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猫

楼主: 玉龙雪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代有工的玉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4-3-30 11:03 | 只看该作者
这件东西我看价到60000000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4-3-30 12:12 | 只看该作者
猫言有理,如真是老祖宗用的物件,俺觉得还是摆放在陈列馆合适些!玩些代代相传的更有情感,或是佩戴、把玩心仪的小籽紧跟着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4-3-30 12:27 | 只看该作者
陈志刚 发表于 2014-3-30 11:03
这件东西我看价到60000000元。

哈哈,眼花了没数清几个零,反正是很多钱了,果然识货的才出得起价。
调查了一下行情,包老的新坑汉代簪子普遍才千儿八百元人民币一支啊,仅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4-3-30 15:5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4-4-1 14:48 | 只看该作者
wuhaibing123 发表于 2014-3-30 15:57
同意兄的说法,我看新仿。

握个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4-4-1 14:54 | 只看该作者
看错标题了,以为是夏惠杰代工的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7: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诸位赏眼了,因为爱玉,所以就努力往前追溯,希望能看到更古老的玉。夏代考古,是前沿的,我凑合进来,是讨人嫌的,可俺确实是鼓足了点勇气才敢如此。有人劝我定为早商的,俺仔细思量,还是喊出了夏的断代。愿意以身试法,但求明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4-4-6 18:0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里没人讨嫌你,能在这玩的很多都是和田玉的高手,也包括雕刻高手,他们对玉料对工痕都有相当的认识,各地玉友见识也多,你不必执着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9:54 | 只看该作者
    先谈一下青铜。
  史前龙山文化期,只有红铜器出现,一般来讲,夏的时间窗在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文明早期。夏代,还没有掌握铅含量对提高青铜合金品质的作用,所以,夏青铜为中锡或者低锡青铜,至商,青铜文明到顶峰,为铜锡铅锌合理配比。所以判别附着金属物成分含量,是青铜器的断代依据之一。按眼学来判断青铜,此玉附着金属应为夏青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3:43 | 只看该作者
     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特点,所以磨石头的技术炉火纯青,很薄的玉片,双面的锋刃,技术上不存在问题。禹立国,远远超过划时代的意义,尤其在早期,危机四伏。对比秦人立国,推测都以尚武为荣,锋刃感应该是那个时代的审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23:55 | 只看该作者
    用手刻划工表现阳线及阳起,应该是铜砣出现前,与磨制工相配套的工艺。阳线的表现手法也是后期商代双沟拟阳线的雏形。
  磨制工随着技术的发展,后期逐渐消退了,比如在商及其以后,很少见到锋刃的出现。手刻划工也被砣具工所代替,斜刀法也开始慢慢出现并发展,西周出现铁器,春秋末出现铁砣,最终导致汉八刀工的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0:06 | 只看该作者
     至于钻孔,因为钻木取火的技术原始人类早就掌握,用木质或者石质钻打眼的技术不存在问题。毫米级玉薄片边缘打孔,如果桯钻与玉片表面垂直,受力面小,作用力集中,很容易造成玉片开裂。所以采用斜向双面打孔,受力面大,作用力分散,不容易造成玉薄片开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1:25 | 只看该作者
     再发两张图上来,俺的理解也就这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4-4-7 09:22 | 只看该作者
玉龙雪山 发表于 2014-4-6 19:54
先谈一下青铜。
  史前龙山文化期,只有红铜器出现,一般来讲,夏的时间窗在新石器晚期与青铜文明早期 ...

俺简单地说说前面判断的依据,兼顾您后面几条回帖,可能还是辞不达意,但至少表示是尊重您的。
您说的青铜沁判断太依赖于经验感觉了。个人认为,沁色不好作为断真伪的直接依据,但和基本原则不符就比较可疑了。1。一眼看沁色太艳且太匀了; 2。玉鱼宽度才15mm,沿整个纵向出现这样有型、过渡锐利的沁纹,沁质是如何接触的呢,有点巧了; 3。鱼背也有沁色,所以并非没有接触到沁质,但是最薄弱、最可能破坏玉结构成为沁门处,反而沁得轻,沁色淡;4。您看沁色在工痕处有连贯感吗?从图片看,俺觉得鱼鳃工痕处沁色和抛光面不一致,且有沁在工下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4-4-7 09:44 | 只看该作者
高古玉的工艺比我们眼睛粗看的、头脑直观想的要复杂一点,从您的论述中看我想您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的。工虽然属于人为痕迹,但恰恰那个时代的治玉工艺流程及由此产生的特征微痕,是仿古不容易注意到或难仿全的,也是判断真伪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深入讨论码字太费劲了,所以后面几点俺更简单点说。
鱼鳃处剔地隐起,从鱼头端边沿轮廓、鱼身端坡面、沟底看,个人认为是砣磨减地然后打磨的
从外观看,鱼眼轮廓就是切线逼圆法切出来的,痕迹明显,尤其鱼眼上还有个坡面作证;按您的观点,若是先刻画轮廓再用硬石反复琢磨,您觉得眼轮廓的棱和拐角会不会很大程度磨圆?
钻孔的孔壁微痕、孔腔形状、孔口都看不到桯钻特征。另外,若是按照您说的方法,为什么孔上半部分是倾斜的,下半部分是垂直的,不是直接斜钻透呢?
玉鱼边缘那张图看不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磨制微痕,花版说的那点是直观最明显的疑点。
。。。。。。
玩古玉的有种搞法,不多言半句直接断真伪,或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显得高深莫测的。俺感觉兄同是爱玉且喜欢琢磨的人,所谓同声相应,所以码一堆字谈俺的看法,同时也是为了抛出观点获得前辈指教(也可能是奢望了,往往卖个痴出了低级错误,也没人愿意指正说透。不过还是保持希望吧,最好是以理服人,带挖苦也可的)。

好吧,前面 wuhaibing123 兄说破了,那也是俺的观点,低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4-4-7 09:5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4-4-7 11:34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各位厉害呢,呵呵,没包浆,玉质新鲜,没老化的痕迹,对比下老吴清平安扣的老化就知道了,那才200^_-300年!就物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4-4-8 12:54 | 只看该作者
follow hop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01:30 | 只看该作者
hope 发表于 2014-4-7 09:44
高古玉的工艺比我们眼睛粗看的、头脑直观想的要复杂一点,从您的论述中看我想您也认同这样的观点的。工虽然 ...

     沁色吗,就不多说了,因为你说的1234全是眼力感觉,比如看风景,看懂就是看懂,看不懂还是看不懂,各有感觉,发挥余地很大,主观而已。
    至于工痕,你说的“砣磨减地”,还请画图明示,图片俺提供了,你再在图上画个圈给我看看。
    至于你说的“桯钻特征”,你给我提供些图片看看。
    就此,还请上心,一直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4-13 02:03 | 只看该作者
    就算俺为师傅着想,给他及自己有个回复吧。
  不论对错,届时都不要换马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猫坛客服秋
在线咨询
客服热线
13609933592|09916641055
猫的微信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新疆的猫、和田玉、论坛 ( 新ICP备19000534号-2 )

新公网安备 65010602000597号

GMT+8, 2025-8-3 22:16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