自己的推算禀报皇帝。在新年的第一天发生日食,当然被认为是凶兆,唐太宗李世民很不高兴,问李淳风:“你预测的天象真的会出现吗?假如正月初一没有日食发生怎么办?”


  李淳风道:“如果那样,我愿被处死。”


  正月初一到了,上午的时候,皇帝在庭院中等候日食,但天空毫无变化征兆。皇帝有些不耐烦,对李淳风说:“我现在放你回家,与妻儿作别。”


  “不忙。”李淳风微笑,“此时尚早,陛下莫急。”说着,他在墙壁上做了个记号,告诉皇帝,当日头照到那个记号时,当有日食发生。正如我们所猜测的,后来就真的有日食发生了,不差分毫。皇帝大惊,更多的是高兴,因为他身边有这样一位大师。在此之前,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贞观年间,李世民得到一本秘谶,也就是一本预言书,里面对唐朝的未来作了这样的推测:“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说的是唐朝三代之后,皇帝羸弱,有武姓女子取代李家,成为新皇帝。天下初定无多,江山真的会迅速埋葬于一个武姓女子之手吗?世民深为不安,大喊:“快快给我找到这个该死的女人!”怒吼在深宫回荡。有近侍劝皇帝安静一下,建议传李淳风入宫,询问究竟。


  “李淳风?”皇帝疲倦地翻了一下眼珠。


  “是啊。”近侍说,“他不是我们大唐第一号预言大师吗?听听他的看法,也许有不错的收获哦。”


  世民点头称是。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皇帝秘密召见了我们的主人公太史令、预言家李淳风先生。李淳风坐在幽暗的室中,面对着曾天下无敌的李世民。世民将所得预言书展示给李淳风看。李淳风看后回答:“书中预测的征兆已生成,这个武姓女子现在就生活在皇宫!四十年后,她将成为帝国的统治者,李家子孙会被她诛杀很多。”


  世民道:“那我现在就找到她,斩杀之!如何?”


  李淳风说:“不可。武姓女子为帝,乃天命,不可改。天命不绝此女,假如妄加行动,会伤害及无辜。而且,此女为皇帝,当在四十年后。到那时,她也老了,会仁慈一些。大唐朝王朝中途易姓,只是暂时的,此女人终不能彻底断绝唐朝。但如果现在就寻找此女,捕而杀之,那么还会出现其他人篡夺李唐江山。而据我推算,新出现的人,会比那武姓女子更强力和凶狠,到那时您的后代恐怕就不会有遗留了。所以,相比较而言,留着武姓女子之命比现在杀了她更有利。”


  世民低头不语。


  唐太宗之代有《秘记》,云唐三代之后,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密召李淳风以询其事,淳风对曰:“臣据玄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四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殆将歼尽。”帝曰:“求而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不可废也。王者不死,虽求恐不可得。且据占已长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四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更四十年,亦堪御天下矣。少壮严毒,杀之为血仇,即陛下子孙无遗类矣。”(《朝野佥载》)

       世民最终采纳了李淳风的建议。于是,在后宫一角战栗的武则天得活了。事实上,世民皇帝的恐惧并未到此为止。


  贞观年间,有大将李君羡,原籍河北武安,被封为武连郡公,又出任左武卫将军,守卫玄武门。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李君羡跟皇帝所厌恶的“武”字太有缘分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一幕出现在这天晚上:李世民在宫内宴请他的武将,行酒令时,叫大家各自报出自己的小名,轮到李君羡,他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的小名:“我叫五娘子……”众人大笑,男人竟有此女人名。但李世民心里紧了一下,当然没流露出来,而是打趣道:“李君羡,你是何样的女子啊,如此勇猛?!”夜宴散了,众武将告别皇帝,李君羡也走了,他还要去玄武门值夜班。在偌大的皇宫中,李世民难以入睡。后来,找了个借口,把李君羡给处死了。直到武则天时期,女皇得知原委,叹息良久,下令给李君羡*。


  接着说李淳风。当时他非常受李世民信任。皇帝病危时,令淳风入见。后者流泪无言。皇帝问,对道:“陛下今晚当驾崩!”


  世民道:“生死由命,有什么可忧伤的?”


  在世民死的当晚,他被留宿宫中。这是极大的信任。李淳风是陕西岐州人,小时就聪颖秀彻,博览群书,尤精天文、历算和占卜学。早年有过漫游经历,曾在浙江天台山学道,得高人秘传。入仕途后,贞观十五年,任太史丞,掌管天象与历算。七年后转为太史令。按我们现在的看法,精通天象的他是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比欧洲早了千年。李淳风最大的名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预言家,著有《推背图》,该书被认为是古中国最神奇的预言书,据说很多都灵验了。在匪夷所思的同时,令人不寒而栗。李淳风写作《推背图》,大约还是受到那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的启发。在那个夜里,他被皇帝传去询问关于“武女代唐”的事情。在说服了皇帝不要轻易捕杀身边姓武的女子后,也深感武女祸国之乱象,于是突然想写一部关于后世的预言书。关于此书的写作过程,我们不得而知,按史上零星记载,只知道那段时间他一直把自己关在秘室,直到有一天好友袁天纲闯进来,在他后背上推了一下,说:“别预测了,天机不可泄漏!”他才打住。这时候,已预测到近两千年之后了。


  现在流传下来的《推背图》共有60卦,每卦一幅图象,每幅图象旁是神秘玄奥的四言谶语,并配以进一步解释的七言诗。除了首尾外,共有58卦预言。到了明末,名士金圣叹对《推背图》进行解读,该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此前,有人认为这是部伪书,但实际上,早在《宋书》“艺文志”中就有关于此书的记载了。而金圣叹批注也没什么问题,是一段史实。或者至少可以这样认为,《推背图》在元朝以前就已存在。当然,由于书中涉及朝代兴衰,所以在后世被列为禁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1 | 只看该作者



    兰亭序


      贞观十四年的一天,史上最喜欢书法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屏风上写下一段草书,笔力遒劲,骨质飘逸,展示给群臣看,获得一致好批。皇帝随后说出自己的心得:“作书法,贵专精。我学古人之书,不学外形,而学内在。骨质学到了,外在的自然也就成了。”当天,他赐宴玄武门,朝中三品以上官员都参加了。皇帝又即兴写了一副作品,众臣乘着酒劲,争夺皇帝手中的条幅。时有散骑常侍刘洎,在争夺中登上皇帝的御床,最后抢到手。大臣们顿时色变,有人指出:“臣子上了天子的床,罪当死!”李世民笑,摆手道:“今见刘常侍登床,为书法,可不追究!”


  这位征战一生的皇帝就是如此热爱书法。


  史上记载,李世民最喜欢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唐人笔记《谭宾录》披露,唐玄宗开元十六年五月,大内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它们都是贞观年间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书法的大臣鉴定过的。其中,王羲之的真迹一百五十卷(五年后,玄宗再派人清点这批书法时,就剩下八十卷了,可见当时就开始散失)。但在展出的这批书法作品中,唯独没有其第一代表作《兰亭序》。


  前推三百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古代春天的修禊日),四十多位东晋名士应东道主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亮相于会稽山阴兰亭,饮酒、写诗、观山、赏水,魏晋以来显赫的家族差不多都到齐了:王家、谢家、袁家、羊家、郗家、庾家、桓家……42人的具体名单是: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王凝之、王玄之、王蕴之、王丰之、王肃之、王彬之、王涣之、徐丰之、曹茂之、曹礼、曹华、孙绰、孙统、孙嗣、谢安、谢万、谢瑰、谢腾、谢绎、郗昙、庾友、庾蕴、魏滂、桓伟、羊模、孔炽、后绵、刘密、虞谷、虞说、任儗、袁峤、华茂、劳夷、华耆、卞迪、丘髦、吕本、吕系。东晋旷达、清雅、飘逸、玄远的时代气质使得这次聚会完全丧失了政治色彩。可以说,这次聚会是生命的、内心的、山水的。这是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聚会。此日风和日丽,东晋名士宽袍大袖,偎花依草,列坐于曲折、清澈的溪流边,荷叶轻托酒杯,信自漂流,到了谁的跟前,谁就要现场作诗,如作诗不成,便要罚酒。王羲之等26人现场写出诗歌,王献之等16人没写出。写出作品的26人成诗37首,汇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是为千古第一行书《兰亭序》。这幅书法作品写于珍贵的蚕茧纸上,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之”字有二十多个,但没有一个重样的。该作品是王羲之醉写的,醒后再写其他作品,终不可超越。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有一个曲折的故事:


  从《兰亭序》诞生日,到唐贞观年间,已近三百年,此时真迹辗转到越州永欣寺老僧辨才手里。他是高僧智永的弟子,智永是王羲之直系后人。智永死前,将祖传的《兰亭序》给辨才,后者视若珍宝,将其藏在禅房屋梁边的暗洞里。当时,李世民收集到了王羲之的很多真迹,唯独缺少《兰亭序》。当得知在辨才手里时,急诏其来长安,问真迹下落。辨才口风很严,说自己确实在师父那里见过该作品,但后来世间多乱,真迹已散失。皇帝多次召见辨才,但辩才就是不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里。皇帝没办法,只能叫辩才回去。这就是中古时代皇帝的风范,决然不会用暴力去做这件事,虽然他完全可以一声令下直接派军队去寺院搜查。若换成清朝,早就直接动刑问斩了。

        李世民问计于大臣:“为了《兰亭序》,我寝食难安,真迹就在辩才手,如何得到?辩才禅师年岁已高,宝物放在他那里,保不准将来真的散失,假如在皇宫珍藏,也许还能传于后世。”


  皇帝如此忧虑,房玄龄推荐一人:监察御史萧翼。萧是南北朝梁元帝曾孙,十分聪明。李世民马上召见。萧说:“此事不难,但需要先给我几幅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诱饵。”


  李世民说没问题。


  萧翼又带了一幅自己祖上梁元帝手书的《职贡图》,直奔越州而去。经化装,他以卖蚕种的北方商人的身份进入永欣寺,用了十多天时间,谈古论今,与辨才混熟。此日,萧翼向辩才展示了梁元帝的《职贡图》,辨才看后很是称赞。萧翼又展示了所带的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辨才表示,这确实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却不是最佳。


  萧翼问:“何为最佳?”


  辨才笑道:“当然是《兰亭序》!”


  萧翼表示不相信《兰亭序》还存于世。辨才说就在此室,于是从屋梁边的暗洞里取出《兰亭序》。萧翼看过后说这是赝品。辩才很愤怒。这一年,禅师已年过八旬,他生气地将《兰亭序》放在书桌上,没再搭理萧翼。
  转天,辨才因作法事,去了越州城。而萧翼又一次进入永欣寺,对辩才的徒弟说,自己的手绢昨天丢在禅房,进门去取,遂将《兰亭序》“顺”了出来。


  最后的故事不出乎我们的想象:萧翼因功而加官进爵,至于辨才禅师,被气病了,并在转年去世。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立即叫皇家书法师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四人拓印了几本,至于真迹,自己几乎每天抱着入睡。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入膏肓,临死前对太子李治说:“我之将死,没什么要求,唯一想要的就是《兰亭序》,你能让他在地下陪伴我吗?”大意如此。李治潸然泪下。


  《兰亭序》进入了李世民的昭陵,在史上有明确记载。现在千年已过,陕西昭陵里的这无价之宝还有希望重见天日吗?还是再次聆听一下王羲之写下的那篇千古奇文《兰亭序》吧: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僧智永第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羲之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乃勅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赉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师没后,荐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之处,又勅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窹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媒计取之,必获。”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就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于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甕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辩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来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翼,长若业风飘”。研蚩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云:檀越闲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此者数四,诗酒为务,其俗混然。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玩,今亦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将来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也。贫道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才曰:“《兰亭》。”翼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时,亲付于吾。付受有序,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放驳瑕指颣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梁上,并肃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露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童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勅来此,今有墨勅,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勅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云:“侍御须见。”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勅遣来取《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而便绝倒,良久始苏。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马脑椀一,并实以殊。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袞勒辔,宅庄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勅越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己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惊悸患重,不能强饭,唯歠粥,岁余乃卒。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榻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后随仙驾入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榻,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法书要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3 | 只看该作者



盖世太保


      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春,即位两个月的唐中宗李显,欲以自己的岳父韦元贞为宰相,引起当时的宰相裴炎的反对,中宗皇帝大怒:“别说是宰相,我就是把天下给韦元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裴炎立即将这话转告武则天。转天,武则天就把她的儿子唐中宗废为庐陵王。在这一事件中,武则天动用了一批大内卫士对皇宫进行*,但后来并未赏赐这些人。有一天,这批卫士当中的十多人去酒馆饮酒,有一人抱怨道:“早知今日无功赏,还不如继续扶庐陵王为帝。”说罢,大家继续喝酒,但没注意有一人悄悄离席,将那话禀告武则天。这拨人的酒局还没散,逮捕的人就冲进来。告密者被授予五品官,他的那些同伴全部被处决。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告密之风刮起于大唐帝国的版图内。


  按女皇指示,人人都有告密的权力!普通百姓如发现州郡长官有不利于女皇的可疑举动,可越级直接到首都禀报。被认为属实后,当即封官。到转年垂拱元年,这种告密渐渐演化为“罗织”。也就是说,为谋取官位,一大批人以专门编造他人莫须有的罪名为职业。举个例子,当时有侍御史叫侯思止,被封官前只是个卖烧饼的。因告密成功,当上五品官。在这种背景下,整个帝国的居民和大臣,不是告密的,就是被告的,人人自危。


  被告者需要受审讯,从而诞生了一批以使用刑罚狠毒著称的酷吏,这批酷吏以诬陷他人为乐,并发明了批极端残忍的刑罚:“突地吼”、“凤晒翅”、“铁笼头”、“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登梯、“弥猴钻火”……这些酷刑无须解释,可去想象。面对上述酷刑,人们往往屈打成招。在这批酷吏中,最著名的有我们熟悉的周兴、来俊臣、索元礼,还有王旭、李嵩、李全交、王弘义、侯思止、朱南山、万国俊。


  秋官侍郎周兴与来俊臣对推事。俊臣别奉进止鞫兴,兴不之知也。及同食,谓兴曰:“囚多不肯承,若为作法“兴曰:“甚易也。取大瓮,以炭四面炙之,令囚人处之其中,何事不吐!”即索大瓮,以火围之,起谓兴曰:“有内状勘老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咸即款伏。断死,放流岭南。所破人家流者甚多,为仇家所杀。《传》曰“多行无礼必自及”,信哉!唐索元礼为铁笼头以讯囚。后坐赃贿,不承,使人曰:“取公铁笼头。”礼即承伏。(《朝野佥载》)



  “后来居上”的来俊臣是所有酷吏中最残酷的,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狂”。在他之前,因告密而被任命为游击将军的胡人索元礼已首开酷吏之残。索元礼因事被流放死于岭南后,新的帝国酷吏周兴出现。这位被人称为“牛头阿婆”的秋官侍郎(刑部侍郎),说过一句名言:“被抓来的人都自称冤枉,斩决之后他们却都不说话了!”但后来周兴犯事了,武则天秘密将此事交给来俊臣处理。这一天,来俊臣把周兴请到自己家,吃饭时,对周兴说:“犯人们往往不交代,用什么办法可使他们开口?


  周兴说:“很简单。搞来个大瓮,把犯人装进瓮里,在四周放上炭烧烤,有什么事他们会不交代呢?!”


  “哦,这样啊。”来俊臣随即叫卫士搬来大瓮。然后用碳火围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图谋不轨,请兄入此瓮。”


  这就是“请君入瓮”成语的来由。


  后来,周兴被放流岭南,路上被当初陷害过的仇家刺杀。周兴出事后,作为左御史中丞的来俊臣成为帝国最大的盖世太保和秘密警察首领,极受武则天信赖。当时,除了来俊臣的党羽外,朝廷上还有三位著名酷吏:监察御史李嵩、监察御史李全交、殿中王旭,京师号为“三豹”:嵩为“赤黧豹”,交为“白额豹”,又称“人头罗刹”;旭为黑豹,又称“鬼面夜叉”。


  只说来俊臣,按记载,光他诬陷杀害的就有一千多家,而每家受牵连的都在百口以上,也就是说至少十万人成为他刀下鬼。这个数字是空前绝后的。在古代,相当于一位著名的将军在一次超大规模的战役中歼灭的敌人的数量。所以,史上有文字说当时的情况是:“无间春夏,诛斩人不绝,士庶破胆。”包括宰相在内的满朝大臣,都被来俊臣吓破胆。遇见后,连头都不敢抬头,恐怖气氛弥漫朝野。


  说来俊臣是“*狂”,是因为到最后他连武则天的亲戚武姓亲王、其女太平公主和情人张易之也列入打击目标。他确实是疯狂了。但也犯了众怒。上述诸位联手,抢先发难,网罗罪名,把来俊臣下狱。处决之日,洛阳士民说:“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当时的场面是,民众争食其肉,不一会儿,就把他吃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4 | 只看该作者



   徐敬业踪迹



       盛唐于逖所著《闻奇录》记载:进士宋洵,在金州石泉县东数里山居,听外面巨石中有人说话:“宋三郎来了?!”驻步听之,巨石上忽开一门,几个女人从里面出来,笑道:“请三郎进来。”宋洵欲跑,但为她们擒住,拖入石中,石门遂闭。仆人穿石求之,终不能得。宋洵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石头里。结合下面的故事,看上面的记载,令人产生遐思:假如一个人可以像宋洵那样十分轻易地失踪,倒也好了!


  唐玄宗天宝初年,有一名叫住括的九十余岁的老僧,在弟子的保护下,来到南岳衡山中的古寺,居住了下来。一个多月后,住括突然对寺中众僧进行忏悔,追忆当年杀人之罪。诸僧感到奇怪,问其究竟。住括说:“你们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叫徐敬业的人吗?”


  在《唐朝的黑夜1》中,说到武则天时期的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被贬南方,路过扬州时,起兵造了武则天的反。当时,除了徐敬业外,被南贬的官员还有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骆宾王等人。他们皆逗留扬州,心有不甘,达成冒险共识,推举徐敬业为首领,拉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骆宾王以诗人的手笔,写下名动千古的第一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实际上,徐敬业在离开京城前,反意就已决。扬州兵变发生后,全国惊动。武则天甚是恼怒,重金悬赏:“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三品,赏帛五千!”随即,武则天命李孝逸为主将,出兵30万赴扬州。又以高丽籍猛将黑齿常之率军侧应,对徐敬业形成夹击之势。起兵前,徐敬业先是矫诏袭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随后告诉大家自己身有皇帝密诏,打开府库,释放犯人,将他们武装起来,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魏思温为军师,随后传檄附近各州县,历数武则天罪过,提出恢复李唐江山,很快人马超过十万。


  喊出造反的口号容易,拉起一批人马来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随后面临的战斗。徐敬业少年时就跟随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应该说其本人是见过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动上,他有些头疼。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北上直接进攻武则天的巢穴洛阳;二是南下过长江袭击金陵、镇江、常州等地。为此,他征求了军师魏思温的意见,魏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则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应该率兵直趋洛阳。中原和山东豪杰知道您的勤王行动后,一定应和,武后数月可废,天下指日可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渡过长江攻击金陵,扫平后方镇江、常州等地,然后再行北伐,这才是正确的方略,而且提出“金陵负江,其地足以为固,且王气尚在……”得,金陵的所谓王气,又耽误了一个人的前程,并把他推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魏思温表示反对:“取金陵而守之,难道我们要投于死地吗?”魏思温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但徐敬业没听从军师的话,悲剧开始了。


  徐敬业分兵进击江南,一些州县确实在很快的时间内被攻占了,但兵力分散了。此时,李孝逸的大军已迫近扬州。徐敬业没办法,返回来迎战,还没开打,就已很仓皇了。在当年十一月的高邮之战中,徐敬业的士兵们很快崩溃。徐敬业带领少数人逃回扬州,随后转奔镇江,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王那相当时带人斩杀了徐敬业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这25颗人头随后被飞传至洛阳,呈现于武则天面前。但这25颗人头里到底有没有徐敬业?按当时志怪中的秘密记载说:没有。


  唐则天朝,徐敬业扬州作乱,则天讨之,军败而遁。敬业竟养一人,貌类于己,而宠遇之。及敬业败,擒得所养者,斩其元以为敬业。而敬业实隐大孤山,与同伴数十人结庐不通人事。乃削发为僧,其侣亦多削发。天宝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与弟子至南岳衡山寺访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诸僧徒,忏悔杀人罪咎。僧徒异之。老僧曰:“汝颇闻有徐敬业乎?则吾身也。吾兵败,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终,故来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证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纪闻》)



  说的是徐敬业兵败后,一路潜逃。在此之前,徐敬业曾收养一人,面貌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行至海陵,王那相叛变时所杀的正是徐敬业的替身。徐敬业本人则带着数十名心腹,潜行转向西南,一路跑到江西鄱阳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阳湖中的小岛,千米长,百米高,三面为悬崖。就是在这里,徐敬业削发为僧,和心腹隐藏下来。后来,转赴南岳衡山的寺院,一如开篇所言。他的结局之谜,令人想起黄巢、李自成或石达开。按史上记载,这几个末路枭雄都没有死,而是出家为僧,隐藏民间。


  且说徐敬业。据说,年近百岁的徐敬业离开大孤山去衡山时,其精魂已化为山上之鸟,这种鸟到现在还有,被称为“乞食鸟”。生活在大孤山上的这种鸟,最善于用翅膀搏击,更善于衔接船上旅客抛到高空的食物。千年以来,它们一直孤独在湖面上翱翔,在孤山上筑巢,鸟瞰着沧桑变化的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01:25 | 只看该作者



    日本王子围棋记



      下面这则轶闻说的是大唐围棋第一国手与日本围棋第一高手比拼的故事。这当中,有些细节意味深长:


  大中中,日本国王子来朝,献宝器、音乐,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敕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集真岛,岛上有凝霞台,台上有手谈池,池中生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明,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又产如楸玉,类楸木,琢之为局,光洁可鉴。”及师言与之敌手,至三十三下,胜负未决,师言惧辱君命,而汙手凝思,方敢落指,则谓之“镇神头”,乃是解两征势也。王子瞪目缩臂,以伏不胜,回语鸿胪曰:“待诏第几手耶?”鸿胪诡对曰:“第三。”师言实逸国手矣。王子曰:“愿见第一。”曰:“王子胜第三,得见第二,胜第二,得见第一。今欲躁见第一,其可得乎?”王子掩局而吁曰:“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今好事者尚有《顾师言三十三镇神头图》。(《杜阳杂编》)



  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王子来到长安朝拜,献上东瀛宝物、音乐,宣宗皇帝为之设百戏、宴会,以礼相待。按《旧唐书》中的记载,事情发生在大中二年即公元848年春三月。


  日本王子最善下围棋,此番初来长安,朝拜之余,提出要跟大唐国手比试。宣宗皇帝命令皇家棋手顾师言出阵。日本王子拿出一套精美无比的棋具,说:“我们日本国之东三万里远的大海上,有一岛名叫集真,那里有座凝霞台,台上有个手谈池,池中特产这种冷暖玉棋子,不用加工,而自然有黑、白两色,摸上去,冬暖夏凉,所以此棋子叫冷暖玉。此外,岛上还产一种叫如楸玉的树,与楸树相仿,用其雕琢、制棋盘,光洁如镜。”


  日本王子介绍完棋子和棋盘,遂与顾师言围棋。


  顾师言被认为是晚唐围棋第一高手,可比盛唐时国手王积薪。在此之前,他与另一位围棋高手阎景实进行了一次征霸赛,最后险胜,夺得皇帝所赐“盖金花碗”,确立了大唐第一高手的地位。但此次与日本王子对奕,让他吃惊不小,因为下到第三十三手,还未将其制服。作为大唐皇家棋师,顾师言有点紧张,捏棋子的手也冒出汗,每走一步需要思考良久,直到最后拿出绝招“镇神头”,才压制住日本王子的咄咄势头,控制了局面,使日本王子瞪目缩臂,凝视棋局,最终推秤认输。随后,日本王子问身边的唐朝官员:“顾先生在大唐围棋国手中排第几?”


  唐朝官员撒了个谎,说:“第三名而已。”


  日本王子说:“我能见见第一国手吗?”


  唐朝官员笑:“不太好吧!假如王子战胜了第三名,才有机会见到第二名;假如战胜了第二名,才可能见到第一名。现在,你连大唐排名第三名的棋手也没赢,就想见第一棋手,可能吗?”


  日本王子不语,继而唏嘘道:“我国围棋之冠,不及唐朝第三……”


  顾师言的“三十三手镇神头图”成为当时围棋界最珍藏的棋谱。当然,现在早已经失传了。这次比拼中,顾师言虽最终有惊无险地获得胜利,但过程却很紧张。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唐朝的那位官员对日本王子说了谎。这本不是盛唐风范!以此而观,这个伟大的王朝确实日薄西山,丧失了自信。或者这样说,若不是派出顾师言,日本王子取胜也不是没可能。事实上,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围棋才正式传入日本,百年之中,精进如此,对围棋的学习尚且这样,日本对唐朝其他文化和制度的吸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按故事记载,中日两国围棋峰战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年间。但来自日本方面的确切史料证明,大中年间并无遣唐史入长安,而唐懿宗咸通三年即公元862年,被废黜的日本王子高岳亲王曾来到长安学习,寻求佛法真谛。当时,唐懿宗下诏,命长安青龙寺高僧法全接待高岳亲王。但在交流中,辩禅论经,法全终不能令高岳亲王心悦诚服。三年后,高岳亲王离开长安,有人说他回日本了,有人说他为了取得佛法真谛,渡海西去印度了。也就是说,晚唐时代,大唐文化虽对日本依旧有着吸引力,但却不比从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3-2-25 12:47 | 只看该作者
花熊 打个包发我QQ邮箱 在这看着太费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3:39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5 12:47
花熊 打个包发我QQ邮箱 在这看着太费劲了

   新浪读书有地址,我发给会长,俺也是一条一条找来,编辑字体然后粘上的,文本的不全,我这就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3-2-25 13:46 | 只看该作者
忍不了了,网上订了2、3
你们都是名磨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3:49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娘 发表于 2013-2-25 13:46
忍不了了,网上订了2、3
你们都是名磨儿

豆姐,其实一 也不全,都是新浪读书和百度里搜的,差了几乎一半内容,没有全本啊。 {:soso_e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发表于 2013-2-25 13:50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2-25 13:49
豆姐,其实一 也不全,都是新浪读书和百度里搜的,差了几乎一半内容,没有全本啊。

我是说书,我直接在卓越上订了。磨不过你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发表于 2013-2-25 13:54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娘 发表于 2013-2-25 13:50
我是说书,我直接在卓越上订了。磨不过你们。

一共几本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发表于 2013-2-25 13:55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娘 发表于 2013-2-25 13:46
忍不了了,网上订了2、3
你们都是名磨儿

等你买了 把剩下的补全了发上来{: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4:02 | 只看该作者
驴牙医 发表于 2013-2-25 13:54
一共几本

   一共三本,我是按书的目录发的,但有网上没有的段落,就没法出来。  真有打字快的朋友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3-2-25 14:03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娘 发表于 2013-2-25 13:50
我是说书,我直接在卓越上订了。磨不过你们。

  是啊,网上的都不全,几乎比实体书少一半故事,好几个吓人的都没有,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13-2-25 19:00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必须顶,慢慢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13-2-26 09:42 | 只看该作者
顶起来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13-2-27 10:33 | 只看该作者
再顶起     等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3-2-27 10:52 | 只看该作者
woworuirui 发表于 2013-2-27 10:33
再顶起     等续。

  wu兄好,网上三本书全是不完整的,这差不多就算搜集齐了,我会再找,尽量补全。  我打字速度也就一分钟几个,就不敢搞啥手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13-2-27 10:52 | 只看该作者
好书 可惜读书的人不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0 07:03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