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花斑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物化妖,百鬼夜行 —— 《唐朝的黑夜》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35 | 只看该作者



  唐朝的美食
  
  


  与后面的宋明相比,唐朝虽然还不是市民社会,但人们已经初步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了,特征之一就是唐朝贵族和士人嗜吃,按照《酉阳杂俎》本条所记载,当时的流行美食如下:
  
  
  今衣冠家名食,有萧家馄饨,漉去汤肥,可以瀹茗;庾家棕子,白莹如玉;韩约能作樱桃毕罗,其色不变,又能造冷胡突鲙、醴鱼臆、连蒸诈草獐皮索饼;将军曲良翰,能为驴鬃驼峰炙。
  

  
  也就是说,当时长安著名的美食有:



  A.萧家的馄饨。后人推测馄饨从饺子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道美食,是隋唐时代的事,但例证不多。而本条记载是极好的证明。长安萧家的馄饨,味道鲜美,汤汁肥而不腻,去掉汤汁,可以煮茶。



  B.庾家的粽子,白莹如玉,估计是江米小枣的。



  C.韩约做的“樱桃毕罗”(毕罗由西域传入,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带馅的烧饼),熟后樱桃颜色不改变。



       这里多说两句。韩约是谁?唐朝中期最著名的政变“甘露之变”的关键人物。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冬,被宦官仇士良欺凌而忍无可忍的皇帝唐文宗李昂,欲联络宰相李训、王涯、舒元與以及左金吾将军韩约等人诛杀仇士良,计划是:叫韩约谎称金吾院内的石榴树上突降甘露,请仇士良等诸宦官去参观,乘机将其扑杀。本来计划挺好的,几位宰相也参加了。但是,由于韩约见到仇士良后太过紧张,在大冬天汗流不断,导致仇士良怀疑,随后迅速撤离并劫持了皇帝,率神策军反扑,导致皇帝和大臣的这次计划彻底失败,随后宦官仇士良将参与事变的宰相和相关大臣全部诛杀,长安朝士以及家属上千人死难。当然,韩约也没跑了。


       可以说,“甘露之变”是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令人惋惜和扼腕的事变。直接导致事变失败的人物,就是见了宦官紧张得哆嗦的左金吾将军韩约!别看这韩将军心理素质差,但做起美食来可有一套,除了善做“樱桃毕罗”外,他还能做冷胡突鲙(带有鱼肉的片汤)、醴鱼臆(甜味鱼胸)、连蒸诈草獐皮索饼(一种獐肉饼)。服了。


  D.将军曲良翰善于烤驴鬃驼峰。烤驼峰也是从西域传来的,由此可见当时唐朝的很多美味都带有胡人色彩。在烤前,将驼峰切成薄片,加以各种香辣作料,熟后味道鲜美。


  唐朝人爱吃,跟在士人阶层流行“烧尾宴”有一定关系。唐时,朝廷官员如得到皇帝提拔,就要宴请皇帝;当然,如果科考进士及第,也要宴请亲朋好友。这种饭局被称作“烧尾宴”。因为按照唐朝人的理解:得到提拔或中进士,相当于鲤鱼跳龙门,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鱼跳过龙门后,天上会有火焰将其尾巴烧掉,使之改变新颜。”在整个唐朝,最著名的一次“烧尾宴”出现在唐中宗景龙三年即公元709年。当时,官员韦巨源得到提升,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他在长安宴请了皇帝唐中宗,在那次宴会上一共出现了上百道菜,现在流传下来的有:金乳酥、水晶龙凤糕、金银夹花平截、长生粥、见风消、贵粉红、御黄王母饭、玉露团、八方寒食饼……



  据说,当时中宗皇帝吃完后,回宫两天没吃饭,对韦巨源家的佳肴念念不忘,还有提拔韦巨源的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36 | 只看该作者


 老吴的故事

  
  
  “天咫”中的这则故事流传已久: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释氏书言须弥山南面有阎扶树,月过,树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处水影也,此语差近。”
  


  古人吴刚好学仙,但办了错事,具体什么事就不知道了,总之触怒了天帝,罚之于月中砍桂树,直至砍倒。但每砍一斧,那树痕即复合,所以那哥们儿天天抡着大斧子在那玩命,这故事也够悲凉的。所以说那天帝太缺德了,他就是玉皇大帝吧。在《西游记》里,他不可办过这样的事嘛,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那郡守因误推贡桌,让刚刚降临于此欲享受贡品的玉帝来个倒栽葱,到嘴的水果也被狗给叼走了,于是降旨龙王不得在该郡下雨,并在那披香殿里发誓,鸡啄食完米山,狗舔食完面山,灯烧断锁断,方可下雨。这可为难了悟空,那米山面山被八戒吃下,却有冒出来,总不得手。



  人们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直在做一见没有希望的事。月中的吴刚就是如此。还好,月中有个蛤蟆天天陪伴着吴刚。关于这只蛤蟆,“天咫”中也提到了,并称在长庆年间,有人于八月十五,于林中见一金背蛤蟆,疑是月中那只。此事还说得有鼻子有眼,按照段成式的原话:“工部员外郎周封尝说此事。”关于这只蛤蟆的传说,来自吴刚的另一个版本:在《山海经》中,有炎帝的孙子叫伯陵的,不是个好鸟,趁吴刚外出学仙,把吴刚的老婆的肚子搞大了,最后还弄出仨儿子。后吴刚回家,洞悉奸情,做掉了伯陵。按理说,这没什么,毕竟伯陵无理在先,而且搞出三个儿子来。但那炎帝,公报私仇,把人家吴刚流放到月球,后面的传说就一样了,也是叫老吴没有希望地砍树。后来,吴刚的老婆想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飞往月球,自己因作孽挺深的,没飞起来,只有他的三个儿子到了月球上,其中一个化作蛤蟆,一个化作小白兔,第三个变成什么了不太清楚,他们就永远地陪伴着寂寞悲伤的吴刚。当然,关于吴刚为什么被罚砍树,还有第三个版本,就是因为她跟广寒宫的主人嫦娥偷情的事败露,被玉帝治罪。



  无论如何,老吴的故事是悲惨的,是凄凉的。以至后来有个伟人,写过一首《蝶恋花》,在词中还提到了老吴:“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当然,在这里老吴成了酿造桂花酒的能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39 | 只看该作者

 凶夜
  
  
  下面这则故事出自“诺皋记”一门中,带有典型的《酉阳杂俎》风格:

  
  “大历中,有士人庄在渭南,遇疾卒于京,妻柳氏因庄居。一子年十一二,夏夜,其子忽恐悸不眠。三更后,忽见一老人,白衣,两牙出吻外,熟视之。良久,渐近床前。床前有婢眠熟,因扼其喉,咬然有声,衣随手碎,攫食之。须臾骨露,乃举起饮其五藏。见老人口大如簸箕,子方叫,一无所见,婢已骨矣。数月后,亦无他。士人祥斋,日暮,柳氏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柳氏以扇击堕地,乃胡桃也。柳氏遽取玩之掌中,遂长。初如拳,如碗,惊顾之际,已如盘矣。暴然分为两扇,空中轮转,声如分蜂。忽合于柳氏首,柳氏碎首,齿着于树。其物因飞去,竟不知何怪也。”
  
  在故事中,先是讲到这一家的男主人突然遇疾病猝死于京城长安,为故事笼罩上一层阴沉的背景。随后一系列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先是男主人在渭南庄园中的12岁的儿子于夏夜“恐悸不眠”,似乎在窗外看到了什么。果然,午夜后有一个白衣獠牙者出现在屋里,先是默默地望着,然后逼近床头,有女婢在一旁熟睡,白衣獠牙者遂掐住女婢的脖子,一点点把她吃得露出骨头,后又吞噬其五脏。此时孩子被惊醒,可以想像当时的场面,听得一声惊恐的叫声。等孩子的母亲柳氏跑进来时,屋子里除了她儿子和女婢的一堆骨头外,什么都没有。事情并没有结束。几个月后,柳氏祭奠丈夫,完事后已是傍晚时分,突有胡蜂飞来不去,柳氏将击落,拾起来一看是胡桃,正在端详着胡桃一下子变大如磨盘,分为两扇,在空中迅速旋转,随后猛地合击柳氏的脑袋,其头粉碎,旁边的树上都连肉带血地挂柳氏的牙齿。



  故事到此结束,黑夜之门已合,无须再解。



  而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唐朝是明丽的,而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为我们开启了另一道大门,进入这道大门后,你发现的却是一个黑暗的、恐怖、充满诡异事件的唐朝,一如此故事。在唐朝,涉及鬼怪的作品分化为了两类,一是纯正“志怪笔记”,如《酉阳杂俎》、《宣室志》、《录异记》;二是新诞生的一个品种“传奇”,如《传奇》、《甘泽谣》、《三水小牍》、《玄怪录》。前者的特点是,篇幅不是很长,不进行人物形状的塑造,不赋予鬼怪太多的人性化因素,但越是这样就越有味道;而后者的特点是故事的篇幅很长,多有单篇作品,作品中注重细节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这已经是小说的路数了。到了后来,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实际上走的并不是志怪笔记的路子,而是传奇的路子,尽管其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突出,但奇幻色彩已经大不如唐朝的志怪笔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41 | 只看该作者


 王勃

  
  
  看那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大唐一代,诗人们把中国的古典诗歌推向了最高潮:豪迈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旷达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洒脱如“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贾岛);沉郁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伤情如“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执著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就是信手拈来的一首小令,也令人神往,随便举个例子:通常排第三位的白居易的小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气象万千,以至如此。好像所有的感情,都被那个年代的人用尽了;又如所有的好诗,都被那个年代的人写尽了。



  我的唐朝诗人排行榜如下:1 杜甫;2 李白;3 李商隐;4 白居易;5 常建;6 王昌龄;7 李贺;8 杜牧;9 王维;10 寒山。本故事中的王勃,虽然没有进前十名,但却是真正开大唐风气之人,力压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而为“初唐四杰”之首,这是没问题的。尽管“烽火照西京”的杨炯不服,说耻在王勃之后。在我的眼里,王是唐朝第一个天才诗人。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这位少年在写作中打腹稿的故事:

  

  王勃每为碑颂,先墨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藁。
  

  在写作之前,王勃先磨墨好几升,然后用被子盖住脸躺在床上。灵感所来,忽地坐起,一挥而就,时人称之为“腹藁”,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腹稿”的由来。不过对于我们来说,“腹稿”是要反复修改的,而对于王勃来说,一挥而就的“腹稿”往往就是最后的成稿。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诗句,我更愿意相信是一气呵成而作的。



  作为“四杰之首”的王勃,是唐朝诗坛的第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出现一举扭转了南朝萎靡迤俪的诗风,为盛唐诗章开辟了道路。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王勃为文,要超过他为诗。南下省亲,路过南昌时,在滕王阁之宴上即席而写的《腾王阁序》,充分展示了一个少年天才的绝美才华。此赋一出,满座大惊,华盖古今,再无出其右者——难道不是么?每当我读到最后一段——“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时,总有百端感慨。



  像很多天才一样,王勃也死于27岁这一年。在最绚烂的年华里,生命突然地消失,只留下那雪亮的青春影像,不时被历史的大浪卷起。天才当早去!正如他在《腾王阁赋》中所说:“盛筵难再,兰亭已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48 | 只看该作者

     唐朝禁忌  


  在《酉阳杂俎》中,提到一条古代著名的禁忌:


  俗讳五月上屋,言五月人蜕,上屋见影,魂当去。
  
  
  在古中国,夏光明媚、花树绚烂的五月(即阳历6月),被称为凶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夏至是不祥的,因为在此节气里,阴阳之气交换,从而被认为生死亦交换,而夏至便在五月。所以,在这个月份里,有很多带有民间秘密色彩的禁忌。按照中国第一部民俗笔记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五月“忌曝床荐席,忌盖屋”。也就是说,忌讳在阳光下晾晒床席,忌讳用搭建屋子。关于五月晾晒床席,稍早些的《异苑》中有一则凶险的记载:在新野这个地方,有一户人家曾于五月晾晒床席,主人突然隐约看到有一小孩死于床席上,再定睛看那小孩不见了,随后其子暴病而亡。



  按照《酉阳杂俎》所记,五月是人的魂魄脱窍的月份,在这个月里人们应于约束自己,禁锢魂魄,而不能攀登上屋顶,上屋看到影子,魂魄就会飞走!说起来有点令人不寒而栗。不过,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代并无这样的禁忌。成书于战国时的《月令》甚至有这样的说法:“仲夏可以居高明,可以远眺望,可以升山陵,可以处台榭。”也就是说,仲夏五月阳光灿烂,阳气浓重,所以正是登高远眺、欢畅呼吸的时季。但在秦朝以后,突然有了这样的五月登高禁忌,据说是起自秦始皇时期,皇帝警告他的人民在夏天不要妄动,具体原因已经不得而知,到了后来的汉魏时期,这一习俗未有改动,一直传到唐朝。



  从民俗的角度看,禁忌实际上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自古以来,人们在生活中积累和在潜意识中形成的经验和神秘主义元素。在古中国,除了以五月为凶月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禁忌,与段成式并称“三十六”的诗人李商隐在《杂纂》中就有不祥之兆有这样的记载:“卧吃食”、“无事嗟叹”、“寝如尸”、“对日月大小便”、“未食,碗中先插匙箸”、“卧床上唱歌曲”、“牵父母作咒誓”、“妇人发垂下不收”、“露顶写字”、“捶胸骂人”、“卸起帽与人交谈”、“衩衣出门迎客”、“不敲门直入人家”、“主人未请先上厅坐”、“席局上不慎涕唾”、“主人未揖食先举箸”、“众食未了先卸箸”、“骂人家奴婢”、“钻壁窥人家”等。这里面说到的趴着吃饭、把筷子插在饭碗里、躺在床上唱歌、女人留披肩发等都是不祥之兆,而后面的不敲门直入人家等则属于古代看重的礼仪范畴了,至于“钻壁窥人家”,我想就属于人品问题,与民间禁忌无关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51 | 只看该作者


 围棋的故事

  
    
  在产于中国的各类棋中,围棋的历史最为悠久,大唐开元时代,国家兴盛,歌舞升平,文艺流行,围棋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期。玄宗本人即好围棋,于是网罗围棋高手,侍奉皇帝下棋,或者与其他围手PK,这是中国职业围棋手的雏形。王积薪即是皇家棋院的大腕儿,在当时被视大唐围棋第一高手。《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则他和高僧一行下棋的故事:
  
  一行公本不解弈,因会燕公宅,观王积薪棋一局,遂与之敌,笑谓燕公曰:“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故事讲的是,高僧一行在燕国公、宰相张说(即拥有著名的传奇宝贝“记事珠”的那位。关于“记事珠”的故事,流传甚广:“唐开元中,张说为宰相,有人惠说二珠,绀色有光,名曰记事珠。或有阙忘之事,则以手持弄此珠,便觉心神开悟,事无巨细,涣然明晓,一无所忘。”)  的府邸观看王积薪下棋,在此之前一行本不通围棋,但看了一局后,便与王积薪对弈,竟不相上下,后笑对张说言:“之所以能够跟王老师成为对手,只是因为我在下棋时讲求争先罢了,假如下棋的人都念我的四句口诀,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围棋国手啦!”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太过夸张,不过在我看来,也未必全是虚构,凡精通围棋的人一定有数学脑子,而一行是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加上其人特别聪明,一时掌握棋术,与王积薪偶而争锋,也未必全是虚妄之言。后来,宋朝的沈括在那本著名的《梦溪笔谈》中从数学历算的角度对围棋进行了分析,再后来明朝的王世贞在《弈问》更是直接对一行敌过王积薪之事表示肯定,认为精通数学历算的一行从不懂棋到下出好棋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总的说来围棋是高深的,不像一行和尚说得那么简单,嘴里唠叨四句口诀就能敌过国手。说到这儿,不禁令人好奇,那四句口诀是什么呢?段成式在写《酉阳杂俎》时也没记录下来,老兄在这儿真是疏忽了!



  在这里先不管一行的诡异口诀,还是说说王积薪成名前的一个故事吧。这则故事出现在《云仙散录》(又称《云仙杂记》,有人称其为伪书)中,该书是一本具有文摘性质的反映唐朝生活的逸闻集,作者署名为晚唐五代时期的冯贽,他还有另一部作品《记事珠》。顺便说一下,早先《收获》上刊登过孟晖的短篇小说《画屏》,其开篇引言上有一段话:“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借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孟晖以这段话为蓝本讲述了一个诡异的唐朝故事。上面那段文字即引《记事珠》。说到冯贽,其人比较神秘,生平不详,也不知道是干嘛地,但编撰的《云仙散录》和《记事珠》非常具有娱乐性,文字简约有趣,反映了唐朝的奇异生活,比如下面对王积薪故事的记载:“王积薪每出游,必携围棋短具,画纸为局,与棋子并盛竹筒中,系于车辕马鬃间。道上虽遇匹夫,亦与对手。胜则征饼饵牛酒,取饱而去。”也就是说这王老师,每次出游都带着棋具,在道上遇到会下棋的就与之对弈,若自己输了就盛情款待对方一顿。正是凭借这这股子钻研劲头,最后哥们儿终成大唐第一围棋高手。



  王积薪在开元年间,无敌于天下。他不但是个实战派,还是个理论家,著有《金谷九局图》(已失传);又作有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取和。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皇帝入四川避难,王积薪作为皇家棋手,也跟随着玄宗行进在艰难的蜀道上,整个帝国的棋局,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02:53 | 只看该作者


  人面花



  《酉阳杂俎》读起来令人目眩神迷,且看下面这则简短的文字:
  

  大食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化生人首,如花,不解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
  

  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若以阿拉伯半岛的也门角算起,其西南两千多里,当在非洲的苏丹、乌干达、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临界处,甚至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原扎伊尔境内。当然,这样的猜想与测量总是令人有莫名的不快,那好吧,我们只说在这世界上,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一个幽深的山谷,有这样的异树,青枝碧叶,香气馥郁,而枝上的花朵一如人面,它们并不言语,只是在寂静的山谷里独自不停地微笑(我们想像一下吧),一年四季而永不停歇。偶有人闯入山谷,问其路径,那人面花朵也只是微笑而已,微笑微笑就这样不停地微笑,在大食西南二千里的山谷中,在段成式的书页间,随着微笑不停,一个个飘然而落,神奇地来到我们手中。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
人面花吗?


  有吗?



  没有吗?



  有吗?真的有吗?实际上,现实在这里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诡异的人面花在我们冥思的某个瞬间,确实在对着我们微笑,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到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发表于 2013-3-3 12:34 | 只看该作者
花斑熊 发表于 2013-3-3 00:43
要不,我再改回来?

可以啊,只要你从此不再说喜欢俺们家杜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发表于 2013-3-3 12:49 | 只看该作者
必会挖出一块状如琥珀的黄玉石,它是老虎的目光凝结的产物!
  这个因该就是虎睛石的由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34 | 只看该作者
枫林 发表于 2013-3-3 12:49
这个因该就是虎睛石的由来吧

   似乎是的。  {:soso_e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35 | 只看该作者
南山 发表于 2013-3-3 12:34
可以啊,只要你从此不再说喜欢俺们家杜先生。

   要不我还是不改了。  {:soso_e113:}     另外您家杜先生是哪位?  我记得我只看上了驴会长……的核桃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49 | 只看该作者

   壁画
  
    
  唐朝时,儒道佛三教并重,除了武宗皇帝于会昌年间(公元841年至公元846年)一度灭佛外,其余时期佛教都非常盛行。段成式本人即信奉佛教,在长安为官时,游遍各寺院,与当时的名僧基本上都有来往,在《酉阳杂俎》中记录下大量当时长安寺院及寺内壁画的情况,为后人留下特别宝贵的资料:
  

  近佛画中有天藏菩萨、地藏菩萨,近明谛观之,规彩铄目,若放光也。或言以曾青和壁鱼设色,则近目有光。又往往壁画僧及神鬼,目随人转,点眸子极正则尔。
  

  在本条中说到的主人公之一天藏菩萨,为众菩萨之一,其形象华美,不过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比较小,远不及后面谈到的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为中国式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首(与观世音、文殊、普贤并肩),其道场在九华山。按照《地藏十轮经》中的说法,他之所以叫地藏菩萨,是因为该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据说在遥远的时代,他曾在佛祖面前发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后来,在佛祖圆寂而弥勒诞生前的无佛真空期,他成为“准佛”。他有千变之身,在中国化色彩下,地藏菩萨又被化身为冥界阎王。其形象自唐朝以来,屡有变化,但在唐时往往是:坐(或立)于莲花台上,一手拿珠,一手持杖。



  作为佛画技术发达的时代,唐朝时的很多著名画家本身也是佛教画家,比如阎立本、吴道子、王维、卢楞伽等人,至于周昉、张萱、韩干、张璪等以画仕女、骏马、松石著称的大家,也经常在寺院里作佛画。在当时,佛画主要包括卷画和壁画,其中又以壁画为主。寺院的壁画,主要集中在山门、长廊、厅堂和大殿上。当时的第一佛教壁画大师是吴道子,关于他画《地狱变》的故事,在随后我会写到。



  在这里,段成式谈到天藏菩萨、地藏菩萨的画像,应该是指寺院中的壁画,其画面绚烂,色彩烁目,如若放光。之所以有此效果,据说是画家在作画时使用了“曾青”和“壁鱼”。所谓“曾青”本是一种矿石,可入药,有明目功效。在这里被用做颜料,使所画的人物“目有光”、“壁画僧及神鬼,目随人转”。至于“壁鱼”,则为一种生于木头间的银色虫子,也可入药,据说能医治前列腺。用于绘画,取其光亮,唐人有诗称“壁鱼”:“鳞细粉光鲜,开书乱眼前。透窗疑漏网,落砚似流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19:51 | 只看该作者



   跑题:江湖外话
  
  
   《酉阳杂俎》中有如下一条:
  


   葳蕤草一名丽草,亦呼为女草,江湖中呼为娃草。美女曰娃,故以为名。
  


   说的是葳蕤草又名“丽草”,亦称作“女草”,而江湖即民间呼为“娃草”,因为唐朝时美女称为“娃”。比如,白行简著有著名传奇小说《李娃传》。在这里,我不想去琢磨这种美女草,而是想说说这里提到的一个词:“江湖”。



   唐朝人喜欢用“江湖”一词;或者说,“江湖”这个词,是在唐朝叫响的。江湖江湖,烟树浩渺,天高水远,万里心航,可作逍遥游。这是一个境界。“江湖”是我喜欢的一个词,它的内涵是精神的独立和肉体的自由。“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从具体语境上理解,此处之“江湖”可作自由天地讲,切合庄周“逍遥游”的理想。及至后来,“江湖”一词象征林泉高逸,与宫阙仕途相对;又分支代指民间,一如本条。再后来,范围开始缩小,只是“绿林”与“武林”代称了。而现在,又进一步演化为“同道”:我的江湖你的江湖我们的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这是一个词在时光中的变迁。



   “江湖”在诗歌和文字中被广泛使用,是从唐朝中期开始的,因为当时文士心中渐渐生成了一种“江湖”情结。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中期,在社会、经济、人文等多重原因的影响下,平民政治(出身寒门,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如牛僧孺)开始抬头,与传统的世族政治(出身高门,通过准“接班”的形式进入仕途,如李德裕)发生冲突,并在复杂的基础上最终生成“牛李党争”(唐宪宗元和年间牛僧孺初及进士时,与李德裕之父已有摩擦,但正式导火索是唐穆宗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的科考案,当时“牛党”成员掌握科举考试,中榜者多为“牛党”子弟,《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的父亲时任西川节度使的段文昌推荐的人都落榜,于是出身贵族的段文昌向皇帝打报告,对考试提出质疑,李德裕建议重新进行考试,随后“牛党”子弟皆落榜。从此,两党正式结下“梁子”)。



        “牛党”成员得势时,“李党”成员就被贬出朝廷;李党得势时,牛党就得做好收拾铺盖卷的准备(二党之争,其实没有所谓的正义方,牛李二人的人品都不错,以前多称李一方正义,而指责牛阵营龌龊,这种说法大可不信;至于有人称牛僧孺实际上并非该党党魁,则值得探讨)。当时朝廷的大臣多多少少都被党争牵连,最后搞得皇帝也没有办法,才有唐文宗之叹:“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从结果看:唐宣宗即位后,“牛党”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李德裕被贬到中国最南方并死在那里。这极富象征意义:李的结局可被认为是魏晋时代以来的中国传统的世族政治的最后终结(再后来,到了北宋时代,已完全是平民政治了:进入仕途,不再讲求出身)。


       绵延近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与以前各王朝的大臣之斗有着本质区别,而且它还结束了中国古代世族政治的同时,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产品:使中国文士的心灵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给当时因各种原因受牵连、远贬他地、仕途失意的人重重地增添了一笔上面提到的“江湖”情结。但中国文士在从世族政治向平民政治过渡中产生的这一精神变化,被以前的历史学者所忽略了。“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值得一提的是,中晚唐时文士的江湖情结与魏晋名士的隐逸情结是大有不同的;换句话说,他们心中的江湖,已不再是魏晋时阮、嵇、王、谢诸人高蹈遗世下的那个江湖了。那时候,即使选择隐逸,魏晋名士也是带着贵族情怀的;而中晚唐时的文士,早就没有了该情怀。在他们眼里,江湖就是江湖。比之于前人,注入了更多的平民意识。


   不是一回事了。



   到了宋朝,文人的江湖意识更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尽管“忧其君”,但范老师所说的江湖,已彻底是一个具有布衣精神的江湖了。桃李春风,江湖夜雨,在南宋时代甚至出现了“江湖诗派”(包括“永嘉四灵”的追求),作为这一诗派的组织者,集诗人、编辑、书商于一身的陈起,曾描述过自己以及宋朝文士心目中的江湖,其意大致如此吧:“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



   一个人却一个江湖。现在,你有你的江湖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02 编辑



 虢国夫人颖艳记
  
  
  
  唐朝最奢华的一位外戚——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也在《酉阳杂俎》中露一小脸:
  

  宣阳坊奉慈寺,开元中,虢国夫人宅。安禄山伪署百官,以田乾真为京兆尹,取此宅为府,后为郭暧驸马宅。今上即位之初,太皇太后为升平公主追福,奏置奉慈寺,赐钱二十万,绣帧三车,抽左街十寺僧四十人居之。
  

  虢国夫人是唐朝最奢华、最风骚的一个女人,据说胜过高阳公主和安乐公主,每每出行,银车宝马,长安顾盼,艳香飘十里,经久不散。后世指责此女,也多集中在奢华和风骚上。奢华自不必说,玄宗时代,因贵妃得宠,杨氏一门,具得富贵,竞相争比。其实,就古人而言,奢华是有特定含义的,并不能直接与腐朽画等号。在古人的心目中,奢华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品质和一种正当的追求,并不是一个带有过多贬义色彩的词语。对于一个贵族妇人来说,有条件享受奢华,她是没有理由拒绝的。至于风骚,对虢国夫人本人来说似乎也没什么错,人家是女的,你还不允许人家风骚么?从对女性的终极审美而言,风骚其实是必须的,每个女人都应该具有一种健康的风骚,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美德。至于虢国夫人的风骚是否健康,不得而知,反正这是个既奢华、妖娆,而又决绝的女人。


        说她决绝,是因为她的死。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从长安出逃,行至马嵬坡发生军士哗变,宰相杨国忠被诛,在将军和士兵的要求下,杨贵妃自杀。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出逃的虢国夫人也被地方武装包围了,虢国夫人先是将两个儿子刺死,后又挥剑自杀,脖子被切了个大口子,但人却没死掉。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用利刃切开自己的咽喉的。当然,我们的虢国夫人多日后还是死了:脖子上的伤口复发。


  虢国夫人之死如此暴烈。由此可见,其性格也是复杂的。安史之乱前,长安歌舞升平,诸显贵比富,各起豪宅,虢国夫人就广购地产,建了多所别墅。按照本故事记载,长安宣阳坊奉慈寺,在开元年间就曾是虢国夫人之宅。后安禄山起兵,长安陷落,因虢国夫人之宅最为奢华,于是将这里改为新政权的办公场所。再后来,安史之乱为郭子仪等人平息,皇帝还都长安,虢国夫人旧宅又转到了郭子仪之子郭暧手里,郭暧是驸马,他的老婆是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如此说,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一提到京剧《打金枝》就都清楚了,以上诸人正是该出戏的主角。


  我们还是说说虢国夫人吧。夫人精通骑术,上面说过,安史之乱中她曾骑马奔逃。事实上,唐朝时很多贵夫人都会骑马,皇室很是重视这方面的训练,这和唐朝皇帝的鲜卑血统有关。精于骑术的虢国夫人曾作为主角,被画家张萱画入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原画已世传,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书画天才徽宗皇帝赵佶的摹本。从这幅名画中,我们可以一睹虢国夫人的风采:画面上的游春人物,共乘八匹骏马,其中前三匹马大致呈“一”字排开,第一匹马和第三匹马上,乘坐的是作为前导的内官,着男装,但从面相上看,应为女子,这正切合了盛唐时女子多着男装的风尚。第二匹马上,是一个模样俊秀的丫鬟。随后的两匹马并列而行,靠近观众视野即居画面之中者,正是虢国夫人,与她并行的是其姊妹韩国夫人。再往后的三匹马,也是并列而行,中间骑马者是个抱着小孩的保姆,其左右乘马者分别是丫鬟和内官。这幅画在结构上很完美。居中的虢国夫人的装扮和面容,集中体现了唐朝贵族妇女的审美标准,往脸上看:面庞圆润,体态丰满,肤色白皙,不上浓妆,与户外游春的主题相贴切;往身上看:乌发高挽成当时颇为流行的坠马髻,着淡绿色窄袖袄,低胸的桃红色拖裙,纯白色绫纱的披肩和束腰,微露的锦鞋,显得雍容而华贵,使得画面之外长安曲江畔的明媚春光,从虢国夫人那淡定高贵的神色中映现出来,也使千年之前大唐盛世的某个春日午后的慵懒,一点点生动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3 20:06 编辑


  
  甘露之变
  
 
  唐文宗大和(或言太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冬的“甘露之变”,结果实在令人心碎,它是唐朝乃至中国古代史上最令人惋惜和扼腕的事变:这次以扑杀专权宦官仇士良为目的的事变失败后,包括四名宰相在内的诸多大臣及家属共计上千人被诛杀,作为大唐皇帝的唐文宗也被架空,软禁于后宫,在悲伤中发出千年一叹:“我又怎么比得上汉献帝?汉献帝受制于曹操;而我却受制于家奴!”“甘露之变”失败后,长安士民人人自危,以致事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大臣及文士都不敢提及此事,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从侧面写到了这段痛史:
  


  永宁王相王涯三怪:淅米匠人苏润,本是王家炊人,至荆州方知,因问王家咎徵,言宅南有一井,每夜常沸涌有声,昼窥之,或见铜厮罗,或见银熨斗者,水腐不可饮。又,王相内斋有禅床,柘材丝绳,工极精巧,无故解散,各聚一处,王甚恶之,命焚于灶下。又,长子孟博,晨兴,见堂地上有凝血数滴,踪至大门方绝,孟博遽令铲去,王相初不知也,未数月及难。
  

  “甘露之变”时,朝中一共有四名宰相:李训、贾餗、舒元與和王涯,李训是主脑,其他三人中只有舒元與参与了计划,本条故事的主人公王涯实际上并没参与,但最后在刑罚逼迫下,被迫承认作乱,最终与其他三名宰相和数位大臣一起被腰斩于长安。王涯与韩愈同期中进士,其人诗写得也不错,有名作《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唯见龙城起暮云!”“甘露之变”爆发这一年,他已经70岁。


  在《酉阳杂俎》中,时在荆州的段成式通过采访“甘露之变”后自长安逃到该地的王涯家的厨师苏润,得知事变爆发前王家出现的三件怪事:一、王家宅南有一井,每到夜里,便有沸腾之声,白天苏润曾窥视,有时见铜厮罗,有时见银熨斗,打其水,水质有腐味而不可饮;二、王涯家中有一禅床,以柘木和丝绳制造,但后来无故地解散;三、其长子王孟博于一日晨见厅堂地上有凝结的血迹一串,到大门口才消失,遂令家人铲去。以上怪象王涯并不知道,几个月后死于“甘露之变”。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唐文宗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此前,被专权的宦官仇士良欺凌而忍无可忍的皇帝唐文宗李昂,联络李训、舒元與两宰相和近卫军首领左金吾将军韩约以及在外地的凤翔节度使郑注,欲一举诛杀仇士良。整个行动的主脑是宰相李训,当时在长安参与计划的除了舒元與、韩约外,还有未上任的太原节度使王璠、邠宁节度使郭行余、代京兆尹罗立言、御史中丞李孝本。原计划是:当日上朝后,先由左金吾将军韩约向文宗报告,说大明宫左金吾庭院内的石榴树上突现预示吉祥的甘露,报告完毕后宰相李训等人一起向皇帝祝贺,此时韩约悄悄返回已伏有兵士的左金吾庭院,等候宦官到来。按照当时的计划,文宗在听到韩约的报告后先表示惊诧,然后派宰相李训前去查看甘露降临是否属实,李训回来后对甘露的真实性提出质疑,此时文宗再派当权的宦官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右神策军中尉鱼弘志带人去查看,这时候由埋伏在左金吾庭院中的韩约率人将宦官一并扑杀。


       计划的前面的部分进行得很顺利,大家戏演得都不错,问题出现在后面的环节上,直接点说出现在左金吾将军韩约的身上,这名将军看到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进入左金吾庭院后,也许是平时怕宦官怕惯了,一见大名鼎鼎、阴险狠毒的仇士良来了,心里过于紧张,致使在大冬天里脑门冒汗,还未将其引入庭院深处,即引起仇士良的怀疑;与此同时,风吹幕起,仇士良发现幕布后伏有士兵,于是怪叫一声“不好”,退出左金吾庭院,随后并未惊慌出逃,而是狂奔至文宗所在的含元殿。这一举动在后来被证明是反政变成功的关键。经验丰富的仇士良显然已意识到:要想保命,反戈一击,只有将文宗皇帝劫持,不能令其落入大臣手里,否则即使手里掌握有神策军也是死路一条。所以,在含元殿见到文宗后,仇士良冲上前去高呼“有变”,随即指挥宦官将其劫持到轿里,然后直奔有神策军驻扎的宣政门。此时,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惊呆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宰相李训知道事情不好,大声引金吾卫士和入援士兵上殿诛杀宦官,并抱住文宗的轿子不让其走,与仇士良发生肉搏。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宫中的紧张情景与一片乱象,此时未参与政变的大臣才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他们多夺门出宫,以免受到牵连。当时,为了防备万一,作为宰相的李训在靴子里藏了匕首,在与仇士良的搏斗中,举匕首刺之,但却未中,聪明的仇士良并不恋战,而是劫持了文宗退入宣政门,随后将大门紧闭,与众宦官一起高呼万岁。


  再随后,宣政门又开了,宦官率作为禁军的神策军反扑,皇帝和大臣的这次计划彻底失败。仇士良指挥神策军,一路追杀参与政变的宰相、大臣及兵士,死伤无算。随后,全城戒严,大肆搜捕漏网分子,又有很多人被杀。这次政变,可以说以皇帝、宰相的完败而告终,“甘露之变”的参与者竟然一个都没跑掉:


  李训:时任宰相,逃至凤翔途中,被捕,遭处决;

  王涯:时任宰相,逃至长安永昌坊一茶馆,被捕,遭处决;

  贾餗:时任宰相,逃至长安兴安门,被捕,遭处决;

  舒元與:时任宰相,逃至长安安化门,被捕,遭处决;

  郑注:时任凤翔节度使,于军中被逮捕,遭处决;

  韩约:时任左金吾将军,逃至崇义坊,被捕,遭处决;

  王璠:时任太原节度使,逃至长安长兴坊府邸,被捕,遭处决;

  郭行余:时任邠宁节度使,未逃出长安,被捕,遭处决;

  罗立言:时任代京兆尹,逃至长安太平坊,被捕,遭处决;

  李孝本:时任御史中丞,逃至咸阳外郊,被捕,遭处决。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之一,如果说其他两个朝代东汉和明朝宦官专权,还不敢把皇帝怎么样,顶多是干预朝政,对抗大臣,那么在唐朝中期以后宦官的嚣张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他们敢直接杀害皇帝,而且一如游戏。在唐朝,唐宪宗、唐敬宗都是直接被宦官杀死的,而唐肃宗、唐顺宗、唐文宗、唐僖宗等直接被宦官架空。到仇士良这儿,虽然没有亲手杀害皇帝,但在其掌权的二十年里,诛杀了四名宰相,刺伤了一名宰相,处决了二名亲王,斩了一名皇妃,如此“成绩”,可谓古代宦官史上之最了。更令人心绪难平的是,他竟然有一个这样的结局:专权几十年,把皇帝和宰相们也欺负够了,最后平安地退休了。


  在“甘露之变”前,另一关键人物郑注出京就职,带姬妾百余骑,按《酉阳杂俎》的记载:“香气数里,逆于人鼻。是岁,自京至河中所过路,瓜尽死,一蒂不获。”由于铺天盖地的香气的袭击,自长安至河中的瓜都死了。而这是不是也预示了不久后“甘露之变”的结局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花斑熊 于 2013-3-25 11:09 编辑


 
 
  橘子里的秘密
  


  唐朝时,有很多外来的水果,比如石榴等等。但有一种水果源产地就是中国,那就是柑桔。桔子,现在一般称为橘子,其家族种类繁多,如柑、桔、橙、柚、枳,形态相近,但实则不同。直到现在,四川等地仍有大片野生的柑桔林。在唐朝,柑桔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因为它那火红如灯的颜色。不仅酸甜可口,还被认为可以给人们带来吉祥。


  下面就说一个跟柑桔有关的奇异的故事:


  四川巴邛,有一户人家,已失其姓名,只知道他家有一片桔园。第一次霜后,桔子丰收,主人带着家丁,在园中收桔。其他橘子都收了,透过茂盛的枝叶,最后两只桔子吸引了主人的目光,因为这两只桔子太大了,个头一如能盛三斗米的罐子。


  主人当然好奇,于是叫家丁攀树摘下。那两只橘子虽然个头很大,但轻重却如平常的橘子。剖开后,令人惊讶的场面出现了:每个橘子里面,都坐着两个一尺多长、须眉皆白的老翁,而肌肤红润。四个老翁,两人一组,正在下象棋。虽然橘子被剖开,但他们依旧神色自若,谈笑风生,没有一点惊恐的样子,照样对决相赌。对决完后,一个橘子里的老翁说:“呵呵,你输了,输给我龙王第七个女儿的须发十两、智琼额黄十二枝、紫绢披风一副、绛台山霞宝散三十多斗、瀛洲玉尘九十斗、阿母疗髓凝酒四盅、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双,后天在王先生的青城草堂给我啊!”


  随后,又有一老翁说:“青城草堂的王先生原本答应来了,但却没等到,橘中之快乐,并不比商山仙境差,但只是不能长久,最终还是被愚人摘了下来!”


  另一老翁说:“我饿啦!得吃点龙根脯。”说着,从袖自里抽出一段草根,只有一寸多长,其形如龙,肢体俱全,随后拿小刀一边削那草根,一边吃下去。但神奇的是,那草根随削随长。吃完后,老翁含了一口水,喷那草根,草根随喷而化为蛟龙,四个老翁乘坐在上面,蛟龙脚生风云,腾空而起,四周阴沉,似暴雨将至。在主人和家丁瞠目结舌中,那蛟龙带着四位老翁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在当地已经流传至少一百五十年了,大约发生在隋末唐初。
  



  有巴邛人,不知姓名,家有桔园。因霜后,诸桔尽收,余有两大桔,如三斗盎。巴人录之,即令攀摘,轻重亦如常桔。剖开,每桔有二老叟,鬓眉皤然,肌体红润,皆相对象戏,身长尺余,谈笑自若,剖开后亦不惊怖,但相与决赌。决赌讫,一叟曰:“君输我海上龙王第七女须发十两,智琼额黄十二枝,紫绢帔一副,绛台山霞宝散二庾,瀛洲玉尘九斛,阿母疗髓凝酒四钟,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纟两,后日于王先生青城草堂还我耳。”又有一叟曰:“王先生许来,竟待不得,桔中之乐,不减商山,但不得深根固蒂,为愚人摘下耳。”又一叟曰:“仆饥矣,须龙根脯食之。”即于袖中抽出一草根,方圆径寸,形状宛转如龙,毫厘罔不周悉,因削食之,随削随满。食讫,以水噀之,化为一龙,四叟共乘之,足下泄泄云起。须叟,风雨晦冥,不知所在。巴人相传云:百五十年来如此,似在隋唐之间,但不知的年号耳。
  


  这个故事至少透露出三点信息:一是唐朝时四川巴邛一带人们广种橘子;二是比围棋出现晚的象棋,在唐朝时已经有了(最终在南宋时定型);三是依旧讲述了一个道家的观念:橘内乾坤大,棋下日月长!说起来,道家世界里没有一个典型的象征物:壶。《酉阳杂俎》里,记叙道术的篇章,就被集合于“壶史”这一题目之下。而在道家典籍《云笈七谶》中,也有关于“壶”的记载:“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的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和上面故事中的竹箱一样,在这里,橘子是作为壶的替代品而出现的(有时候是葫芦)。正如上一个故事所说,无论是橘子,还是葫芦,这种象征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自己有一个独立自足的空间,外观有限,里面无限,甚至包容的是整个宇宙。这种“矛盾“指向的是一个哲学中的悖论……


  顺便说一下,老翁所赢的东西,实在有趣,当都是仙家之物吧:龙王第七个女儿的须发十两、智琼额黄十二枝、紫绢披风一副、绛台山霞宝散三十多斗、瀛洲玉尘九十斗、阿母疗髓凝酒四盅、阿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0:39 | 只看该作者



  徐敬业的踪迹  (原始长文版)
  
  
  唐玄宗天宝初年,有一名叫住括的九十余岁的老僧,在弟子的保护下,来到南岳衡山中的古寺,居住了下来。



  一个多月后,住括突然对寺中众僧进行忏悔,追忆当年杀人之罪。诸僧感到奇怪,问其究竟。住括说:“你们知道几十年前有一个叫徐敬业的人吗?”



  诸僧说:“如何不知!徐敬业乃我大唐开国名将英国公徐世勣之孙。则天女皇时,徐敬业起兵扬州,恢复李唐江山,虽草草失败,但也称得上是壮举。”



  住括似有百感交集之情,缓缓道:“我即徐敬业……”



  在《唐朝的黑夜1》中,说到武则天时期的嗣圣元年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被贬南方,路过扬州时,起兵造了武则天的反。当时,除了徐敬业外,被南贬的官员还有给事中唐之奇、詹事府司直杜求仁、主簿骆宾王等人。他们皆逗留于扬州,心有不甘,达成冒险的共识,推举徐敬业为首领,拉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骆宾王以诗人的手笔,写下那篇名动千古的第一檄文《讨武曌檄》。



  实际上,徐敬业在离开京城前,反意就已决。



  扬州兵变发生后,全国惊动。武则天甚是恼怒,重金悬赏:“得徐敬业首级者,授官三品,赏帛五千!”随即,武则天以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主将,出兵30万开赴扬州。又以高丽籍猛将黑齿常之率军侧应李孝逸,对徐敬业形成夹击之势。



  在起兵前,徐敬业先是矫诏袭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随后告诉大家自己身有皇帝密诏,打开府库,释放犯人,将他们武装起来,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以魏思温为军师,随后传檄附近各州县,历数武则天的罪过,提出要恢复李唐江山,很快人马超过十万之众。



  喊出造反的口号容易,拉起一批人马来也容易,不容易的是随后面临的战斗。徐敬业他少年时就跟随祖父出征,他的那位祖父可是大唐第一名将,应该说其本人是见过世面的。但在下一步行动上,他依然有些头疼。当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有两个:一是北上直接进攻武则天的巢穴洛阳;二是南下过长江袭击金陵、镇江、常州等地。为此,他征求了自己的军师魏思温,魏的回答是:“您出兵的理由是武则天幽禁了李家皇帝,所以应该率兵直趋洛阳。中原和山东豪杰知道您的勤王行动后,一定应和,武后数月可废,天下指日可定!”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渡过长江攻击金陵,扫平后方镇江、常州等地,然后再行北伐,这才是正确的方略,而且铁别提出“金陵负江,其地足以为固,且王气尚在……”得,金陵的所谓王气,又耽误了一个人的前程,并把他推进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时,魏思温立即表示反对:“取金陵而守之,难道我们要投于死地吗?”魏思温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徐敬业没有听从他的军师的话,于是悲剧开始了。



  徐敬业分兵进击江南,一些州县确实在很快的时间内被攻占了,但是兵力却分散了。此时,李孝逸的大军已迫近扬州。徐敬业没有办法,又返回来迎战,还没开打,就已经是很仓皇了。在当年十一月的高邮之战中,徐敬业的士兵们很快崩溃。徐敬业带领少数人逃回扬州,随后转奔镇江,欲顺流出海避难高丽,抵达海陵时,被部将王那相所杀。王那相当时带人斩杀了徐敬业及其弟弟、家眷、同僚等25人。这25颗人头随后被飞传至洛阳,呈现于武则天面前。但这25颗人头里到底有没有徐敬业呢?按当时志怪笔记中的秘密记载说:没有。



唐则天 朝,徐敬业扬州作乱,则天讨之,军败而遁。敬业竟养一人,貌类于己,而宠遇之。及敬业败,擒得所养者,斩其元以为敬业。而敬业实隐大孤山,与同伴数十人结庐不通人事。乃削发为僧,其侣亦多削发。天宝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与弟子至南岳衡山寺访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诸僧徒,忏悔杀人罪咎。僧徒异之。老僧曰:“汝颇闻有徐敬业乎?则吾身也。吾兵败,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终,故来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证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纪闻》)


  根据上面的披露,徐敬业兵败后,一路潜逃。在此之前,徐敬业曾收养一人,面貌与自己几乎一模一样,行至海陵,王那相叛变时所杀,正是徐敬业的替身。而徐敬业本人,则带着数十名心腹,潜行转向西南,一路跑到了江西鄱阳湖大孤山。大孤山是鄱阳湖中的小岛,千米长,百米高,三面为悬崖。就是在这里,徐敬业削发为僧,和心腹们隐藏下来,开始了后个人生。后来,转赴南岳衡山的寺院,一如开篇所言。再后来,徐敬业圆寂于衡山。他的结局之谜,令人想起黄巢、李自成或石达开。按史上记载,这几个末路枭雄都没有死,而是出家为僧,从此隐藏于民间……



  失败的枭雄的最后的故事,往往是这样结尾的。



  我们接着说徐敬业。据说,年近百岁的徐敬业离开大孤山去衡山时,其精魂已化为山上之鸟,这种鸟到现在还有,被称为“乞食鸟”。生活在大孤山上的这种鸟,最善于用翅膀搏击,更善于衔接船上旅客抛到高空的食物。千年以来,它们一直孤独在湖面上翱翔,在孤山上筑巢,鸟瞰着沧桑变化的人间。



  徐敬业没死,那么他手下的那位著名诗人骆宾王呢?



  徐敬业造反前,滞留京城时,就认识了骆宾王,并谈到了反对武则天之事,两人一拍即合,共同筹划,并欲拉拢宰相裴炎一起起事。为此,骆宾王亲手写了一首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两片火即是“炎”字,绯衣即“裴”,歌谣的意思是说,裴炎有天子相,至少也是再造社稷的功臣。很快,京城的不少孩子都会唱这个歌谣了。裴炎很忐忑,知骆宾王有才,于是请其解释歌谣的意思。骆宾王到了,但无论裴炎送上宝物,还是美女,骆宾王都不说话,直至看到《古忠臣烈士图》上的司马懿后,才大声说:“司马宣王,真英雄丈夫也!”随后,说到自古以来,大臣执政,有抱负的,往往转移社稷,最终成就功业,并谈到那歌谣正暗示裴炎的机会来了。结果是,裴炎答应骆宾王,与徐敬业合谋,徐在外起兵,自己在京城为内应。随后,给徐敬业写了一封书信,上面只有“青鹅”二字。很不幸,这封信落入武则天之手,诸大臣不知上书是什么意思,还是则天女皇聪明,说:“‘青’字,拆开为‘十二月’;‘鹅’(繁体)字,即‘我自与’,其意为十二月参与造反!”随后,诛杀了裴炎。其死之日,是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的第十天。但更多的人认为上面的记载是无稽之谈,裴炎并无谋反之心,只是在徐敬业造反后,武则天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认为只要武则天还政于李家皇帝,造反势力会自然瓦解,这使武则天勃然大怒,所以将之下狱处死。但也有人认为,裴炎当时有想法,计划在武则天游洛阳龙门时实行兵变,把这个女人软禁起来。



  不说裴炎,只说骆宾王的下落,史上说他在造反失败后投江自杀,或为人说杀,或远游海外去了。按照孟棨《本事诗》中记载,他确实没死:



  考功员外郎宋之问,被流放返还途中,转游江南灵隐寺,其夜月明,于寺内作诗,前两句为:“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至于后两句,他怎么写都觉得不如意,于是徘徊不去。这时候,寺内一老僧将他叫住,问他为什么不睡觉。宋之问把原因说了,老僧笑道,我有下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愕然。随后,老僧又继续作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调。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第二天,宋之问再访老僧,被告知他一早就云游去了。有个寺僧告诉他,那老僧即是骆宾王!最后,顺便说一下这宋之问,他因背负了一起著名的命案而被后人牢记:当初,其侄刘希夷写出两句好诗,即我们熟知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非常之喜欢,想找侄子把这两句诗要来,放在自己的名下,侄子说什么也不干,宋之问冲动之下,竟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发表于 2013-3-4 12:41 | 只看该作者
喜欢 爬楼细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13-3-4 20:45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古文情节优美令人浮想连篇、在故事里学历史是这些鬼故的真正魅力。我要温习历史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13-3-6 08:5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7-20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